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结构
- 共3696题
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太阳能,A错误;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由于天敌增加种群数量下降,c由于食物增加种群数量增加,d由于食物增加种群数量增加,B错误;
C、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前一营养级能量(物质)大于等于后一营养级能量的5倍,才能满足后一营养级的能量需要,C错误;
D、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d营养级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营养级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但个体是不一定的,D正确.
故选:D.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______(有,无)竞争关系,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所固定的______,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_____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作为饲料养鸡,
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
的玉米养鸡,
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______(增多、不变、减少).
正确答案
解:(1)鸡吃玉米,人吃鸡肉;牛吃玉米,人吃牛肉;人还以玉米为食物,这就构成了食物网.
(2)牛吃玉米的叶,鸡吃玉米的籽粒,它们捕食的部位不同,故牛与鸡之间无竞争关系.人以鸡肉为食物,两者是捕食关系;人吃玉米,鸡也吃玉米,两者又是竞争关系.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在该农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只有玉米,不考虑杂草等绿色植物.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其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当改变用途的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大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因此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减少.
故答案为:
(1)
(2)无 捕食与竞争
(3)玉米(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太阳能 CO2
(4)减少
解析
解:(1)鸡吃玉米,人吃鸡肉;牛吃玉米,人吃牛肉;人还以玉米为食物,这就构成了食物网.
(2)牛吃玉米的叶,鸡吃玉米的籽粒,它们捕食的部位不同,故牛与鸡之间无竞争关系.人以鸡肉为食物,两者是捕食关系;人吃玉米,鸡也吃玉米,两者又是竞争关系.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在该农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只有玉米,不考虑杂草等绿色植物.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其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当改变用途的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大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因此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减少.
故答案为:
(1)
(2)无 捕食与竞争
(3)玉米(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太阳能 CO2
(4)减少
在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他动物先后迁入.图甲表示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乙表示几种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图丙表示某地区弃耕地紫茎泽兰入侵区,开展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的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其他种群迁入后,改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结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
(2)蝗虫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间段是______.3个月后,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下降,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3)第7个月后蝗虫种群数量骤减,短时间内猫头鹰种群的数量变化为______.
(4)若鸟类从草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20%,则鸟类增加10kg,至少需要草______kg.
(5)若该系统为草原生态系统,适当放牧能______(填增大或减小)草对光能的利用率.
(6)弃耕地群落中物种数目随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_____.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______.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其他种群迁入后,改变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故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2)图甲可看出:蝗虫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间段是3-7月.由于田鼠和鸟类与蝗虫种群对食物的竞争加剧(食物减少)、蝗虫种群被天敌捕食的数量增加,故3个月后,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减小.
(3)7个月后蝗虫种群数量骤减,“猫头鹰种群的数量会因食物链条数的减少”,因营养级减少,能量损失减少,导致猫头鹰种群的获得能量多而数量增加.
(4)若鸟类从草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20%,则鸟类增加10kg,至少需要草2÷20%+8÷20%÷20%=210kg.
(5)若该系统为草原生态系统,适当放牧能增大草对光能的利用率.
(6)群落中物种数目随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重度入侵区已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落.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次生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故答案为:
(1)营养 增强
(2)3-7月 (田鼠和鸟类与蝗虫种群对食物的)竞争加剧;蝗虫捕食者增加
(3)增加
(4)210
(5)增大
(6)减小 已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落 (该群落中紫茎泽兰占绝对优势) 速度和方向
解析
解:(1)其他种群迁入后,改变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故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2)图甲可看出:蝗虫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间段是3-7月.由于田鼠和鸟类与蝗虫种群对食物的竞争加剧(食物减少)、蝗虫种群被天敌捕食的数量增加,故3个月后,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减小.
(3)7个月后蝗虫种群数量骤减,“猫头鹰种群的数量会因食物链条数的减少”,因营养级减少,能量损失减少,导致猫头鹰种群的获得能量多而数量增加.
(4)若鸟类从草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20%,则鸟类增加10kg,至少需要草2÷20%+8÷20%÷20%=210kg.
(5)若该系统为草原生态系统,适当放牧能增大草对光能的利用率.
(6)群落中物种数目随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重度入侵区已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落.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次生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故答案为:
(1)营养 增强
(2)3-7月 (田鼠和鸟类与蝗虫种群对食物的)竞争加剧;蝗虫捕食者增加
(3)增加
(4)210
(5)增大
(6)减小 已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落 (该群落中紫茎泽兰占绝对优势) 速度和方向
图为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与水深关系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影响海洋中群落垂直结构的直接因素有光照强度、溶氧量等,A错误;
B、据图示可知,水深超过30米后,相同水深条件下,近海水域光合作用比远洋水域弱,B错误;
C、远洋水域深度超过100m处的生物除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C错误;
D、无论哪那个水域都有不同生活方式的生物,D正确.
故选:D.
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根据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正确;
B、鲈鱼与土著鱼之间是捕食关系,B错误;
C、引入鲈鱼后,小型土著鱼被大量捕食,所以浮游动物总量增加后再减少,C错误;
D、由C项可知,浮游动物总量增加后再减少,则浮游植物总量减少后再增加,D错误.
故选:A.
图A为食物网示意图,图B为兔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图A中如因某种因素导致蛇的数量急剧减少,则鹰的数量将会______,原因是______.若每种生物被多种生物所食比例均等,则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0克,需要消耗植物______克(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2)根据图B所示的年龄组成预测兔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后会______.兔群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定和预测的变化趋势一致吗?______.为什么?______
(3)一养鱼专业户为估计池塘有多少鱼,先捕上100条鱼做上记号,然后放回湖里,过了一段时间,待标记的鱼完全混合于鱼群后,再捕捞了5次,记录如下:第一次捕上90条鱼,其中带标记的有11条,第二次捕上100条鱼,其中带标记的鱼有9条,第三次捕上120条鱼,其中带标记的鱼有12条,第四次捕上100条鱼,其中带标记的鱼有9条,第五次捕上80条鱼,其中带标记的鱼有8条,则池塘里大约有______条鱼.
正确答案
解:(1)若图A中蛇的数量急剧减少,则会使食物链缩短,鹰的营养级降低,其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鹰的数量将会增多.鹰的食物来源包括兔、鼠、和蛇,若每种生物被多种生物所食比例均等,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0克,需要消耗植物为X,则X××10%×10%+X×
×10%×10%×
×10%+X×
×10%×10%×
×10%×10%=10克,计算可知X≈1290克.
(2)由以上分析可知,图B所示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所以兔的数量会增加.由于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到环境变化、疾病、性别比 例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兔群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一定和预测的变化趋势一致.
(3)先计算出5次再捕捞的总数,即90+100+120+100+80=490条,其中被标记的总数为11+9+12+9+8=49条.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100=490:49,N=1000条.
故答案为:
(1)增多 缩短食物链,鹰的营养级降低 1290
(2)增加 不一定 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到环境变化、疾病、性别比 例等各方面的影响
(3)1000
解析
解:(1)若图A中蛇的数量急剧减少,则会使食物链缩短,鹰的营养级降低,其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鹰的数量将会增多.鹰的食物来源包括兔、鼠、和蛇,若每种生物被多种生物所食比例均等,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0克,需要消耗植物为X,则X××10%×10%+X×
×10%×10%×
×10%+X×
×10%×10%×
×10%×10%=10克,计算可知X≈1290克.
(2)由以上分析可知,图B所示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所以兔的数量会增加.由于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到环境变化、疾病、性别比 例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兔群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一定和预测的变化趋势一致.
(3)先计算出5次再捕捞的总数,即90+100+120+100+80=490条,其中被标记的总数为11+9+12+9+8=49条.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100=490:49,N=1000条.
故答案为:
(1)增多 缩短食物链,鹰的营养级降低 1290
(2)增加 不一定 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到环境变化、疾病、性别比 例等各方面的影响
(3)1000
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小型动物栖息.如图1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
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______营养级.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______反射.工作人员通过释放训练过的
猎鹰来驱赶小鸟,则是生态系统中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或“行为”)信息传递的应用.
(3)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______.
(4)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图2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图3,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记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第三(草→昆虫→小型猛禽)、第四(草→昆虫→杂食性小鸟→小型猛禽)、第五(草→昆虫→杂食性小鸟→蛇→小型猛禽)营养级.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恐怖,是后天习或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条件反射活动,故为条件反射.本题中利用了训练的猎鹰能驱赶小鸟这种动物的特殊行为来驱赶机场小鸟,所以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
(3)在本题中虽然人为铲除杂草,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属于次生演替.
(5)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取样原则为: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图中①取样最合理;样方的计数原则:统计样方内所有个体数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数,在本样方内共6只蜗牛,内+左上=7;内+左下=7;内+右下=7;内+右上=6,故本题答案为:6或7.
故答案为:
(1)第三、四、五
(2)条件 行为
(3)次生演替
(4)①6或7
解析
解:(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第三(草→昆虫→小型猛禽)、第四(草→昆虫→杂食性小鸟→小型猛禽)、第五(草→昆虫→杂食性小鸟→蛇→小型猛禽)营养级.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恐怖,是后天习或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条件反射活动,故为条件反射.本题中利用了训练的猎鹰能驱赶小鸟这种动物的特殊行为来驱赶机场小鸟,所以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
(3)在本题中虽然人为铲除杂草,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属于次生演替.
(5)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取样原则为: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图中①取样最合理;样方的计数原则:统计样方内所有个体数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数,在本样方内共6只蜗牛,内+左上=7;内+左下=7;内+右下=7;内+右上=6,故本题答案为:6或7.
故答案为:
(1)第三、四、五
(2)条件 行为
(3)次生演替
(4)①6或7
图甲为某森林的植被生长情况,图乙示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图丙示叶肉细胞中相对含水量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显示了森林植被群落的______结构
(2)图乙曲线的a点时,叶肉细胞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__
(3)图乙中,与图甲草本层光合作用速率相对应的曲线是______,森林中草木层植物的叶绿素含量______,以适应某生活环境.
(4)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乔木叶片蒸腾作用旺盛,但其叶肉细胞代谢活动维持正常,据此分析,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叶肉细胞相对含水量的变化曲线接近于图丙中的______
(5)如果以图甲表示森林生态系统,那么,未标出的部分还有消费者和______
(6)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当一座森林生态系统处在成长阶段,其能量输入大于输出,即______大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图乙曲线的a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当,所以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3)图甲中草本层光合作用速率由于获得的光照强度最低,所以光合速率也最低,对应图乙中的曲线Ⅲ;森林中草木层植物的叶绿素含量较多,以适应光照弱的生活环境.
(4)由于叶片上有气孔,所以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部分气孔关闭,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因此,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叶肉细胞相对含水量的变化曲线接近于图丙中的1所示.
(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
(6)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所以当一座森林生态系统处在成长阶段,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于各种生物呼吸作用散失能量的总和,能量输入大于输出,表现为有机物积累.
故答案为:
(1)垂直 (2)叶绿体和线粒体
(3)Ⅲ多 (4)1
(5)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6)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各种生物呼吸作用散失能量的总和
解析
解:(1)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图乙曲线的a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当,所以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3)图甲中草本层光合作用速率由于获得的光照强度最低,所以光合速率也最低,对应图乙中的曲线Ⅲ;森林中草木层植物的叶绿素含量较多,以适应光照弱的生活环境.
(4)由于叶片上有气孔,所以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部分气孔关闭,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因此,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叶肉细胞相对含水量的变化曲线接近于图丙中的1所示.
(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
(6)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所以当一座森林生态系统处在成长阶段,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于各种生物呼吸作用散失能量的总和,能量输入大于输出,表现为有机物积累.
故答案为:
(1)垂直 (2)叶绿体和线粒体
(3)Ⅲ多 (4)1
(5)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6)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各种生物呼吸作用散失能量的总和
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0.01毫克汞或者0.1毫克的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某研究小组开展了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作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表所示.分析回答:
(1)在图1方框中画出该湖泊中的食物链(网)(用表中的字母表表示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______.
(2)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倍.
(3)为了研究生物体内汞含量与生物所处营养级的关系,对各营养级的生物体中汞含量进行了测定,得到有关数据如表所示.由此可得结论:______.
(4)如图2为该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
丁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其碳元素的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______;图中碳循环途径中,以CO2形式进行的是______(填序号).
(5)有机锡也是一种污染物,若因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图3),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从表格中五种生物消化道内食物组成出发,可得食物网如下:;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即是捕食关系,也同时竞争食物小球藻.
(2)从B出发,设当食物由C:E为1:1时,B的能量为X,需要C的能量为(1/2)X×10+(1/2)X×10×10=55X.设当食物由C:E为2:1时,B的能量为Y,需要C的能量为(2/3)Y×10+(1/3)Y×10×10=40Y.由于两种情况下,C中的能量不变,所以55X=40Y,则Y=1.375X.
(3)从表格中汞的含量可以得出:生物所处营养级越高,体内汞含量越多
(4)如图2为该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丁与甲之间为双向箭头,且甲还可以流向乙或丁,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或大气二氧化碳库);碳元素的主要来源除呼吸作用外,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图中①②⑤⑥以CO2形式进行.
(5)从图3可以看出,加入有机锡后,某海域一种鱼的年龄组成中幼年数量减少,老年数量增多,故可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故答案为:(1); 捕食和竞争.
(2)1.375.
(3)生物所处营养级越高,体内汞含量越多
(4)非生物的物质(或大气二氧化碳库); 化石燃料的燃烧; ①②⑤⑥.
(5)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解析
解:(1)从表格中五种生物消化道内食物组成出发,可得食物网如下:;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即是捕食关系,也同时竞争食物小球藻.
(2)从B出发,设当食物由C:E为1:1时,B的能量为X,需要C的能量为(1/2)X×10+(1/2)X×10×10=55X.设当食物由C:E为2:1时,B的能量为Y,需要C的能量为(2/3)Y×10+(1/3)Y×10×10=40Y.由于两种情况下,C中的能量不变,所以55X=40Y,则Y=1.375X.
(3)从表格中汞的含量可以得出:生物所处营养级越高,体内汞含量越多
(4)如图2为该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丁与甲之间为双向箭头,且甲还可以流向乙或丁,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或大气二氧化碳库);碳元素的主要来源除呼吸作用外,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图中①②⑤⑥以CO2形式进行.
(5)从图3可以看出,加入有机锡后,某海域一种鱼的年龄组成中幼年数量减少,老年数量增多,故可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故答案为:(1); 捕食和竞争.
(2)1.375.
(3)生物所处营养级越高,体内汞含量越多
(4)非生物的物质(或大气二氧化碳库); 化石燃料的燃烧; ①②⑤⑥.
(5)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相互关系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
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______,三者的种类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______两大类.
(2)生产者主要是通过______两大作用来同化环境中的无机物,因此生产者的同化作用类型包括______两大类.
(3)次级消费者粪便里的能量应该归入______(填①、②、③或④)来计算,一般情况下,②______(填“>”、“=”、“<”)③+④.
(4)分解者的异化作用类型是______,其分解作用主要是通过分泌胞外酶来完成的,分解速度主要取决于环境的______.
(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于某一种生物来说,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红螺菌.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它是生态系统的______,在黑暗条件下,又能利用环境中的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______.
正确答案
生物群落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
①
>
需氧型和厌氧型
温度和湿度
生产者
分解者
解析
解:(1)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故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则生态系统就越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大类.
(2)生产者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化能合成细菌)两大作用来同化环境中的无机物,因此生产者的同化作用类型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两大类.
(3)次级消费者粪便里的能量属于未被利用的能量,故应该归入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中,即归入①来计算;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且生物体内能量的流向:一是流向下一营养级;二是供给呼吸作用,三是未被利用,即被分解者分解,故②>③+④.
(4)分解者的异化作用类型是需氧型和厌氧型,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可以通过影响胞外酶的作用,来影响分解者的分解速度.
(5)红螺菌,在有光照的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故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在黑暗条件下,能利用环境中的有机物,故属于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故答案为:(1)生物群落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
(3)①>
(4)需氧型和厌氧型 温度和湿度.
(5)生产者 分解者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