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厦门市2017年高三期中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10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4分

夜雨率是指夜间降雨量占日降雨的百分比。图1示意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夏季平均夜雨率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城市中,夏季夜雨率最高的是

A拉萨

B昌都

C林芝

D那曲

2.夜雨率高

A不利于植物光合作用

B会增大地面蒸发消耗

C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

D降低地质灾害发生频次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夏季夜雨率是指夜间降雨量占全日降雨量的百分比;比值越大、夜雨率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出拉萨的夜雨率大于75﹪、小于80﹪(等值线数值变化符合一般渐变原则,夜雨率以拉萨附近75﹪的闭合等值线数值为最高,向四周降低),所以拉萨夜雨率最高,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以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夏季夜雨率的分布为载体,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回忆再现等值线的一般特点和判读方法;然后根据等值线图符合一般渐变的规律找出四地的夜雨率范围,拉萨大于75﹪、小于80﹪;昌都大于50﹪、小于55﹪;林芝大于60﹪、小于65﹪;那曲大于45﹪、小于50﹪。最后判读夜雨率最高的是拉萨。

易错点

不能根据等值线的特点算出四地的夜雨率;等值线的基础知识不熟悉;判读等值线图的一般特点:同线等值、同图等距、所有等值线都是闭合的、所有等值线都不相交、符合一般渐变规律、等值线越稠密变化幅度越大、出现特殊情况时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原则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首先根据题意可知,夜雨率是指夜间降雨量占日降雨量的百分比;夜雨率高说明该地降雨主要在夜间;而夜间没有太阳光照,故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A错。夜间蒸发弱,故地面蒸发消耗较少,B错。夜间降雨多且蒸发少,会增加土壤水分,故C正确。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高低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夜雨多了也会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故D错。

考查方向

本题以不同时间的降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降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题意,夜雨率高是夜间降雨较多;进而推测夜间降雨多会带来什么影响,夜间没有太阳,不会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且不会增大地面蒸发消耗;最后思考影响地质灾害发生频次的因素,推测夜雨率高也会加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易错点

本题设问较简单,但须注意影响地质灾害发生频次的因素,地形、地质、植被覆盖率、暴雨的诱发等等,与降雨的时间没有关系,夜间降雨多也会诱发地质灾害。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4分

2016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图3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5-6题。

5.此时我国

A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

B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三亚风力大于昆明

D北京、上海风向差异不大

6.该日上海气温比成都低的原因是

A无高大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大

B濒临海洋,受到海洋影响

C续度更高,正午太阳高度小

D冷锋过境,降温明显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判读风向的方法:1、先做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做法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距离该地最近的等压线);2、判读半球,该地为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可判读北京和上海两地的风向都为西北风,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以等压线为载体,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图文信息判读:1、该日亚洲被高压中心控制;2、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被高压脊控制;3、昆明等压线比三亚稠密;4、北京和上海都在高压脊的东侧。进而根据所学知识判读北京和上海的风向大致相同;昆明的风力比三亚大;我国北方受高压控制,不会降雪。进而确定正确答案。

易错点

等压线图判读不准确;不清楚在不同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不同。由图上可以看出该日亚洲大陆被高压中心控制,而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都在高压脊的控制下;但在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并没有在高压脊控制下,A选项叙述不准确,不是各地,故A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被高压控制时,盛行下沉气流,不会形成降雨降雪,故B错。从图上可以看出昆明等压线比三亚稠密,所以昆明风力比三亚大,故C错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由图文信息可知该日为1月24日,为北半球的冬季;且亚洲大陆被冷高压中心控制。可判读该日寒潮气流主要是从北南下影响我国;而四川盆地因为北部有秦岭的阻挡,受寒潮影响小,故成都温度高;而上海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北部没有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大,故温度低。所以A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温度的因素。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图文信息判读上海和成都纬度位置相近,排除C;且上海距海更近,冬季受海洋影响更大,温度应该较高,排除B;上海此时不是冷锋过境,排除D。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样是从北南下的冷空气影响,但成都北部有山脉阻挡,而上海北部是平原;所以成都受影响小,而上海受影响大,故选A.

易错点

不清楚影响温度高低的因素,一般情况下,温度的高低主要受纬度、地形、海陆位置、洋流、天气状况、下垫面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上海比成都距海更近,冬季受海洋影响更大,温度应比成都高,故B错。两地纬度大致相当,正午太阳高度也基本一致,故C错。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此时并没有被冷锋控制,此时被强大的冷高压脊控制,故D错。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4分

青稞灌溉定额是指青稞生长期内灌溉需水量的总和,通常用灌水的水层深度来衡量,图4示意我国部分地区青稞灌溉定额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7-8题。

7.导致噶尔县与乃东县青稞灌溉定额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噶尔县

A生长期较长

B降水量较少

C蒸发量较大

D大风日数多

8.为了降低噶尔县的青稞灌溉定额,最可行的措施是

A推广秸杆覆盖

B兴修灌溉水渠

C搭建塑料大棚

D减小生产规模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青稞灌溉定额是指青稞生长期内灌溉需水量的总和,如果该地水分条件好,则需要灌溉时用水量就小,反之如果该地缺水,那么青稞生长是就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然后据图可知噶尔县青稞灌溉定额较大,乃东县青稞灌溉定额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乃东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降水量多;而噶尔县地处青藏高原上,海拔高,降水少,气候干燥,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以等值线图为载体,考查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题意,弄明白青稞灌溉定额的意思;然后思考影响青稞灌溉定额的主要因素(与当地的水分条件有关);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判读两地降水量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噶尔县水分条件更差);进而确定正确答案。

易错点

不能有效解读青稞灌溉定额的意思;不知道青稞灌溉定额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容易受AC选项干扰。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且相距不远,生长期相差不大,故A错。相比较乃东县,噶尓县海拔更高,地处高原,温度较低,蒸发量较小,故C错。灌溉定额与大风日数关系不大,故D错。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青稞灌溉定额与降水量和蒸发量有关,而降水量目前难以增加,因此要想降低青稞灌溉定额,应通过减少蒸发量来实现;秸秆覆盖,可以调节地温,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抑制水分蒸发,从而有效降低青稞灌溉定额,故A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以人类对地理环境改变的措施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分析影响青稞灌溉定额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影响青稞灌溉定额的主要因素来提出解决措施;增加降水量或者减少蒸发量。最后比较分析秸秆覆盖和塑料大棚的优劣,进而确定正确答案。

易错点

容易受C选项干扰,搭建塑料大棚也能够减少水分蒸发,但塑料大棚会减弱太阳辐射,降低棚内温差,影响青稞质量;且搭建塑料大棚投资更多,成本更高。故相比之下秸秆覆盖更可行。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4分

若近地面的气温低于0℃,从天空降落的雨滴,与地物接触后即刻冻结的天气现象称为冻雨。图5示意我国南方某地1月24日至30日垂直方向的气温变化,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日期中最可能出现冻雨的是

A25日

B27日

C29日

D30日

10.影响该时段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暖锋

C反气旋

D准静止锋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可知冻雨是近地面的气温低于0℃,从天空降落的雨滴,与地物接触后即刻冻结的天气现象;即近地面温度低,高空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并且垂直方向上温差越大越容易形成。27日垂直方向上最低温度为-8℃—-10℃之间、最高温度为2℃—4℃之间,温差最大,故从天空降落的雨滴与地物接触后最容易形成冻雨,故B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以冻雨为载体,考查降雨的形成过程。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题意弄清楚冻雨的形成过程(上面温度较高,水是以液态的形式存在;落到近地面时温度较低,且低于0℃,接触到地物后凝结成冰);然后根据冻雨的形成过程和所学知识判读,垂直方向上温差越大越容易形成冻雨;最后再根据我国南方某地1月24日至30日垂直方向的气温变化图判读四个日期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变化情况,找出温差最大的即最容易形成冻雨的日期。

易错点

不能根据题意得出冻雨的形成过程和温度变化情况;不会读垂直方向上气温变化图,理论情况下垂直方向上气温的变化为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但有时会出现特殊情况导致逆温。读图时要看清气温的正负值。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从24日到30日,垂直方向上中间都有暖气团和冷气团的存在,说明此处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锋面系统。且近地面气温并没有明显的升高或者降低,故推测该地此段时间最可能的天气系统是准静止锋。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根据垂直方向上气温的变化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回忆再现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梳理清楚各个天气系统出现的天气情况以及过境时气温气压的变化;然后根据图文信息判读该地近几日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变化情况,得出该地在近几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锋面,进而判读最可能是准静止锋。

易错点

本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熟练区分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差异;反气旋垂直方向上气流以下沉为主,不会形成降雨,故C错。暖锋过境时近地面的气温会逐渐升高,该地近地面温度并没有明显变化,故B错。气旋是近地面温度高,气流膨胀上升形成降雨,而该地明显近地面温度低,2-3km的空中温度高,故不可能是气旋,A错。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4分

某种农作物生长期约2个月,前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为15-18℃,后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为12-14℃,图6示意种植该作物的甲、乙两地气候资料,读图,完成13-14题。

13.该作物在乙地的最佳收获月份是

A3月

B5月

C9月

D11月

14.与甲地相比,乙地种植该作物

A上市较迟

B水源丰富

C离市场近

D病虫害少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该种农作物生长期约2个月,前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为15-18℃,后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为12-14℃;说明该农作物收获的时间温度比生长的时间温度低;然后根据乙地气候资料图可判读乙地在8月时,气温大致在15-18℃之间,而在9月时气温在12-14℃之间,故收获的最佳月份应该是9月。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以坐标图的判读为切入点,考查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题意找出该种农作物的生长时间,知道前一个月温度稍高,后一个月温度稍低;温度呈下降趋势,排除AB。然后根据“十字”坐标图的判读乙地9月时气温在12-14℃之间,是最佳的收获月份。故选C。而11月乙地的温度已经接近0℃了,农作物还没收的话可能已经受冻害了,故D错。

易错点

该题设问较简单,但同学们要注意这种常见“十字”坐标图的判读,先看清横纵轴各自代表的意思;然后看清楚两条曲线分别代表的地方,不能马虎看错线。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从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可知,乙地各月气温都较甲地低,且乙地最低月的月均温低于0℃,说明乙地冬天温度太低了,虫卵易冻死,不利于虫卵越冬,故乙地种植该种农作物病虫害少,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对农业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图文材料判读乙地各个月气温都比甲地低,推测乙地因为温度低不利于虫卵越冬导致病虫害少,确定正确答案。再着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种农作物,在乙地因为温度低,所以种的早,成熟也早,所以乙地先上市,排除A。最后根据图文信息不能判读两地的水源和市场条件,故排除BC。

易错点

本题设问较简单,从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可看出乙地农作物先成熟(乙地9月成熟,而甲地11月末、12月初才成熟),上市早,故A错。从题干材料和图上看不出甲乙两地的水源条件和市场远近,进而不能确定两地的水源情况和市场情况,故排除BC。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4分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8所示,据此完成17-18题。

17. 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18.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A植被更密

B日照更长

C气温更高

D海拔更低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该地的山脉有些经历了三次冰期,有些只经历了一次冰期。根据所学知识冰期是气温低于0℃时才会出现的,经历了三次冰期的山峰,可能是地壳最早抬升,最早到达年积雪堆积的高度;经历一次冰期的山峰,可能是地壳抬升时间最晚,在前两次冰期是因为海拔低而没有永久性积雪,当最后一次冰期来临时,地壳抬升达到积雪堆积的高度,才会有永久性积雪。然后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果洛山经历了三次冰期,最先达到冰期时终年积雪的高度;其次是雪宝顶经历了两次冰期,最晚是太白山和点苍山只经历了一次冰期,故B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以不同山脉经历冰期次数不同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推测地质时期地质地貌变化的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图文材料,思考山脉经历冰期次数的多少与山脉海拔高度的关系;弄清楚经历冰期次数越多的山脉,海拔高度应该是最先达到能够累积永久性积雪的高度。然后根据图示获取该地四座山分别经历冰川的次数;最后确定正确答案。

易错点

不能根据图文材料获取有效的信息;经历三次冰期的山脉,说明在第一次冰期时,该山已经抬升到能累积终年积雪的高度了,为最先抬升的山脉;只经历一次冰期的山脉,说明在前两次冰期是因为海拔低而没有永久性积雪。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地质时期的温度变化呈现出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的规律,在末次冰期时点苍山上有冰川发育说明当时正值冰期,温度低;而现代(从第四纪冰期结束到现在都属于间冰期,地球气温比冰期时要高)处于两个冰期之间的温暖期,气温较高,导致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以点苍山冰川发育为载体,考查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所学知识,知道冰川发育与温度有关,温度低海拔高容易形成冰川;再结合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可知,地质时期是冰期和间冰期交替控制,结合点苍山的位置,判读点苍山末次冰期时温度低,而现代温度较高。进而确定正确答案。

易错点

容易受D选项干扰,点苍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该地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山脉会逐渐变高,故海拔更低错误。点苍山位置没有变化,日照时间也不变,故B错。植被的多少与冰川发育没有关系,A错。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4分

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水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完成19-20题。

19.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A风力大

B日照强

C降水多

D气温高

20.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A高大、屋顶尖、窗大

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

D低矮、屋顶缓、窗小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该地位于福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时温度高,且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多,这种水分和气温条件非常适宜植被的生长;但根据当地的民谣“光长石头不长草”可知该地并没有太多植被,可知温度高和降水多并不是该地气候的突出特点;再结合“风水满地跑,房子像碉堡”判读该地风力大,房屋像碉堡一样坚固且窗子小,不容易被风吹倒,窗小受风的影响较小。再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该地为福建省的一个岛屿,受海洋影响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和海面光滑摩擦力小,推断风力大。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回忆再现福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然后结合题干和海坛岛的民谣,首先排除CD;CD虽是实际情况,但不是该地自然景观的突出要素。然后再根据海坛岛的地理位置(海岛)和民谣的后半句,推测当地突出的气候特点是风力大。

易错点

容易脱离题干和实际;单从理论上考虑问题,认为福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温度高而选错;不能从题干上获取有效信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上题可知,该地风力大,破坏性强,所以当地房屋在建造的时候要重点考虑坚固抗风以及减少风的影响。高大、屋顶尖的房屋易被风吹倒,不适合在该地建造,故排除AC。窗大可以增加进入室内的风,使室内受风的影响大,故也不合适,排除B。再结合当地的房屋像碉堡一样,可推测当地民居的特点是低矮,屋顶缓(利于风缓慢爬升经过,受影响小)、窗小的特点。故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以人类活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民谣推测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受大风的影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忆重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思考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进而判读该地的民居应主要以抗风和减少风力影响为主;最后确定正确答案。

易错点

不能根据当地的民谣判读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而不能判读当地民居的特点;不知道碉堡的大致样子。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4分

图2示意我国某省1900年和2009年天然氧气生产量状况,读图完成3-4题。

3.该省最可能是

A广东

B湖北

C江苏

D黑龙江

4.导致该省2009年氧气生产量小于1900年的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

B植被破坏

C气候变暖

D围湖造田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该省在冬季时(12月、1月、2月)没有天然氧气生产量,说明该省在冬季时基本没有绿色植物,或者即使有植物,植物也停止生长或落叶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四地中只有黑龙江省的树木在冬季时落叶。且由于冬季时温度太低,农作物也停止生长,所以不会产生天然氧气,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以不同季节植物天然氧气生产量为载体,考查气候对植被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图文信息判读,该省冬季时天然氧气生产量为0;进而判读该地植被冬天落叶,为我国北方的省份,四地中只有黑龙江省是北方的省份。其它三个省冬季时都有不落叶的树木,氧气生产量不为0,故排除。

易错点

不能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判读不出冬季该省天然氧气生产量基本为0。不知道氧气的生产量与植被有关。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由图文信息可知,该省夏季氧气生产量2009年小于1900年,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地植被覆盖率下降,不合理的砍伐造成的植被面积减小;再由上题可知该省为黑龙江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知,1900年到2009年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木材工业发展,植被破坏严重,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以黑龙江省天然氧气生产量降低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题干和图文信息,判读该省天然氧气生产量在下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可知,氧气生产量与植被覆盖率有关;进而判读氧气生产量的下降最可能与植被覆盖率降低有关,故选B。而水土流失也是植被破坏的结果,不是氧气生产量下降的原因,故A错。气候变暖不会导致光合作用减弱,氧气产量不会下降,故C错。围湖造田导致水域面积减少,对植被面积影响小,故D错。

易错点

该题设问较简单;但应注意部分学生可能不清楚天然氧气生产量的变化与植被覆盖率有关。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4分

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完成11-12题。

11.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D下游降水量减少

1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可知,黄河从1951年到2010年入海水量明显减少,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1、降水变少了,但黄河流域特别是下游地区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近半个世纪以来降水并没有明显减少,故D错误。2、上游来水量少了,上游水电站增多只是用水发电,水的总量并不会减少,故A错误。3、人为用水量增加,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黄河流域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需水量越来越大,故C正确。4、蒸发增多,近年来全球变暖加剧,蒸发增多等等。水土流失加剧只是会增大河流含沙量,不会影响入海水量,故B错。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河流水量变化的原因。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思考河流水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量、蒸发量、上游来水量多少、人类利用等因素影响;进而结合这些因素,逐个分析四个选项带来的影响,得出只有C流域内用水量增多会导致水量减少。而水土流失和上游水电站增多不会影响水量的大小,故排除。

易错点

区分不清影响河流水量变化的因素;容易受AD选项干扰。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入海水量减少了,河水携带泥沙的能力变弱,进而导致入海泥沙减少,三角洲扩展速度变慢,故B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流水搬运沉积对三角洲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设问较简单,首先结合所学知识,回忆再现河流水量大、流速快携带泥沙的能力强;然后根据图文信息可知,现在黄河水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说明水量减小了、流速也变慢了,这样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三角洲泥沙沉积少了,扩展速度便会减慢。进而确定正确答案。

易错点

三角洲土壤盐渍化主要与三角洲地区经常受海水浸泡所致,入海泥沙多,三角洲增长速度快,盐渍化程度较低,而现在河流入海水量小了,泥沙沉积减少,海水侵蚀加剧,盐渍化程度会加深,故A错。入海水量减少,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减弱,泥沙提前沉积,导致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减小,故C错。河口三角洲的气候主要受海洋影响,与入海河流水量关系不大,故D错。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4分

转场是指山区牧民为了获得优质牧草,随着季节的变化将牲畜赶往不同牧场的现象,图7示意我国某山地转场线路,甲、乙、丙、丁表示四季牧场,读图完成15-16题。

15.丙牧场附近森林主要是

A针叶林

B热带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常绿硬叶林

16.图中表示春季牧场的是

A

B

C

D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山地为我国某山地;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山地牧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而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结合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可知,山地基带自然带与当地水平方向上自然带相同,且山地垂直分异规律自然带的变化大致和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带的变化一致。由此判读该山地不会出现热带和亚热带的植被带,所以丙牧场附近的森林最可能是亚寒带针叶林,故A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分异规律。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图文信息判读该山地的位置;然后结合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的一般特点判读该山地垂直方向上自然带的变化(因为我国的山地牧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由于干旱少雨的气候,所以基带自然带一般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然后随着海拔上升,温带和水分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出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永久性冰川等自然带,而不会出现热带和亚热带的植被带);最后根据所学知识判读正确答案。

易错点

不能判读该山地所处的温度带;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的一般特点不明确,1、山地基带自然带与当地水平方向上自然带相同;2、山地垂直分异规律自然带的变化大致和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带的变化一致;3、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的山脉,自然带谱越复杂。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我国位于北半球,冬季时气温低,山上温度更低,所以冬季牧场在山麓地带,即甲牧场为冬季牧场;夏季时,山麓地带温度高,海拔较高的山上由于海拔高,相对凉爽,且由于高山冰川融水较多,山上草场茂盛,所以丙牧场为夏季牧场;然后根据图上牧场的转场路线可以判读乙牧场为春季牧场,丁牧场为秋季牧场。故选B。或者根据我国秋季时温度较春季稍高,且春季时山腰还有冬季时的积雪,牧场海拔不易过高,判读秋季牧场海拔比春季牧场高。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以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对温度和水分的影响,进而影响牧场的分布为切入点,重点考查山地垂直方向上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图文信息判读该山地牧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进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和夏季的温度差异,判读冬季和夏季牧场的分布;最后根据转场路线判读春季和秋季牧场的分布。

易错点

判断不出我国山地牧场的大致分布地方;区分不清春秋牧场的位置。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素有“中亚明珠”之称的伊塞克湖(如图9),湖水终年不冻,周围为天山雪峰所围,湖面海拔1608米,面积630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8米,有多条小河汇入该湖,但无一条流出。游客在夏季有时能看到“湖中心晴空万里,湖岸四周的高山浓云密布,犹如一块巨大的碧蓝宝石镶嵌在灰色的幕布上”的气象奇观。

23.说明伊塞克湖冬季不结冻的原因。(3分)

24.解释伊塞克湖夏季“湖中心晴空万里,湖岸四周高山浓云密布”的成因。(4分)

25.分析伊塞克湖东岸降雪量大于西岸的原因。(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湖泊水量大,冬季湖水降温慢(1分);地处高山盆地中,冷空气难以入侵(1分);内陆咸水湖,(盐度较高),不易封冻。(1分)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1、伊塞克湖周围被天山雪峰所围,说明该湖地处高山盆地中,北方有山脉阻挡冷空气,导致该地冬季时温度较高,湖水不冻;2、伊塞克湖海拔相对四周较低,且湖泊水面大,湖水深,由于水的比热容大,冬季湖水不易结冰;3、伊塞克湖有多条小河流汇入,而无一河流流出,说明该湖属于内陆咸水湖,湖水盐度较高,不易结冰。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以湖泊不易结冰的原因分析为切入点,考查特定区域自然地理概况。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影响河流湖泊结冰的主要因素;然后结合图文信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概况,对照影响因素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最后把符合当地实际的因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但应注意知识点的遗漏和语言简洁规范。

易错点

该题学生容易回答不全面,只考虑到温度的影响,而忽视其他因素影响。影响河流湖泊冰冻的因素主要有:1、温度高,而影响温度高低的因素有纬度、海拔、距海远近、洋流,山脉阻挡冷空气进入等;2、水面大小和水量大小也会影响水体结冰,水面越大、水量越多,水对周围小气候的影响越大,越不容易结冰;3、盐度高,根据水的物理性质可知,水的盐度越高,越不容易结冰。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夏季伊塞克湖气温低于湖岸陆地(1分),在湖中心附近形成冷高压,湖中心气流下沉(1分),为晴朗天气。从湖中心吹往湖岸的湿润气流(1分)遇高山地形阻挡抬升(1分)成云致雨。

解析

夏季时,由于湖水和周围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湖水比热容大升温慢,导致伊塞克湖的气温低于湖周围的陆地气温,这样在湖中心相当于冷却(气温低),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形成冷高压,天气晴朗,所以湖中心清空万里;湖岸周围陆地由于气温较高,形成低压,近地面气流从湖中心吹向湖岸,暖湿水汽遇到周围山地地形阻挡,气流在爬升的过程中遇冷,成云致雨,故湖岸四周浓云密布。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湖陆风)的形成过程。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题意可知,该季节为夏季;然后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夏季时湖水温度低气压高,陆地温度高气压低;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忆重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最后根据气压高低判读湖中心和湖岸天气状况。

易错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不清楚;不能完整的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不知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1分),西岸处于背风地带降雪较少(1分);冷气团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1分);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东岸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雪。(1分)

解析

根据伊塞克湖的地理位置,可判读该地冬季多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和西北风;而伊塞克湖四周海拔较高,当西风吹来时,湖泊西岸处于背风坡,降雪少;越过西侧山脉的冷空气水汽含量少,当冷气团经过伊塞克湖面时,被湖面加热,温度和湿度上升;经过湖面后,受东岸山脉的阻挡,暖湿空气沿地形爬升,在爬升的过程中水汽凝结形成降雪。故湖泊东侧降雪多。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湖泊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伊塞克湖的地理位置和季节判读伊塞克湖冬季盛行风向;然后根据伊塞克湖周围的地形得出,伊塞克湖西侧为背风坡降雪少;最后根据所学知识,思考降雪的成因,进而可推测西风经过湖面携带暖湿水汽,到达东岸后受地形阻挡而形成降雪。

易错点

降雪的成因不清楚,要想形成降雪必须有充足的水汽,加上气温降低形成的;不能根据伊塞克湖的地理位置和季节判读该地冬季盛行风向,伊塞克湖位于中亚,大致纬度在41°N-44°N之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日本的日本海沿岸和北美五大湖的东岸和南岸也属于这种原因导致降雪多。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图11所示)

27.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分),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1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1分)。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1分),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1分),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1分)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北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控制,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在夏季时,相比针叶林的松树和柏树,落叶阔叶树叶面大且密集,并且阔叶树植株较大,遮阴效果好,夏季凉爽。冬季时,华北地区太阳高度较低,且昼长较短,温度低,种植落叶阔叶树到冬天时树叶落叶,没有树叶阻挡,阳光可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而松柏等针叶林冬天不会落叶,会遮挡阳光。故华北地区房前多种植落叶阔叶树,而不种松树柏树。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不同植被对区域温度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区别落叶阔叶树和针叶树的区别;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再现华北冬季和夏季的气候特征;对比分析落叶阔叶树和针叶树对华北冬季和夏季的影响。主要点清楚夏季时落叶阔叶树树阴大,可以遮阳,降低夏季的温度;冬季时落叶落叶树树叶落后,只剩树干,可使阳光充分射入室内,增加冬季的温度。而针叶树不具有这样的功能。

易错点

落叶阔叶树和针叶树的区别很简单,但加上华北的地理环境之后,学生便不易叙述清楚落叶阔叶树和针叶树对华北冬季和夏季的影响差异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法国罗纳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图13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

31.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的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27.桥梁修建在河流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1分),水深、流急(1分),对河流的冲蚀剧烈(1分);左岸为凸岸(1分),对桥的冲蚀作用较弱。(1分)

解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圣贝内泽桥建在河流弯曲的河段处;该河段右岸为凹岸(侵蚀岸),受流水惯性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水流急,对右岸的冲刷侵蚀强烈,且河水较深;而左岸为凸岸,属于河流沉积的一岸,流水速度慢、水流量小,且河水较浅,对左岸侵蚀较弱,所以断桥能保存至今。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流水惯性和地转偏向力对河流凹岸凸岸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判读圣贝内泽桥左右两岸的侵蚀沉积情况;进而根据流水惯性和地转偏向力判读凹岸水量大,水流急,侵蚀强,冲刷严重;凸岸水量小,水流慢,对岸的侵蚀小,桥体能够保存时间长。

易错点

区分不清凹岸和凸岸;判读不出河流的侵蚀岸和沉积岸。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4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薰衣草易栽培,喜阳光,无法忍受炎热和潮湿,若长期受涝根烂即死。

图15为澳大利亚的最大岛屿,拥有全球最洁净的空气,岛上历史悠久的B农庄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熏衣草培植农庄,出产最优质的熏衣草花及精油,是众多世界名牌香水的重要原料。

32.分析a河年径流量大于b河的原因。(5分)

33.说明B农庄种植熏衣草的有利自然条件。(5分)

34.该岛拟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你认为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该岛盛行西风(或西北风)(1分),a河流域位于迎风地带(1分),降水丰富(1分);b河流域位地背风地带(1分),降水较少(1分)。

解析

根据经纬网和该岛屿形状,可判读该地为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主要补给类型为大气降水补给。该岛四面环海且位于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内,常年盛行西北风;由图示等高线可以判读出a河谷谷口朝向西北,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地带,降水丰富;b河谷谷口朝向东南,位于西风的背风地带,降水较少。所以a河径流量大于b河。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河流水量变化的因素。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经纬网和岛屿形状空间定位,判读该岛的地理位置;然后根据该岛的气候判读该岛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最后根据主要补给类型水量的大小判读河流流量的大小。需要注意的是降水量的变化主要受纬度、地形、海陆位置、洋流的因素的影响。

易错点

判读不出该岛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区分不清该岛屿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不能根据等高线图判读河流的流向。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位于温带且全年受海洋温和西风影响(1分),气候温和(1分);B农庄位于山地的北坡(阳坡,1分),光照充足(1分),且排水便利,不易出现涝(1分)。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薰衣草的生长习性主要有:1、喜阳光;2、不耐炎热;3、不耐潮湿,若长期受涝根烂即死。从图上可以看出B农庄位于山地的北坡,北坡为该山地的阳坡,光照充足,满足薰衣草生长喜阳光的特性,适合生长;从上题可知该岛为塔斯马尼亚岛,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满足薰衣草不耐炎热的特性;B农庄位于坡地上,地形有一定的坡度,虽然该岛降水较多,但排水便利,不易出现洪涝,综合以上因素可判读出B农庄适宜薰衣草的种植。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以薰衣草的种植习性为切入点,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题干材料,获取薰衣草生长的习性;然后根据该岛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判读B地种植薰衣草的有利条件;需要注意的是,该岛降水较多,但薰衣草不耐潮湿,然后结合B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判读B地地形有一定的坡度,利于排水。

易错点

不能判读该岛的地理位置;不熟悉该地的地理环境特征;不能根据等高线图判读B地的地形特征。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可行。

理由:风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该国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该岛风能资源丰富;技术力量强。(每点2分,任选2点即可,共4分)

或 不可行。

理由:风能发电占用大片土地:风能不稳定:发电过程噪音大:破坏海岸带生态环境。(每点2分,任选2点即可,共4分)

解析

如果选择可行,理由是该地位于盛行西风带控制下,风力大风频高,风能资源丰富;并且风能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有利;该岛属于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经济发达,资金技术实力雄厚,有发展风力发电的实力,且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如果选择不可行,理由是风力发电需要建造大量的风车,占地面积大;另外风车在运转时产生的声音大,产生噪音污染;如果建在海边的话,还会破坏沿海生态环境。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新能源建设的区位条件。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解题思路

本题需要注意是任选一个角度叙述,如果选择可行,则重点从风能资源的清洁可再生、市场需求、风能资源、技术力量、资金等方面回答。如果选择不可行,则重点从风能基地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土地的占用,噪音等方面来回答。

易错点

该题设问较简单,但答题时需要分清楚答题方向,可行主要从社会经济方面分析;不可行主要从生态环境方面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4分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草甸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向密切相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21-22题。

21.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22.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冻害主要受低温的影响,我国冬半年北方距离亚洲冷高压近,受影响大,容易低温冻害;再加上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大,积雪薄,且积雪容易被风力吹散,导致冻害加剧,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高发的成因。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题意确定是西北坡冻害高发,可推测西北坡温度低、或者冬季风大、或者冬季积雪薄,缺少雪的保护。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坡温度低的原因是因为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大还容易把积雪吹散,导致该坡多低温冻害;总结所有原因可知,根源还是因为该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大导致的。进而确定正确答案。

易错点

不能从材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基础知识不准确,容易受其它选项干扰;A选项,冻害高发主要在冬半年,而冬半年长白山西北坡是迎风坡,降雪可能较多;而降雪多可以增加土壤的湿度、抵御强风对土壤的侵蚀,还能起到保温作用,降低冻害的频率,故A错。西北坡不是长白山海拔最低的地区,如果不考虑冬季风影响的话,该坡温度不是最低的;如果考虑冬季风影响的话,那温度低根源还是冬季风风力大导致的,故B错。西北坡是夏季的背风坡,晴天多,日照时间不是最少的,故C错。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气候变暖,一方面导致冬季同时期温度较高,不易形成降雪,导致雪期退后;另一方面,由于温度较高,积雪不易保存,易融化,导致冬季被积雪覆盖的时间变短,矮小的灌木裸露;缺少积雪的覆盖,再加上强劲的风力,使得冻害加剧。故C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题意可知该地低温冻害的主要原因是雪期缩短导致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可知全球变暖会导致雪期推后、以及温度变高积雪易融化,导致雪期变短。进而推测C为正确答案。

易错点

不能从题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题干可知,全球变暖了,但灌木冻害反而加剧了,然后调查发现是雪期缩短了,说明该地冻害加剧主要受雪期的影响。而蒸发加剧对冻害没有太大影响,故A排除。该地太阳辐射并没有明显变化,故D错。学生最容易受B选项低温更低干扰而选错,低温更低可能会加重冻害,但从题上可明显看出该地冻害加剧是因为雪期变短导致的,故主要原因应是C雪期推后。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7分

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藏年楚河河谷(图10)所产油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位面积产量比我国东部平原高一倍。

26.分析年楚河河谷油菜籽单产高、品质优的自然条件。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年楚河河谷(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纬度低、地势高,(2分)作物(油菜)生长期长(1分),光照充足,(1分)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1分)土壤肥沃(1分)灌溉水源充足。(1分)

解析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年楚河是雅鲁藏布江的支流,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该地纬度较低、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光照充足;再加上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年楚河河谷油菜籽产量高、质量好;除了上述因素外,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温度低,油菜生长周期长,养分积累多;再加上河谷地区灌溉水源充足,河流附近由于流水携带的泥沙沉积土壤肥沃,这些因素也会增加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作物质量的因素。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题意可知该地农作物质量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影响农作物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再着根据图文信息判读该地地理位置,回忆再现该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最后对比当地的实际情况,把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又利于农作物质量提高的因素准确表述出来即可。

易错点

影响农作物质量高低的因素不清楚、不全面;回答问题时容易遗漏知识点。影响农作物质量的要素主要有:1、光照充足;2、昼夜温差大;3、生长周期长;4、病虫害少;5、土壤肥沃;6、环境质量好等等。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8.说出R河的主要补给水源,并分析其对R河水文特征的影响。(4分)

29.分析近几十年来M湖面积萎缩的原因。(5分)

30.M湖面积萎缩对图示区域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请从种植业、畜牧业或渔业中任选一个部门分析M湖变化的不利影响。(3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高山冰雪融水。(1分)影响:流量较小(1分),季节变化大(1分),出现夏汛(1分)。

解析

根据经纬网和河流湖泊形状可以判读出该地为中亚咸海附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深居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内陆高山的冰雪融水补给。相比大气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量较小,导致R河流量也较小;且该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夏季温度高,冰雪融化多,河流水量较大,所以汛期出现在夏季;冬季温度低,冰雪融化少,水量较小,所以季节变化明显。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河流的水文特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图文信息判读该地地理位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忆再现该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思考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和河流水文特征;接着根据该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判读河流主要补给类型;最后根据整体性原理,分析主要补给类型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易错点

河流主要补给类型有:大气降水补给、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水补给等等。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回答:水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部分学生对中亚地理概况不熟悉,判读不出主要补给类型。进而影响水文特征的判读。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1分);人口增长迅速(1分),耕地面积扩大(1分),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1分),导致入湖水量减少(1分)。

解析

根据图文信息可以判读M湖为咸海,咸海位于中亚属于内陆咸水湖,全年降水少,湖水主要受阿姆河和锡尓河河水补给;但根据图表可知近年来该地人口迅速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增多,导致阿姆河和锡尓河水量减小,进而导致入湖水量减小;再加上该地气候干旱,夏季温度高蒸发旺盛,导致近几十年来咸海面积越来越小,盐度越来越高。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中亚自然地理概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图文信息判读M湖的地理位置;结合M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判读M湖的主要补给类型;然后根据图表获取该区域人口和耕地的变化,推测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增多;最后对比影响湖泊萎缩的因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符合当地实际的原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易错点

湖泊面积萎缩的主要原因有:流域内降水少;温度高蒸发旺盛;全球变暖蒸发加剧;河流注入水量减少;人类活动引水;主要补给类型来水量减少;围湖造田等等。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畜牧业:气候变干,草场退化,载畜量降低。(3分)

或:渔业:湖面萎缩,盐度增加,使渔业减产甚至停产(3分);

或:种植业:湖床盐沙在风的吹拂下,侵害农田,造成土壤退化(盐碱化),作物减产。(3分)

解析

M湖湖面萎缩会导致湖泊水量减少,湖泊对附近小气候的调节能力降低,导致湖区气候变干,温差变大,进而导致草场退化,影响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的载畜量降低;另外M湖为内陆咸水湖,湖面萎缩,水量减少,会导致盐度变高,不利于渔业资源的繁殖生长,导致渔业减产甚至停产,还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再者湖面变小,湖滩裸露,由于M湖是咸水湖,盐度较高,所以裸露的湖滩盐碱度高,含盐的沙在风的吹拂下,会侵害农田,造成土壤退化,盐碱度增加,导致农作物减产。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要素发生改变会引起整体发生改变。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解题思路

首先注意题意,是在三个中间任选一个叙述,不是三个都叙述,如果三个都回答的话默认按第一个给分;然后思考湖面萎缩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调节小气候的能力下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降低,湖滩裸露,湖区盐碱化加剧等等;最后对比这些不利因素分析对三种农业的影响,分清条理表述出来。

易错点

对种植业的影响,学生容易答到湖面萎缩,灌溉水源减少,但需要注意的是M湖属于内陆咸水湖,湖水不能作为种植业的灌溉水源的。对农业的不利影响,部分学生思考不全面,分析不出湖面变小对气候的影响。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