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衡阳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二)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图2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3—4题。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最有可能发育成流动沙丘的区域是( )

A

B

C

D

4.造成近些年该地区北部地带沙漠化迅速南侵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

B绿洲地带水源枯竭

C冬季风势力增强

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依据三角坐标图,抓住流动二字,流动性沙丘一般需要较大的风及较低的植被覆盖率,故选D。

考查方向

地理统计图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基础知识运用。流动沙丘不但要有一定的沙量,更需要较低的植被覆盖率,特别是较大的风速才能流动。

易错点

为着重分析“流动”,即风速的影响。而错选A。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读题、结合实际分析的能力。近些年沙漠化不断南侵,从沙漠化区形成条件考虑。气候短时期内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人为原因是主因,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活动大增,造成水资源急剧减少,绿洲萎缩,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造成沙漠化扩展。故选B

考查方向

荒漠化成因

解题思路

注意题干“近年来”,故人为原因是主因,结合荒漠化成因分析判断。

易错点

仅注意南侵错选C,而未注意近年来。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四)茶树喜温暖、好雨雾、怕积涝、耐酸怯碱。我国茶树种植面积广大,图4为我国四大茶区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 关于江北茶区自然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B一月均温在0℃以上

C地形类型为丘陵

D土壤肥沃土层深厚

8. 古代大批茶叶通过茶马古道由西南地区运往西藏,形成这种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交通

C.政策

D劳动力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以北,尤其有一部分位于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属于北方地区。处于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大于蒸发,故A正确;北方的小部分一月低于0℃,故B错;地形类型除了丘陵外,还有一部分山地平原,故C错;土壤在山地丘陵地区较薄,比较贫瘠,故D错。

考查方向

农业区位条件。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学生读图观察及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并联系中国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回答。

易错点

不能正确定位该茶区,进而判断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该题考查影响交通运输发展的因素。茶马古道为古代运输茶叶等货物到西藏地区的交通要道,西藏地区不产茶叶,但人们对茶叶需求量大,刺激西南地区将大量茶叶运输至西藏地区贩卖,获取利润,促进了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发展。故选A。

考查方向

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

解题思路

市场是决定农业生产类型、生产规模、销售的决定性因素,交通能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易错点

错选交通,而忽视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决定性因素——市场。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五)夏季风进退早晚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下图表示110°E-120°E区域夏季风前沿进退等纬度线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由图可知,该范围内夏季风影响最大到( )

A东北北部

B华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南北部

10.据图判断我国东部地区最易出现“南旱北涝”年份是( )

A.1955年

B1965年

C1975年

D1995年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该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与运用。由图可知图是范围内近几十年夏季风最北达到40°N---45°N,位于华北地区,东北北部在50°N附近,且经度更加靠东。故选B。

考查方向

地理位置

解题思路

读图选取最高纬度范围,并结合纬度定位该地区。

易错点

不能正确定位,错选东北地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当夏季风较强、持续时间较久的年份,雨带控制北方地区时间较长,易形成南旱北涝的局面。由图可知,1955年大部分时间夏季风控制35°以北地区,故在北方停留时间较长,南方时间较短,形成南旱北涝,选A。

考查方向

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运用及读图能力。“南旱北涝”时,夏季风北移速度快,雨带大部分时间控制北方地区,结合示意图选择对应年份。

易错点

不能判断“南旱北涝”时夏季风雨带的正确位置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曾拥有亚洲第一大造纸企业,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环保、水源、原料(林木)等问题。引进山东泉林纸业后,依托创新技术,构建新型生产模式。据此,回答第1—2题。

1.根据材料分析,该造纸企业( )

A由原料指向型逐渐变为市场指向型

B布局应考虑远离水源地及河流的上游

C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且更新速度较快

D能耗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2.关于该企业生产模式叙述,正确的是( )

A污水处理后又用于生产,增加了能源供给

B秸秆造纸减少了林木采伐,利于生态保护

C废液提取制造有机肥还田,减轻大气污染

D延长纸品加工产业链,带动印刷产业发展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造纸工业需要大量的秸秆作为原料,故造纸工业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A项错误; 

       造纸工业对水源有污染,故布局应考虑远离水源地及河流的上游,B项正确;

       造纸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且更新速度慢,故C项错误;

       据图知,秸秆清洁制浆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工业区位因素

解题思路

依据工业指向型,正确判断该造纸企业属于原料指向型,并有水污染,后分析判断。

易错点

不能正确判断工业指向型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回收处理污水,获得一定的水资源,但并没有用于发电等,未获得能源动力,故A错;

       利用秸秆造纸取代了相当一部分林木作为原料,减少对林木的砍伐,有利于环境保护,故B正确;

       造纸废液主要污染水及土壤,对大气基本没有污染,故废液回收主要在于减轻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关系不大,故C错;

       该产业模式的确延长了产业链,但是和印刷产业并无直接关系,且该产业链最终产品主要是纸产品,并无印刷品产出,故D错。

考查方向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解题思路

结合题干示意图,尤其是其中箭头联系方向,分析回答。

易错点

不能结合工业联系示意图分析有效信息。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三)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技术(CFG),由碎石、石屑、砂、粉煤灰掺水泥加水拌和,用各种成桩机械制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可变强度桩。下图为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CFG桩复台地基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地区多采用CFG筑路技术的主要作用在于( )

A防止春季冻土消融

B防止黏土地基沉降

C减少大量稻田占用

D降低洪水泛滥危害

6.下列关于长三角城际高铁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显著减轻航空运输的压力

B提高沿线农产品的外运量

C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

D缩短中东部地区时空距离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由图可知该筑路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路面以下面的CFG桩作为支撑和依托,并不完全施压与地面,很适合应对长三角地区多黏土(降水较多)、地面松软路基易坍塌的现状,故选B。

考查方向

交通运输线区位条件

解题思路

       结合示意图,并联系长三角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尤其是对交通建设不利的自然条件,推断其作用。

易错点

不能整合该地独特地理环境特征,判断交通建设措施的作用。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关键在于理解城际高铁的特殊性,运行于相邻城市之间(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密集,城际距离较短),用于人员的转运,不包括货物。故对航空运输影响较小,不能缓解航空运输压力,不可以运输农产品,地区内城际间人员运输,与中西部没有关系,可促进人流流动带动地区旅游业发展。故选C。

考查方向

交通运输线意义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交通运输与地区实际情况的结合能力。并注意题干“城际高铁”而非“高速铁路”。结合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其意义。

易错点

仅从高铁角度分析,而没注意城际。

单选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分,共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曙暮光又称“晨昏蒙影”,是指太阳东升前和西落后的一段时间内,天空呈现的微弱光亮。按其对地面照度的强弱分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和天文曙暮光(如下图),其持续时间与纬度、日期有关。有关曙暮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曙暮光是太阳光被高层大气分子和尘埃反射、折射形成的

B曙暮光的持续时间在赤道最长﹐随纬度增高而逐渐缩短

C若天气晴好,在日出之前,会依次迎来天文曙暮光、航海曙暮光、民用曙暮光

D通常,在天文曙暮光时段有足够的光亮,许多活动可以继续在户外进行

正确答案

C

解析

       曙暮光主要是由于大气对于太阳光线的散射引起的,故A错;

       低纬度的地区,地球表面的运动几乎是垂直于观测者的地平线,因此在赤道附近的地区各种曙暮光都是直接且快速的穿越而过,故赤道地区曙暮光现象最短,纬度越高越明显,故B错;

       由图可知民用曙暮光光线条件最好,其次为航海曙暮光,再次为天文曙暮光,故选C。 

       民用曙暮光角度比天文曙暮光小,故其时间短,故D错。

考查方向

地球运动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学生对于生活实际的观察思考与知识结合的能力。依据示意图及题干材料,理解曙暮光含义及成因,分析判断选项。

易错点

不能正确依据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用于题目分析。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6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2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浓川全长367公里,是日本最长河流。每年11月~次年2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50%,多为降雪所致。其次是6~7月的大雨季节。利根川主流全长约322公里,流域面积达16,840平方公里,是日本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12.结合材料分析A地相比于B地冬季降水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13.对比分析信浓川和利根川洪涝灾害的不同点及产生的气象原因。

14.与信浓川比较,利根川河流径流季节变化有何差异?从河流补给分析,提高利根川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A地冬季降水大于800毫米,降水多;气温低,以降雪为主;

(2)A地位于西北季风(或偏北风)迎风坡,降水多;

(3)A地纬度更高,冬季气温接近0℃,以降雪为主。

解析

       由图中等温线数值可知,A地冬季气温较B地低,在2℃以下,以降雪为主;

       由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地降水大于800毫米,降水较多;

       主要由于A地位于西北季风,或偏北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比较A、B两地纬度可知,A地纬度更高 ,冬季气温接近0℃,以降雪为主。

考查方向

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解题思路

       据A、B两地气温降水柱状图及材料可知,A地降水多,且多降雪。其原因应结合影响降水的因素,从降水多和多雪两方面分析。

易错点

注意审题,仅分析冬季而非全年。同时设问要求仅分析A地即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不同点:信浓川春季的积雪洪水形成的洪涝更明显。

原因:信浓川流域冬春季节降雪量更大;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大量积雪融水汇入河流使水位快速上升而形成洪灾。

解析

       由图可知,信浓川流域地处日本的西部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大,冬春季节降雪量更大;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大量积雪融水汇入河流使水位快速上升而形成洪灾;而利根川受夏季风影响大,洪涝灾害主要在夏季,所以信浓川春季的积雪洪水形成的洪涝更明显。

考查方向

洪灾的成因

解题思路

依据两地不同的降水特点(气候成因),结合洪灾的成因,分析两地洪灾的差异。

易错点

注意审题“不同点”和“气象”原因。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差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大。

措施:修建水库,增大湖泊水补给比重;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增大地下水补给比重;平整梯田,可以增大湖泊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比重,使河流季节变化减小。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及B市降水柱状图可知,利根川位于东部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降水量大,所以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大。因而上游地区要修建水库,增大湖泊水补给比重,增强对洪水的调节力度;增加植树造林面积,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大地下水补给比重;平整梯田,可以增大湖泊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比重,使河流季节变化减小。

考查方向

水文特征、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解题思路

结合降水特点分析其径流量季节变化差异。依据设问要求,从河流补给角度,结合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措施,分析回答。

易错点

提高水资源利用措施,为从“河流补给”角度分析回答。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国家、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4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灌溉农业自古著名,号称“八百里秦川”,是我国著名的地堑式构造平原。河流水电站的建设,能够给人类带来许多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水电站建设因水位上涨也可能给水库上游地区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15.据图说明关中平原的地形特征及成因。

16.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给关中平原造成的自然环境影响?

17.成语“泾渭分明”就出自此地,试从地理学角度解释该词反映的地理现象及成因。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地形特征:地势西高东低(或地形平坦);地堑式构造平原。

原因:关中平原位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受构造运动影响,断裂下陷,形成东西向的裂谷;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而成。

解析

       仔细观察地图,注意关中平原的位置;由图中渭河的流向可知,该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较为平坦。结合我国典型地质构造对地貌影响分析地形成因,关中平原属于地堑式构造平原,该平原位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受构造运动影响,断裂下陷,形成东西向的裂谷;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而成。

考查方向

地形特征及成因

解题思路

地形特征应从主要地形及其分布、地势起伏大小及走势角度据图分析描述。结合断层相关知识分析其成因。

易错点

不能正确具体描述地形特征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三门峡水电站的建设,使关中平原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加剧,造成大面积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水库水位上升,使渭河水面落差减小;造成渭河流速减缓;由于渭河流速减缓,使泥沙沉积作用加快;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不断抬升,形成地上河。

解析

       由图可知三门峡水电站位于关中平原附近的下游地区,水电站上游水库蓄水,水面上升,下渗量增加,使关中平原地下水位 上升,蒸发加剧,盐分在地表集聚,造成大面积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水库水位上升,使渭河水面落差减小,造成渭河流速减缓,由于渭河流速减缓,使泥沙沉积作用加快,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不断抬升,形成地上河。

考查方向

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

解题思路

结合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方面逐条分析回答。

易错点

未注意审题,该题强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泾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泾河含沙量大,水色成黄色;渭河流经关中平原;河流含沙量较小,水色较清。

解析

       由题可知“泾渭分明”是在泾河、渭河会合处,二者河水颜色差异大;由图可知泾河来自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水体浑浊、水色成黄色;渭河流经关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河流含沙量较小,水色较清,所以两河交汇处“泾渭分明”。

考查方向

水土流失及成因

解题思路

依据图中两河地理位置及流经地区,结合水土流失相关知识分析回答。

易错点

不能正确判断两河含沙量大小。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水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旅游地理】

祁连县位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祁连山南坡山脚下,被誉为“东方小瑞士”。境内冰川、雪山、森林、草原、峡谷、河流、湖泊的完美结合,呈现世人一幅天然的油画。在这里,还镶嵌着众多的人文景点,有闪耀远古文明的俄堡古城、阿柔大寺等(如图9所示)。

18.结合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为该县未来发展品牌旅游提出合理建议。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完善与合理布局基础服务设施,提高地区接待能力;提倡生态旅游,防止污染;重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加强知名与独特景观的宣传。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旅游规划的内容,旅游规划包括发展规划和开发建设规划,主要目的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所以在打造旅游品牌的时候要注意协调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旅游开发宏观的把握。在开发建设规划中,涉及到更为具体的措施,例如完善基础设施,防止环境破坏,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加强宣传等,答案比较灵活,只要对该县打造旅游品牌合理的意见都应酌情给分。

考查方向

旅游业发展措施

解题思路

依据旅游业发展基本措施,结合材料信息,针对品牌旅游发展提出相应措施。

易错点

不能从品牌旅游角度,并结合材料要点提出相应措施。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