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结构
- 共3696题
如图是食物网简图.分析并简要回答:
(1)该食物网含有______条食物链,写出能量损失最少的一条食物链______,该食物网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______,蛇是______消费者,鹰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有______营养级.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______关系.图中所列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再与______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数量将会______.
(5)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消耗的绿色植物______千克.
正确答案
解:(1)据图可知,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在草→兔→鹰食物链中只有3个营养级,因此能量在该食物链传递时,损失最少.
(2)营养级级别比消费者级别大1,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如兔、蚯蚓、蚱蜢,蛇是次级消费者;在该食物网中,鹰占有三、四、五三个营养级.
(3)由于兔和蚱蜢都是初级消费者,因此二者属于竞争关系;食物链反应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与分解者一起共同组成群落.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竞争减少,故数量先增加;后相思鸟增多,又导致蚯蚓减少,最后维持稳定.
(5)蛇是第四营养级,若蛇增加1千克体重,需要绿色植物最少,则需要满足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最大,即20%,因此最少需要草为:1÷20%÷20%÷20%═125千克.
故答案为:
(1)3 绿色植物→兔→鹰 绿色植物
(2)兔、蚯蚓、蚱蜢 三级 第三、第四、第五
(3)竞争 分解者
(4)先增加后减少
(5)125
解析
解:(1)据图可知,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在草→兔→鹰食物链中只有3个营养级,因此能量在该食物链传递时,损失最少.
(2)营养级级别比消费者级别大1,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如兔、蚯蚓、蚱蜢,蛇是次级消费者;在该食物网中,鹰占有三、四、五三个营养级.
(3)由于兔和蚱蜢都是初级消费者,因此二者属于竞争关系;食物链反应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与分解者一起共同组成群落.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竞争减少,故数量先增加;后相思鸟增多,又导致蚯蚓减少,最后维持稳定.
(5)蛇是第四营养级,若蛇增加1千克体重,需要绿色植物最少,则需要满足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最大,即20%,因此最少需要草为:1÷20%÷20%÷20%═125千克.
故答案为:
(1)3 绿色植物→兔→鹰 绿色植物
(2)兔、蚯蚓、蚱蜢 三级 第三、第四、第五
(3)竞争 分解者
(4)先增加后减少
(5)125
(2015秋•昌平区校级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消费者可以从不同的生物获得能量,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
B、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但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食草动物直接以生产者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
C、生产者能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
D、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有些细菌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D错误.
故选:C.
根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组成生态系统,A正确;
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
C、细菌属于分解者,其与蝉之间不构成竞争关系,C错误;
D、蛇属于四级消费者,D错误.
故选:A.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而动物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
B、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
C、硝化细菌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C错误;
D、生态系统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维持其正常功能,D正确.
故选:C.
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适于生长在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题意分析已知该生态系统存在着两条食物链,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所以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但能量是单向而不是双向流动,A错误;
B、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于荫蔽环境,其与水稻分层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该生物群落除了水稻、红萍和鸭子和有害昆虫以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C错误;
D、由题意分析已知在稻-鸭-萍共作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中存在两天食物链:稻→有害昆虫→鸭、红萍→鸭,所以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D错误.
故选:B.
某校生物科研小组对一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他们分别采用不同体积的样方来调查土壤中的物种数.结果如图1所示;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______.由图1判断,调查该生态系统土壤中物种数的样方体积最好是______.
(2)图2中未表示出的该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用标志重捕法调查D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调查的结果会______(偏高/偏低/不变).
(3)由于某种原因使得A种群数量短时间内大量减少,E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调节机制.
(4)若图2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E每增加10kg生物量,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kg.
(5)在人工干预下,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这属于群落的______演替,演替结果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
正确答案
丰富度
V2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偏高
自我调节
负反馈
500
次生
增强
解析
解:(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丰富度.由图1判断,V2是物种数目达到最多时对应的最小样方体积,故调查该生态系统土壤中物种数的样方体积最好是V2.
(2)图2表示食物网的示意图,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故未表示出的该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调查的结果会偏高.
(3)由于某种原因使得A种群数量短时间内大量减少,E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机制.
(4)若图2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E每增加10kg生物量,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的质量用20%计算.故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的质量是5÷20%÷20%+5÷20%×÷20%+5÷20%×
÷20%÷20%=500kg.
(5)在人工干预下,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演替结果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故答案为:
(1)丰富度 V2
(2)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偏高
(3)自我调节 负反馈
(4)500
(5)次生 增强
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区分该草原生态系统牧草和杂草的种类,该食物网有______条食物链,食虫鸟处于第______营养级,鹰和狐狸之间的种间关系表现为______.
(2)若该草原存在着过度放牧现象,这种现象首先会导致______减少.若要了解某种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
(3)过度放牧会导致该草原被破坏,弃牧一段时间后,该草原又逐渐恢复.从群落变化的角度看,这一现象叫做______.
(4)轻度放牧不会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这种能力相对较小,主要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食物网有6条食物链,在“杂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鹰”的食物链中食虫鸟处于第三营养级;在“牧草→兔→狐狸→鹰”的食物链中,鹰和狐狸是捕食关系,根据“牧草→鼠→狐狸→鹰,牧草→鼠→鹰”两条食物链,鹰和狐狸是竞争关系.
(2)若草原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数量减少,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方法用样方法.
(3)过度放牧会导致该草原被破坏,弃牧一段时间后,该草原又逐渐恢复,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则轻度放牧不会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生态系统的成分简单,营养结构不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弱.
故答案为:(1)6 三 竞争、捕食 (2)牧草 样方法 (3)群落的演替(次生演替) (4)自我调节
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简单(或草原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比较少)
解析
解:(1)食物网有6条食物链,在“杂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鹰”的食物链中食虫鸟处于第三营养级;在“牧草→兔→狐狸→鹰”的食物链中,鹰和狐狸是捕食关系,根据“牧草→鼠→狐狸→鹰,牧草→鼠→鹰”两条食物链,鹰和狐狸是竞争关系.
(2)若草原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数量减少,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方法用样方法.
(3)过度放牧会导致该草原被破坏,弃牧一段时间后,该草原又逐渐恢复,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则轻度放牧不会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生态系统的成分简单,营养结构不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弱.
故答案为:(1)6 三 竞争、捕食 (2)牧草 样方法 (3)群落的演替(次生演替) (4)自我调节
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简单(或草原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比较少)
下表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E、F分别表示不同种群,F为分解者:P表示种群储存的能量,R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单位:102KJ/m2a).请回答:
(1)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用字母和箭头表示).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B与E的种间关系为______,若D大量死亡,则在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__.
(3)种群B、E分别分布在湖泊中央的上层和临近湖岸的上层,比较B和E的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结构.
(4)该湖泊曾受到轻微污染,生态平衡并未遭到破坏,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______稳定性.
正确答案
竞争
C、B、E
水平
抵抗力
解析
解:
(1)表中A、B、C、D、E、F分别表示不同种群,F为分解者.能量在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根据表格中的各个种群的能量,发现C固定的能量最多,其次是A,再次是B、E相当,最少的是D.可推出食物网.
(2)根据食物网可知,B、E都以A为食物,故它们是竞争关系.如果D大量死亡,B、E没有天敌,数量会在一定时间内增加.根据反馈调节,A的天敌多了,所以A的数目少了,但是吃C的量减少了,则C的数量也增加了.
(3)种群B、E分别分布在湖泊中央的上层和临近湖岸的上层,它们是竞争关系,生态位有些交叉,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4)该湖泊曾受到轻微污染,生态平衡并未遭到破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也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故答案为:
(1) (2)竞争 C、B、E (3)水平 (4)抵抗力
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头/km2;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先______(增加/减少).
(3)假设该生态系统是草原生态系统,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②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已知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550÷250=2.2头.km-2;已知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当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即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1000÷250=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
(3)①种群是生活中一定地域内的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综合,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同一种群.
②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两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够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和棍棒的距离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若丙组平均时间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和棍棒的距离是无关变量,应相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
故答案为:
(1)2.2、2
(2)增加
(3)①同一 ②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
解析
解:(1)已知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550÷250=2.2头.km-2;已知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当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即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1000÷250=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
(3)①种群是生活中一定地域内的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综合,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同一种群.
②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两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够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和棍棒的距离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若丙组平均时间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和棍棒的距离是无关变量,应相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
故答案为:
(1)2.2、2
(2)增加
(3)①同一 ②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
如图表示生活在一自然区域内的部分生物,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群落是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该食物网缺少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
B、图中虫、鼠、鹿获得的能量之和占草能量的10%~20%,B错误;
C、食物链越长,鹰得到的能量越少,所以鹰获得能量较多的食物链是草→鼠→鹰,C错误;
D、若增大蛇的种群数量,短期内,鹰的种群数量增大,蛙的种群数量减少,虫的种群数量增大,D正确.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