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结构
- 共3696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黄雀为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不是第二营养级,A错误;
B、黄雀为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不是第三营养级,B错误;
C、黄雀为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C正确;
D、黄雀为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无第五营养级,D错误.
故选:C.
根据南极食物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食物网中有______条食物链.
(2)______属于三级消费者.
(3)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
(4)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______,海豹与小鱼的关系是______,磷虾与须鲸的关系是______.
(5)假如虎鲸的食物来源于:浮游植物→大鱼→企鹅→虎鲸这条食物链,那么虎鲸增加1kg,至少需要浮游植物______.
正确答案
5
虎鲸
虎鲸
须鲸
竞争
捕食
竞争和捕食
125kg
解析
解:(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即捕食关系,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图中的食物链有5条,分别是: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浮游植物→大鱼→海豹→虎鲸;浮游植物→大鱼→企鹅→虎鲸;浮游植物→须鲸→虎鲸;浮游植物→磷虾→须鲸→虎鲸.
(2)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的是虎鲸.
(3)同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别可能不同,要在各条食物链具体分析,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虎鲸、须鲸.
(4)大鱼与小鱼都捕食浮游植物,二者关系是竞争,海豹与小鱼的关系是捕食,须鲸捕食磷虾,二者都捕食浮游植物,故磷虾与须鲸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5)在浮游植物→大鱼→企鹅→虎鲸这条食物链中,虎鲸增加1kg,至少需要浮游植物多少克,则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故至少需要浮游植物=1÷20%÷20%÷20%=125kg.
故答案为:
(1)5
(2)虎鲸
(3)虎鲸、须鲸
(4)竞争 捕食 竞争和捕食
(5)125kg
(2016•武汉模拟)假若某自然生态系统仅有一条食物链a→b→c→d.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食物链a→b→c→d,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生物能量关系为a>b>c>d,但数量关系不一定,A错误;
B、食物链a→b→c→d,根据生物的富集作用,长期受汞污染时生物体内汞浓度的顺序为a<b<c<d,B正确;
C、四种生物体内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于a固定的能量,C正确;
D、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D正确.
故选:A.
下表是某湖泊内几种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请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鲫鱼占有______个营养级,其中螺蛳和鲫鱼的关系是______.
(2)第一次捕获鲫鱼1060条,其中幼年个体占多数,此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将它们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90条,其中标记的3条,该湖泊中大约有鲫鱼______条.表中生物还不能构成该湖泊的生物群落,原因是______.
(3)投入少量鸡粪不会对该湖泊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鸡粪中的碳元素主要以______的形式流向鲫鱼.在人工干预下,该湖泊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这属于群落的______演替.
(4)该湖泊中的各种植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明显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_的能力.
正确答案
解:(1)由食物链中后者可以取食前者可得出表格中的食物链有:水草→螺狮→鲫鱼;水草→鲫鱼;绿藻→螺狮→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轮虫→鲫鱼. 故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鲫鱼占有两个营养级,其中螺蛳和鲫鱼之间既是捕食关系.也同时竞争食物食物.
(2)第一次捕获鲫鱼,中幼年个体占多数,此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第二次捕获90条,其中标记的3条,该湖泊中大约有鲫鱼1060÷=31800.表中生物还不能构成该湖泊的生物群落,原因是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该生态系统中缺少分解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鸡粪中的碳元素先被微生物利用,然后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鲫鱼.该湖泊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4)各种植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可更好地利用光能,明显提高了群落利用的太阳能能力.
故答案为:(1)5 捕食和竞争
(2)增长型 31800
(3)自我调节能力 有机物 次生
(4)太阳能
解析
解:(1)由食物链中后者可以取食前者可得出表格中的食物链有:水草→螺狮→鲫鱼;水草→鲫鱼;绿藻→螺狮→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轮虫→鲫鱼. 故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鲫鱼占有两个营养级,其中螺蛳和鲫鱼之间既是捕食关系.也同时竞争食物食物.
(2)第一次捕获鲫鱼,中幼年个体占多数,此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第二次捕获90条,其中标记的3条,该湖泊中大约有鲫鱼1060÷=31800.表中生物还不能构成该湖泊的生物群落,原因是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该生态系统中缺少分解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鸡粪中的碳元素先被微生物利用,然后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鲫鱼.该湖泊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4)各种植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可更好地利用光能,明显提高了群落利用的太阳能能力.
故答案为:(1)5 捕食和竞争
(2)增长型 31800
(3)自我调节能力 有机物 次生
(4)太阳能
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该池塘中所有的鱼不止一种,故不能称作一个种群,A错误;
B、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时属于第三营养级,滤食浮游藻类时属于第二营养级,故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B正确;
C、当一条成年鱼捕食了一只底栖动物,这只能意味着底栖动物的能量部分传给了该鱼,C错误;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
故选:B.
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1)鼬为杂食性,也常以谷物为食,则田鼠和鼬的种间关系为______.
(2)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______.
(3)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
(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鼬在遇到危险时,常喷出恶臭的液体,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为______.
(6)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该耕地中富含磷元素,被生物体吸收后,在细胞内,磷元素通过参与______反应(写反应式),保持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正确答案
解:(1)鼬为杂食性,也常以谷物为食,而田鼠以谷物为食,所以田鼠和鼬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2)能量流动效率是两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比,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1.16×1010÷6.48×1010=17.9%.
(3)设种群数量为x,则x÷40=30÷15,x=80,故种群密度为80只/hm2.若带标记田鼠有部分个体标记脱落,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偏大.
(4)生物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大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鼬在遇到危险时,常喷出恶臭的液体,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为化学信息.
(6)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在细胞内,ADP与ATP能相互转化,磷元素通过参与ADP+Pi+能量ATP反应,保持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
(1)捕食和竞争
(2)17.9%
(3)80只/hm2 偏大
(4)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5)化学信息
(6)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7)ADP+Pi+能量ATP
解析
解:(1)鼬为杂食性,也常以谷物为食,而田鼠以谷物为食,所以田鼠和鼬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2)能量流动效率是两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比,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1.16×1010÷6.48×1010=17.9%.
(3)设种群数量为x,则x÷40=30÷15,x=80,故种群密度为80只/hm2.若带标记田鼠有部分个体标记脱落,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偏大.
(4)生物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大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鼬在遇到危险时,常喷出恶臭的液体,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为化学信息.
(6)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在细胞内,ADP与ATP能相互转化,磷元素通过参与ADP+Pi+能量ATP反应,保持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
(1)捕食和竞争
(2)17.9%
(3)80只/hm2 偏大
(4)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5)化学信息
(6)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7)ADP+Pi+能量ATP
(2016•甘肃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缺少生产者,故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
C、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植物体再利用,C正确;
D、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但不是植物,D错误.
故选:C.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内容:1.生态系统的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正确;
B、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正确;
C、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C错误;
D、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也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但在一条食物链中,一种生物只处于一个营养级,D正确.
故选:C.
(2015•济南校级一模)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______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抵抗力稳定性明显__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
(3)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 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_____,植食性鱼类的总量 将会______.
(4)由于疏于管理,人工鱼塘出现了水华,这种现象叫______,这是由于______等无机物污染造成的.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改为人工鱼塘后,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食性鱼类,则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抵抗力稳定性明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投放饵料中的能量.
(2)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从种间关系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与养殖植食性鱼类有关,捕食者增多;另一方面与浮游藻类争夺阳光、养料有关,即竞争者大量繁殖.
(3)能量的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类,与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鱼饵相比较,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来源减少,与植食性鱼类竞争减弱,植食性鱼类相对增多.
(4)由于疏于管理,使N、P等无机物增多,导致人工鱼塘出现了水华,从而发生富营养化.
(5)若是对湖泊进行生态恢复,水生高等植物能够吸收营养物质,并能与藻类竞争光照,因此可一定程度上抑制浮游藻类生长.
故答案为:
(1)食物链 减小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投放饵料中的能量
(2)捕食者增多 竞争者大量繁殖
(3)减少 增加
(4)富营养化 N、P
(5)吸收营养物质 竞争光照
解析
解:(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改为人工鱼塘后,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食性鱼类,则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抵抗力稳定性明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投放饵料中的能量.
(2)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从种间关系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与养殖植食性鱼类有关,捕食者增多;另一方面与浮游藻类争夺阳光、养料有关,即竞争者大量繁殖.
(3)能量的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类,与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鱼饵相比较,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来源减少,与植食性鱼类竞争减弱,植食性鱼类相对增多.
(4)由于疏于管理,使N、P等无机物增多,导致人工鱼塘出现了水华,从而发生富营养化.
(5)若是对湖泊进行生态恢复,水生高等植物能够吸收营养物质,并能与藻类竞争光照,因此可一定程度上抑制浮游藻类生长.
故答案为:
(1)食物链 减小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投放饵料中的能量
(2)捕食者增多 竞争者大量繁殖
(3)减少 增加
(4)富营养化 N、P
(5)吸收营养物质 竞争光照
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人能捕食狐,同时人与狐还竞争羊,因此人和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兔瘟热病毒寄生在野兔体内.
(2)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因此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如图:.
故答案为:
(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如图
解析
解:(1)人能捕食狐,同时人与狐还竞争羊,因此人和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兔瘟热病毒寄生在野兔体内.
(2)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因此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如图:.
故答案为:
(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如图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