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 共907题
(八)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某一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清单如下: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乙地层(马、象牙、犀牛);丙地层(三叶虫、乌贼、珊瑚).
(1)这些地层依地质年代远近排列应是______.
(2)“目前发现的化石中,最早的是丝状微体化石,但它并非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你认为这一叙述是否合理?______;阐述理由:______.各种证据表明,生物界是向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渐进发展的.
(3)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是______;最早登上陆地的植物是______.
(4)同是鸟类,鸵鸟的足适于在地面上行走,麻雀的足适于抓握树枝,鸭的足适于游水,鹰的足适于捕捉猎物,这种现象称为______.
如图表示物种形成的过程.图中的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产生变异,带有两条短线的箭头表示被淘汰的变异个体.
(5)此图解说明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什么观点?______.
(6)图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说明了什么?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甲地层的生物中龟为两栖类(既能水生,又能陆生),乙地层的生物全为陆生,丙地层的生物全为水生.因此,这些地层依地质年代远近排列应是丙甲乙.
(2)“目前发现的化石中,最早的是丝状微体化石,但它并非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这一叙述是合理的,因为比丝状微体化石更原始的生物化石或尚未发现.
(3)根据古代化石研究表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是两栖动物(总鳍鱼类);最早登上陆地的植物是蕨类植物.
(4)趋异进化的结果使一个物种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而分化成多个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各不相同的种,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即是适应辐射.适应辐射常发生在开拓新的生活环境时.当一个物种在进入一个新的自然环境之后,由于新的生活环境提供了多种多样可供生存的条件,于是种群向多个方向进入,分别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有的上山,有的入水,有的住到阴湿之处,有的进入无光照的地下等.在不同环境条件选择之下,他们终于发展成各不相同的新物种.因此,同是鸟类,鸵鸟的足适于在地面上行走,麻雀的足适于抓握树枝,鸭的足适于游水,鹰的足适于捕捉猎物,这种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5)物种形成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变异.从箭头方向的不确定,表明变异方向的不确定.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从每次保留下来的箭头方向不变,说明每代保留下来的有利变异类型是不变的,即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确定的.
(6)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图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说明: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个体被保留,并逐代通过遗传而不断积累和加强,也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故答案为:
(1)丙甲乙
(2)是 因为比丝状微体化石更原始的生物化石或尚未发现
(3)两栖动物(总鳍鱼类) 蕨类植物
(4)适应辐射
(5)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2分)
(6)说明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个体被保留,并逐代通过遗传而不断积累和加强,也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解析
解:(1)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甲地层的生物中龟为两栖类(既能水生,又能陆生),乙地层的生物全为陆生,丙地层的生物全为水生.因此,这些地层依地质年代远近排列应是丙甲乙.
(2)“目前发现的化石中,最早的是丝状微体化石,但它并非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这一叙述是合理的,因为比丝状微体化石更原始的生物化石或尚未发现.
(3)根据古代化石研究表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是两栖动物(总鳍鱼类);最早登上陆地的植物是蕨类植物.
(4)趋异进化的结果使一个物种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而分化成多个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各不相同的种,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即是适应辐射.适应辐射常发生在开拓新的生活环境时.当一个物种在进入一个新的自然环境之后,由于新的生活环境提供了多种多样可供生存的条件,于是种群向多个方向进入,分别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有的上山,有的入水,有的住到阴湿之处,有的进入无光照的地下等.在不同环境条件选择之下,他们终于发展成各不相同的新物种.因此,同是鸟类,鸵鸟的足适于在地面上行走,麻雀的足适于抓握树枝,鸭的足适于游水,鹰的足适于捕捉猎物,这种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5)物种形成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变异.从箭头方向的不确定,表明变异方向的不确定.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从每次保留下来的箭头方向不变,说明每代保留下来的有利变异类型是不变的,即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确定的.
(6)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图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说明: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个体被保留,并逐代通过遗传而不断积累和加强,也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故答案为:
(1)丙甲乙
(2)是 因为比丝状微体化石更原始的生物化石或尚未发现
(3)两栖动物(总鳍鱼类) 蕨类植物
(4)适应辐射
(5)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2分)
(6)说明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个体被保留,并逐代通过遗传而不断积累和加强,也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昆虫的抗药性在使用农药之前就已形成,农药起了选择作用,A错误;
B、生活在洞穴中的盲螈的眼睛因为长期不用而退化,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B错误;
C、长颈鹿的祖先中的颈短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是适者生存的结果,C正确;
D、食蚁兽的细长舌是因其祖先都是细长舌而遗传下来,属于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学说,D错误.
故选:C.
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A正确;
B、过度繁殖是前提,不是内因,B错误;
C、生存斗争是动力,不是内因,C错误;
D、适者生存是结果,不是内因,D错误.
故选:A.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即生存竞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而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遗传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因此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遗传现象原因.
故选:D.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物的各种变异都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②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③基因突变产生了新基因,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④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显性突变更有利于生物适应环境.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只有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①错误;
②、可遗传的变异(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②正确;
③、基因突变产生了新基因,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③正确;
④、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显性突变不一定适应环境(如多指、并指等),④错误;
故选:B.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定律用,A正确;
B、摩尔根利用果蝇杂交实验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孟德尔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D正确.
故选:C.
下列关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突变使狼和鹿产生不定向变异,自然选择使它们向奔跑速度快的方向进化,A正确;
B、有利的突变不论多少,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B错误;
C、发生在体细胞的突变一般不会遗传给下一代,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而物种形成的条件是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A.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有(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A正确;
B、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
C、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C正确;
D、D选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A、B、C.
自然选择学说能够正确地解释(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及适应性,A正确;
B、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B错误;
C、生物具有严整的结构和生长现象,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C错误;
D、生物具有应激性且能生殖和发育,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D错误.
故选:A.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卓越贡献.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观察子代的放射线情况,从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正确;
B、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B正确;
C、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只是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打下基础,并不是确立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C错误;
D、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并通过实验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