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代表的生物都是绿色植物

B1在图示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

C丙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发挥作用

D能量是物质循环的载体,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动力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A错误;

B、乙1在图示食物链中是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B错误;

C、分解者有的进行有氧呼吸,如蚯蚓、大型真菌,有的进行无氧呼吸,如乳酸菌等,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______固定的太阳能,图中A代表______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

(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______;调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用______法.

(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______

(5)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______三个方面的功能.

正确答案

解:(1)分析图解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两个: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图中有机物输入只有(2+5=)7J/cm2•a,因此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的能量去向有四个(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的),由此可确定图中A表示呼吸作用消耗.

(2)肉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5.1+2.1+0.05+0.25=7.5(J/cm2•a),其中有5(J/cm2•a)的能量来自于有机物,因此2.5J/cm2•a的能量是同化第二营养级(左边植食性动物)的能量;由此可知,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2.5+9+4+0.5=16(J/cm2•a),其中有2(J/cm2•a)的能量来自于有机物,因此14(J/cm2•a)的能量是同化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如此可计算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14+23+70+3=110J/cm2•a.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4÷110×100%═12.7%.

(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相互争夺水草,因此草鱼与白鲢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标志重捕法是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由于鱼的活动能力较强,因此一般用标志重捕法.

(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垂直结构.

(5)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2)12.7 

(3)竞争   标志重捕

(4)垂直结构      

(5)信息传递

解析

解:(1)分析图解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两个: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图中有机物输入只有(2+5=)7J/cm2•a,因此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的能量去向有四个(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的),由此可确定图中A表示呼吸作用消耗.

(2)肉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5.1+2.1+0.05+0.25=7.5(J/cm2•a),其中有5(J/cm2•a)的能量来自于有机物,因此2.5J/cm2•a的能量是同化第二营养级(左边植食性动物)的能量;由此可知,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2.5+9+4+0.5=16(J/cm2•a),其中有2(J/cm2•a)的能量来自于有机物,因此14(J/cm2•a)的能量是同化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如此可计算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14+23+70+3=110J/cm2•a.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4÷110×100%═12.7%.

(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相互争夺水草,因此草鱼与白鲢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标志重捕法是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由于鱼的活动能力较强,因此一般用标志重捕法.

(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垂直结构.

(5)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2)12.7 

(3)竞争   标志重捕

(4)垂直结构      

(5)信息传递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表示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其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B呼吸作用以热量形式散失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较小

C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占摄入量的10%~20%

D从图示可知,能量在营养级之间不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由于摄入量=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即同化量)+粪便量,所以图中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

B、呼吸作用以热量形式散失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较大,B错误;

C、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占同化量的10%~20%,不是摄入量,C错误;

D、从图示可知,能量在营养级之间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分析下列图一和图二,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一中①过程能够使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入生物群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

(2)图一中包括生态系统的四个成分是______,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

(3)图二中A表示______的能量,B表示______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和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是______.屎壳螂能够利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则屎壳螂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获得的能量是______

(4)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5)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图一中包括生态系统的四个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图二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和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屎壳螂能够利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因此屎壳螂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获得的能量是0.

(4)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

(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

(3)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未被利用    0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图一中包括生态系统的四个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图二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和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屎壳螂能够利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因此屎壳螂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获得的能量是0.

(4)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

(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

(3)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未被利用    0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定义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从定义中可看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最早在一堆垃圾里的有机物中检测到放射性,随后又在附近的植物中检测到了放射性,接着在其周围生活的动植物内也检测到了放射性,动物体内的放射性的强弱情况如图.

(1)如果放射性只来自某一种元素,你认为最可能是什么元素______(填“C”“H”或“N”、“P”)?

(2)这种放射性物质是如何进入到植物体内的?______

(3)图中三种动物,哪种体内最早有放射性?______.它又是如何具有放射性的?______

(4)为什么曲线S滞后了曲线G?______

正确答案

解:(1)N或P是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元素,故如果放射性只来自某一种元素,最可能的就是N或P.

(2)有机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N或P以离子的形式进入土壤,再由植物的根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植物体内.

(3)图中三种动物中,鼠经摄取具有放射性的植物而具有放射性,所以鼠最早有放射性.

(4)蛇是食肉动物,会以鼠为食,当鼠具有放射性后,蛇才具有放射性,所以曲线S滞后于曲线G.

故答案为;

(1)N或P

(2)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N或P以离子的形式进入土壤,再由植物的根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植物体内

(3)鼠   它经摄取具有放射性的植物而具有放射性

(4)蛇是食肉动物,会以鼠为食,当鼠具有放射性后,蛇才具有放射性,所以曲线S滞后于曲线G

解析

解:(1)N或P是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元素,故如果放射性只来自某一种元素,最可能的就是N或P.

(2)有机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N或P以离子的形式进入土壤,再由植物的根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植物体内.

(3)图中三种动物中,鼠经摄取具有放射性的植物而具有放射性,所以鼠最早有放射性.

(4)蛇是食肉动物,会以鼠为食,当鼠具有放射性后,蛇才具有放射性,所以曲线S滞后于曲线G.

故答案为;

(1)N或P

(2)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N或P以离子的形式进入土壤,再由植物的根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植物体内

(3)鼠   它经摄取具有放射性的植物而具有放射性

(4)蛇是食肉动物,会以鼠为食,当鼠具有放射性后,蛇才具有放射性,所以曲线S滞后于曲线G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关于生物同化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营养级贮存的总能量

B食物消化后粪便中的总能量

C从上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D经吸收后合成有机物中的能量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的呼吸所消耗,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也就是储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所以该营养级贮存的总能量不是生物同化量,A错误;

B、食物消化后粪便中的总能量,是上一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

C、从上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被消化吸收,C错误;

D、经吸收后合成有机物中的能量,D正确.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甲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中m1输入该生态系统的途经是生产者的______,与m2来源直接有关的细胞结构有______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II的生物摄入能量,则______表示营养级II的生物同化能量,其能量值可用______表示,C表示营养级II的生物利用能量用于______,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整体上看,营养级II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值______(大于/小于/等于)f值.

(3)若该自然生态系统为一湖泊,由于环境因素的变迁,经过若干年后演变为一森林,从群落水平分析此湖泊中发生了______

(4)从图乙中能计算能量传递效率吗?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甲中m1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m2表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而呼吸作用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的生物摄入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Ⅱ的生物同化能量,其能量值可用b(或d+e)表示,C表示营养级Ⅱ的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整体上看,营养级Ⅱ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值大于f值,因为下一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也属于营养级Ⅱ的同化量.

(3)若该自然生态系统为一湖泊,由于环境因素的变迁,经过若干年后演变为一森林,从群落水平分析此湖泊中发生了次生演替.

(4)能量传递效率=×100%,乙图中只给出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但没有给出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不能计算出能量传递效率.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2)B  b(或d+e)  生长、发育和繁殖 大于

(3)次生演替

(4)不能

解析

解:(1)图甲中m1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m2表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而呼吸作用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的生物摄入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Ⅱ的生物同化能量,其能量值可用b(或d+e)表示,C表示营养级Ⅱ的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整体上看,营养级Ⅱ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值大于f值,因为下一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也属于营养级Ⅱ的同化量.

(3)若该自然生态系统为一湖泊,由于环境因素的变迁,经过若干年后演变为一森林,从群落水平分析此湖泊中发生了次生演替.

(4)能量传递效率=×100%,乙图中只给出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但没有给出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不能计算出能量传递效率.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2)B  b(或d+e)  生长、发育和繁殖 大于

(3)次生演替

(4)不能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右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M表示相对含量,①~④表示活细胞中的四种有机物,则代表蛋白质的最可能是①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①~④表示四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则抵抗力稳定性最大的最可能是②

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在①~④四个种群所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最可能是③

D若M表示磷脂含量,①~④表示四种细胞器,则代表核糖体的最可能是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代表蛋白质的是③,A错误;

B、物种丰富度越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稳定性最大的是③,B错误;

C、随着营养级的升高,生物所含能量减少,因此第一营养级含能量为③,C正确;

D、核糖体无膜,不含磷脂,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1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图,其中牧草同化的能量为A,a、b、c、d、k、p、q、r、s、t、x、y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e、f、g、h、o、l、m、n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该食物网存在______条食物链,若要组成一个完整的草原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______

(2)图1中鹰所获得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的比例为______. (用图中字母表示)

(3)图1中假设放养的牲畜的食物90%来自牧草,那么人增加100kJ能量需要牧草提供的能量为______kJ.

(4)人为因素导致图2中______的数量大量减少,这是出现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确答案

解:(1)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计算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从生产者开始先算有有几个分支,再分别算出每个分支有几条,最后算出每个分支的条数和.即:牧草→放养的牲畜→人;牧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鹰;牧草→兔→狐狸→鹰;牧草→兔→鹰;牧草→鼠→狐狸→鹰牧草→鼠→鹰,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图1中只显示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营养关系,还缺少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

(2)图1中鹰所获得的能量为q+s+x+y,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为A,则鹰所获得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的比例为

(3)根据图示可以算出牧草把能量传递给牲畜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牧草将能量传递为人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图1中假设放养的牲畜的食物90%来自牧草,那么人增加100kJ能量需要牧草提供的能量为kJ.

(4)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等对大气和地球表面的温度有影响,其中二氧化碳影响最大.人为大量砍伐绿色植物,导致因素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引起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

(1)6    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3)

(4)甲

解析

解:(1)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计算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从生产者开始先算有有几个分支,再分别算出每个分支有几条,最后算出每个分支的条数和.即:牧草→放养的牲畜→人;牧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鹰;牧草→兔→狐狸→鹰;牧草→兔→鹰;牧草→鼠→狐狸→鹰牧草→鼠→鹰,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图1中只显示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营养关系,还缺少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

(2)图1中鹰所获得的能量为q+s+x+y,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为A,则鹰所获得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的比例为

(3)根据图示可以算出牧草把能量传递给牲畜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牧草将能量传递为人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图1中假设放养的牲畜的食物90%来自牧草,那么人增加100kJ能量需要牧草提供的能量为kJ.

(4)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等对大气和地球表面的温度有影响,其中二氧化碳影响最大.人为大量砍伐绿色植物,导致因素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引起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

(1)6    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3)

(4)甲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结构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