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已由1980年前的不足20万公顷上升到2008年的171.86万公顷,占全国棉产量的比例由3%上升到40%。据此回答1-2题。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主要是因为新疆
2. 中国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对新疆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时间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新疆棉花产量的比例大幅度增加,主要市新疆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地,生产成本低促成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阅读材料抓住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时间点新疆棉花种植规模扩大。
2、对比分析内地和新疆生产条件的差异做出选择。
易错点
该题学生容易错选AB选项,忽略了时间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促使棉花种植规模缩小。同时棉田平坦开阔,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主要是利于降低成产成本。。
正确答案
解析
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对新疆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棉农收入;加大水资源消耗,促进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使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因为是干旱地区,不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分析棉花种植对经济、社会和生态造成的影响。
2、从利弊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易错点
该题学生由于水土流失问题缺乏理解,水土流失主要是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发生的生态破坏,而新疆棉花主要是在绿洲地区,容易产生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林树下线是指干旱河谷地区由低至高出现的灌丛到森林的混合交错带的平均海拔。图2示意四川省北部某干旱河谷山区自然带垂直分布及林树下线1999年和2009年分布变化。据此回答6-8题。
图2
6.林树下线平均海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7.关于该地山区林树下线与坡向的关系及其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8.林树下线的海拔受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与1999年相比,引起2009年林树下线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林线海拔高度主要受热量和水分影响,湿润地区主要受热量影响,内陆地区主要受水分影响。该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林线下线自然带是干旱河谷小叶灌丛,往上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往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此处水分是主要影响因素。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回顾林线海拔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2、结合图表分析该地林线主要的影响因素。
易错点
该题学生由于不理解林线概念而导致在AB之间难于做出正确选择。。
正确答案
解析
山地阳坡热量好于阴坡,山地迎风坡水分好于背风坡。读图分析可知,林线南坡高于北坡,南坡是阳坡,气温高,蒸发旺盛,土壤水分缺少,林线高;西坡低于东坡;东南坡高于西北坡,西北坡为阴坡,水分条件比东南坡好。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回忆林线海拔高度的影响因素。
2、结合坐标图判读不同坡向林线海拔高度,进而分析影响主要因素。
易错点
该题学生出错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不能从坐标图中准确判读林线海拔高度的数值,其二是不能分析林线海拔高度与热量和水分的关系。
正确答案
解析
读坐标图比较2009年比1999年林线下线的海拔高度降低,主要是人为原因退耕护林促使森林种植范围扩大,山地植被覆盖率扩大所致,全球变暖主要是会导致林线上线海拔高度上升,对下线海拔高度影响不大。如下图所示。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读图分析两个年份林线下线的海拔高度变化。
2、结合影响林线的海拔高度的因素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易错点
该题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导致思维定势错选A。
图1为我国某地形区的湖泊松木希错流域示意图及该湖2013年面积变化,据此完成3-5题。
图1
3. 松木希错结冰期大致为
4.对松木希错面积变化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5.下列关于松木希错流域的自然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湖泊结冰期从湖冰比例可以看出,从11月到次年5月共计7个月时间。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理解湖泊结冰期的地理概念。
2、读表格中的数据汇总结果即可。
易错点
该题学生容易错选5个月,错误认为结冰期内湖冰是不能融化的,湖冰比例应该是100%。
正确答案
解析
从左图的经纬度定位可知,该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湖泊面积变化主要是受河流汇入水量的影响。而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少量降水补给。故湖泊面积的变化受气温、降水、蒸发量影响。相对湖泊的流域面积基本不变,不会影响湖泊面积变化。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分析湖泊的补给水源类型。
2、分析补给水源主要的影响因素。
易错点
该题学生由于不理解流域面积这个地理概念,从而再流域面积和月降水量之间错选。
正确答案
解析
该题立足青藏高原地区,从左图中水系分布可以得知,地势北、西、南三面高,东部低。河湖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青藏高原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交界处,多地震,该地多山地、冰川,多滑坡灾害。农业生产不属于自然环境特征,故不选。
易错点:学生容易错选D,忽视了题目要求选择对自然环境叙述正确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审题让选择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结合图中水系分布图、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多冰川、多山地形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即可。
易错点
该题学生由于审题不清,导致错选人文地理环境的选项D。
图3为非洲五大地区2012年人均GDP分布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1题。
图3
9.非洲经济呈现“南北发达,中部贫困”的分布格局,造成此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气候 ②水源 ③矿产资源 ④交通 ⑤产业结构 ⑥劳动力
10.为促进非洲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逐渐从北非与南非沿海地区向非洲大陆中部迁移,其转移的工业部门最可能是
11.当南非地区昼长夜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非洲经济呈现“南北发达,中部贫困”的分布格局主要资源方面,北非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南非则黄金、钻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南北地区海运交通便利;南北部产业结构突出重工业,而中部则是传统的农牧业为主。自然条件方面气候、水源等方面不是导致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分析非洲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条件。
2、通过比较重点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比较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易错点
该题学生容易错选B,忽视了南北非地区处重要的国际航道上,海运交通便利,而单从中部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而北部非洲热带沙漠气候判断水源差异,。
正确答案
解析
中部非洲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资金不足,但劳动力廉价且充足,原料充足,故发展纺织工业得天独厚。钢铁、化学、造创工业投资大,不适宜。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分析非洲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2、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分析转入产业与当地优势条件的匹配程度。
易错点
该题学生由于对非洲中部经济发展条件缺乏了解,不能从因地制宜角度去分析转入的产业导致错选。
正确答案
解析
南非地区处南回归线附近,当南非地区昼长夜短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非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中非处赤道附近地区一年四季昼夜等长;西非地区日出东南;最晚进入新的一天的地区是180ºW附近地区。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根据昼夜长短判断太阳直射点纬度。
2、根据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判断日出日落方位。
3、根据日界线日期变更原则分析日期早晚。
易错点
该题学生由于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日落方位关系理解不清导致错选。
里海经过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可以到达亚速海、黑海、地中海和其他大洋,石油和天然气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资源,航运业及重化工业发达。读图8“里海及周边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当地有某著名的湖滨浴场,是当地欣赏“海上日出”的最佳地点之一。试判断该湖滨浴场位于图中ABC三处当中的哪一处并说明判断理由。
16.里海北部海域和南部海域相比,北部盐度远低于南部海域,请分析原因。
17.说明甲地地貌名称及其形成过程。
18.据图和所学分析里海地区航运业较发达的原因。
正确答案
(1)A处,A处位于湖泊西岸,日出东方,西岸可观“海上日出”,湖滨地区坡度缓,适合做浴场。
解析
第(1)题,湖滨浴场选址考虑水深因素,要求水浅,图中通过等深线判断找线稀疏地方水较浅。欣赏“海上日出”的最佳地点应该是面向东方为最佳地点。据此判断选择A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第(1)题,湖滨浴场选址考虑水深因素,选择水浅的地区建设,图中通过等深线判断找线稀疏地方水较浅。欣赏“海上日出”的最佳地点应该是面向东方为最佳地点。
易错点
湖滨浴场选址、日出日落方位、湖泊盐度高低影响因素、三角洲地貌的形成过程、水运发达的原因
正确答案
(2)北部有河水注入,北部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于南部
解析
第(2)题,湖泊盐度高低主要受径流淡水汇入和蒸发量影响。北部有河水注入,北部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于南部,故北部盐度较南部低。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第(2)题,湖泊盐度高低主要受径流淡水汇入和蒸发量影响。
易错点
该组题学生第(2)题湖泊的盐度只考虑了径流淡水汇入,而忽视了纬度差异导致的蒸发量影响。
正确答案
(3)三角洲河流携带泥沙,下游至入湖平原处地形平坦,流速减慢,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另湖水顶托,在入湖口附近形成三角洲。
解析
第(3)题,河流入湖口处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形成三角洲。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第(3)题,河流入湖口处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形成三角洲。
易错点
湖滨浴场选址、日出日落方位、湖泊盐度高低影响因素、三角洲地貌的形成过程、水运发达的原因
正确答案
(4)里海面积广大,周围邻国多;有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注入可河海联运,两河间有运河沟通周围陆域和海域,或周围有石油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其产品或原料属于大宗货物适合水运。
解析
第(4)题,航运业发达从河海联运、流经国家、货运需求量大小等方面展开分析。里海面积广大,周围邻国多;有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注入可河海联运,两河间有运河沟通周围陆域和海域,或周围石油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大宗货物适合水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第(4)题,航运业发达从河海联运、流经国家、货运需求量大小等方面展开分析。
易错点
第(4)题对航运发达的条件分析不全面,思路不宽导致丢分。
19. 伴随昆明与美国多条国际航线的开通,2016年2月29日,美国商务部和中国国家旅游局在北京正式启动“中美旅游年”。图9为云南著名旅游景点分布图。
图9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云南省吸引美国人前来旅游的有利条件。
正确答案
:旅游资源丰富,雪山、石林、洱海等自然旅游资源独特丰富,西双版纳拥有美国缺少的热带风光丽江、大理、普洱等少数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古迹、茶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状况好环境承载力比较大云南境内有众多机场,且昆明有通往美国的多条国际航空线路,交通便利 “中美旅游年”政策支持
解析
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包括旅游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地区接待能力、交通通达性、环境承载力、政策支持等。同时从作为吸引美国人考虑中美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角度展开分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从旅游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地区接待能力、交通通达性、环境承载力、政策支持等分析即可。
易错点
该题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分析思路,但对旅游资源的质量不能从对比云南和美国的差异中归纳要点。
无霜期对农业生产影响明显,研究其时空分布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选择作物种类与品种、调整种植制度。读图7“我国无霜期平均值等值线空间分布图”,回答问题。
图7 我国无霜期平均值等值线空间分布图(单位:天)
12.描述我国无霜期平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13.据图分析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无霜期平均值分布的主要因素。
14.我国北方农区从1980年后发生显著突变,无霜期逐渐延长,试分析这种现象对北
方农区的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
正确答案
: (1)东部地区从南到北无霜期天数减少,东北地区自东南向西北减少。西北内陆在盆地无霜期长,山地较短。青藏地区大致从周围向中间无霜期变短,变短至100天以下,青藏东南部无霜期较长。中国南部地区无霜期最长,达300天以上,一二阶梯交界处变化大。
解析
第(1)题,描述等值线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即线形特征和数值特征。描述我国无霜期平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范围大,可以分区域进行分析即可。
考查方向
主要考查我国无霜期平均值的空间分布、影响无霜期分布的主要因素、无霜期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解题思路
第(1)题,描述等值线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即线形特征和数值特征。大区域要学会分块描述。
易错点
第(1)题,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复杂的等值线图的空间分布缺乏思路,无从下手,学生需要学会描述等值线分布特征的基本方法。
正确答案
: (2)纬度——东部地区由南向北无霜期变短,主要因为由南向北纬度变高,获得太阳辐射减少,地形、大气环流——四川盆地较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无霜期长,主要因为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受冬季风影响较小,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受冬季风影响更大(答案合理即可给分,但强调影响因素与分析地区一致,注意过程描述)
解析
第(2)题,影响无霜期长短的因素包括纬度高低、地形、大气环流、人为原因等因素。东部地区由南向北无霜期变短,主要因为由南向北纬度变高,获得太阳辐射减少。四川盆地较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无霜期长,主要因为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受冬季风影响较小,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受冬季风影响更大。
考查方向
主要考查我国无霜期平均值的空间分布、影响无霜期分布的主要因素、无霜期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解题思路
第(2)题,影响无霜期长短的因素包括纬度高低、地形、大气 环流、人为原因等因素,据此分析即可。
易错点
第(2)题,学生容易想到纬度因素,但容易忽略地形和大气环流因素造成丢分。
正确答案
(3)使播种时间提前,延长生长期,霜冻对农作物收获期的影响大大减少,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可能增加某些喜温作物的种植。可能会增加病虫害温度升高可能带来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
解析
第(3)题,无霜期逐渐延长对北方农区的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包括播种期提前,生长期变长,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作物种类变化,病虫害增多,土壤水分条件变差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第(3)题,无霜期逐渐延长对北方农区的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包括播种期提前,生长期变长,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作物种类变化,病虫害增多,土壤水分条件变差等。
易错点
第(3)题,学生知识发散思维能力不够,仅能分析生长期变长,而不能进一步深入分析对霜冻、病虫害、产量、农作物种类的一系列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