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 共907题
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前提条件,A正确;
B、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故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C错误;
D、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D正确;
故选: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A正确;
B、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B正确;
C、而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C正确;
D、达尔文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还不具备遗传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因此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不可能作出本质上的阐明,D错误.
故选:D.
科学家对某地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蟹的数量为什么会差别这么大呢?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蟹群个体间存在体色差异,在生存斗争中,与环境颜色相适应的中间体色不易被天敌捕食而得以生存,A、正确;
B、体色不同的蟹仍是同一物种,它们的生殖能力没有多大差别,B错误;
C、不同体色的蟹的食物来源一致,C错误;
D、中间体色适应性强,但其与浅色和深色蟹仍属于同一物种,不是新物种,D错误.
故选:A.
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______.
(2)尽管在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______.
(3)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______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______.
(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往往只要一到两代就可以得到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个原来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的过程却需要很多代,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基因突变
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定向选择
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
解析
解:(1)细菌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但没有染色体,因此抗药性变异的来源不是基因重组和染色变异,只能是基因突变.
(2)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原因只有少数细菌体内含有抗药性基因.
(3)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经过抗生素的长期自然选择,出现了抗药性较强的菌株,且逐渐增强.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4)有性生殖杂合子可以保存隐性基因,因此得到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需要很多代.
故答案为:
(1)基因突变
(2)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
(3)定向选择 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4)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
最先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是在拉马克之后,A错误;
B、孟德尔提出的是遗传规律,而不是进化理论,B错误;
C、拉马克是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其主要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C正确;
D、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并没有提出进化理论,D错误.
故选:C.
研究表明,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菌造成的.某病人被幽门螺旋菌感染,经抗生素的长期治疗后,效果并不明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所以抗药性的形成,实质上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故A正确;
B、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其可遗传的变异只有基因突变,故B错误;
C、幽门螺旋菌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而抗生素只是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故C错误;
D、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等细胞器,但部分细菌还有有氧呼吸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还有部分细菌没有有氧呼吸酶,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如厌氧菌,故D错误.
故选A.
(2015秋•肇庆期末)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不同个体的表现型而发挥作用.
故选:A.
下列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具有挑战性的事实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大批无翅昆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A错误;
B、由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害虫的抗药性反而越来越强是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的结果,符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B错误;
C、达尔文强调特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特种大爆发等现象,C正确;
D、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的相同的基因非常多,说明他们具有共同的祖先,符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D错误.
故选:C.
(1)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自然选择是______的过程.
②表中两组数据______大于______、______大于______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
(2)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请根据图说出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
正确答案
解:(1)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就是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②污染区白色蛾的回收率比黑化蛾的低,说明污染后的环境选择使黑化蛾更能易生存,而非污染区的情况相反,说明非污染区白色蛾更能适应环境,两者均说明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
(2)根据图表,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
其原因有:
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
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
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捕食.
故答案为:
(1)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②.53.2% 25.0% 13.7% 4.7%(两组数据先后顺序可以调换)
(2)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
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
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捕食.
解析
解:(1)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就是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②污染区白色蛾的回收率比黑化蛾的低,说明污染后的环境选择使黑化蛾更能易生存,而非污染区的情况相反,说明非污染区白色蛾更能适应环境,两者均说明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
(2)根据图表,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
其原因有:
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
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
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捕食.
故答案为:
(1)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②.53.2% 25.0% 13.7% 4.7%(两组数据先后顺序可以调换)
(2)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
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
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捕食.
如图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下列有关该图的说法予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由此可知种群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生殖生殖,故A正确;
B、种群1中新基因型A‘A的甲虫个体是基因突变形成的,基因突变能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B正确;
C、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所以种群1中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故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此自然选择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故D错误.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