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结构
- 共3696题
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_____演替.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______,基础是______.
(2)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______(用字母表示).在①、③过程中碳以______形式进行循环.
(3)若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则其体重增加30kg,需消耗草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正确答案
解:(1)由于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所以是次生演替.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组分的多少即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图乙中的生物分别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B、D.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碳元素以 CO2形式进行循环.
(3)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所以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N+R.根据题意,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则其体重增加30kg,需消耗草的量为:(1/3×30÷10%)+(2/3×30÷10%÷10%)=2100kg.
故答案为:
(1)次生 生态系统组分的多少(食物网复杂程度、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等) 负反馈调节
(2)B、D CO2 (3)N+R 2100
解析
解:(1)由于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所以是次生演替.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组分的多少即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图乙中的生物分别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B、D.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碳元素以 CO2形式进行循环.
(3)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所以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N+R.根据题意,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则其体重增加30kg,需消耗草的量为:(1/3×30÷10%)+(2/3×30÷10%÷10%)=2100kg.
故答案为:
(1)次生 生态系统组分的多少(食物网复杂程度、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等) 负反馈调节
(2)B、D CO2 (3)N+R 2100
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A正确;
B、在生物群落内部,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因此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的,B正确;
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还有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
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D正确.
故选:C.
图为某地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号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就有利于更多的碳元素转移到乙,a表示碳元素转移量,A正确;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应为a=b+c+e+自身积累量,B正确;
C、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均为生产者,而丙中的生物无生产者,C错误;
D、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故选:AB.
放牧强度可影响人工草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如图是亚热带某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净光合产量的变化图,G0为不放牧,G1~G3为放牧强度逐渐增强.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据图可知5-10月份的最适放牧强度是G2(该强度下净光合产量最大),6月份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A正确;
B、不放牧,草地枝叶过多,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有机物合成下降;不放牧,植株自然衰老的组织多(被动物摄食的少),有机物消耗增加;不放牧,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影响有机物合成,这些因素都会降低净光合产量,所以与放牧草地相比,不放牧草地物质循环因消费者少而减慢,B错误;
C、由图1可见,4月份放牧强度为G0(即不放牧)时牧草净光合产量最高,5~10月份放牧强度为G2时牧草净光合产量最高,故为使牧草净光合产量维持在最高水平,4~10月份需要采取的放牧措施是4月份不放牧,5~10月份放牧强度保持在G2水平,C正确;
D、牧草的光合作用强度可用单位时间和面积的有机物生成量(C02的消耗量或O2生成量)表示,D正确.
故选:B.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元素,而不是化合物,A错误;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B正确;
C、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相互伴随进行的,两者辅相承,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C正确;
D、物质循环特点是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D正确.
故选:A.
内蒙古大草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现已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乙代表某生态系统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的食物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猫头鹰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猫头鹰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
(2)调查某种草的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如果要全面了解某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______进行采集、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个,一般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常用______法.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______.若要保持一个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的输入______.
(4)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______b(>、<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的关系为______.(正相关、负相关或无关)
(5)若在此草原生态系统上播种杂草,则其抵抗力稳定性会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猫头鹰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猫头鹰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个,即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数法,一般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常用记名计数法.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循环利用,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要保持一个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的输入能量.
(4)由以上分析可知,y越大,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小,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b;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低,即y(偏离正常范围)越大,x(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因此x和y呈正相关.
(5)若在此草原生态系统上播种杂草,会增强其营养结构的复制程度,使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故答案为:
(1)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样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记名计数法
(3)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
(4)<正相关
(5)提高
解析
解:(1)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猫头鹰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猫头鹰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个,即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数法,一般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常用记名计数法.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循环利用,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要保持一个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的输入能量.
(4)由以上分析可知,y越大,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小,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b;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低,即y(偏离正常范围)越大,x(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因此x和y呈正相关.
(5)若在此草原生态系统上播种杂草,会增强其营养结构的复制程度,使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故答案为:
(1)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样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记名计数法
(3)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
(4)<正相关
(5)提高
(2016•临沂一模)2015年“二孩政策”、“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减少环境污染”获得人们普遍认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l)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波动.最新预测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如表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呈现______的特点.到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这将严重影响劳动力来源,导致经济衰退和加重养老负担,因此我国适时放开“二孩”政策.
(2)2015年全球多数国家气温监测显示:年平均气温较往年持续升高.如图是与温室气体有关的循环示意图.
①图中 B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______;a代表的主要生理过程是______.
②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______.若生产者有2500kg,位于笫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
③温室效应是由于以 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打破了生物圈中 的平衡: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图中 的途径(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也可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减少人类对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依赖.
正确答案
解:(l)据表分析,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我国人口呈现老龄化程度加剧的特点.到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2)①据图分析,B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表示光合作用过程.
②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生产者有2500kg,位于笫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2500×20%×20%=100kg.
③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破坏了生物圈的碳循环的平衡.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图中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C→A的过程.
故答案为:
(l)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衰退型
(2)①分解者 光合作用
②能量流动 100kg
③二氧化碳 碳循环 C→A
解析
解:(l)据表分析,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我国人口呈现老龄化程度加剧的特点.到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2)①据图分析,B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表示光合作用过程.
②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生产者有2500kg,位于笫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2500×20%×20%=100kg.
③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破坏了生物圈的碳循环的平衡.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图中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C→A的过程.
故答案为:
(l)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衰退型
(2)①分解者 光合作用
②能量流动 100kg
③二氧化碳 碳循环 C→A
在“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中,鹰每增加1kg有机物体重,问草至少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多少kg(设草吸收的水分只有1%参与光合作用)(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在“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中,若鹰每增加1kg有机物体重,按理论上计算,要求至少应该用20%的传递效率进行计算,因此至少要消耗草=1÷20%÷20%÷20%=125kg.根据光合作用反应,生成125kg的有机物需要消耗75kg的水.又因为草吸收的水分只有1%参与光合作用,所以草至少从土壤中吸收水分75÷1%=7500kg.
故选:C.
图一是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二是对图一生物群落中某一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三是人类对该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部分利用情况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消耗或产生CO2的生理过程有______(填写序号),能量转换值最大的生理过程是______(填写序号).A、B、C、D中,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的是______.
(2)图二中的牛和人应分别对应于图一中A、B、C、D中的______.若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率为10%,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率为18%,则人从玉米秸秆中获得的能量比值为______.
(3)图三中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成分.图三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______,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达成这一目标的主导因素是______.
正确答案
①②③⑤
①
B、C、D
C、C
1.8%
分解者
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人
解析
解:(1)①是光合作用,②③⑤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①消耗CO2,②③⑤都产生CO2,能量转换值最大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①.碳元素在A中以CO2形式存在,在B、C、D中都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
(2)牛和人都为消费者,图一中只有C为消费者,则人从玉米秸秆中获得的能量比值为10%×18%=1.8%
(3)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图三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人起了主导作用.
故答案为:
(1)①②③⑤①B、C、D
(2)C、C 1.8%
(3)分解者 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人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据乙图分析,D为非生物成分,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A错误;
B、内环境由A血浆、C组织液和B淋巴组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液体环境,B正确;
C、组织液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判断图甲A和C为组织液和血浆,B为淋巴,由于淋巴是组织液单向渗透形成的,因此A为组织液,C为血浆,D为组织细胞,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肺泡周围毛细血管里的血浆,即甲图中的C,C错误;
D、乙图中的C消费者,B为分解者,多数分解者利用分解C消费者中的有机物获取能量,D错误.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