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家蚕(2n=56)属于ZW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幼蚕斑纹由复等位基因AB(黑色斑)、AS(黑缟斑)、A(普通斑)、a(素斑)控制,前者对后者所有基因均完全显性,且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对家蚕基因组进行研究,需对_______条染色体中的DNA进行测序。幼蚕黑色斑是皮肤细胞产生并沉积黑色素形成的,这说明基因AB通过控制_______而控制斑纹性状。

(2)黑缟斑幼蚕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正常的幼蚕细胞中基因AS最多有_______个。

(3)某个体X与黑缟斑个体Y杂交,若子代仅有黑缟斑和普通斑两种类型,且个体Y的基因型为ASA,则个体X的表现型为_______;若子代有黑缟斑、普通斑与素斑三种类型,则个体x与Y的基因型为_______。

(4)在基因型为Aa蚕卵的孵化过程中,用x射线进行处理,在雌蚕幼体中发现有少数个体表现为素斑、或为普通斑与素斑的嵌合体;另有少数普通斑雌蚕成熟后,其测交子代斑纹表现为伴性遗传。对这些变异类型进行研究,发现细胞中基因及染色体的变化如图所示(其他基因及染色体均正常)。

①上述事实表明,射线引起的突变具有_______的特点。

②若嵌合体幼蚕的部分细胞为突变II,则其是在细胞进行_______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导致的。

③突变III这类变异称为_______,突变III个体减数分裂能产生_______种基因组成的卵细胞。

④突变III(基因型为aZWA)与正常个体侧交,子代中雄蚕为素斑的概率为_______,雌蚕的基因型为_______。

正确答案

(1)29;酶(酶的合成、细胞代谢)

(2)3;4

(3)黑缟斑或普通斑或素斑(缺一不可);Aa、ASa(顺序不能颠倒)

(4)①随机、不定向(任意一个即可得分);②有丝分裂;缺失(或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变异不得分);③易位(染色体结构变异);④I  aZWA或aaZWA(aoZWA也得分)

解析

略。

知识点

伴性遗传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12 分

人类的甲型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疾病,致病基因用字母h表示;粘多糖病(A、a)、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俗称蚕豆黄)(E、e)均为单基因遗传病。(不考虑交叉互换)

下列为甲、乙家族通婚的遗传系谱图,通婚前,甲家族不具有粘多糖致病基因,乙家族不具有蚕豆黄致病基因。请据图回答。

(1)Ⅰ2不具蚕豆黄致病基因,则该病的遗传方式是        ,以上疾病中属于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疾病是            。

(2)Ⅱ3和Ⅱ4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               、               。

(3)在人群中,平均每2500人中有1位粘多糖病患者,Ⅱ6产生具粘多糖致病基因配子的几率是            ,Ⅱ代的5号与6号再生一个孩子患两种病的机率是         。

正确答案

答案:

(1)伴X隐性遗传病     粘多糖病

(2)AAXEHXEh       AAXehY

(3)2/51      1 / 612

解析


知识点

伴性遗传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5 分

下图一为白化基因(用a表示)和色盲基因(用b表示)在某人体细胞中分布示意图;图二为有关色盲和白化病的某家庭遗传系谱图,其中Ⅲ9同时患白化和色盲病,以下正确的是

A图一细胞产生的带有致病基因的生殖细胞基因型种类有四种可能

B根据图二判断,Ⅱ4患白化病,Ⅱ7患色盲病

C若Ⅲ10和Ⅲ12结婚,所生子女中发病率是7/48

D若Ⅲ9染色体组成为XXY,那么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父亲

正确答案

B

解析

略。

知识点

伴性遗传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5 分

调查发现两个家系都有单基因遗传病甲和乙的患者,系谱图如下(已知I3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乙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10的基因型有6种可能

D若Ⅱ9与Ⅱl0生育一个女儿,该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1/9

正确答案

C

解析

略。

知识点

伴性遗传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10 分

蚕丝生产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知家蚕(2N=56)为ZW型的性别决定。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黄眼(A)对黑眼(a)为显性,位于10号染色体上,AA个体在胚胎期不能正常发育,即纯合致死。取黄眼个体为亲本,杂交产生F1,F1随机交配产生的F2中,黄眼个体占________________,若不进行人工选择,黄眼基因频率将_________________。

(2)摩尔根的学生穆勒发现了位于10号染色体上的另一个纯合致死基因—亮色茧(B),对暗色茧(b)为显性。用黄眼暗色茧与黑眼亮色茧个体进行杂交,不考虑交叉互换,F1中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选择F1黄眼亮色茧雌雄个体进行交配,后代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这种方法称为建立平衡致死品系。

(3)雄蚕桑叶利用率高且蚕丝质量好,为了快速筛选出雄蚕,有人提出利用位于Z染色体上的两个纯合致死基因D和E建立平衡致死品系的设想,即选择基因型为的雌蚕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雄蚕进行交配,后代中只有雄蚕。(提示:无等位基因存在时,纯合致死基因同样具有致死效应)

正确答案

答案:
   (1) 1/2    减小

(2)黄眼亮色茧:黄眼暗色茧:黑眼亮色茧:黑眼暗色茧=1:1:1:1  黄眼亮色茧

(3)

解析


知识点

伴性遗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某雌雄异株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该植物花色(红、紫、白)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其中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B基因共存时植株开紫花;仅有A基因而没有B基因时植株开红花;没有A基因时,不管有无B基因植株都开白花。现有两个亲本杂交,其中雄紫花为纯合子,结果如图:

(1)等位基因B、b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

(2)研究者用射线照射亲本雄紫花的花粉并授于亲本雌红花的个体上,发现在F1代雄花中出现了1株白花。镜检表明,其原因是射线照射导致一条染色体上载有基因A的区段缺失。由此可推知亲本中雌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F1雄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

(3)镜检时最好选择F1代雄白花植株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观察和比较染色体,原因是_______。

(4)用杂交方法也能验证上述变异类型,原理是:虽然一条染色体区段缺失不影响个体生存,但是当两条染色体均缺失相同区段时则有致死效应。当杂交后代出现致死效应时,就会表现出特殊的性状比例。请完善下面的验证实验。

实验步骤:

①选F1雄白花植株与纯合的雌红花植株杂交,得到种子(F2代);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结果分析:

F3代植株中红花:白花为_______时,即可验证上述变异类型。

正确答案

(1)X;子代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合理即得分)

(2)AaXbXb;aXbY

(3)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便于比较二者的异同

(4)答案一:实验步骤:②种植F2,F2代雌雄植株杂交,得到种子(F3代)

③种植F3,观察统计F3代植株花的颜色比例

结果分析:4:1

答案二:实验步骤:②F2代雌植株与F1雄白花植株杂交,得到种子(F3代)

③种植并统计F3代植株花的颜色比例

结果分析:4:3

解析

略。

知识点

伴性遗传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果蝇有一种缺刻翅的变异类型,这种变异是由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缺失引起的,并且有纯合致死效应。已知在果蝇群体中不存在缺刻翅的雄性个体。用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然后让F1中雄雌果蝇自由交配得F2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缺刻翅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

B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F1中雌雄果蝇比例为1:1

DF2中雄果蝇个体占3/7

正确答案

D

解析

缺刻翅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而不是基因突变,故A错误;由于在果蝇群体中不存在缺刻翅的雄性个体,且基因缺失纯合有致死效应,说明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B错误;由于雄果蝇为XAY时有致死效应,所以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F1中雌雄果蝇比例为2:1,C错误;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F1中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XaXa和XaY,所以F1中雄雌果蝇自由交配,F2中雄果蝇个体占3/7(XAY致死),故选D。

知识点

伴性遗传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12 分

用表中四种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卷曲翅(A)对正常翅(a)为显性。

(1)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A、a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可设计实验如下:杂交组合序号为甲X丁。子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如果卷曲翅与正常翅无性别之分,则基因位于         ;如果            ,则基因位于         。

(2)若已确定基因A、a在常染色体上,为进一步探究该基因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胚胎致死),可设计杂交实验如下:

选取序号为     的亲本杂交,如果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存在显性纯合致死,否则不存在。

(3)若已确定基因A、a在常染色体上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选用都为卷曲翅的白眼(XbXb)与红眼(XBY)果蝇杂交,子代F1中卷曲翅红眼果蝇的基因型是     。卷曲翅红眼果蝇占F1的比例是     。

正确答案

(1)常染色体上;后代雌性全为卷曲翅,雄性全为正常翅;x染色体上

(2)甲和乙;卷曲翅:正常翅=2:1

(3)AaXBXb;1/3

解析


知识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6 分

果蝇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常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果蝇的灰身和黑身、红眼和白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下表是两只亲本果蝇交配后,Fl的表现型及比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B、b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果蝇缺失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这种变异属__________。

(2)己知果蝇某一基因型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成活,根据表中的数据推测,该基因型为__________。

(3)果蝇的眼色受多对等位基因的控制。野生型果蝇的眼色是暗红色,现发现三个隐性的突变群体,眼色分别为白色、朱红色、棕色。

以上群体均为纯合子,相关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中的非同源染色体上。

①实验中发现,隐性的突变群体中,任何两个隐性突变群体个体间的杂交后代都是暗红眼,说明眼色至少受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

②进一步研究发现,任何一种双重隐性个体眼色都是白眼,而野生型的暗红色眼是由两种不同的色素——朱红色和棕色在眼中积累导致的,那么哪种眼色对应的等位基因控制另外两种眼色的表达__________(白色/朱红色/棕色)。

③现有一暗红色眼雄果蝇,控制眼色的基因型是杂合的,但不知有几对基因杂合,现将该果蝇与多只隐性的雌果蝇(控制眼色的基因都是隐性的)进行测交,请预测测交后代结果,并做出杂合基因有几对的结论。

I如果测交后代__________,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有一对杂合;

II如果测交后代__________,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有两对杂合;

III如果测交后代__________,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有三对杂合。

正确答案

(1)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染色体数目变异

(2)aaXBXB或aaXBXb

(3)①3;②白色;③Ⅰ暗红色占1/2,Ⅱ暗红色占1/4,Ⅲ暗红色占1/8

解析

略。

知识点

伴性遗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6 分

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遗传的问题。

Ⅰ.研究果蝇时发现,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且实验证明B、b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上(同源区段)(见下图)。

(1)有一只XXY的截毛果蝇,其双亲都是表现型为刚毛的杂合体,则产生该果蝇是由于其_______(父方、母方)形成了异常的生殖细胞,导致这种异常生殖细胞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

(2)控制果蝇的红、白眼性状的基因R、r只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种群中有各种性状的雌果蝇。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定红眼刚毛雄果蝇的基因型,可选择表现型为_______的雌果蝇与这只果蝇交配,然后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根据子代果蝇红、白眼与刚、截毛的对应关系判断该雄果蝇的基因型。

①如果子代果蝇均为刚毛,则该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RBYB

②如果子代_______,则该雄果蝇基因型是XRBYb

③如果子代_______,则该雄果蝇基因型是XRbYB

Ⅱ.猫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当猫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X染色体时,只有一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其余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如图所示。请回答:

(1)性染色体组成为XXX的细胞有_______条失活的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_______过程受阻而不能表达。
(2)控制猫毛皮颜色的基因A(橙色)、a(黑色)位于X染色体上,现观察到一只橙黑相间的雄猫体细胞核中有一条失活的X染色体,该雄猫的基因型是_______。

Ⅲ. 19世纪,人们发现了染色体在细胞遗传中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染色体主要组成成分谁是遗传物质时,科学家实验设计的关键思路是_______,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为研究DNA的结构和功能,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取四支试管,分别放入等量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等量的ATP和等量的DNA聚合酶,在各试管中分别放入等量的四种DNA分子,它们分别是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小牛胸腺细胞、T2噬菌体的DNA。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定各试管中残留的每一种脱氧核苷酸的含量。该实验要探究的是_______。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Ⅰ.(1)母方;

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含截毛基因的两条X染色体没分开就直接进入同一个子细胞中

(2)白眼截毛

②红眼果蝇为刚毛,白眼果蝇为截毛)

③红眼果蝇为截毛,白眼果蝇为刚毛

Ⅱ.(1)2 ;  转录 

(2)XAXaY

Ⅲ. 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四种生物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甘酸的种类和比例

知识点

伴性遗传
下一知识点 : 生物的变异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遗传的基本规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