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兴趣小组对一淡水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了探究,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______

(2)测定处于第四营养级的某种群的 种群密度最好用______法.

(3)从该湖的某一深度取得一桶水样,分装于6对黑白瓶中,剩余的水样测得原初溶解氧的含量为12mg/L,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将它们分别置于6种光照强度下(以字母表示)24h后,实测获得6对玻璃瓶内溶解氧的含量,记录数据如下:

①黑瓶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为6ml/L的原因是______.该瓶中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O2量为______mg/L/24h.

②当某水层光照强度为C时,白瓶中植物产生的氧气量为mg/L/24h.当光照强度为D时即便给予的温度也适宜,再增加光照强度,瓶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也不会增加,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生态因子是______

③若将A光照下的白瓶置于D光照下,瓶中植物细胞中的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变化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它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2)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应用标志重捕法.

(3)①黑瓶不透光瓶,没有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瓶内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一部分02,该瓶中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O2量为12mg/L-6ml/L=6ml/L.

②当某水层光照强度为C时,白瓶中植物产生的氧气量=白瓶溶解氧量-黑瓶溶氧量=24-6=18mg/L/24h;当光照强度为D时即便给予的温度也适宜,再增加光照强度,瓶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也不会增加,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生态因子是瓶中的CO2浓度.

③若将A光照下的白瓶置于D光照下,光照增强,光反应产物还原氢和ATP增加,三碳化合物消耗加快,五碳化合物合成增多.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2)标志重捕

(3)①没有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瓶内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一部分O2 6

②18 CO2浓度

③三碳化合物减少,五碳化合物增加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它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2)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应用标志重捕法.

(3)①黑瓶不透光瓶,没有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瓶内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一部分02,该瓶中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O2量为12mg/L-6ml/L=6ml/L.

②当某水层光照强度为C时,白瓶中植物产生的氧气量=白瓶溶解氧量-黑瓶溶氧量=24-6=18mg/L/24h;当光照强度为D时即便给予的温度也适宜,再增加光照强度,瓶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也不会增加,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生态因子是瓶中的CO2浓度.

③若将A光照下的白瓶置于D光照下,光照增强,光反应产物还原氢和ATP增加,三碳化合物消耗加快,五碳化合物合成增多.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2)标志重捕

(3)①没有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瓶内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一部分O2 6

②18 CO2浓度

③三碳化合物减少,五碳化合物增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中国政府作出了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到2020年中国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一50%,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起人们重视,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1)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回收后无法直接利用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成分.

(2)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上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______

(3)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上图1中过程______的复杂程度有关.

(4)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上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_____kJ.

(5)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

(6)由上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什么特点?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分解者能将动物遗体残骸、排泄物、植物残落物中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被植物重新利用. 

(2)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进行循环的.植树造林、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会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②动植物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4)图2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E→B,E→D,E→C→A.由于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则E通过食物链E→B传给B的能量为:1.3×108kJ÷10%=1.3×109kJ,E通过食物链E→D传给D的能量为:1.5×108kJ÷10%=1.5×109kJ,因此通过食物链E→C→A的总能量为5.8×109kJ-1.3×109 kJ-1.5×109kJ=3.0×109 kJ,又因为E到A的食物链中,A是第三营养级,所以A得到的是3.0×109×10%×10%=3.0×107(kJ).

(5)生物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参与过程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群落).

(6)碳循环的特点是物质可以反复利用.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其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2)二氧化碳     植树造林(多种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燃料排放)

(3)②

(4)3.0×107 

(5)生物群落(群落) 

(6)物质可以反复利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解:(1)分解者能将动物遗体残骸、排泄物、植物残落物中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被植物重新利用. 

(2)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进行循环的.植树造林、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会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②动植物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4)图2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E→B,E→D,E→C→A.由于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则E通过食物链E→B传给B的能量为:1.3×108kJ÷10%=1.3×109kJ,E通过食物链E→D传给D的能量为:1.5×108kJ÷10%=1.5×109kJ,因此通过食物链E→C→A的总能量为5.8×109kJ-1.3×109 kJ-1.5×109kJ=3.0×109 kJ,又因为E到A的食物链中,A是第三营养级,所以A得到的是3.0×109×10%×10%=3.0×107(kJ).

(5)生物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参与过程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群落).

(6)碳循环的特点是物质可以反复利用.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其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2)二氧化碳     植树造林(多种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燃料排放)

(3)②

(4)3.0×107 

(5)生物群落(群落) 

(6)物质可以反复利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我国西部资源开采过度,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种多样锐减,由此引起生态好恶化.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中面临的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优良牧草与杂草、毒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______.当草色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体现了______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除图中所示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这样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_____形式进入该群落,在该食物网中若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鹰每增加a千焦能量,至少需要草提供能量______千焦.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调节是该调节能力的基础.

正确答案

解:(1)优良牧草与杂草、毒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当草色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所示生物类群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无机环境中的碳以C02形式进入该群落.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在该食物网中若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鹰每增加a千焦能量,至少需要草提供能量应该选择最短食物链“草→鼠→鹰”,因此至少需要草提供能量a÷10%÷10%=100a千焦.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该调节能力的基础.

故答案为:

(1)竞争  信息传递

(2)分解者  C02 100a

(3)负反馈

解析

解:(1)优良牧草与杂草、毒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当草色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所示生物类群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无机环境中的碳以C02形式进入该群落.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在该食物网中若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鹰每增加a千焦能量,至少需要草提供能量应该选择最短食物链“草→鼠→鹰”,因此至少需要草提供能量a÷10%÷10%=100a千焦.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该调节能力的基础.

故答案为:

(1)竞争  信息传递

(2)分解者  C02 100a

(3)负反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图2表示能量流经乙种群所处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根据图1中甲、乙、丙、丁4个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写出它们构成的食物链______

(2)a~b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有:①______;②______

(3)图2中的A、B、C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______;B______;C______

(4)甲种群在c点处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

(5)该生态系统中4个种群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甲、乙、丙、丁4个种群之间是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所以食物链为丁→乙→甲→丙.

(2)要研究a~b段甲种群的数量变化,先根据食物链“丁→乙→甲→丙”看乙和丙的数量变化,乙是甲的被捕食者,在此时间段乙的数量下降,因而甲的食物不足,造成了甲的数量下降;甲的天敌是丙,在这个时间段内数量增加,因而被捕食的乙的数量增加,从而使乙的数量减少.

(3)消费者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的去路:①呼吸作用消耗的量,②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分解的能量、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A、B、C表示的含义能量被同化、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经呼吸作用散失.

(4)一般情况下,食物链中的生物数量也有金字塔关系.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甲种群在c点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因此此时种群处在增长型.

(5)生态系统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实现的.

故答案为:

(1)丁→乙→甲→丙  

(2)①甲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  ②甲的天敌丙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3)能量被同化     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能量经呼吸作用散失  

(4)增长型

(5)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甲、乙、丙、丁4个种群之间是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所以食物链为丁→乙→甲→丙.

(2)要研究a~b段甲种群的数量变化,先根据食物链“丁→乙→甲→丙”看乙和丙的数量变化,乙是甲的被捕食者,在此时间段乙的数量下降,因而甲的食物不足,造成了甲的数量下降;甲的天敌是丙,在这个时间段内数量增加,因而被捕食的乙的数量增加,从而使乙的数量减少.

(3)消费者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的去路:①呼吸作用消耗的量,②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分解的能量、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A、B、C表示的含义能量被同化、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经呼吸作用散失.

(4)一般情况下,食物链中的生物数量也有金字塔关系.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甲种群在c点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因此此时种群处在增长型.

(5)生态系统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实现的.

故答案为:

(1)丁→乙→甲→丙  

(2)①甲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  ②甲的天敌丙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3)能量被同化     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能量经呼吸作用散失  

(4)增长型

(5)自我调节能力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在食物链中一般是(  )

A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B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C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通过测定得到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M1一定不是a种群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若M1<5M2,则生态系统稳态可能遭到破坏

C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应比c个体的小

D若M2大量增加,一般会导致M1减少M4增加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M1表示a种群所含的有机物总量,由于生物a要不断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因此M1一定不是a种群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正确;

B、由于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率为10%~20%左右,若M1<5M2,则能量传递率大于20%,则生态系统稳态可能遭到破坏,B正确;

C、高营养级的个体大小不一定大于低营养级,如猎狗和角马的关系,C错误;

D、若M2大量增加,一般会导致M1减少,M4增加,D正确.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______,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甲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

(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

(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______kJ.

(5)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调整到,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6)土壤中包含的生物种类除了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外,还有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若要调查研究后者类群的丰富度,常用______进行采集.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______和目测估计法两种.前者一般适用于______的群落.

(7)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______

(8)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 x lmm x 0.l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图丙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_____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_个.

正确答案

解:(1)据图分析,图甲中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于图甲中的D生产者和B消费者.

(2)图甲中,②是通过捕食关系进行碳的传递,该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②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该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二氧化碳.

(3)题干所述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下一营养级最多能获得能量应当按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所以羊最多能获得能量为6.8×109kJ×20%-1.3×108kJ=1.23×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为2.46×108kJ×20%=2.46×108kJ.

(5)根据题意可知食物改变前:1kg蛇消耗草:0.75×5×5×5+0.25×5×5=100kg,改变后:1kg蛇消耗草:0.25×5×5×5+0.75×5×5=50kg.所以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节余的50kg草可流向人,所以人可以增重50×20%×20%=2kg.

(6)调查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两种,前者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7)由表中数据可推知甲乙是最低营养级,丙丁是第二营养级,戊是第三营养级,由于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为食物,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最可能为

(8)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15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8÷25×400×104×100=2.88×108个.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D、B

(2)含碳有机物    CO2  

(3)自我调节         

(4)2.46×108    

(5)2  

(6)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算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7)

(8)抽样检测法    15      2.88×108

解析

解:(1)据图分析,图甲中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于图甲中的D生产者和B消费者.

(2)图甲中,②是通过捕食关系进行碳的传递,该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②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该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二氧化碳.

(3)题干所述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下一营养级最多能获得能量应当按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所以羊最多能获得能量为6.8×109kJ×20%-1.3×108kJ=1.23×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为2.46×108kJ×20%=2.46×108kJ.

(5)根据题意可知食物改变前:1kg蛇消耗草:0.75×5×5×5+0.25×5×5=100kg,改变后:1kg蛇消耗草:0.25×5×5×5+0.75×5×5=50kg.所以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节余的50kg草可流向人,所以人可以增重50×20%×20%=2kg.

(6)调查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两种,前者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7)由表中数据可推知甲乙是最低营养级,丙丁是第二营养级,戊是第三营养级,由于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为食物,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最可能为

(8)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15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8÷25×400×104×100=2.88×108个.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D、B

(2)含碳有机物    CO2  

(3)自我调节         

(4)2.46×108    

(5)2  

(6)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算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7)

(8)抽样检测法    15      2.88×108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且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细菌促进了物质循环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细菌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

D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500千克

正确答案

A,C

解析

解:A、该生态系统的细菌属于分解者,促进了物质循环,A正确;

B、营养级是针对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动植物而言,而细菌为分解者.由图可知,蛇不被其它生物所捕食,为最高级消费者,处于最高营养级,B错误;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有: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绿色植物→蝉→螳螂→蛇,绿色植物→蝉→黄雀→蛇,共3条,C正确;

D、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且同化量各占一半,求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的量要选用最低传递效率10%.蛇要净增重1千克,说明从螳螂和黄雀中各获得0.5千克,则螳螂和黄雀各消耗5千克.黄雀消耗5千克,说明从螳螂和蝉中各获得2.5千克,螳螂和蝉各消耗25千克.螳螂共消耗30千克,则消耗蝉300千克.说明蝉共消耗325千克.因此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25÷10%=3250千克,D错误.

故选:A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包含了______条食物链,如果用该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还缺少的成分是______

(2)调查兔群的种群密度常用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如果标志物脱落,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______

(3)若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上播种杂草,其抵抗力稳定性会______

(4)假设放养牲畜的食物90%来自牧草,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人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牧草的能量为______KJ.

正确答案

解:(1)根据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含有6条食物链,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如果用该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导致再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会变小,所以统计等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大.

(3)若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上播种杂草,生物种类增加,其抵抗力稳定性会提高.

(4)如果人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牲畜喜食牧草的能量为200÷10%×90%÷20%=9000KJ.

故答案为:

(1)6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大

(3)提高

(4)9000

解析

解:(1)根据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含有6条食物链,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如果用该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导致再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会变小,所以统计等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大.

(3)若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上播种杂草,生物种类增加,其抵抗力稳定性会提高.

(4)如果人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牲畜喜食牧草的能量为200÷10%×90%÷20%=9000KJ.

故答案为:

(1)6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大

(3)提高

(4)9000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分析下列各图,回答相关生态学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有三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均为鹰.鹰在此食物网中占有______个营养级.

(2)假如图1中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有来自于鼠,还有来自于蛇,那么,鹰若增重20g,最多需要消耗______克植物.

(3)图2中的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某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______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______热带雨林的y值.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作用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图可知,鹰占有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共占有2个营养级.

(2)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需最多能量应按÷10%计算.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根据食物链:植物→兔→猫头鹰,至多需要消费植物×20÷10%÷10%=800g;根据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至多需要消费植物×20÷10%÷10%=800g,根据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至多需要消费植物×20÷10%÷10%÷10%=4000g,所以最多消耗5600g.

(3)图2中的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y越大,则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弱,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弱.所以y偏离大小可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指标,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热带雨林低,所以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

(4)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反之,越低,既x与y越大,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故答案为:

(1)2  

(2)5600  

(3)抵抗力  大于  

(4)低

解析

解:(1)由图可知,鹰占有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共占有2个营养级.

(2)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需最多能量应按÷10%计算.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根据食物链:植物→兔→猫头鹰,至多需要消费植物×20÷10%÷10%=800g;根据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至多需要消费植物×20÷10%÷10%=800g,根据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至多需要消费植物×20÷10%÷10%÷10%=4000g,所以最多消耗5600g.

(3)图2中的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y越大,则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弱,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弱.所以y偏离大小可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指标,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热带雨林低,所以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

(4)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反之,越低,既x与y越大,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故答案为:

(1)2  

(2)5600  

(3)抵抗力  大于  

(4)低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结构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