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真题 地理 (福建卷)
精品
|
前去估分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10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因地制宜发展是乡村振兴中的必由之路。现将不同错落的区位条件划分等级。据此完成1-3题。

第一小题:某村落要进行传统农业花卉种植,提供鲜切花配送服务,那么这个村落满足的条件最可能是()

A.LCI

B.L+C+

C.LC+I+

D.L+CI+

第二小题:某村落满足L+CI+,为解决人才不足和运营低效等问题,实现旅游业加速发展,最适宜引进()

A.高新技术业

B.食品加工业

C.文化创意业

D.仓储运输业

第三小题:某村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发展,不断挖掘乡村文化并传承保护,下图符合该村经济状况和乡村文化发展趋势的是(实线为经济,虚线为文化)()

A.

B.

C.

D.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正确答案

B

第二小题正确答案

C

第三小题正确答案

D

解析

第一小题解析

本题考查区位条件的知识点。

选项:

A.劳动力不足、交通条件不完善和第一产业为主:劳动力不足不利于种植和照料花卉,交通条件不完善会影响配送服务,不符合要求。

B.劳动力充足、交通条件完善和第一产业为主:这个选项符合进行传统农业花卉种植和提供鲜花配送服务的条件,因为劳动力充足可以保证花卉的种植和照料,交通条件完善可以保证鲜花能够及时送达消费者。

C.劳动力不足、交通条件完善和第一产业为辅发展旅游业:劳动力不足不利于种植和照料花卉,虽然交通条件完善,但第一产业为辅可能意味着农业不是主要的经济活动,这可能会影响花卉种植的规模和质量。

D.劳动力充足、交通条件不完善和第一产业为辅发展旅游业:虽然劳动力充足,但交通条件不完善会影响配送服务,第一产业为辅也可能意味着农业不是主要的经济活动,这同样可能影响花卉种植的规模和质量。

故选:B.

第二小题解析

本题考查区位条件的知识点。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在劳动力充足、交通条件不完善和第一产业为辅发展旅游业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人才不足和运营低效的问题,并实现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选项:

A.高新技术业:虽然高新技术业可以带来人才和效率的提升,但在交通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可能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B.食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可能需要较多的劳动力,但与旅游业的关系不如其他选项紧密,且可能需要较好的交通条件来运输原材料和成品。

C.文化创意业:文化创意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可以通过创造独特的文化体验吸引游客,同时提升村落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文化创意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吸引和培养人才,提高运营效率。

D.仓储运输业: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运输问题,但可能不会直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且在交通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仓储运输业的发展也可能受限。

故选C,文化创意业。它不仅能够与旅游业紧密结合,提升村落吸引力,还能通过文化创意活动吸引人才,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第三小题解析

本题考查区位条件的知识点。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在劳动力充足、交通条件不完善和第一产业为辅发展旅游业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人才不足和运营低效的问题,并实现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要预测该村经济状况和文化发展趋势,需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1)新兴道路的发展:新兴道路的发展通常意味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这可能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因为它可以吸引外部投资,提高当地产品的市场可达性,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保护: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保护可以增强当地的文化吸引力,促进文化旅游,增加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基于这些因素,我们可以预测该村的经济状况和文化发展趋势如下:1)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该村可能会经历经济增长,特别是在农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方面。新兴产业可能会出现,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2)文化发展趋势: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可能会激发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兴趣,促进文化活动的举办和文化产品的开发。这将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能吸引外部对当地文化的兴趣,促进文化交流和多样性。

故选D,该村可能会朝着经济多元化、文化活跃和文化自信的方向发展。然而,也需要适当的规划和管理,以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传统文化得到妥善保护和发展,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文化同质化。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产业协作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近年来,我国和欧洲产业协作不断加深,商品、服务要素、生产要素和信息跨国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扩大与增加,下图示意我国和欧洲地区产业协作要素流动。其中,△代表高端科研零部件或低级零部件中的一种。▲代表另一种。□代表中等零部件,◯代表代理组装的厂。据此完成4-5题。

第一小题:图中黑色虚线箭头代表的是()

A.原材料

B.信息

C.劳动力

D.能源

第二小题:▲无法形成成规模的产业集群的原因是()

A.产业分工与技术保护

B.生态环境与土地租金

C.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

D.人口规模与人口素质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答案

B

第二小题答案

A

解析

第一小题解析

本题考全球化的知识点。

通常情况下,虚线箭头在图表中常用来表示非物理流动,如信息、服务或概念等。如图,黑色虚线箭头连接的是中国和欧洲这两个大圆圈,它表示的是这两个区域之间的信息交流或数据流动,这与题目中提到的“商品、服务要素、生产要素和信息跨国流动”相符合。

故选B,信息。它不仅能够与旅游业紧密结合,提升村落吸引力,还能通过文化创意活动吸引人才,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第二小题解析

本题考全球化与贸易保护的知识点。

首先,仔细观察▲主要在日韩中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流通,故▲代表的是高端科研零部件,△代表的是低端科研零部件。

A.产业分工与技术保护:在高端科研零部件领域,技术保护可能导致关键技术和知识无法广泛传播,限制了其他企业进入该领域的能力。同时,如果产业分工不明确,可能会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集中的产业集群。

B.生态环境与土地租金:虽然生态环境和土地租金可能影响企业的选址决策,但对于高端科研零部件产业来说,技术和研发能力的重要性可能远超过这些因素。

C.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因素,但它们不是高端科研零部件产业无法形成规模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

D.人口规模与人口素质:虽然人口规模和人口素质对于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和专业技能很重要,但它们不是高端科研零部件产业无法形成规模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

故选A,产业分工与技术保护。技术保护和产业分工不明确会限制技术的传播和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阻碍了高端科研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形成。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研究人员在海南岛东侧大陆架水下38米处放置了传感器,检测底层海水温度与海平面变化,记录了由7月1日至7月31日的数据,不考虑天文潮汐。据此完成6-7题。(开头高的为海水温度,低的为海平面高度,作图趋势更为准确)

第一小题:7月10日至7月13日时,海南岛东部海域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第二小题:7月18日至7月20日时,海南岛东部海域()

A.气压增大

B.海水流动减缓

C.风力加强

D.蒸发减弱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答案

B

第二小题答案

C

解析

第一小题解析:本题考查气象动力学模型。

考虑海水温度和海平面高度的变化趋势,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大气压力和风向。

基于气象学模型,1) 海水温度升高会导致水面上的空气温度升高,从而降低空 气的密度。温暖的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这通常会吸引周围的空气流向低压区,从而形成风。2) 海平面高度的变化通常与海洋压力系统(如高压和低压区)有关。例如,海平面高度的上升可能与低压区的形成有关。高压区通常与下沉的空气和晴朗的天气有关,而低压区则与上升的空气和多云或降雨的天气有关。

那么,不考虑天文潮汐(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只根据海水温度和海平面 高度,7 月 10 日至 7 月 13 日期间,海平面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底层水温 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因此,这四天的风向可能从东南方向转为西北方向。

故选 B,东南风。

第二小题解析

本题考查气象动力学模型。

基于气象学模型,1) 海水温度升高会导致水面上的空气温度升高,从而降低空气的密度。温暖的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这通常会吸引周围的空气流向低压区,从而形成风。2) 海平面高度的变化通常与海洋压力系统(如高压和低压区)有关。例如,海平面高度的上升可能与低压区的形成有关。高压区通常与下沉的空气和晴朗的天气有关,而低压区则与上升的空气和多云或降雨的天气有关。

那么,不考虑天文潮汐(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只根据海水温度和海平面高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在 7 月 18 日至 7 月 20 日这几天里,底层水温的变化幅度 很大,海平面基本不变,表明这一时期内风力增强。

故选 C,风力增强。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某城区有甲乙两种类型的市场,到甲乙两类市场的家庭数量相当,近五年来,比例较稳定。该地人口大幅增长且多在城市外围。甲乙市场服务家庭数量相对固定,均为周边住户,且郊区有很多新增住户。图示意距市中心远近与家庭到市场距离的关系。据此完成8-10题。

第一小题:甲类市场数量变化的动力是()

A.市场需求增大

B.消费偏好转变

C.运输成本降低

D.集聚效应减弱

第二小题:五年来,乙市场的变化趋势是()

A.总量减少,平均服务范围小于甲市场

B.总量减少,平均服务范围大于甲市场

C.总量增多,平均服务范围小于甲市场

D.总量增多,平均服务范围大于甲市场

第三小题:未来新增乙类市场概率最小的是()

A.高端康养城

B.大学城

C.中央商务区

D.工业园区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答案

A

第二小题答案

C

第三小题答案

C

解析

第一小题解析

本题考查区位市场的知识点。

观察图可以发现,甲类市场随着距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辐射家庭到市场距离趋于增加。

这意味着市场不再集中在市中心;且在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设立,虽然交通不便但还是有一定需求。

考虑郊区,甲类在郊区比较偏僻的位置,因此甲类市场增加的动力主要是市场需求增大。

故选 A,市场需求增大。

第二小题解析

本题考查区位市场的知识点。

观察图可以发现,近五年来,乙类市场的总量增多,且随着距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加,家到市场平均距离相较 A 类市场近,意味着平均服务范围小于甲类市场。

故选 C。

第三小题解析

本题考查区位市场的知识点。

根据第9题,乙类市场的特点是在全市区分布比较均匀,且覆盖平均服务范围较短,最不可能的就是C中央商务区,因为中央商务区只能设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辐射高端商务人群。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每天的日照时长受太阳高度角,建筑物遮挡,树木遮挡影响极大。福建学者小明在美国波士顿访问,6月25日,垂直天空中心拍下来这张照片,虚线表示春分日的太阳移动轨迹。据此完成11-13题。

A.①

B.②

C.③

D.④

第二小题:6月25日,最有可能在哪个时间段(地方时)看到太阳()

A.8:30-9:00

B.10:30-11:00

C.13:00-13:30

D.15:00-15:30

第三小题:图中行道树为地方树种,在晴朗无云的天气里,哪个日期看到的日照时期最长()

A.5月30日

B.7月1日

C.9月1日

D.11月30日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答案

A

第二小题答案

B

第三小题答案

A

解析

第一小题解析

本题考地球自转与夏至的知识点。

因为波士顿在北纬42°左右,夏至日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因此日出位置会偏向东方。

小明拍的这个图,因为是正午太阳在南方,对于太阳方向是南,故左边是东右边是西。又虚线代表春分日的太阳移动轨迹,所以夏至时太阳的移动轨迹应该朝天空中心靠近。图中①位于东方,所以最有可能在此处看到日出。

故选A。

第二小题解析

本题考地球自转与夏至的知识点。

因为波士顿在北纬 42°左右,夏至日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因此日出位置会偏向东方。

小明拍的这个图,因为是正午太阳在南方,对于太阳方向是南,故左边是东右边是西。

又虚线代表春分日的太阳移动轨迹,所以夏至时太阳的移动轨迹应该朝天空中心靠近。图中②位于东方,所以最有可能在此处看到日出。

故选 B。

第三小题解析

本题考地球自转与夏至的知识点。

考虑建筑物、树木等的遮挡。因为在正午以及正午之后太阳会被树木遮挡所以不行;早上太阳向左移动一小段后就不会被挡住,所以 8:30-9:00 最有可能看到太阳。

故选 A。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福建省2024年调查了水稻土,对于水含量高的土壤,土壤中的铁元素容易被溶解,可以向下渗漏,也可以向两侧渗漏,铁元素容易转化为容易溶解的价态。种植水稻的土壤需要不断翻种,需要周期性排灌。据此完成14-16题。

第一小题:①-④含水量较高且大致相同,甲剖面最可能出现在图中①-④地中的哪一个()

A.①

B.②

C.③

D.④

第二小题:研究人员想找到乙土层的土壤,除了地形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

A.植物蒸腾

B.河流远近

C.植被覆盖

D.岩层厚度

第三小题:①-⑤最适合种植水稻的土壤剖面是乙,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A.土壤温度较高

B.有机质含量少

C.底层沙砾较多

D.土壤空气不足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答案

D

第二小题答案

B

第三小题答案

D

解析

第一小题解析

本题考土壤地形的知识点。

含水量都较高且相同的情况下,铁含量少且含黏重母质的地层最可能出现在地形起伏小、 地势较平坦的地区。位置②④水含量较高且位置高,铁元素容易向两侧渗漏,且④海拔更 高,更符合甲剖面的性质。

故选 D。

第二小题解析

本题考土壤地形的知识点。

要找到铁元素易溶、含砂质母质的土层,除了地形因素之外,逐个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

A. 植物蒸腾:植物蒸腾是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在蒸腾过程中,水分主要是由根从土壤中吸收,并通过植物的细胞间隙和细胞 内的导管系统输送到叶片,并最终蒸发到大气中。土壤中的铁元素通常是以离子形式存在,是植物通过根部的主动吸收过程获取的,而不是通过蒸腾作用从土壤中吸收。故 A 不正确。

B. 河流远近:河流的远近会影响地下水位和土壤的湿度,进而影响铁的溶解和迁移。 河流的冲刷和沉积作用也可能影响土壤的质地和铁的含量。故 B 正确。

C. 植被覆盖:植被覆盖程度会影响土壤的侵蚀程度、水分保持和土壤的通气性,但是需要考虑植物的种类和光合作用效率。

D. 岩层厚度:岩层的厚度和类型会影响土壤的发育和质地。例如,厚的砂质岩层可能会提供更多的砂质母质,而薄的岩层可能含有更多的细粒物质。

故选 B。

第三小题解析

本题考土壤地形的知识点。

首先分析1-5中最适合种植水稻的乙在哪里。水稻最适合种在乙类土壤,有易溶的铁元素和砂质母质。位置1、3较为平坦,容易积累黏重母质,但是3更陡峭,渗漏的铁质更容易向下流失。故位置1更符合乙剖面的性质。对位置1,逐个分析四个选项:

A.土壤温度:水稻生长对土壤温度有一定的要求,过冷或过热都会影响水稻的生长。适宜的土壤温度有助于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位置1温度适中,无需考虑温度问题。

B.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通常肥沃,能够提供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有机质还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和透气性。位置1土壤铁元素丰富,无需考虑此问题。

C.底层沙砾:底层沙砾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较小,因为水稻主要在土壤表层生长。但是,如果底层沙砾过多,可能会影响土壤的排水能力,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位置1地势不如3陡峭,水流相对平缓,不用考虑沙砾。

D.土壤空气不足: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土壤空气不足会导致根部呼吸困难,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位置1接受2、4流下的水源,径流量较高,相对氧气不足,需要考虑解决。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福建省某森林公园现已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假定游客一日的活动类型相同。已知各个地点人均碳排放=日人均碳排放总量×游客密度×不同时段游客占比,日人均碳排放总量为各项活动人均排放之和。

小红拟选择餐饮、运动休闲、购物娱乐、一日游客总量,当日不同时段游客进出量,人口迁移量等指标,使用人口迁移量算游客占比。小红欲研究一天中人均碳排放,现他选取了如下指标:各个地点各个活动的日碳排放量数据(数据来自中科院),一天中的公园游客总数,不同时段公园的进出人数,人口迁移量。小红想把人口迁移量作为不同时间段游客占比的指标。

请指出小红选择不正确的指标,并且你认为还能增加哪些指标?请分别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碳排放的计算。

过程:

利用人均碳排放=日均碳排放总量×游客密度×不同时段游客占比,其中日人均碳排放总量为各项活动人均排放之和。

根据题目描述,小红想要研究一天中人均碳排放,她选择了以下四个指标:

(1)各个地点各个活动的日碳排放量数据

(2)一天中的公园游客总数

(3)不同时段公园的进出人数

(4)人口迁移量

其中小红想要使用人口迁移量来计算不同时间段游客占比。然而,人口迁移量并不适合作为游客占比的指标。原因如下:人口迁移量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数量,它主要反映的是人口流动的情况,而不是游客在公园内的活动分布。在公园内,游客可能会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的活动,因此,人口迁移量无法准确反映游客在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分布情况。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一天中人均碳排放,小红可以考虑增加以下指标:

(1)活动区域面积:了解每个活动区域的面积可以帮助计算该区域的最大容纳人数,进而估算出在特定时间段的实际游客数量。

(2)高峰时段人流密度:通过监测高峰时段的人流密度,可以更好地理解游客在不同时间的分布情况。

(3)停车场车辆进出数量:停车场车辆进出数量可以直接反映出某个时间段内的游客流量。

(4)厕所使用频率:厕所的使用频率也可以作为一个间接的指标,反映出游客的活动量和分布。

(5)垃圾回收量:垃圾回收量的多少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游客的数量和活动强度。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0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个海岸,R河从甲海岸注入地中海。2004年,当地政府在R河上游19km处修建了水坝。R河全段落差较大。为了抵御海岸侵蚀,当地政府实施了两个工程措施方案①从乙海岸堆积引沙回甲海岸②从水坝冲淤调沙。

第一小题: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积两却比乙地少,试分析其原因。(8分)

第二小题:判断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并说明理由。(6分)

第三小题: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谈谈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答案

第二小题答案

第三小题答案

解析

(1).从几个方面考虑泥沙沉积,作答如下。

本来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而乙海岸远离R河入海口,R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沉积,理应甲海岸的泥沙含量较多。

但是海浪对海岸线的影响也会影响泥沙的沉积。观察图可知甲海岸受到较强海浪的作用,使得已经沉积的泥沙被冲走至远海,从而导致沉积量减少;而乙海岸恰好是海湾的地形,有利于接收泥沙沉积,故甲海岸的泥沙沉积量比乙少。

(2).综合几方面来考虑。

在水坝修建前,由于R河全段落差较大,水流对甲海岸的冲刷作用较强,导致海岸侵蚀。水坝修建后,由于水坝拦截上游来水,R河水位下降,对甲海岸的冲刷作用减弱,可能导致海岸侵蚀程度减轻。

另一方面,水坝修建会减少流入海洋的水量,从而降低海浪的高度和强度。而海浪是造成海岸侵蚀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海浪强度的降低可能有助于减缓海岸侵蚀的速度。此外,水坝的存在可能会改变河流流向,使得原本流向大海的水流被引导到其他方向,进一步减少了甲海岸受到的侵蚀影响。

结论:

在假设水坝能够有效控制水位的前提下,水坝运行后甲海岸的侵蚀情况会有所减轻。

(3).结论:从水坝冲淤泥调沙的泥沙颗粒更细。

这是因为水坝调沙通常涉及对水库底部的淤泥进行清理,这些淤泥是经过长时间的水流冲刷和沉积形成的,通常颗粒较细。而海岸引沙则可能包括对海滩上的沙子进行搬运,这些沙子可能包含不同大小的颗粒,从细沙到粗沙都有。

在自然环境中,水流冲刷和沉积作用会使较细的颗粒更容易沉积,因此水库底部的淤泥通常含有较细的颗粒。而海滩上的沙子则可能因为风蚀、水流侵蚀等作用,包含了不同大小的颗粒。

因此,从水坝冲淤泥调沙的泥沙颗粒更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2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方某丘陵某革命老区因水土流失问题经济发展受限。当地主要采取几种生态治理措施:种草(成本较低)福建低山丘陵易发生水土流失,采取多种措施,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采取生物措施,严重的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当地在三个邻近实验小区采取如下三种措施进行生态治理测试。三个实验小区的坡度均为15度,面积一致。产水量是降雨量除去各种水损失和损耗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

第一小题:若排除蒸腾和蒸发作用因素,试分析A区年均产水量比B区大的原因。(6分)

第二小题:一般来说,土壤储水可以减少坡面径流,土壤水分越大,水土流失越不明显。但A区却使用了造沟排水的方法来保持水土。从自然条件解释排水可以保持水土的原因。(6分)

第三小题:当地政府对于与C区可实施一样措施的部分地区,只进行了种草治理水土流失,请分析其原因。(6分)

第四小题: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最终退化为像A区一样的情况,从图9谈谈必须及时介入水土流失治理的启示。(4分)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答案

第二小题答案

第三小题答案

第四小题答案

解析

(1).根据表格信息,A地土壤为黏土,没有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植被覆盖,年降水量为92m3;B地土壤为砂土,也没有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植被覆盖,但进行了乔灌草混种,年降水量为39m3。由控制变量法,A地为黏土,土壤类型优于B地,而产水量是降水量减去各种水损失和损耗的水量,故A地降水量高于B地,因此A产水量比B产水量大的原因是A地土壤类型和降水量都优于B地。

(2).A区排水可以保持水土的原因是因为其土壤类型为黏土,黏土是一种质地较细、颗粒较小的土壤类型,具有较高的粘性和保水性。这种特性使得黏土能够较好地保持水分,从而减少地表径流,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此外,A的年产水量达到了92立方米,这表明该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高,且A地区没有植被覆盖,通过建造水平沟等工程措施,防止水流直接冲刷土壤表面,且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降低土壤侵蚀的风险。

(3).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C地的土壤为黏土,这种土壤通常具有较高的粘性和保水性,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虽然C地也进行了种草,但植被覆盖度还不够高,无法完全防止水土流失。与A、B地相比,C地采取了建水平沟这一工程措施,但是C地的年降水量相对较低,这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加剧。C地相对产沙量较少,主要是因为降水量也少,地表径流不足导致。

故为了更好地治理C地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种植耐旱、耐贫瘠的植物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4).根据图9,水土流失治理不当会导致土地退化到A的状态,此时环境安全受到威胁。为了防止进一步恶化,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以下是从环境安全临界值的角度出发的启示:

(1)确保所有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避免因过度开发或破坏植被而导致的水土流失加剧。

(2)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定期评估水土流失的程度和趋势,以便及时发现并采取行动。

(3)设定合理的开发强度和资源利用限度,避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4)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对违反者进行严厉惩罚,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5)对于已经出现水土流失的地区,应立即采取治理措施,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以恢复生态平衡。

(6)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节水措施,减少水资源浪费和对土壤的侵蚀。

(7)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总之,为了维护环境安全,必须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