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3 分

已知函数

(1)若为定义域内的单调函数,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3)对于,求证:  。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 为定义域内的单调函数     ∴ 恒成立

∴ 恒成立    又∵(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                                

(2)由(1)知,时,内为增函数

时,由得,

∵  知 

时,递增;时,递减;时,递增

故 时,增区间为

时,增区间为,减区间为       

(3)方法一:由(2)知,内递减,则

,易知 :

时,是方程的两根

∴ 

化简得:

分别令,得个不等式,相加可得:

方法二:先证:

即证:(*)

    即证:

,  

∴ 内是增函数,又

∴ 在内有

成立    ∴ (*)式成立。

在(*)式中令个不等式相加即得。  

知识点

函数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如图,已知函数的图象与轴的交点为(0,1),它在轴右侧的第一个最高点和第一个最低点的坐标分别为

(1)求函数的解析式及的值;

(2) 在中,角A,B,C成等差数列 ,求上的值域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解(1)∵由题.   

,由图象经过点(0,1)得

,∴.  ∴    

,即

根据图象可得是最小的正数,则       

(2)由 

  ∵,即,则

,故      

知识点

函数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7 分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已知函数

(1)当时,求函数的定义域;

(2)当函数的定义域为R时,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当时,要使函数有意义,

有不等式成立,------------------①  -----------------------1分

时,不等式①等价于,即,∴;-------------------2分

时,不等式①等价于,即,∴; ---------------3分

时,不等式①等价于,即,∴; --------------4分

综上函数的定义域为,          ---------------------------------------5分

(2)∵函数的定义域为, ∴不等式恒成立,

∴只要即可,又∵时取等号),

,∴,  ∴的取值范围是,--------7分

知识点

函数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3 分

设函数.

(1)如果存在 ,使得成立,求满足上述条件的最大整数

(2)如果对于任意的,都有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存在成立,等价于

于是

所以满足条件的最大整数

(2)对于任意的,都有成立,

等价于在区间上,函数

由(1)可知,在区间 上, 的最大值

在区间 上, 恒成立,等价恒成立. 

,则 。当时, 时,.即函数,在区间 上递增,在区间上递减,所以

即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知识点

函数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已知函数,.

(1)求函数 的极值。

(2)若恒成立,求实数的值;

(3)设有两个极值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并证明.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解:(1)当x=1时,G(x)的极小值为0.

(2)令,则

所以恒成立的必要条件是

,由得:

时,,知

,即恒成立,

(3)由,得

有两个极值点等价于方程上有两个不等的正根,即:

,  解得 

,得,其中.

所以

,得

所以,即

知识点

函数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已知函数.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2)若对定义域内的任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3)证明:对于任意不小于的正整数 ,不等式恒成立。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解析:

(1)当时,若,则,若,则,故此时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是,单调递增区间是

时,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所以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单调递减区间是

时,,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时,同可得,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单调递减区间是

(2)由于,显然当时,,此时对定义域每的任意不是恒成立的,

时,根据(1),函数在区间的极小值、也是最小值即是,此时只要即可,解得,故得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3)当时,,等号当且仅当成立,这个不等式即,当时,可以变换为

在上面不等式中分别令

所以  ht

知识点

函数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3 分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城市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某市为了节约生活用水,计划在本市试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即确定一个居民月均用水量标准〜用水量不超过a的部分按照平价收费,超过a的部分按照议价收费).为了较为合理地确定出这个标准,通过抽样获得了 100位居民某年的月均用水量(单位:t),制作了频率分布直方图,

(1)由于某种原因频率分布直方图部分数据丢失,请在图中将其补充完整;

(2)用样本估计总体,如果希望80%的居民每月的用水量不超出标准,则月均用水量的最低标准定为多少吨,并说明理由;

(3)若将频率视为概率,现从该市某大型生活社区随机调查3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看作有放回的抽样),其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II)中最低标准的人数为x,求x的分布列和均值。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                 ………3分

(2)月均用水量的最低标准应定为2.5吨.样本中月均用水量不低于2.5吨的居民有20位,占样本总体的20%,由样本估计总体,要保证80%的居民每月的用水量不超出标准,月均用水量的最低标准应定为2.5吨.………6分

(3)依题意可知,居民月均用水量不超过(Ⅱ)中最低标准的概率是

……………9分

分布列为

…11分

答:人数x均值为    .………………13分

知识点

函数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已知f(x)=ex-t(x+1)。

(1)若f(x)≥0对一切正实数x恒成立,求t的取值范围;

(2)设,且A(x1,y1)、B(x2,y2)(x1≠x2)是曲线y=g(x)上任意两点,若对任意的t≤-1,直线AB的斜率恒大于常数m,求m的取值范围;

(3)求证:(n∈N*)。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x>0)恒成立。

(x≥0),则

时单调递增,(x=1时取等号),

∴t≤1                                              ………4分

(2)设x1、x2是任意的两实数,且x1<x2

,故

,则F(x)在R上单调递增,              ………7分

恒成立。

即对任意的t≤-1,x∈R,恒成立。

故m<3                                                    ………9分

(3)由(1)知,

,则

(n∈N*)                         ………14分

知识点

函数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4 分

若函数,则=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2014

解析

=

=

=++++++++

=++++

=

知识点

函数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是自然对数的底数,),且

(1)求实数的值,并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2)设,对任意,恒有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3)若正实数满足,试证明:;并进一步判断:当正实数满足,且是互不相等的实数时,不等式是否仍然成立。

正确答案

(1)a=1;(2);(3)成立

解析

(1)由(是自然对数的底数,),且,即可求出.再根据导函数的值即可求出单调区间.

(2)对任意,恒有成立,通过去分母,整理成两个函数的单调性的问题即,则上单调递增,又,再通过求导即可得到m的取值范围.

(3)若正实数满足,则.通过代入函数关系式消元再用基本不等式即可得到结论.当,且是互不相等的实数时,不等式是否仍然成立.有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k+1时利用转化为k项的形式.再通过构造即可得到结论.

(1)∵,故。           1分

;令.      3分

所以的单调递增区间为;单调递减区间为。      4分

(2)由变形得:。     5分

令函数,则上单调递增.           6分

上恒成立.           7分

(当且仅当时取“=”)

所以。                             9分

(3)证明:不妨设,由得:

其中,故上式的符号由因式“”的符号确定。

,则函数

,其中,得,故,即上单调递减,且,所以

从而有成立。

该不等式能更进一步推广:

已知是互不相等的实数,若正实数满足,则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i)当时,由(2)证明可知上述不等式成立;

ii)假设当时,上述不等式成立,即有:

则当时,由得:,于是有:

在该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正数可得:

在此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又可得:

该不等式的左边再利用i)的结论可得:,整理即得:

所以,当时,上述不等式仍然成立。

综上,对上述不等式都成立。                  14分

知识点

函数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下一知识点 : 函数的基本性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理科数学 > 函数概念与表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