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化学活动小组欲制备一定量的氢气,下列方法不能达到目的是(  )

ACu和稀硝酸反应

BZn和稀盐酸反应

CFe和稀硫酸反应

DA1和稀盐酸反应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Cu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由于硝酸是强氧化性酸,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故A错误;

B、Zn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故B正确;

C、Fe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C正确;

D、A1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故D正确;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指出仪器名称:甲______,乙______

(2)如果用A装置加热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请指出其中的两处错误:

______

______

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用B装置制CO2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收集CO2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填序号).

(4)如果某同学用F装置收集尾气一氧化碳(有毒),则收集时气体应从导管口的______端(填“a”或“b”)通入.

正确答案

解:(1)甲是试管,乙是集气瓶.

故答案为:试管;集气瓶.

(2)加热固体时试管内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若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冷凝水会回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底部受热不均而破裂;为便于气体排出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内太长.

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故答案为:①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②试管内的导管伸入太长;2KClO32KCl+3O2↑.

(3)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C.

(4)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导管应“短进长出”.故气体从导管口的 b端通入.

故答案为:B.

解析

解:(1)甲是试管,乙是集气瓶.

故答案为:试管;集气瓶.

(2)加热固体时试管内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若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冷凝水会回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底部受热不均而破裂;为便于气体排出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内太长.

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故答案为:①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②试管内的导管伸入太长;2KClO32KCl+3O2↑.

(3)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C.

(4)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导管应“短进长出”.故气体从导管口的 b端通入.

故答案为: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装置,将溶液A逐滴加入固体B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A为浓盐酸,B为MnO2,C中盛品红溶液,则C中溶液不褪色

B若A为醋酸溶液,B为贝壳,C中盛过量澄清石灰水,则C中溶液变浑浊

C若A为浓硫酸,B为Na2SO3固体,C中盛石蕊溶液,则C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D若A为浓氨水,B为生石灰,C中盛AlCl3溶液,则C中产生白色沉淀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二氧化锰(MnO2)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可得到氯气,反应方程式为:MnO2+4HCl(浓) MnCl2+Cl2↑+2H2O,而题目中的装置制取气体无需加热,所以无法制取氯气,C中盛品红溶液,则C中溶液无法褪色,故A正确;

B.贝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醋酸和碳酸钙反应CaCO3+2CH3COOH=Ca(CH3COO)2+H2O+CO2↑生成二氧化碳无需加热,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所以试管中溶液变浑浊,故B正确;

C.亚硫酸是弱酸,硫酸是强酸,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强酸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生成弱酸亚硫酸,亚硫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硫和水,Na2SO3+H2SO4═Na2SO4+SO2↑+H2O,所以能用图中左图的制取装置制备SO2,二氧化硫溶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能使C中盛石蕊试液变红,但不能漂白,所以不褪色,故C错误;

D.实验室制备NH3,可用浓氨水和CaO固体反应,NH3•H2O+CaO═Ca(OH)2+NH3↑,浓氨水易挥发,CaO固体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导致温度升高,使得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进一步减少,以气体的形式逸出,制得氨气,可选择图中左图的制取装置,C中盛AlCl3溶液,氨气和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和AlCl3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氨水是弱碱,不能溶解氢氧化铝,故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操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HCl的吸收

C

碳酸、苯酚酸性强弱比较

D

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装置内外的压强不相等,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反之漏气,所以该装置能达到预期目的,故A正确;

B.该装置中,因左导管伸入烧瓶中较长,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后不易发生倒吸,该装置既能够吸收易溶性气体,又能够防止倒吸,能吸收氯化氢,所以该装置能达到预期目的,故B正确;

C.二氧化碳通入到澄清的苯酚钠溶液中,二氧化碳和水和苯酚钠反应C6H5O-+CO2+H2O→C6H5OH+NHCO3-,试管中出现澄清的苯酚钠溶液变浑浊,原因是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和苯酚钠反应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可判断碳酸、苯酚酸性的强弱,所以该装置能达到预期目的,故C正确;

D.因氯气与水发生:Cl2+H2O⇌H++Cl-+HClO,则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但HCl极易溶于水,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但气体进入洗气瓶时应该是长管进短管出,所以图中装置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故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实验小组对中学课本中已经学过的生成氢气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写出了如下三个可生成氢气的反应:

A、锌与稀盐酸反应;B、钠与水反应;C、铝与NaOH溶液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与C的离子方程式:A:______;C:______

(2)为了点燃上述三个反应生成的氢气,他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结果是A、C获得了成功,而B却失败了.

①点燃氢气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②他们认为B实验不能点燃的原因有二:一是钠与水反应太快,二是钠的用量太少.于是他们准备增加钠用量再做实验.可老师说这样太危险.你认为产生危险的原因是______

(3)实验小组查阅钠、煤油、水的密度分别为0.97g•cm-3、0.89g•cm-3、1.00g•cm-3,并据此对实验B进行了改进(如图2).在改进后的实验中H2的生成速度______,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Zn+2H+=Zn2++H2↑,铝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2Al+2OH-+2H2O=2AlO2-+3H2↑,故答案为:Zn+2H+=Zn2++H2↑;2Al+2OH-+2H2O=2AlO2-+3H2↑;

(2)①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可能发生爆炸,需要先验纯,故答案为:检验H2的纯度;

②大块的钠与水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的热,可能使试管内H2和O2的混合气点燃而爆炸,故答案为:大块的钠与水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的热,可能使试管内H2和O2的混合气点燃而爆炸;

(3)钠处于煤油和水的交界处,钠与水反应产生的H2使钠浮起,脱离水面,反应停止;当钠表面的H2逸出,钠又回落水层,如此反复,故答案为:钠处于苯和水的交界处,钠与水反应产生的H2使钠浮起,脱离水面,反应停止;当钠表面的H2逸出,钠又回落水层,如此反复,减小了Na与H2O的反应速率.

解析

解:(1)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Zn+2H+=Zn2++H2↑,铝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2Al+2OH-+2H2O=2AlO2-+3H2↑,故答案为:Zn+2H+=Zn2++H2↑;2Al+2OH-+2H2O=2AlO2-+3H2↑;

(2)①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可能发生爆炸,需要先验纯,故答案为:检验H2的纯度;

②大块的钠与水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的热,可能使试管内H2和O2的混合气点燃而爆炸,故答案为:大块的钠与水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的热,可能使试管内H2和O2的混合气点燃而爆炸;

(3)钠处于煤油和水的交界处,钠与水反应产生的H2使钠浮起,脱离水面,反应停止;当钠表面的H2逸出,钠又回落水层,如此反复,故答案为:钠处于苯和水的交界处,钠与水反应产生的H2使钠浮起,脱离水面,反应停止;当钠表面的H2逸出,钠又回落水层,如此反复,减小了Na与H2O的反应速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NH3且检验其某一性质的实验装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中D仪器的名称为______

(2)写出实验室制取NH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该实验检验的是NH3的哪一个性质?______

(4)若在烧杯的水中滴加几滴酚酞,则D中将有什么现象?______,写出出现这一现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若实验完成后水充满整个D瓶,且在标况下进行,则所得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mol/L.(可用分式表示)

正确答案

解:(1)由图可知,D仪器的名称圆底烧瓶,

故答案为:圆底烧瓶;

(2)氨盐和碱反应生成氨气和水,实验室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备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故答案为: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3)该实验为氨气的“喷泉实验”,实验者用滴管把少量的水挤入一个充满了氨气的干燥容器中,氨气溶解在水中,使容器内产生负压,因此更多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从另一个入口处进入,产生喷泉效应,检验的是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

故答案为:氨气极易溶于水;

(4)NH3+H2O⇌NH3•H2O,氨水中存在:NH3•H2O⇌OH-+NH4+,电离出OH-,溶液显碱性,遇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答案为:可观察到红色喷泉;NH3+H2O⇌NH3•H2O⇌OH-+NH4+

(5)设氨气为VL,则氨气的物质的量为mol,则反应后溶液体积为VL,所以浓度为c===mol/L,

故答案为:

解析

解:(1)由图可知,D仪器的名称圆底烧瓶,

故答案为:圆底烧瓶;

(2)氨盐和碱反应生成氨气和水,实验室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备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故答案为: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3)该实验为氨气的“喷泉实验”,实验者用滴管把少量的水挤入一个充满了氨气的干燥容器中,氨气溶解在水中,使容器内产生负压,因此更多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从另一个入口处进入,产生喷泉效应,检验的是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

故答案为:氨气极易溶于水;

(4)NH3+H2O⇌NH3•H2O,氨水中存在:NH3•H2O⇌OH-+NH4+,电离出OH-,溶液显碱性,遇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答案为:可观察到红色喷泉;NH3+H2O⇌NH3•H2O⇌OH-+NH4+

(5)设氨气为VL,则氨气的物质的量为mol,则反应后溶液体积为VL,所以浓度为c===mol/L,

故答案为: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装置,加入适当的块状固体和液体时不能随时使反应发生和停止的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随开随关”原理是利用压强差控制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打开止水夹,利用液体压强使液体与块状固体接触而反应;关闭止水夹,产生气体的压强使液体与块状固体脱离而停止反应.

A、B、C都可利用压强差控制反应,D没有隔离板所以不能控制反应.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用下列几个实验,可快速制取实验室所需的少量气体,并进行相关性质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若B中是生石灰,C中盛有AlCl3溶液,将A中液体逐滴加入B内,实验中观察到C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则A中液体的是______(填名称)

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若要制O2,B为黑色固体,A中的试剂是______(填化学式),C中盛有FeCl2和KSCN的混合液,旋开分液漏斗的开关后,发现C中溶液变为血红色,写出C 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已知氧化性强弱:KMnO4>Cl2>KIO3>I2.若A中装有浓盐酸,B中装有固体KMnO4,C中盛有KI淀粉溶液,C中的现象是______,继续反应一段时间后,发现C中溶液的颜色褪去,这是因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可溶性铝盐遇碱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加入浓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故答案为:浓氨水;Al3++3NH3•H2O=Al(OH)3↓+3NH4+

(2)因H2O2溶液在MnO2 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制氧气,有气泡逸出,氧气能氧化Fe2+生成Fe3+,离子方程式Fe3+遇KSCN的溶液变红,故答案为:H2O2;4Fe2++O2+4H+═4Fe3++2H2O;

(3)浓盐酸能被KMnO4氧化生成氯气: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氯气能氧化I-,Cl2+2KI=I2+2KCl,I2遇淀粉变蓝;过量的氯气能继续氧化碘单质生成IO3-,所以蓝色褪去,故答案为:溶液变蓝;在溶液中碘单质被过量氯气氧化,所以蓝色褪去.

解析

解:(1)可溶性铝盐遇碱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加入浓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故答案为:浓氨水;Al3++3NH3•H2O=Al(OH)3↓+3NH4+

(2)因H2O2溶液在MnO2 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制氧气,有气泡逸出,氧气能氧化Fe2+生成Fe3+,离子方程式Fe3+遇KSCN的溶液变红,故答案为:H2O2;4Fe2++O2+4H+═4Fe3++2H2O;

(3)浓盐酸能被KMnO4氧化生成氯气: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氯气能氧化I-,Cl2+2KI=I2+2KCl,I2遇淀粉变蓝;过量的氯气能继续氧化碘单质生成IO3-,所以蓝色褪去,故答案为:溶液变蓝;在溶液中碘单质被过量氯气氧化,所以蓝色褪去.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装置错误的是(  )

A

实验室制备纯净的氯气

B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C

实验室制备乙炔

D

用NH4Cl与Ca(OH)2制NH3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实验室制备纯净的氯气,因为制得的氯气含有氯化氢,食盐水溶液中的氯离子抑制氯气的溶解,降低氯气的溶解度,所以用饱和食盐水除氯气中有氯化氢,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干燥,因为氯气的浓度大于空气的,所以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氯气有毒,尾气需处理,图中装置符合条件,故A正确;

B.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中,温度计用于测量水蒸气的温度,冷凝管水流遵循逆流原理,冷凝管内的水流方向由下向上,这样冷凝效果好,图中装置符合条件,故B正确;

C.实验室常用碳化钙固体(俗称电石,化学式为CaC2)与水反应制备乙炔,制取乙炔的反应为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的反应,且生成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CaC2+2H2O→Ca(OH)2+C2H2↑此反应大量放热,会损坏启普发生器,生成的氢氧化钙是糊状物,会堵塞反应容器,使水面难以升降,所以不能用启普发生器,故C错误;

D.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制取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图中装置符合条件,故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对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是2v(NH3)=3v(H2O)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大容器的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D达到化学平衡时4v(O2)=5v(NO)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不同物质表示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应为3v(NH3)=2v(H2O),则2v(NH3)=3v(H2O)未到达平衡状态,故A错误;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NO的同时,消耗xmolNH3,都表示反应向正向进行,反应自始至终都是1:1,不能说明到达平衡,故B错误;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反应混合物的浓度减小,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C错误;

D、4v(O2)=5v(NO),不同物质表示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表示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化学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