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试分析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称之为“碳汇”,图中能表示“碳汇”的过程是______(用图中数字序号表示),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甲图中______处(在a~d中选择).

(2)X与甲图细胞所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能量来源为______,X的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是______,要从土壤中选择出该生物时培养基中应______(填加或不加)有机碳源.

(3)生态系统中,乙的成分为______.能降低温室效应的成分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二氧化碳的固定主要发生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场所是c叶绿体基质中.

(2)X是能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X代表的生物的能量来源为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例如硝化细菌;这类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特点是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培养自养型的生物的碳源是二氧化碳,在培养基中不需要加有机碳源.

(3)图中乙是分解者,降低温室效应的是甲生产者,因为生产者能利用CO2合成有机物.

故答案为:

(1)①c  

(2)(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        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不加

(3)分解者      甲(生产者)     能利用CO2合成有机物

解析

解:(1)“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二氧化碳的固定主要发生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场所是c叶绿体基质中.

(2)X是能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X代表的生物的能量来源为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例如硝化细菌;这类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特点是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培养自养型的生物的碳源是二氧化碳,在培养基中不需要加有机碳源.

(3)图中乙是分解者,降低温室效应的是甲生产者,因为生产者能利用CO2合成有机物.

故答案为:

(1)①c  

(2)(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        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不加

(3)分解者      甲(生产者)     能利用CO2合成有机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构成“金字培”最底层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无机环境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表示的是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塔基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能量减少,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构成“金字培”最底层的是生产者.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表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构成各营养级的不同种群[表中数据单位:l02kJ/(m2•年)].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上表种群中的______,若该生态系统的面积为l04m2,那么一年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kJ.

(2)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有______条,其中乙与丁的关系是______.由于某种原因使物种乙灭绝了,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发生改变,则最终戊的数量会______,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______

(3)在甲、乙、丙、丁、戊所构成的营养结构中,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假如戊种群有机物的总质量为180kg,那么丙种群有机物的总质量应有______kg才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正确答案

解:(1)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所以丙是第一营养级,乙和丁是第二营养级,甲是第三营养级,戊是第四营养级.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一年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930×l02×l04=9.3×108KJ.

(2)由于乙和丁均为第二营养级,因此该生态系统有两条食物链,它们之间属于竞争关系.如果物种乙灭绝,则物种丁的数量会上升,它会替代物种乙,并且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发生改变,因此最终戊的数量会基本不变.由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减少,导致营养结构变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降低.

(3)乙和丁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39.5×102kJ/(m2.年),甲是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930×102kJ/(m2.年),则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39.5×102)/(930×102)×100%=15%.同理依次可以算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2%,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0%.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丙种群有机物的总质量应有=180÷10%÷12%÷15%=100000KJ.

故答案为:

(1)丙                   9.3×108KJ 

(2)两条   竞争   基本不变    降低

(3)15%     105KJ

解析

解:(1)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所以丙是第一营养级,乙和丁是第二营养级,甲是第三营养级,戊是第四营养级.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一年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930×l02×l04=9.3×108KJ.

(2)由于乙和丁均为第二营养级,因此该生态系统有两条食物链,它们之间属于竞争关系.如果物种乙灭绝,则物种丁的数量会上升,它会替代物种乙,并且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发生改变,因此最终戊的数量会基本不变.由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减少,导致营养结构变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降低.

(3)乙和丁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39.5×102kJ/(m2.年),甲是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930×102kJ/(m2.年),则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39.5×102)/(930×102)×100%=15%.同理依次可以算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2%,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0%.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丙种群有机物的总质量应有=180÷10%÷12%÷15%=100000KJ.

故答案为:

(1)丙                   9.3×108KJ 

(2)两条   竞争   基本不变    降低

(3)15%     105KJ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④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碳元素在A、B、C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B、C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④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或光合作用,A错误;

B、根据图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B错误;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故碳元素在A、B、C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正确;

D、生物群落包含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的总和,图中B、C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包含分解者,故不能构成群落,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状态的模式图,这种元素是按箭头方向运动的,然而,图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箭头,根据此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缺的箭头是______

(2)这是______元素的循环.

(3)A、B、C、D各是什么生物?A______B______C______ D______

(4)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如下特点:①______  ②______

(5)参与过程⑤的生物种类有______,这些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从同化方式看应属于______,从异化方式看应属于______

A、寄生细菌 B、腐生细菌 C、真菌D、硝化细菌 E、自养型F、异养型 G、需氧型H、厌氧型

(6)写出①~⑥所示过程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呼吸是生物的特征,植物也需要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因此,图中缺少的一个箭头是从乙A到二氧化碳(CO2).

(2)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3)A是绿色植物、B腐生细菌、真菌、C肉食动物、D植食动物.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动物是消费者,分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以植物为食的是初级消费者,以动物为食的是次级消费者;腐生细菌、真菌是分解者,它们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回到大气中.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①带有全球性;②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循环地流动;

(5)参与过程⑤分解作用的生物种类有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这些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从同化方式看应属于异养;从异化方式看应属于厌氧型和需氧型;

(6)①过程是A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②③过程是动物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释放二氧化碳.

④是肉食动物吃植食动物的过程,是捕食.

⑤过程是腐生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把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返回环境中,被A(生产者)利用.

⑥煤炭、石油,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是燃烧过程.

故答案为:

(1)由A到CO2的箭头

(2)碳

(3)A绿色植物    B腐生细菌、真菌等     C肉食动物     D植食动物

(4)①带有全球性     ②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循环地流动

(5)B  F   G、H

(6)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呼吸作用④捕食⑤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⑥燃烧.

解析

解:(1)呼吸是生物的特征,植物也需要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因此,图中缺少的一个箭头是从乙A到二氧化碳(CO2).

(2)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3)A是绿色植物、B腐生细菌、真菌、C肉食动物、D植食动物.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动物是消费者,分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以植物为食的是初级消费者,以动物为食的是次级消费者;腐生细菌、真菌是分解者,它们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回到大气中.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①带有全球性;②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循环地流动;

(5)参与过程⑤分解作用的生物种类有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这些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从同化方式看应属于异养;从异化方式看应属于厌氧型和需氧型;

(6)①过程是A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②③过程是动物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释放二氧化碳.

④是肉食动物吃植食动物的过程,是捕食.

⑤过程是腐生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把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返回环境中,被A(生产者)利用.

⑥煤炭、石油,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是燃烧过程.

故答案为:

(1)由A到CO2的箭头

(2)碳

(3)A绿色植物    B腐生细菌、真菌等     C肉食动物     D植食动物

(4)①带有全球性     ②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循环地流动

(5)B  F   G、H

(6)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呼吸作用④捕食⑤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⑥燃烧.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以a、b、c、d表示,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所属营养级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营养级越低,能量越多;营养级越高,能量越低.表格中d的能量最高( 871.27×105 ),为生产者;a的能量( 141.10×105 )次之,为初级消费者;同理c为次级消费者;d为三级消费者.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建立的一个生态系统,为了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每天都需要从外围的农田生态系统当中获得大量的物质,同时每天从城市里运出大量的生活垃圾.发生汶川大地震的龙门山地震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80%的大熊猫种群、我国近的特有种子植物均分布于此.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后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还出现了200米宽、1公里长、30米厚的大型泥石流带.下图为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从外围的农田生态系统等补偿输入的能量

B计算可知,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103kJ/(m2•a)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29×105kJ/(m2•a)

D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4.6%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由题意可知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从外围的农田生态系统等补偿输入的能量,A正确;

B、根据生态系统中输入能量=输出能量,肉食动物是[(2.1+5.1+0.05+0.25)-(14+2-9-4-0.5)]×103=5×103 kJ/(m2•a),B正确;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补偿输入的能量=(23+70+3+14)+(2+5+12)=1.29×105kJ/(m2•a),C正确;

D、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为23+70+3+14=110×103kJ/(m2•a),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来自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4,所以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4÷110×100%=12.7%,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昆虫粪便量属于植物流向分解者能量中的一部分

C昆虫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未利用的能量

D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1000kJ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昆虫的同化量为410-210=200(kJ),生长的能量所占比例为70÷200×100%=35%,A正确;

B、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昆虫粪便量属于植物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B正确;

C、未利用的能量属于昆虫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的一部分,C错误;

D、昆虫的前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最小值是200÷20%=1000(kJ),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f可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b最多获得a能量的20%

C图中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由题意分析已知f是无机环境,可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A正确;

B、已知a是生产者,c是初级消费者,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传递效率c最多获得a能量的20%,B错误;

C、已知a是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c、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它们一定是异养生物,C正确;

D、已知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D正确.

故选:B.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之间种群数量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图3表示外来物种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请写出图1中的食物链______.若消耗生产者1000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 kg.

(2)如果图2中甲、乙、丙代表图1中A、B、C,则甲、乙、丙分别依次代表的是______

(3)根据图3可以判断引进该生态系统的外来物种呈现______增长,这种增长方式中增长率的变化特点______.请你写出该外来物种呈现这种增长的原因以及对该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危害:原因:______.可能造成的危害:______

正确答案

D→C→B→A

8

C、B、A

“J”型

增长率保持不变

生存条件优越,缺乏天敌

引起其他生物数量大幅度变化,从而给该生态系统带来灾难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D为生产者,A、B和C为消费者,根据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为D→C→B→A.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按×10%计算.若消耗生产者1000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1000×20%×20%×20%=8kg.

(2)由以上分析可知,图2中乙捕食甲,丙捕食乙,如果图2中甲、乙、丙代表图1中A、B、C,则甲、乙、丙分别依次代表的是C、B、A.

(3)由图3可知引进该生态系统的外来物种呈现“J”型增长;“J”型曲线的增长率保持不变;由于生存条件优越,缺乏天敌等原因,该外来物种呈现引进该生态系统后呈J型增长,这可能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大幅度变化,从而给该生态系统带来灾难.

故答案为:

(1)D→C→B→A    8

(2)C、B、A

(3)J”型   增长率保持不变    生存条件优越,缺乏天敌    引起其他生物数量大幅度变化,从而给该生态系统带来灾难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结构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