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1.《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 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不同于商朝之处在于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以商周统治时期点民神关系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早期点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点能力。材料提及西周统治者注重民众的意愿,尤其是民与天之间的关系是天服从民众意愿,但是殷商却是“率民以事神”,让民众服从神的意志,可见西周统治者点政治观念不同于商朝之处在于重视民众的意愿,A项正确。君权神授强调君主的权力来源于上天,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周礼强调等级制度,但与材料现象主旨不符,C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对比商朝与西周的统治理念,“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与“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从中得出结论即可。
易错点
学生容易将周礼的等级制度特点联系起来,不分析材料现象而错选。
3.宋以前,印刷刊行的主要是日历、佛经。宋初,在宋太宗的主持下,大量编印出版典籍,并着手编纂一套权威版本的经典文本。至继任的宋真宗时,刊印了《七经义疏》,共165卷。民问刊印儒学经典的数量也大量增加。以上现象
①推动了活字印刷术日臻完善
②促进了儒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③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④强化官营印刷业的垄断地位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强调宋真宗时,“刊印了《七经义疏》,共165卷,民间刊印儒学经典的数量也大量增加”,可见此时的儒家经典点刊印流传,促进刘儒学思想点传播;同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文化水平点提高,C项正确;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但宋真宗是北宋时期,①表述有误,排除;材料也提及民间点印刷业,“民间刊印儒学经典的数量也大量增加”, ④表述有误,排除;由此可见,ABD三项都不符题意,均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区分清楚活字印刷术出现的时间即可。
易错点
学生记不清活字印刷术出现的时段,容易错选A项。
2.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
正确答案
解析
秦汉时期点商品买卖中发生纠纷,市场管理者强调的是契约从事,可见其注重契约方式规范市场行为,C项正确;材料强调市场管理者点介入,不能体现国家实行宽松点政策,A项排除;商人的政治地位没有体现,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管理者管理方式,不是管理混乱,D项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结论。
易错点
学生看到材料中商品交易中发生纠纷后靠契约调节,就容易错选A项,但联系秦汉商业发展概况可知,此时政府点政策是重农抑商,A项与史实不符。
5.图6为1907年北京《益森画报》所载《厮役演说》(见图6)。画中文字为:毛家湾某女学堂,每日下午,各学生家多来相接。一女生仆人,年五十余,初十傍晚,在该堂门首对各家父兄及仆人演说“阅报之益”,津津有昧,颇能动听。演说不奇,出自厮役则奇。此史料可直接用来研究
①戊戌变法
②晚清教育
③辛亥革命
④报刊传媒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提及的是1907年的女学堂,可见反映的是晚清的教育;信息的来源是北京《益森画报》所载《厮役演说》,可见可用于报刊传媒的研究,B项正确;戊戌变法出现在1898年,辛亥革命出现在1911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所有含其①③的选项都排除,即ACD三项均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抓住时间,“1907年”,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易错点
学生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史实记忆不清,从材料进步现象入手错选其它选项。
4.盛宜怀在其所拟《电报局招商章程》中说:“中国兴造电线,同以传递军报为第一要务,而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这表明盛宜怀主张,中国如果要真正发展近代电讯事业,根本在于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提及盛宣怀主张中国如果要真正发展近代电讯事业,根本在于“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可见其注重的是满足工商业发展之需,C项正确;A项为手段,排除;B项是目的之一,不是根本,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抓住核心信息,“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得出结论即可。
易错点
学生没有抓住材料的核心主旨,以偏概全,只看到“传递军报为第一要务”,便错选B。
7.图7左侧照片反映的是中国某军队在一次战斗胜利之后缴获的敌军的旗帜等战利品,图右为战斗指挥者粟裕的题词: “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卫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它反映了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提及的是“新四军”,指挥者为“粟裕”,可见此时的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活动的范围是敌后战场,C项正确;A项出现在1930年左右, B项出现中1936年10月,与抗战时期不符,排除;材料中的“处女奏凯还”,不是指巾帼英雄,指的是战役的意义,D项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新四军”的史实回答即可。
易错点
学生不了解新四军的活动,从字面意思入手,易错选D。
6.下表列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的序号“九”应该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中提及的周恩来的活动,黄埔军校时期指1924年,南昌起义是1927年,中间应该是1924-1927年间的事情,联系所学知识,A项出现中1919年,B项出现在1926年,C项出现中1934年,D项出现在1945年,B项符合题意,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易错点
学生对史实记忆不清,不能确定事件。
8.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其中“调整”就是“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发展的速度,提高轻工业发展的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据此,“调整”的直接作用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强调调整的具体内涵为工农业,轻重工业中的发展速度的调整,可见其直接作用是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工农业、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经济问题,A项正确;B项不是直接作用,排除;C项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是1983年取消,排除;D项彻底否定总路线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审清问题,联系所学回答即可。
易错点
学生容易错选B,没有看到“直接”作用。
9.古希腊历史上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那些著名的思想家,都对民主持批评或否定的态度,如柏拉图是拥有民主权利的雅典公民,但他却反对雅典的民主制。这是因为古代雅典的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提及雅典中拥有公民权力的人却反对民主制,可见这与民主制度的弊端有关,A项符合题意,正确;B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民主制是调和平民和贵族矛盾的,D项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易错点
不能理解题意主旨,错选C。
10. 16世纪最后几十年,对于一名西班牙人来说,似乎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在英格兰1500 - 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波兰则是400%。这种现象导致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所述的现象是此时期的西欧国家发生了价格革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西欧各国封建主实力下降,新兴工商业者实力增强,促进了西欧的国家的近代化,B项正确;AD项为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不符合实际,反而是下降,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弄清因果关系即可。
易错点
学生没有审清题意,将原因与结果混淆,错选A项或D项。
12.图8为当代某一国际经济组织成员国(地区)分布图(图中深色区域为该组织成员)该组织的作用是
正确答案
解析
图片中涉及到的区域为北美洲、亚洲及印度等亚洲、太平洋地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组织为亚太经合组织,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D项正确;A项指世界贸易组织,B项指欧盟,C项指北美自由贸易区,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图片信息,确认组织成员国的区域位置,联系所学知识确定组织即可得出结论。
易错点
学生没有看清区域位置,误认为是全球性的经济组织,错选A项。
11.以下史实和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D
解析
1338年的意大利手工工场发展,但此时的意大利仍为封建国家,手工工场主不占优势,A项排除;1904年的美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但实行的仍为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直到罗斯福新政时期放弃自由主义,B项排除;1953年点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中农业机械化动力所占比例上升,不代表其成效,史实上农业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成效甚微,C项排除;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实力的增强,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经济的三足鼎立之势,D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抓住时间界定,联系所学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易错点
学生史实记忆不清易错选。
(34分)节庆活动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以农立国,对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非常关注。为了适应农事和生活,人们就定出一些节日,以调剂生活,增进群体活动的乐趣。民间的宗教意识和祈福于神的心理,以及躲避灾害的要求,促成了拜天敬神的仪式和咒术、禁忌等,并确定于特定的时间。中国人的伦理思想是返始报本、慎终追远的,于是以祖配天、敬天法祖的思想和仪节,就牢牢地凝结在中华民族的群体中。我国古来以孝治天下,所谓凡能孝于亲者,必能忠于国。故“忠孝节义”四大德目,自古影响个人性格与立国精神,如清明祭扫,以示不忘先人;中秋团圆,以叙天伦之乐;重阳登高,以崇敬老之礼:
——摘编自蓝吉富 刘增贵主编《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礼俗》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的节日表现出日益强烈的世俗化或非基督教化倾向,理性神崇拜、反宗教化装舞会等节日的出现,显然也直接体现着人民大众狂欢文化的这种反基督教传统。1790年7月l4日的联盟节庆典,也已出现了数万人共同宣誓效忠祖国之类世俗的新因素,这是一个反映了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节日。革命节日的人民大众文化特质还表现为人民大众对节日的广泛参与,卢梭认为剧院里的演出决不是人民的节日,人民的节日应当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让群众自己变成演员,“让每个人都走到别人当中并使自己得到愉悦,以便使大家更紧密地团结起来。”
一摘编自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
材料三在中国传统的岁时礼俗中增添有意义的节日的建议,粱启超就曾在《清议报》印行100册之际和癸卯年(1903)元旦时,两次提出此问题。他认为“东西各国,每年必有一二日之大祝典,为国民荣誉之纪念”,如美国的7月4日、法国的7月14日等开国成功纪念日。这种庆祝活动,可以使人记已往,振现在,励将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添强国、勇猛、进步、自立的气氛。而我国向来无此风气,号称一年中普天同庆的节日,也不过是元旦这一天。而元旦不过地球绕日一周而复、毫无意识之天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或重要的值得纪念的意义。他认为,中国人对于前人的事业,则只有考据而无纪念,因此历史的思想极薄弱,而爱国、爱团体、爱事业之感情也因此不生。
——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
13.阅读材料一,说明影响中国传统节庆产生的诸方面因素,并分析中国传统节庆中
体现的价值观念。(8分)
14.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节庆文化的新特点和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12分)
15.①简要叙述梁启超关于改革中国节庆制度的主张及理由。(6分)
②上述材料的作者认为梁启超的观点有其进步意义也“有些过激”。你如何看待梁启超的观点?(8分)
正确答案
影响因素:农耕时代生产、生活的需要;鬼神意识影响下祈求幸福和躲避灾害的活动;传统天人观念和家国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
价值观念:注重孝道和敬老,崇尚以德治国。(2分)
解析
结合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为了适应农事和生活”,“民间的宗教意识和祈福于神的心理,以及躲避灾害的要求”,“中国人的伦理思想是返始报本、慎终追远的”,从中得出影响因素即可。“以孝治天下”,“忠孝节义四大德目”,“以崇敬老之礼”,从中概况价值观念:孝道、德治和敬老。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概况相关因素和价值观念即可。
易错点
学生对材料的解读信息不全或者不会概括材料现象,只能摘抄原句。
正确答案
特点:摆脱基督教的影响,呈现出世俗化;强调爱国主义的政治情感;群众的广泛、主动参与。(6分)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氛围。(6分)
解析
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强烈的世俗化或非基督教化倾向”,“数万人共同宣誓效忠祖国之类世俗的新因素”,“人民大众对节日的广泛参与”,从中概括法国节庆文化的新特点即可。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角度分析其原因,抓住“法国大革命”关键的时空信息分析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总结概括特点即可;联系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原因。
易错点
学生能从材料现象中总结概括法国节文化新特点,但是分析其原因只能从“法国大革命”入手,不能从多角度分析。
正确答案
主张及理由:主张设立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纪念日;通过节日增强国民的爱国意识和进取精神;认为中国传统节日缺乏社会意义。(6分)
看待:(言之有理,即可得分,8分)
【评分标准】
第一等,能够全面、准确理解梁启超的观点、选用史实准确充分,论证层次清晰、逻辑合理。8-6分。
第二等,比较全面,准确理解梁启超的观点、选用史实准确,论证层次比较清晰。5-3分。
第三等,能够准确理解梁启超的观点,能够运用史实对观点简单论证。3-1分。
第四等,无明确观点或观点错误,史实论证错误。0分。
解析
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梁启超曾两次提及“在中国传统的岁时礼俗中增添有意义的节日的建议”,可见其主张设立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纪念日。材料中提及这种节日的设立可以“振现在,励将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添强国、勇猛、进步、自立的气氛”,中国元旦的设立“没有什么特殊的或重要的值得纪念的意义”,“中国人对于前人的事业,则只有考据而无纪念,因此历史的思想极薄弱,而爱国、爱团体、爱事业之感情也因此不生”,所以设立特殊意义的节日,可见其理由注重通过节日来增强爱国意识和进取精神;中国传统节日缺乏社会意义。
如何看待梁启超的观点,具体思路:第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都可。第二步,如果赞成,依据可以从中国传统节日中无政治和社会意义入手分析,自圆其说即可;如果反对,那就依据中国传统节日中含有的政治、社会意义入手分析即可。第三步,回扣主题。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回答主张和理由即可。如何看待梁启超的观点,具体思路是三段论,表明观点;论述清晰全面,论证合理;小结回扣主题即可。
易错点
学生不能充分解读材料信息,理由总结不到位;学生不会阐释历史现象,不能自圆其说。
16.国际贸易和国际组织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上海附近有两万多名纺织工人和染色工人。江西的瓷器中心,天空被炉火映得通红。广东的制铁业水力锤不费任何人力不断锤打着。在西南省份,水力造纸机嗡嗡作响。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保证了生机勃勃的经济。1800年左右,10%以上的粮食用来出售而不是农民自己吃掉,25%以上的原棉、以及一半以上的棉布用来销售,几乎所有的丝、茶、盐也同样在市场上出售。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对中国相对无足轻重。然而,中国对世界其他地方的经济至关重要。
在广州的对外贸易据点,世界各国吵吵嚷嚷地要进入中国几乎紧闭的大门,搜寻中国茶叶、丝绸、大黄、瓷器等。而且,感谢欧洲茶叶市场的增长,中国贸易顺差继续扩大。荷兰在广州购买的茶叶从18世纪前期的年约150万荷兰盾,上升到18世纪后期的年近1650万荷兰盾。此时,英国成为大买主,在1784年后的20年里购买了近3亿英镑的茶叶。
摘编自 P.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18世纪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及成因。(8分)
正确答案
状况:世界市场对中国商品需要旺盛;荷兰、英国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等商品,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外国商品进口少,国内对外国商品需要量小。4
成因:中国手工业发达提供大量产品;农产品商品化,大量投入市场;自然经济仍占较大比例,实行闭关政策。(2分)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对海外市场有强烈需求。(2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10%以上的粮食用来出售而不是农民自己吃掉,25%以上的原棉、以及一半以上的棉布用来销售,几乎所有的丝、茶、盐也同样在市场上出售”,“国际贸易对中国相对无足轻重”,“荷兰在广州购买的茶叶从18世纪前期的年约150万荷兰盾,上升到18世纪后期的年近1650万荷兰盾。此时,英国成为大买主,在1784年后的20年里购买了近3亿英镑的茶叶”,从中可以得出结论,中外贸易中世界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量大;外国商品进口少;中国与荷兰、英国的茶叶贸易中,中国出于出超地位。成因的分析从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外经济政策和西方的经济政策,对外政策对比说明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中国与西方的时代背景入手,全方位分析其成因即可。
易错点
学生能从材料现象中概况中外贸易的概况,但是不能从中西对比角度全方位分析其成因。
17.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到来。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新科技革命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一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科技创新与社会变迁”为视角,评述第三次科技革命。(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正确答案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从科技创新角度:传统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重工业和轻工业行业等行业,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创新主要产生于高新技术领域;它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形成了新型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使知识经济成为最新经济形态。(5分)
从社会变迁角度: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日渐突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经济运行方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科技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更加显著;知识经济成为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5分)
解析
科技创新主要凸显出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传统科技革命的不同之处;社会变迁从战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国际竞争等角度说明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科技创新”和“社会变迁”两个方面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
易错点
学生只能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入手分析,不能结合题意自主阐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