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黄浦区2016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九)右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

23.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大气较稳定的是

A5时、20时

B12时、15时

C5时、15时

D8时

24.在上述时刻,大气较稳定的原因是

A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递减

B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递增

CC.随着高度上升气温保持不变

D天气晴朗,盛行下沉气流

25.图中最有利于近地面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5时、20时

B12时、15时

C5时、15时

D8时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近地面5点和20点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出现逆温现象,大气较稳定,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大气运动的状况,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该地近地面5点和20点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出现逆温现象,大气较稳定。

易错点

抓住逆温出现后,空气对流运动受阻,大气稳定这一特点即可解答。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形成逆温现象,空气对流运动受阻,所以大气较稳定,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大气较稳定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所以大气较稳定。

易错点

逆温现象出现后,近地面大气下冷上热,大气的对流运动受阻,水平气压的变化较小,大气比较稳定,本题难度不大。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图中12点和15点,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形成对流天气,利于近地面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时间段,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图中12点和15点,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形成对流天气,利于近地面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易错点

读图可知,12时、15时近地面大气下热上冷,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其他时间段近地面大气气温差别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八)左图为在云南某地拍摄的“孤峰、残丘”景观图片,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戊表示各类岩石和岩浆,a、b、c、d、e分别表示各种地质作用。

20.地表“孤峰残丘”的成因是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21.构成该地孤峰的岩石是

A花岗岩

B石英砂岩

C石灰岩

D石英岩

22.该地的岩石类型及其形成地质作用与右图对应正确的是

A甲 c

B丙 d

C丁 e

D戊 a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云南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图中的孤峰残丘是流水侵蚀形成的,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云南地表“孤峰残丘”的成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云南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图中的孤峰残丘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易错点

本题解答时抓住云南属于也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图中的“孤峰、残丘”景观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云南位于云贵高原,云贵高原的岩石成分主要是石灰岩,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云贵高原岩石的成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云南位于云贵高原,云贵高原的岩石成分主要是石灰岩。

易错点

本题只要掌握云贵高原的岩石是由石灰岩组成的即可解题。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丙是岩浆,岩浆喷发冷却凝固生成岩浆岩,c是冷却凝固,甲、乙是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和喷出岩经外力风化形成风化物,所以b是外力作用;风化物经沉积作用生成沉积岩,a是沉积作用,戊是沉积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生成变质岩,e是变质作用,丁是变质岩;变质岩重熔再生生成岩浆,所以d是重熔再生。图中所示地区岩石是沉积岩,经沉积作用形成,所以图中岩石类型及其形成地质作用与右图对应正确的是戊和a,故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和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关系可以判断出丙是岩浆,岩浆喷发冷却凝固生成岩浆岩,c是冷却凝固,甲、乙是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和喷出岩经外力风化形成风化物,所以b是外力作用;风化物经沉积作用生成沉积岩,a是沉积作用,戊是沉积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生成变质岩,e是变质作用,丁是变质岩;变质岩重熔再生生成岩浆,所以d是重熔再生。图中所示地区岩石是沉积岩,经沉积作用形成,所以图中岩石类型及其形成地质作用与右图对应正确的是戊和a。

易错点

据图可以判断戊属于沉积岩,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都是错误的,本题不难解答。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4分

(七)德国统计局2015年8月21日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人口增长出现明显转机,出生人口较2013年增长 4.8%。死亡人数则较前一年减少2.8%,但持续了43年的人口负增长趋势没有根本改观。读人口增长示意图。

18.图中甲、乙、丙、丁与德国人口增长模式相同的是

A

B

C

D

19.2014年出现的人口增长转机,将首先改变德国的

A迁移人口规模

B劳动力数量

C城市人口比重

D老龄化水平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目前,德国人口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读图可知,甲、乙、丙都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只有丁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丁与德国人口增长模式相同,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德国的人口增长模式,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目前,德国人口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读图可知,甲、乙、丙都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只有丁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丁与德国人口增长模式相同。

易错点

本题只要能正确判读人口增长模式点状图即可解题。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德国人口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出现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根据“2014年人口增长出现明显转机,出生人口较2013年增长4.8%,死亡人数则较前一年减少2.8%,”可知,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上升将首先改变其人口老龄化现象,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德国人口增长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德国人口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出现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根据“2014年人口增长出现明显转机,出生人口较2013年增长4.8%,死亡人数则较前一年减少2.8%,”可知,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上升将首先改变其人口老龄化现象。

易错点

人口的出生率增加,可以改变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减缓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四)“从大洋洲到北极最让人感动的鸟类迁徙”——我国保护物种红腹滨鹬每年4月从澳大利亚越冬地起飞,4-6月在中国的黄渤海地区停歇补充能量后,飞往环北极地区繁殖,9月后再次南飞。它常在沙滩、沿海滩涂及河口觅食。

9.红腹滨鹬从越冬地起飞时,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的盛行风向大致为

A

B

C

D

10.红腹滨鹬在黄渤海地区停歇的过程中,我国华北地区

①升温迅速

②日照时数短

③正值雨季

④蒸发旺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近年来,经停黄渤海地区的红腹滨鹬数量减少且分布区域趋于集中,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A滩涂湿地锐减

B空气质量下降

C全球气候变暖

D人工捕杀增多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红腹滨鹬4月从越冬地起飞,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气压带风带也向北移动,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受东南信风的控制。四个选项的风向分别是西北风、东南风、西南风、东北风,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四月份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的盛行风向,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红腹滨鹬4月从越冬地起飞,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气压带风带也向北移动,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受东南信风的控制。四个选项的风向分别是西北风、东南风、西南风、东北风,故B正确。

易错点

本题只要掌握4月份澳大利亚西北部吹东南信风即可解题。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4—6月红腹滨鹬在中国的黄渤海地区停歇,我国华北地区正值春末夏初,升温迅速,蒸发旺盛,①④正确;此时,我国华北地区春旱严重,降水少,日照时数长,②错误;我国华北地区雨季是7、8月份,③错误,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四月份我国华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4—6月红腹滨鹬在中国的黄渤海地区停歇,我国华北地区正值春末夏初,升温迅速,蒸发旺盛,①④正确;此时,我国华北地区春旱严重,降水少,日照时数长,②错误;我国华北地区雨季是7、8月份,③错误。

易错点

本题只要正确掌握华北地区4月份的自然地理特征即可解答。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红腹滨鹬常在沙滩、沿海滩涂及河口觅食,近年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大力开展使黄河、海河等流域内水土流失减轻,导致黄渤海地区沿海滩涂湿地面积萎缩,所以经停黄渤海地区的红腹滨鹬数量减少且分布区域趋于集中,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我国黄渤海地区的红腹滨鹬数量减少且分布区域趋于集中的原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红腹滨鹬常在沙滩、沿海滩涂及河口觅食,黄河、海河等流域内水土流失减轻,导致黄渤海地区沿海滩涂湿地面积萎缩,导致近年来,经停黄渤海地区的红腹滨鹬数量减少且分布区域趋于集中。

易错点

由于水土流失的治理,使入海泥沙减少,滩涂湿地锐减导致红腹滨鹬数量减少且分布区域趋于集中,本题容易误选D,我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已经相当严格,人工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减少。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二)天际线又称为城市轮廓或全景。读南京市主城区天际线示意图。

4.2000年~2012年间,南京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5.造成南京市向该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是

A新区开发

B旧城改造

C工业区迁移

D保护文化古迹

6.2000年~2012年,城市重心变化对南京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①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③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

④增加城市商业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仔细读图,注意对比 2000 年与 2012 年城西、东、南、北不同方位的城市轮廓差异,由图可知 2012 年在城西与城南方向,建筑物的高度、密度增加,说明南京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西南;旧城改造位于城市的市中心附近,图示扩张方向区域在城市的边缘地带,通过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进行新区开发,可以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南京市的城市扩展方向,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仔细读图,注意对比 2000 年与 2012 年城西、东、南、北不同方位的城市轮廓差异,由图可知 2012 年在城西与城南方向,建筑物的高度、密度增加,说明南京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西南。

易错点

看图不仔细,判断错误,就会得出错误的答案。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旧城改造位于城市的市中心附近,图示扩张方向区域在城市的边缘地带,通过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进行新区开发,可以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工业区的迁移建筑物一般较低,保护文化古迹一般在市中心,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南京市城市东南部建筑物增加的原因,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旧城改造位于城市的市中心附近,图示扩张方向区域在城市的边缘地带,通过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进行新区开发,可以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工业区的迁移建筑物一般较低,保护文化古迹一般在市中心。

易错点

本题容易错选C,工业区应向城市的外围移动,但建筑物一般较低矮,故C错误,南京市的城市向东南方向发展,原因应该是新区的开发。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逆城市化现象是人口由城市向农村或者小城镇转移,南京市仅仅是城市周边范围的扩大;如果新区与市中心之间是住宅、学校与工作场所等之间关系,那么会增加市区通勤压力;建设新区,部分人口、工业等外迁,会降低中心区人口密度,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故选C。

解题思路

逆城市化现象是人口由城市向农村或者小城镇转移,南京市仅仅是城市周边范围的扩大;如果新区与市中心之间是住宅、学校与工作场所等之间关系,那么会增加市区通勤压力;建设新区,部分人口、工业等外迁,会降低中心区人口密度,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

易错点

本题容易错选A ,逆城市化现象是人口由城市向农村或者小城镇转移,南京市仅仅是城市周边范围的扩大,不属于逆城市化现象,故A错误,建设新区,部分人口、工业等外迁,会降低中心区人口密度,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一)美国航天局2015年11月公布的火星大气观测结果显示,太阳风可能是剥夺火星大气的罪魁祸首,导致火星从像地球那样温暖湿润的行星变成了一个寒冷干燥的世界。

1.地球上的大气没有被太阳风“剥夺”,主要是因为地球

A与太阳距离较远

B公转速度较慢

C体积和质量较大

D表面温度较低

2.火星大气的“流失”导致火星表面温度降低,其主要原因是

A到达火星的太阳辐射减少

B火星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减少

C火星表面辐射减弱

D火星大气吸收火星表面辐射减少

3. 火星的自转轴倾角为25.19°,使得火星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的

A中纬度地区昼夜交替周期较长

B中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大

C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周期较长

D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较长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火星大的多,,能够吸引住地球周围的大气,不至于散发到宇宙空间。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地球上的大气没有被太阳风“剥夺”的原因,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较大,能够吸引住地球周围的大气,不至于散发到宇宙空间。

易错点

本题只要理解地球上存在大气的原因,即可正确解答。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火星上大气流失,导致火星大气对吸收火星表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导致火星表面的温度降低,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火星表面大气流失导致气温降低的原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火星上大气流失,导致火星大气对吸收火星表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导致火星表面的温度降低。

易错点

本题容易错选B,但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是很少的,大气主要吸收火星表面的长波辐射来保持火星表面的温度故B错误。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火星的自转轴倾角为25.19°决定回归线的度数,影响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范围和极昼极夜的最大范围。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地球自转周期决定的,A错误;由于火星的回归线度数是25.19°,大于地球的23°26′,太阳直射点在火星上南北移动的范围大于地球,所以中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大于地球,B正确;四季更替周期是公转运动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共同造成的,它们和回归线度数没有关系,C、D错误,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火星自转轴火星的自转轴倾角为25.19°对白昼长短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时注意比较的是火星与地球上的区别,火星的自转轴倾角为25.19°决定回归线的度数,影响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范围和极昼极夜的最大范围。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地球自转周期决定的,A错误;由于火星的回归线度数是25.19°,大于地球的23°26′,太阳直射点在火星上南北移动的范围大于地球,所以中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大于地球,B正确;四季更替周期是公转运动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共同造成的,它们和回归线度数没有关系,C、D错误。

易错点

本题容易错选C,四季更替的周期与公转的周期有关,地球和月球的不同。同一个星球上四季更替的周期是相同的。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4分

(十)读“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示意图”。

26.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27.关于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②使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③促进全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④使地球陆地表面总体趋于平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水汽蒸发后达到甲层,降水是从甲层形成的,所以甲是大气圈;乙会吸收地面水分,且有蒸腾作用,所以乙是生物圈;丙通过径流形成丁,所以丙是岩石圈,丁是水圈,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水循环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水汽蒸发后达到甲层,降水是从甲层形成的,所以甲是大气圈;乙会吸收地面水分,且有蒸腾作用,所以乙是生物圈;丙通过径流形成丁,所以丙是岩石圈,丁是水圈。

易错点

本题设问较简单,抓住水循环在个大圈层的运动特点即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水循环的意义:使全球水资源保持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更新;促进全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地球陆地表面总体趋于平坦,③④正确,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水循环的意义,考查学生记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水循环的意义:使全球水资源保持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更新;促进全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地球陆地表面总体趋于平坦,③④正确。

易错点

本题是课本知识的在现,只要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六)有效灌溉面积是指灌溉工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旱地面积之和。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是指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它是反映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下表为我国四个省区(海南、浙江、黑龙江、新疆)2013年的相关数据。

15.四省区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形类型的差异

②降水的差异

③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④劳动力数量的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根据表中数据推论,乙省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

A水田农业

B旱作农业

C游牧畜牧业

D热带种植园农业

17.根据表中数据推论,甲、丙两省区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别是

A大豆、哈密瓜

B咖啡、葡萄

C甜菜、柑橘

D棉花、橡胶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耕地即水田和旱地一般分布在平原上,所以有效灌溉面积与地形无关,①错误;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是指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气候干旱的地区农业发展离不开灌溉,由此可知,新疆的有效灌溉面积最大,而海南省降水量大,农业发展大多不需要灌溉,有效灌溉面积应最小,所以有效灌溉面积受降水量的影响,②正确;有效灌溉面积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而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③正确;根据定义可知,劳动力数量与有效灌溉面积没有关系,④错误,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我国四省区有效灌溉面积差异较多的原因,考查学生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有效灌溉面积是指灌溉工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旱地面积之和,而水田和旱地一般分布在平原上,所以有效灌溉面积与地形无关,①错误;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是指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气候干旱的地区农业发展离不开灌溉,由此可知,新疆的有效灌溉面积最大,而海南省降水量大,农业发展大多不需要灌溉,有效灌溉面积应最小,所以有效灌溉面积受降水量的影响,②正确;有效灌溉面积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而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③正确;根据定义可知,劳动力数量与有效灌溉面积没有关系,④错误。

易错点

本题易误选A,一般认为地形对有效灌溉面积有一定的影响,但水田和旱地一般分布在平原上,所以有效灌溉面积与地形无关,A错误,降水与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影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来影响有效灌溉面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是新疆,丙是海南。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大,浙江工业发达,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小,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丁的耕地面积大于乙,所以丁是黑龙江,乙是浙江。浙江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地域类型属于季风水田农业,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乙省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考查学生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是新疆,丙是海南。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大,浙江工业发达,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小,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丁的耕地面积大于乙,所以丁是黑龙江,乙是浙江。浙江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地域类型属于季风水田农业。

易错点

本题根据各省区的耕地面积得出具体的省份,结合各地的特点得出结论。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上题判断可知,甲是新疆,丙是海南,新疆是我国重要的优质长绒棉基地,海南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基地,属于两地的经济作物分别是棉花和橡胶,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我国各省区的农作物的分布情况,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上题判断可知,甲是新疆,丙是海南,新疆是我国重要的优质长绒棉基地,海南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基地,属于两地的经济作物分别是棉花和橡胶。

易错点

判断对省区,具体的作物品种较易解答。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五)以下各图中,左图为北半球某河段平面图,中图为左图河流中某处的河道横剖面,右图为左图中湖M的水量流入流出的月份分配示意图。

12.左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河道横剖面,与中图最符合的是

A

B

C

D

13.M湖平均水位最低的月份是

A1月

B4月

C6月

D10月

14.该湖泊分布地区最可能是

A印度恒河流域

B意大利波河流域

C中国长江流域

D英国泰晤士河流域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若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侵蚀的话应侵蚀其右岸,但图二中河流左岸陡右岸缓说明左岸侵蚀右岸堆积,说明河流作用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所以图二所示剖面应取自河道弯曲处。图一中,甲、丁两处河道平直,A、D错误;乙处河段左岸侵蚀右岸堆积,B正确;丙处河段右岸侵蚀左岸堆积,C错误,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河流的侵蚀与堆积的影响因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该河流位于北半球,若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侵蚀的话应侵蚀其右岸,但图二中河流左岸陡右岸缓说明左岸侵蚀右岸堆积,说明河流作用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所以图二所示剖面应取自河道弯曲处。图一中,甲、丁两处河道平直,A、D错误;乙处河段左岸侵蚀右岸堆积,B正确;丙处河段右岸侵蚀左岸堆积,C错误。

易错点

分析该题时,看题设可以得出该地在北半球,按照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应右岸侵蚀,但图中左岸侵蚀右岸堆积,一定是河流弯曲的影响。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读图三可知,M湖5月以后水量以流入为主,持续到10月,所以10时湖泊水位最高;10月之后,湖泊水量以流出为主,持续到第二年4月,所以4月时湖泊水位最低,故B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湖泊的水位的变化规律,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读图三可知,M湖5月以后水量以流入为主,持续到10月,所以10时湖泊水位最高;10月之后,湖泊水量以流出为主,持续到第二年4月,所以4月时湖泊水位最低。

易错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湖泊水量最少的时候应是湖水流出的末期,即4月份,该地冬春降水少,湖泊水流出到河流,湖泊水位下降,到4月份下降至水位最低。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图三中,5、6、8、9月湖泊水量以流入为主,说明此时该地进入雨季。恒河流域是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集中在6—9月,A错误;意大利伯河流域是地中海气候,雨季集中在冬季(北半球),B错误;长江流域雨季是夏秋季节,但7月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天气,湖泊水量应以流出为主,C正确;英国泰晤士河流域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D错误,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图三中,5、6、8、9月湖泊水量以流入为主,说明此时该地进入雨季。恒河流域是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集中在6—9月,A错误;意大利伯河流域是地中海气候,雨季集中在冬季(北半球),B错误;长江流域雨季是夏秋季节,但7月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天气,湖泊水量应以流出为主,C正确;英国泰晤士河流域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D错误。

易错点

本题中的图三,符合我国长江流域的降水特点,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月分伏旱雨量较少,冬春季雨量少湖泊补给河流水,即可解题。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4分

(三)处在不同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地区,会形成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

7.下列属于东南亚文化圈的典型景观是

A吴哥窟

B东正教教堂

C麦加清真寺

D泰姬陵

8.受自然环境和宗教影响,中亚和西亚地区居民的传统服饰为

A高腰长袍

B皮质长袍

C宽松长袍

D掉袖长袍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吴哥窟位于柬埔寨,属于东南亚;东正教教堂位于俄罗斯,属于欧洲西部和北亚;麦加清真寺位于沙特阿拉伯,属于西亚;泰姬陵位于印度,属于南亚,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东亚文化圈的典型景观,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吴哥窟位于柬埔寨,属于东南亚;东正教教堂位于俄罗斯,属于欧洲西部和北亚;麦加清真寺位于沙特阿拉伯,属于西亚;泰姬陵位于印度,属于南亚,故A正确。

易错点

本题正确掌握各大人文景观所处的地理位置,即可解题。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中亚和西亚地区分别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燥,且中亚和西亚的居民多信仰伊斯兰教,所以服饰以宽松长袍为主,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亚与西亚地区的传统服饰,考查服饰的特点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考查学生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中亚和西亚地区分别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燥,且中亚和西亚的居民多信仰伊斯兰教,所以服饰以宽松长袍为主。

易错点

本题根据中亚与西亚的自然地理特点与当地服饰的关系解题。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十一)北回归线标志塔,是标志地理学上北回归线经过地方的建筑物。目前我国广东从化(113.55°E)的北回归线标志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北回归线标志建筑。

28.每日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最短的塔影出现时间,比北京时间12:00

A

B

C时早时晚

D两者一致

29.图1中能反映“标志塔”正午塔影年变化的曲线是

A

B

C

D

30.图2中能反映夏至日“标志塔”塔影顶点移动轨迹的是

A

B

C

D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同经度的地方日出时间不同,东边经度比西边日出时间要早,东边地区物影达到最短时间要早,西边要晚,从化位于北京的西边,故答案选B。

考查方向

地球运动的地里的意义

解题思路

利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同经度日出时间的早晚即可得出答案。

易错点

从化位于北京的西边,日出时间晚,日影达到最短时也比北京晚。

教师点评

考察地理规律的应用能力。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影越短,反之亦然,根据从化的经纬度,故可得出答案选B。

考查方向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解题思路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即可得出正午物影的变化。

易错点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教师点评

考察利用地理规律,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从化日出东北,影子西南,日落西北,影子东南,中午无物影,故答案选A。

考查方向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解题思路

利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即可得出答案。

易错点

太阳的日出方向在北半球,所有点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在南半球时,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影子则相反。

教师点评

考察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9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8分

(十三)读贝加尔湖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18分)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因地壳断裂下陷形成,湖面海拔456米。湖中水生动物种类很多,其中四分之三为特有品种。在贝加尔湖周围,共有300多条河流注入湖内,湖水仅通过安加拉河外泄。

34.简述安加拉河的水文特征。(4分)

35.一些专家曾提出“北水南调”,欲将贝加尔湖水引入北京。有些专家则认为该“北水南调”计划缺乏可行性,请说明其判断“缺乏可行性”的理由。(8分)

36.俄罗斯政府决定逐步关闭建于贝加尔湖南侧的巨型造纸厂,试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评价关闭该厂的合理性。(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水量丰富;径流量较稳定,水位季节变化较小;结冰期长,有凌汛现象;含沙量小(4分)

解析

河流的水位特征应从一下方面回答:水量丰富,径流量较稳定,水位季节变化较小,结冰期长,有凌汛现象,含沙量小。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归纳能力。

解题思路

河流水文特征可以从流量、水位的季节变化、汛期、结冰期、含沙量、流速等方面进行描述。

易错点

回答问题时考虑要全面,不要漏掉重要的知识点,注意使用科学的语言。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地形地势条件,两地间距离长,而且沿途基本没有可利用的现成河道,投资巨大;多断裂带,防渗漏难度大;冬季寒冷,施工、防冻技术和设备方面难度大;沿途有较长的结冰期,调水工程使用效率有限;沿途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蒸发旺盛;途径不同国家,各方利益协调难度大,不利于保障调水安全。(至少回答4点,共8分)

解析

引水工程是否可行需要考虑引水工程能否实现水的自流、线路的长短、工程量的大小、技术难度等问题,途径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经济等各方面条件是否适当。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北水南调的不利条件,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思维能力。

解题思路

引水工程是否可行需要考虑引水工程能否实现水的自流、线路的长短、工程量的大小、技术难度等问题,途径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经济等各方面条件是否适当。

易错点

回答时应注意结合材料分析,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即可。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巨型造纸厂会消耗大量湖水,并产生大量污水,污水排入湖中,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影响湖水水质(2分)和水生生物的生长(1分);造纸厂需要砍伐大量的木材,会造成贝加尔湖周围森林覆盖率下降(2分),从而破环原有的自然平衡,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1分),因此关闭造纸厂是合理的

解析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倡清洁生产即从原料开采到生产过程到废物处理都是清洁的,而巨型造纸厂从原料到生产过程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造纸的原料是木材,木材的开采导致森林覆盖率降低,造纸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湖水,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从而破环原有的自然平衡,因此关闭造纸厂是合理的。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关闭建于贝加尔湖南侧的巨型造纸厂的合理性,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倡清洁生产即从原料开采到生产过程到废物处理都是清洁的,而巨型造纸厂从原料到生产过程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造纸的原料是木材,木材的开采导致森林覆盖率降低,造纸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湖水,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从而破环原有的自然平衡,因此关闭造纸厂是合理的。

易错点

回答时应注意结合材料分析,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4分

(十二)建于青藏高原的铁路被称为“天路”。2016年,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10周年。川藏铁路则由于施工难度大,全线建成通车至少需要15年。读图回答问题。(14分)

31.高寒缺氧使青藏铁路施工难度极大,分析该铁路沿线地区高寒缺氧的主要原因。(4分)

32.与青藏铁路相比,修建川藏铁路的难度更大。试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说明建设川藏铁路遭遇的困难。(6分)

33.试分析建设川藏铁路对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该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密度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导致该地区终年气温较低(3分),(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造成了高寒气候1分);该地区海拔高(气压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较少,造成缺氧(1分)

解析

青藏铁路位于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是4000米,高寒缺氧的气候特征是地形决定的。由于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导致该地气温较低,形成了高寒的气候;由于海拔高(气压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较少,造成缺氧。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原因,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青藏铁路位于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高,高寒缺氧的气候特征是地形决定的。由于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导致该地气温较低,形成了高寒的气候;由于海拔高(气压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较少,造成缺氧。

易错点

回答时应注意结合材料分析,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即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地势起伏很大,地质(构造)条件复杂,需穿越的河流多,(选线受限制大)建设工程量大(2分);经过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高发区(2分),铁路线东段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青藏高原多冻土、生态脆弱(2分),不利于铁路建设。

解析

修建青藏铁路的主要难题是高寒、冻土和缺氧,而川藏铁路选线在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交界处,铁路的修建受到地形、地质、自然灾害等因素的限制。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川藏铁路修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修建青藏铁路的主要难题是高寒、冻土和缺氧;而川藏铁路在阶梯的交汇处,铁路的修建受到地形、地质、自然灾害等因素的限制。

易错点

回答时应注意结合材料分析,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即可。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川藏铁路的建设,能完善进藏通道,进一步加强西藏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为西藏与内地及沿海地区贸易发展和经济往来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西藏资源开发,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藏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至少回答4点,共4分)

解析

交通运输线建设的意义主要有:完善交通运输网,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保卫边疆,促进文化交流等等。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铁路建设的意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交通运输线建设的意义主要有:完善交通运输网,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保卫边疆,促进文化交流等等。

易错点

本题解答时要点较多,注意不要漏掉重要知识点,注意使用科学的语言。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十七)2016年1月,强寒潮影响我国,南方出现雨雪冰冻天气。读图回答问题。(10分)

44.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3分)

45.部分地区的菜农在寒潮来临之前,会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分析其原因。(4分)

46.简要说明如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以有效地预防或减轻突发性雨雪、冷冻灾害的影响。(3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P区域南部为山脉,北面开口,南下冷空气在此不断堆积,导致冷冻灾害发生频次较周围高(2分);且P地地势较高,气温较低,使冻害更严重(1分)

解析

P区域南部为山脉,北面开口,南下冷空气在此不断堆积,导致冷冻灾害发生频次较周围高,且P地地势较高,气温较低,使冻害更严重。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P区域位于南岭以北地区,受地形影响该地冷冻灾害高发。

易错点

回答时应注意结合材料分析,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即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水的热容量大,使地表降温慢、地表温度变化幅度减小(2分);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以减轻冻害(2分)(如答出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可给2分)

解析

运用水的比热容大和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菜农在寒潮来临之前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现象。

考查方向

部分地区的菜农在寒潮来临之前,会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的原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运用水的比热容大和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菜农在寒潮来临之前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现象。

易错点

回答时应注意结合材料分析,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即可。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运用遥感预报灾害性天气,快速监测暴雪、冷冻灾害,对灾情作出科学评估(1分);运用定位系统可对灾区精确定位(1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制作防灾救灾系统,显示灾害波及范围、救灾路线,并计算需要调集的救灾设施,发出警报,及时有序地组织救灾抢险工作等(1分)

解析

灾前,运用遥感技术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报;灾中,运用定位系统对灾区精确定位;灾后,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制作防灾救灾系统进行抗灾救灾。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在预防或减轻突发性雨雪、冷冻灾害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灾前,运用遥感技术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报;灾中,运用定位系统对灾区精确定位;灾后,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制作防灾救灾系统进行抗灾救灾。

易错点

回答时注意要点全面,使用学科语言。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3分

43.(十六)读关于西雅图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3分)

西雅图濒临普吉特湾,始建于1852年,是美国西北部重要工商业城市与港口,是美国本土通向亚太国家的门户。

西雅图是个多民族的城市,亚裔占13.1%。目前,西雅图仍是美国最适合移民定居的城市之一。

西雅图地区拥有多个领先的经济体,如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供应商微软、航空航天巨头波音、美国最大网络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等公司总部都在西雅图。

试根据图文资料从西雅图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方面,简析西雅图港口发展的有利条件、当地不同历史时期主导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13分)

正确答案

西雅图建设海港的自然与人文条件:西雅图濒临联通太平洋的普吉特湾,港阔水深,不冻不淤(2分);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实现海陆联运(2分);港口腹地经济发达(1分),面向亚太国家,市场广大,海运需求大(1分)

西雅图气候、地形特征对19世纪主导产业发展的影响:西雅图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1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合森林生长(1分),为木材工业提供大量原材料(1分)

西雅图人文条件对20世纪下半叶主导产业发展的影响:西雅图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移民中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当地科技发达、经济实力雄厚;交通运输、通信业发达,促进高科技产业如飞机制造、信息产业等的发展(任答4点,4分)

解析

西雅图建设海港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从地理位置、陆域条件、水域条件、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情况、腹地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可知,19世纪西雅图产业以木材工业为主,木材工业属于原料加工业,所以分析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因素就是分析森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根据西雅图周边环境简图可以分析出西雅图森林广布的地形和气候条件。20世纪西雅图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下半叶以飞机制造业、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产业为主,影响这些产业发展的因素可以从科技、交通、信息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西雅图港口发展的有利条件、当地不同历史时期主导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西雅图建设海港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从地理位置、陆域条件、水域条件、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情况、腹地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可知,19世纪西雅图产业以木材工业为主,木材工业属于原料加工业,所以分析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因素就是分析森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根据西雅图周边环境简图可以分析出西雅图森林广布的地形和气候条件。20世纪西雅图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下半叶以飞机制造业、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产业为主,影响这些产业发展的因素可以从科技、交通、信息等方面进行分析。

易错点

回答时注意结合图中信息分析,注意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即可。

知识点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8分

(十五)读关于皖江城市带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40.分析合肥成为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的主要原因。(3分)

41.列举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并分析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城市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9分)

42.根据经济活动不同环节的附加值示意图和所学的地理知识,推测发展加工制造业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采取的相应措施。(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合肥是安徽省会(1分),从城市职能看为综合性城市,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较强(1分);交通与信息通达度高;科技教育比较发达,人才众多;工业基础比较好(任答1点,1分)

解析

合肥是安徽省会,从城市职能看为综合性城市,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较强;交通与信息通达度高;科技教育比较发达,人才众多;工业基础比较好。

考查方向

合肥成为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的主要原因,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合肥成为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的主要原因从合肥的城市职能、经济实力、交通与信息条件、科技条件、工业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

易错点

回答时应注意结合材料分析,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即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优势条件:临近长三角地区(2-4小时经济圈内);境内有长江航道,水运便利/水陆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土地价格低,可降低生产成本;国家政策支持(至少回答4点,共4分)

承接转移后,将扩大工业用地规模,从而扩大城市规模(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需要增加与转移产业有关的就业人口)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增加城市人口数量,提高当地城市化水平(3分) 使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方向发生改变,向为城市服务的城郊农业发展,也会促使农村利用农业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2分)

解析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劳动力条件、土地价格、国家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城市化的影响从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数量等方面进行分析;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农业结构、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并分析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城市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劳动力条件、土地价格、国家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城市化的影响从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数量等方面进行分析;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农业结构、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易错点

回答时应注意结合材料分析,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即可。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存在的问题:制造业在整个设计、生产、销售环节中所获得的利润最低(1分);制造业的发展可能消耗大量资源,并产生大量污染(1分)

相应措施:注重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2分);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相结合,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结构升级(2分)

解析

)加工是经济活动不同环节中附加值最低的环节,所以发展加工制造业可能存在的问题要从利润、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分析。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从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效率、技术投入等采取措施。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发展加工制造业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采取的相应措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加工是经济活动不同环节中附加值最低的环节,所以发展加工制造业可能存在的问题要从利润、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分析。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从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效率、技术投入等采取措施。

易错点

本题知识要点较多,答题时注意回答问题要全面,注意不能遗漏要点。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7分

(十四)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读图表资料,回答问题。(17分)

37.请比较A、B两地降水特点的异同,分析造成两地降水量差异的原因。(6分)

38.根据图中西南侧海域等深线的分布,判断该地主要海底地形类型并说明其成因。(5分)

39.据表归纳2008年至2012年拉丁美洲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原因。(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比较异同:A、B两地年降水量多(1分),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半年降水量多于冬半年)(1分); A地降水量比B地少(1分)

原因:B地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所以B地的降水量丰富(2分);而A处于平原地区,少地形雨(1分)

解析

两地降水的差异主要从年降水量、降水的季节分配、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方面进行比较。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图中A、B两地纬度接近且都位于沿海地区,降水的差异不是纬度、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两地虽然都位于信风带内,但从等高线图中可以看出,两地的地形差异较大,所以导致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要从地形方面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图中A、B两地降水量差异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两地降水的差异主要从年降水量、降水的季节分配、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方面进行比较。

易错点

回答时注意按照题干要求,分析出两地降水量差异产生的原因即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判断地形:2000、4000、6000米等深线比较靠近海岸线,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密集,该地形坡度大、深度大(最深处超过6000米)(1分),为海沟(2分)(答200米等深线以内为大陆架 1分)

成因:南极洲板块(大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大陆板块)之下,直插入地幔中,逐渐熔化消亡,形成了海沟(2分)

解析

根据图中等深线的数值、走向、疏密程度可以判断出该地地形是海沟,其形成的原因从板块运动方面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该地海沟的形成原因,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图中等深线的数值、走向、疏密程度可以判断出该地地形是海沟,其形成的原因从板块运动方面进行分析。

易错点

回答时应注意结合材料分析,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注意不能遗漏要点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从总量看,进出口贸易量均保持持续高速增长(2分);从产品结构看,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1分),进口以附加值较高的资金密集型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为主(1分)

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以农业和采矿业为主(2分)

解析

2008年至2012年拉丁美洲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根据表中数据可以从进出口贸易总量和进出口产品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某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的特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2008年至2012年拉丁美洲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原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2008年至2012年拉丁美洲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根据表中数据可以从进出口贸易总量和进出口产品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某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的特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易错点

回答时注意结合图中信息分析,注意条理清晰,语言规范,答题时注意不能遗漏要点。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