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真题 地理 (海南卷)
精品
|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电解铝业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近年来,我国新建电解铝产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有人认为,我国电解铝业西移是大势所趋。图2示意铝工业主要部门及其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省区(2010年前)。据此完成3~5题。

图2

3.西北地区大规模发展电解铝业依赖的优势条件是( )

A廉价而充足的电力

B良好的生态环境

C充足的原料供应

D良好的工业基础

4.电解铝业由东、中部转移到西北地区,会导致( )

A能耗降低

B产品价格提高

C污染排放减少

D运输成本增加

5.西北地区电解铝厂选址应远离( )

A交通线

B输电线

C绿洲

D荒漠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电力资源较为充足,发展电解铝业依赖的优势条件是廉价而充足的电力。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铝土矿资源不丰富;西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工业基础较差。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等工业区位优势条件分析。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该试题以铝工业主要部门为切入点,将工业区位条件分析问题联系起来。要求学生能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对西北地区发展电解铝工业的区位优势我国西北地区电力资源较为充足,发展电解铝业依赖的优势条件是廉价而充足的电力。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铝土矿资源不丰富;西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工业基础较差。

易错点

要么只注重原料充足,没有理清电解铝是动力指向性的工厂,没有注重它们的因果关系。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电解铝业在声场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向大气中排放较多的废气,这主要是受到生产过程的影响,和该工业分布位置无关,电解铝业向西北地区转移不会导致能耗降低和污染排放的减少;西北地区电力资源较为廉价、充足,可使电解铝成本降低,产品价格降低;西北地区铝土矿(电解铝业的原料)缺乏且远离市场,我国电解铝业向西北地区转移导致原料和产品运输成本增加。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我国国内产业转移的影响。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以考查学生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

解题思路

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问题,要求学生能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对西北地区发展电解铝工业的区位优势,电解铝业由东、中部转移到西北地区,西北地区铝土矿(电解铝业的原料)缺乏且远离市场,我国电解铝业向西北地区转移导致原料和产品运输成本增加。

易错点

西北地区电力资源较为廉价、充足,可使电解铝成本降低,没有注重它们的因果关系,从而错选能耗降低。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电解铝厂污染较为严重,西北地区人口、城市等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为较少对该地的污染,电解铝厂选址应远离绿洲。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工业区位优势条件。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应用的能力。

解题思路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工厂布局应考虑生态效应,电解铝厂污染较为严重,西北地区人口、城市等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为较少对该地的污染,电解铝厂选址应远离绿洲

易错点

只偏重布局的经济和社会效应而忽视了生态效应而错选荒漠。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8~9题。

8.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

9.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

A基本不变

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

D在冰期相对较低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通过河流、地下径流等途径,陆地矿物质被搬运到海洋,因此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故选D。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考查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地理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组题目通过文字材料,以水循环作为试题与教材及课标的结合点,考查水循环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对水循环过程和各环节的理解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易错点

把方向搞错而选择水汽输送。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从上题分析可知,随着陆地矿物质不断被河流、地下水等途径搬运到海洋,导致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逐渐增加。故选B。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考查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地理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陆地矿物质主要通过径流被搬运到海洋,随着水循环过程的持续进行,海洋中矿物质总量呈上升趋势。突出高考地理重视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以考查学生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易错点

把方向搞错而选择不变或者增加。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埃及沙漠广布,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1 800万,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5年3月,埃及宣布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兴建新首都。新首都将作为政治中心,规划容纳500万居民,提供175万个长期工作职位。图4为埃及略图。据此完成10~12题。

图4

10.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 )

A平衡地区发展

B提升国家形象

C分散开罗人口

D吸引国际投资

11.与开罗以北地区相比,在开罗以东地区建设新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农业发达

B用地充足

C基础设施完善

D交通便利

12.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所属的主要部门为( )

A农业

B制造业

C建筑业

D服务业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信息,“埃及沙漠广布”,可知,大部分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人口稀少,导致人口“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1800万”,据此推测,埃及兴建首都的首要目的是分散开罗人口。故选C。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考查城市建设的作用、区位因素等。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组试题以区域地图为切入点,以城市化为背景,将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城市建设的区位因素、城市功能定位等问题联系起来,着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综合分析等能力。材料中“埃及沙漠广布”是人口集中于少数大城市的原因,其结果是导致少数大城市出现城市化问题,在此背景下,设置“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这一问题,分析出题人意图可知,该问题的实质是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易错点

大多数国家迁都的目的都是为了平衡发展,没有仔细读题干而选择平衡地区发展。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新首都选址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气候干燥,人口少,农业不发达,农业基础落后,交通条件差,但是用地较为充足。故选B。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考查城市区位因素等。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沙漠广布”的埃及,与位于尼罗河下游沿岸地区的开罗相比,开罗以东地区只能具有土地广阔,地价较低的优势。。

易错点

要把整个迁都放到埃及整体的国家位置去分析,否则会选择农业发达。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埃及新首都定位埃及政治中心,所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最有可能属于服务业部门。城市是非农业活动集中的地方,制造业和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均不符合新首都的定位。故选D。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考查城市建设的作用。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新城市的定位是政治中心,理解这一点,才能对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所属的主要部门做出准确推测。根据材料理解出题人意图,并灵活运用教材相关知识,是解决该组试题的关键之处。

易错点

没有理解长期职位,而感性选择建筑业。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高考刚结束,小明同学到我国某省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旅游。旅游期间,小明既领略了高原风光,又穿越了高山峡谷,还参观了橡胶园。据此完成18~20题。

18.小明旅游的省是( )

A云南省

B海南省

C贵州省

D广东省

19.某天的下午1点20分,太阳直射小明头顶。此时他可能位于( )

A23°N,100°E

B23°N,120°E

C24°N,100°E

D24°N,120°E

20.小明所参观的橡胶园比其他国家的橡胶园位置偏北,这是因为( )

A山地高原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

C当地土壤营养物质丰富

D河流众多,灌溉条件好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提供信息可知,该地既有高原分布,又有高山峡谷和橡胶园,符合上述特征的是云南。云南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纬度较低,热量充足,适宜橡胶种植;位于云贵高原,且其西部处于我国地势第一、二阶梯过渡地带,地形为高山峡谷相间分布。故选A。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考查区域定位。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易错点

对材料中所给出的“高原”、“高山峡谷”、“橡胶园”等地理信息的准确提取。【解题思路】对于第一小题而言,材料中所给出的“高原”、“高山峡谷”、“橡胶园”等地理信息的准确提取是区域定位的关键。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由于目前黄赤交角度数为23°26′,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来回的移动,因此该日太阳直射点可能直射23°N,而不可能直射24°N。我国采用的是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该日下午13:20时,太阳直射该地,该地地方时为12点,根据地方时变化规律可计算出该地位于100°E。故选A。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第二小题依然是区域定位的问题,该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区域定位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相结合,其实质还是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易错点

对太阳直射头顶理解不到位。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热量是影响橡胶生长的主导因素,小明所参观的橡胶园比其他国家的橡胶园位置偏北,说明该地热量条件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该地北部山地高原阻挡了冷空气南下。故选A。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等。。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第三小题则将考查重点放在特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原因分析上,即考查非地带性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一般可从地形、洋流等方面着手。

易错点

没对当地地理位置整体把握,而以为是土壤的原因。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图1所示半岛夏季沿海地区气温可达46℃,内陆则高达49℃。读图1,完成1~2题。

图1

1.该半岛夏季干热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的增温作用

B受干热的西北风影响

C背风坡增温效应较强

D受干热的西南风影响

2.该半岛耕地灌溉水源主要来自( )

A河流水

B冰雪融水

C地下水

D湖泊水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北印度洋西岸,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风从非洲大陆吹响此地,其性质干热,受其影响,该岛夏季气候干热。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该组试题主要考查区域气候的形成原因。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该试题以区域等高线图为切入点,将等高线图判读、区域气候的形成原因、区域水资源类型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联系起来,凸显近年来高考地理重视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提取图中“波斯湾”、海拔较低、低纬度等信息,做出精确的空间位置判断,并依次推测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易错点

只注重海陆位置而忽视了纬度位置,没有注重它们的因果关系。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结合世界气候分布规律,根据该半岛地理位置推测,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地表径流缺乏,灌溉水源不可能是河流水和湖泊水;从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半岛海拔较低,不可能存在冰雪融水,因此其耕地灌溉水源最可能是来自地下水。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区域水资源类型和水循环等。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该试题以区域等高线图为切入点,将等高线图判读、区域气候的形成原因、区域水资源类型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联系起来,凸显近年来高考地理重视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提取图中“波斯湾”、海拔较低、低纬度等信息,做出精确的空间位置判断,并依次推测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注重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的考查。

易错点

沙漠地区忽视位置和海拔的情况而错选冰雪融水和湖泊水。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1994年1月1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生效。图3示意相关国家和地区占美国进口服装份额(%)的变化。据此完成6~7题。

图3

6.据图示信息推测,1981~2000年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的服装业( )

A自主品牌越来越多

B原材料越来越短缺

C人力成本不断上升

D设计能力不断下降

7.1995~2000年,墨西哥向美国出口更多服装的主要原因是( )

A距离美国近

B通关税率低

C生产成本低

D生产技术高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1981-2000年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的服装业占美国进口服装份额逐渐下降。服装工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和美国相比,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成为美国主要的服装进口地,随着上述地区劳动力成本(人力成本)的上升,美国进口服装逐渐转向其他地区。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工业结构和部门。考查突出高中地理重视图表能力分析的学科特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

该组试题以相关国家和地区占美国进口服装份额的变化扇形图为切入点,结合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特点。981-2000年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的服装业占美国进口服装份额逐渐下降。服装工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和美国相比,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成为美国主要的服装进口地,随着上述地区劳动力成本(人力成本)的上升,美国进口服装逐渐转向其他地区

易错点

没充分理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特点,仅从经济发展程度上选择自主品牌多。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和美国相比,墨西哥劳动力成本较低。1994年1月1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墨西哥向美国出口产品的通关税率大幅度降低,导致其后墨西哥向美国出口服装逐渐增多。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区域产业转移的原因。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地理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不同时间相关国家和地区占美国进口服装份额的变化的分析,学会分析图表找规律,并对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变化有了解。

易错点

从地理位置上美国和墨西哥较近而错选;没注意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知识联系。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13~14题。

13.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4.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故选A。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空间差异的原因。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小题以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采用文字材料形式呈现地理信息,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试题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和信息提取,以及对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等相关知识的熟练掌握。

易错点

没注意题干的挖掘,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而错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故选B。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全球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气候变暖,但不同区域气候变化存在差异,就南北半球而言,南半球升温幅度相对北半球小,这主要和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状况有关。

易错点

北半球主要以陆地为主,南半球为海洋;忽视了这个因素而选择太阳辐射。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图5示意某湖泊位置。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垦。据此完成15~17题。

图5

15.据图5信息判断,该湖泊( )

A湖面少风浪

B北部湖水较南部浅

C冬季不结冰

D湖水多被用于灌溉

16.在该湖泊①②③④四湖区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湖区是( )

A

B

C

D

17.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B流域年蒸发量增大

C入湖河水量减少

D出湖河水量增大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该湖为里海,位于中纬度地区,受盛行西风带的影响,湖面多风浪。图中湖泊北部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较小,湖床海拔高度较高,湖水较浅;南部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湖床海拔高度低,湖水较深。该地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地区,湖泊冬季结冰。湖泊周围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淡水注入少而蒸发大,湖水盐度较高,灌溉用水少。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等高线判读。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该试题以区域地图为切入点,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变化的原因等。区域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构成区域整体自然环境特征。

易错点

没注意湖泊的性质而选择湖水多用于灌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从上题分析可知,该湖盐度相对较高,图中④位于湖泊北部河流入户口附近,淡水注入较多,湖水盐度较低,最适宜淡水鱼生长。故选D。

考查方向

本本小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区域生态问题等。。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该组试题以区域地图为切入点,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变化的原因等。区域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构成区域整体自然环境特征,基于此,区域问题的解答一般可遵循“区域定位——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思路,即先根据材料中所提供信息如经纬度、地名等确定区域地理位置,再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表现及其成因,再推测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易错点

只考虑水域、深浅,没关注到淡水鱼的养殖。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20世纪30年代-50年代,里海沿岸地区人口迅速增加,河流用水量增大,入湖径流量减少,导致湖水水位下降加剧。故选C。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区域生态问题等。。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区域问题的解答一般可遵循“区域定位——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思路,即先根据材料中所提供信息如经纬度、地名等确定区域地理位置,再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表现及其成因,再推测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问题是高考地理的主要考查方式,从区域入手,考查地理环境综合特征,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

易错点

只关注了降水和蒸发而忽视了区域特点。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4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图7示意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的变化。

图7

概述广东省2000~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

正确答案

基本特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3分)

原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致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4分)人口持续增加,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致使粮食产需差量增大。(3分)

解析

从图中不难看出,广东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而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造成该省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导致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而人口持续增加(主要受人口迁移影响)使得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粮食产需差量增大。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考查区域粮食产需变化及其原因。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采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地理信息,题中所给地图依然是构成高中地理能力主干的坐标图,准确解读图中曲线含义并据此推断二者变化特征,不难解决“概述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这一问题。而文字材料虽短,但材料中所提供信息非常关键。“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造成产量变化的原因是耕地面积和农业结构的变化;“吸引大量省外人口”,其隐含的意义是广东省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进一步可推测粮食消费量增加。

易错点

没有主要到中间的连词“并”而导致漏答。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而位于44°N附近的俄罗斯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图6示意索契的位置。

图6

正确答案

背山面海,位于西风带(盛行西南风),(2分)黑海蒸发的水汽随盛行风遇山地抬升,云多雨丰(多地形雨)。(2分)纬度约44°N,夏季气温高。(2分)冬季山脉阻挡北面冷空气侵袭,且黑海海面水温较高(对气温调节作用较强),气温较高。(4分)

解析

索契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的成因。

根据材料信息,“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而“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说明索契的气候、地形等特征符合茶树的生长习性。从图中可以看出,索契纬度较高,从地带性规律看,该地应该为温带地区,其夏季气温高,适宜茶树生长;从图中等高线分布规律可以看出,索契北部为山地,冬季时能有效的阻挡来自北方(亚欧大陆北部)的寒冷空气的侵袭,加上黑海海水的调节作用,使得该地气温具有亚热带的特征。该地西临黑海,东为山地,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较为充足。因此形成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考查区域气候成因分析。考查探讨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解题思路

该题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地理信息,通过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考查区域气候的形成原因,对文字信息的提取和对地图的有效解读是解决该地的关键。“茶树…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点出茶树的生存环境,据此推测,“44°N附近的俄罗斯索契”也应该具备“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相似的气候特征。分析图中所给信息,图中等高线、海陆分布、经纬度等是解决该题的突破点,基于此,可从地形、大气环流等角度解释该地独特气候条件的形成原因。

易错点

要么只注重等高线地形的判读没注重纬度位置,而找不到答题思路。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 408平方千米(图8)。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最高曾达57℃,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

图8

正确答案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太阳辐射强;(3分)缺乏植被覆盖,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3分)谷深且狭长,(谷底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散发。(4分)

解析

死谷夏季炎热的原因。

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该地植被覆盖度较低,谷底和谷坡升温速度快,热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使气温升高;从材料中可知,死谷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热量不易向外扩散,造成夏季炎热。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考查区域气候成因分析。

解题思路

气候问题是历年高考考核重点,该题依然采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地理信息,考查非地带性气候的形成原因的分析。题目以能力立意,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综合判读为主要考查目标,突出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一般而言,大气环流是地带性气候的形成最主要原因,而非地带性气候的形成更多的受到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准确提取材料中死谷特征、地理位置等信息是解答该题的关键之处。

易错点

要么只注重等高线地形的判读或者只是判读地质构造的类型,没有注重它们的因果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请考生在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旅游地理】请回答24题。

吴哥窟是世界著名的人文建筑旅游景点(位置见图9)。吴哥窟曾被遗弃长达400多年,20世纪初,人们开始对吴哥窟进行修复。吴哥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濒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9

【自然灾害与防治】请回答25题。

阿卜巴利克是阿富汗东北部山区的一个贫穷村落,居民大多住在土坯房中,2014年5月2日的一场暴雨触发了山体滑坡,摧毁了山下的村庄。1小时后滑坡再次发生,掩埋了自发前来救援的村民。此次灾害共造成2700多人死亡。图10为灾害发生后的实景照片。

图10

【环境保护】请回答26题。

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但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时,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图11示意某区植被分布,图12为灌丛沙堆景观。

图11

图12

24.分析吴哥窟建古建筑易遭受的自然威胁。

25.分析阿卜巴利克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

26.简述绿洲边缘的灌丛沙堆在其不同发育时期对绿洲的影响,并提出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地处低纬度(热带)地区,高温多雨,风化、侵蚀作用强;(4分)植物繁茂,植物根系对建筑物破坏作用强;(2分)蚁虫繁殖快,蛀蚀作用强;(2分)地势低平,易遭洪涝。(2分)

解析

本小题考查旅游资源可能遭到的自然威胁,结合该地气候、植被、生物、地形等自然环境特征,可从风化、侵蚀作用强,植物根系对建筑物的破坏大,蚁虫蛀蚀作用强,易发洪涝灾害等方面回答。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保护。

解题思路

高中地理选修是必修部分的有效补充和升华,该题通过“分析吴哥窟古建筑易遭受的自然威胁”这一设问,考查必修主干知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因此,准确分析该地自然环境特征是解答该题的关键之处。根据图中所给地理信息准确定位才能进一步分析该地自然环境特征。该地自然环境特征中的气候、生物、地势等因素分别对吴哥窟古建筑带来不同的影响,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因果逻辑关系。

易错点

题中文字信息作用不大,图中隐含信息的解读十分关键。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地形坡度大,松散物质多,又遭强降水,导致滑坡强度(面积、体积)大;(3分)村庄人口多,位于不稳定山体下方,位置不当;(3分)土坯房屋不坚固、抗灾能力差,村民缺乏救灾常识;(2分)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专业救援人员和设备缺乏,救援能力差。(2分)

解析

本小题考查滑坡灾情大小的影响因素,可从滑坡产生原因如地形、碎屑物质、降水等,滑坡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聚落分布、房屋抗灾能力,村民救灾常识和区域救援能力等方面回答。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考查滑坡灾情大小的影响因素。

解题思路

本小题是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的常见问题,仍然从区域入手,以区域地理事件(自然灾害)为切入点,考查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图中滑坡和村庄的相对位置关系、山体坡度等,文字材料中“贫穷村落”、“ 土坯房”、“一场暴雨”、“1小时后滑坡再次发生”等分别隐含了影响滑坡灾情的地形、降水、人口分布、房屋抗灾能力、自救意识和救援能力等信息,准确提取上述信息并形成地理语言才能做出合理回答。

易错点

图中滑坡和村庄的相对位置关系、山体坡度等,文字材料中“贫穷村落”、“ 土坯房”、“一场暴雨”、“1小时后滑坡再次发生”等分别隐含了影响滑坡灾情,好多学生没有解读出来。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影响:灌丛沙堆早期具有固沙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绿洲;(3分)但如果灌丛死亡,则其早期固定的沙成为沙源,为沙漠化提供物质基础,威胁绿洲。(3分)

措施:保护山地植被,增强水分供养;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需水;禁止采伐灌木;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堆。(每答出l项得2分,答出其中2项即可得4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早期灌丛沙堆的主要作用是固沙,在一定程度上对绿洲具有保护作用;但如果灌丛死亡,则造成早期固定的沙成为沙源,为沙漠化提供物质基础,威胁绿洲。针对上述现象,可从保护山地植被、合理利用水资源、禁止采伐灌木、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堆等方面说明保护措施。

考查方向

本小题主要考查滑坡灾情大小的影响因素。

解题思路

地理综合题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信息获取、材料分析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其中教材知识和原理的应用以及材料信息的获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该题以区域荒漠化问题为切入点,仍然采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地理信息,考查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过程的理解以及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并准确获取其中信息是解答该题的突破点。“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滩”是早期灌丛的作用,而“灌丛…死亡”后,其所固定的沙在风力作用下移动,则“最终形成流动沙丘”,这是后期灌丛的影响。“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则是教材中荒漠化的治理措施知识的迁移应用。

易错点

地理综合题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信息获取、材料分析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其中教材知识和原理的应用以及材料信息的获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