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2017年高三第四次联合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6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社交网络让我们更近了吗

于 洋

①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交流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过去的交流是鱼腹鸿雁,千里传信;现代的交流是书信电话,片语真心;网络时代的交流是面对电脑一遍遍地刷屏,等待对方的回复。

②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社交网络的出现让网络的功能有了更大的扩展。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在动辄以万计数的好友和“粉丝”中,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③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数接近9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今年注册用户超过2亿;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有2.5亿。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正在慢慢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粘到这张大网中。

④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我们最多通过6个人,便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在社交网络里,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和一国总统成为“好友”。社交网络这种联络的作用让很多人觉得异常温暖,人类沟通的愿望也让社交网站承担了更多情感的使命。

⑤然而,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一个网名叫“走饭”的女孩在发表一条微博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天后,人们知道她的名字叫马洁,是一个“90后”的南京高校学生。翻看她的微博,你会发现她一直在网上“求救”,只是没有人听到。

⑥我们不能把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归罪于网络,但不得不怀疑,网络到底有没有让我们的关系变得亲密,我们对网络的情感期待是不是太高?在网络上,我们有很多好友,却没有几个见过面的;加入了很多圈子,却没有几个真正有兴趣的;每天都在线上碰到,却没有几个会打招呼的。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⑦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有一个有趣的“邓巴数”理论,即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频繁交流的也就150人左右。

⑧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技术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扁平和肤浅。我们简化了社交的流程,不再需要各种繁文缛节。但这种简化的结果是,我们只希望让人们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

⑨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是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在使用社交网络沟通时也关注真实世界的交流,正确驾驭技术带来的变革,而不是让技术编织的网络掌控生活。

⑩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沟通便利不代表关系的亲密,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的进步。纸张比键盘更有热度,现实生活比虚拟社区更加阳光,真实的交流比数字的流动更温暖人心。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与人之间真诚和真实的交流有更重要的意义。

1.下列关于“社交网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交网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B根据“六度空间”理论,承担着沟通使命及情感期待的社交网络得以出现和推广,因为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在于提高人类的幸福感。

C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接近9个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的注册用户也超过2亿。

D马洁的死虽然不能归罪于网络,但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让人对网络的情感期待产生怀疑。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社交网络里,我们必定找得到多年不见的老友,也会被自己喜欢的某个明星关注;只要愿意,我们甚至可以和国家领导人成为“好友”。

B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是害怕别人诋毁自己,所以只希望让人看到自己幸福的瞬间。

C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结识数以万计的好友或“粉丝”,最大限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D根据“邓巴数”理论可知,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跟150人左右频繁地交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然人们特别喜欢封闭自己,但还是形成了一定的社交形式,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的交流形式,现代的交流是书信和电话,网络时代则是电脑刷屏。

B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进步,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来自社交的数量,也不来自沟通的频率。

C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能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能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D网络技术的发展固然可以给我们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便利,但我们不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为真实生活的交流更加温暖人心。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强加因果,前者说的是社交网络的联络作用与功能,后者说的则是技术与幸福感的关系。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社交网络”这个概念。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的类型主要是范围不当、混淆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句子进行转换,或者是改变文中句子间的关系。本题中B项属于强加因果,前半部分说的是社交网络的联络作用与功能,后者说的则是技术与幸福感的关系,两部分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错误。

易错点

选项C“人人网的注册用户也超过2亿”和原文中“我国的微博用户有2.5亿”在数字上可能误导考生,使考生想当然的自以为数字多的就是最大的,从而做错。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A.说法绝对,原文表述为“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B.无中生有 ;C.变主观为客观,原文表述为“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A.说法绝对,原文表述为“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B.无中生有 ;C.变主观为客观,原文表述为“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而选项少了“以为可以”,所以错误。

易错点

D项中“你最多能跟150人左右频繁地交流”其实是一个病句,但是。“A混淆范围,B无中生有,C混淆范围”按照高考单选题“唯一性”“相对性”原则,仍然只能选D。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A曲解原文,原文第一句说“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易错点】考生看选项A时,把自己的看法主动加入文章中,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其实考试阅读的目的是“理解文本作者的观点”,不理解这一点,考生肯定要出错。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A选项“人们特别喜欢封闭自己”,原文第一句说“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 曲解原文,所以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1)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2)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3)上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4)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他在文中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5)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6)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上世纪80年代,本人曾听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7)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上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公开出版这五部论稿时,有学者仿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的《贞元六书》,提议将此书称为《天人五论》。

(8)1942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9)最近,张岱年家人在其遗物中发现他在抗战时期写的几篇诗稿。其中大多是旧体诗,但也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相关链接】

①在中学时期,张岱年就立下了学术救国之志,深入研究古代哲学典籍。大学期间,在张崧年的指导下,他大量研读英国哲学家罗素、摩尔、怀特海的哲学著作,分析哲学的方法和理论成为张岱年的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来源;同时,张岱年阅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及其他的唯物主义哲学的译著,认识到“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当代最有价值的学说”。

(选自杜小安《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及其评价》)

②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好学深思、最有远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青年时代就确信辩证唯物论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始终牢牢把握这一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它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哲学研究、文化研究、国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

(选自方克立《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张岱年不与日本侵略者合作,坚守民族气节,是因为他不相信创造了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会灭亡,他对民族文化有坚定的自信。

B何其巩建议张岱年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中国哲学大纲》印为讲义,以防此书稿在战乱中遗失,可见其爱才之心及书稿的价值。

C在86岁高龄的时候,张岱年依然认为当年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是他一生中最大快乐的第一次,这表现了他深厚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岱年认为日本正在加速灭亡,而中国的抗战胜利在望。但由于他对战争形势的估计不足,一直到抗战胜利,他的哲学专著都没能按计划全部完成。

5.文章多处引用传主的原话、诗文、编者按等,有什么作用?(4分)

6.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章简要说明。(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D中“但由于他对战争形势的估计不足”错,原文是“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一句。

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查方向

筛选并组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文本时“筛选组合信息”的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BC理解出现偏差。D中“但由于他对战争形势的估计不足”错,原文是“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一句,选项曲解了原文的意思,所以选D.

易错点

选项B的表述“以防”“可见”这样的词语有很大的混淆性,可能误导考生。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文章多处引用传主的原话、诗文、编者按等,多方面表现了传主的品格、志趣、学术追求等,丰满了传主的形象,使传主形象更加真实立体;②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具体明确,真实再现了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特点;③在叙述具体事件时,穿插传主的回忆和作者听到的张岱年本人的讲话,多角度印证传主始终如一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从表现传主的性格、品质、形象的角度分析,然后从作品中的真实性和说服力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了传记文写作的艺术手法,使用了“分析引用的作用”这样的问题,是人物传记常见的类型。答题时首先答出引用的话语的内容,然后答出一般的作用:曾强文章的真实性,突出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有时还要结合语句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在文章的开头统领全文、表达情感、引起下文、引起阅读兴趣,在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在文章的结尾升华主旨、表明情感。答题时结合具体的文章具体的分析。可先从原文找出各个自然段中“(1)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2)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3)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4)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6)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易错点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其实引用原话、诗文、编者按的运用是作者创作的一种手法,目的是“拉进了读者和传主的距离,让读者感觉到真实”。考生如果能考虑到这里,一般就得分点较全了。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深入研究古代哲学典籍,建构继往开来的哲学体系。(综合文章开头结尾及相关链接进行说明)②民族危难之时,提出确立勇猛宏毅的哲学以应付危机。(结合三四两段进行说明)③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刻的认识,坚决不与敌伪合作,保持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结合文章中间段落说明)(分析能结合文本,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解析

强加因果关系。原文表述是这样的:“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可见“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是形成雾霾的原因之一,而不是结果。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围绕“爱国之心”在全文筛选信息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易错点

答案中的“③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刻的认识,坚决不与敌伪合作,保持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考生不容易想到。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徒侣冻馁,死者大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的老人。

B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公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C“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D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16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柔出身孤苦,却不乏家庭温暖。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待他很好,他也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被宗族看重。

B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去邀请他。

C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D卢柔擅长写作,文笔出众。他替贺拔胜撰写的奏表富有文采,得到梁武帝的赞许;他所作的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5分)

(2)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徒侣冻馁,死者大半。(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原文标点: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此题“胜败”“武帝览表”人物已经变化,要和前文断开。

考查方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胜败”“武帝览表”人物已经变化,要和前文断开。

易错点

“胜败”容易误导考生,“胜”是人名。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女子一般15岁行笄礼。

考查方向

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女子一般15岁行笄礼。

易错点

考生可能认为15、16岁差别不大而做错。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邀”的意思是半路拦截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的必考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的错位为重点。又是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又是也会涉及到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答题时要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核实这些情节、手法是否正确。B想中“邀”的意思若用现代语言推古代汉语为“邀请”就错了,根据语境是“拦截”的意思。

易错点

“邀”的古今意义区别。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下诏令贺拔胜出任治理荆州,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得分点:牧、谓、之各1分,句意2分)

(2)贺拔胜和卢柔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适逢秋雨连绵,同行之入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得分点:赢、秋霖、馁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字字落实:“牧”“谓”“之”“赢”“秋霖”“馁”等实词;句子通顺,同时注不出现语病。如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

考查方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基础知识。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牧”“谓”“之”“赢”“秋霖”“馁”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易错点

重点词语:“牧”“谓”“之”“赢”“秋霖”“馁”。

【参考译文】:

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顺叔母,也同自己的母亲一样。宗族的人都感叹看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无或见到他而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担任荆州刺史,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让卢柔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以卢柔为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领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劳存问,并送给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带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适逢秋雨连绵,同行之入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丰阳地界,卢柔迷失道路,独自在枯树之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几乎要冻死。大统二年,到了长安。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屡传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授任中书舍人。升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起居注。后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年,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登位,任小内史,升内史大夫,晋位开府。在官位上去世。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的有几十篇。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4分

弄假成真

[美]H?杜诺维斯

“我真讨厌这套警服,穿它走路太碍手碍脚!”泰葛又一次嘀咕着。

“快穿上,别啰嗦!”听到密洛尔特发出命令,泰葛这才遵命。虽然密洛尔特的个子只及泰葛一半高,但他的大脑特别发达,因此在密洛尔特面前,泰葛总是规规矩矩唯命是从。

“看,穿上这套警服才帅呢!再加上你还有个警哨。”密洛尔特劝慰道。

镜子里的泰葛正挺着宽肩膀、铁胸脯,那个外号叫“海鳗”的搭档是个机灵鬼,然而沉默寡言,他这时也禁不住大叫:“这小子确实帅呆了!”

这套警服穿在泰葛身上可实在太合身了——似乎是巴黎最优秀的裁缝师傅专门为他订做的。泰葛显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帽檐下的那双小眼睛似乎都在闪烁着智慧之光了。

“你只需如巡警似的在街上从容来回踱步就行了。这样,即使有人听到我们在屋里的‘动静’,也不会怀疑什么——因为你这个‘巡警’就近在眼前呀。但你绝对不能停步——等我们从屋里出来,你还得在周围逗留一会儿……等我们收拾停当后,自然会再上这儿来碰头的。听清楚了吗? ”

“是!”泰葛回答道,然而注视着镜子的目光却略显迷惘。

泰葛动身前往密洛尔特安排的去处,这儿居住的全都是阔佬——昏暗的路灯照出一幢幢结实、雅致的豪华别墅。他们选中的目标就是其中一栋,密洛尔特和“海鳗”早已把周围的地形侦察好了,并做了周密计划。

他们打听到这幢楼上的一间屋子有个保险柜,里头藏有一袋很贵重的东西。看来这户人家肯定不相信银行。密洛尔特笑着说:“等今晚一过,他们肯定会后悔不已。”

“居住在这种房子里该有多舒适啊!”泰葛忍不住想。不过,他的想象力却十分贫乏,因为以前他是很少光顾这种街道的。他施展本事的场所通常都在贫民区——在那儿他常搞点偷鸡摸狗的勾当,有时他甚至沿路要饭——行乞可是泰葛的拿手好戏。胆小如鼠的小商人们看见五大三粗的泰葛,便会心里打鼓,于是一边注视着他的大“铁掌”,一边乖乖地从口袋里掏出几个子儿来。

泰葛在人行道上走了一程,到拐角处又转回来,他看到两个神秘的黑影晃过围墙,接着便消失了——密洛尔特和“海鳗”开始行动了!

泰葛又一次回忆起刚才镜子中的自己,接着他收腹挺胸,站得笔直,并试着行了个举手礼。真神气!他禁不住笑出了声。

正要拐弯,迎面却走来一个警官。以前,他是见到警察就逃之夭夭的,这回却不得不硬着头皮注视着对方。眼见那警官向他走来,泰葛愣住了,手心直冒冷汗,差不多想撒腿溜了。他不禁打了个寒噤,然后笨拙地行了个举手礼——当时他与警官只有咫尺之隔。警官心不在焉地举手还了个礼,走了。泰葛目送着他的背影,心中漾起一种不可名状的满足感。

泰葛在人行道上继续观察,发现一个老太婆心神不定地站在拐角处。这回泰葛对她手上鼓鼓的钱包都不屑瞥上一眼,他走到跟前,举手敬礼,然后伸出手来扶着她。老太婆感动地笑着,说:“谢谢您,长官大人!”

注视着老太婆渐渐远去的背影,泰葛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泰葛继续走下去,开始动不动就向行人敬礼。一种不可名状的感情之波在他心中荡漾,也许,全巴黎都没有哪个警察有他那么潇洒英俊、智勇双全的了。

突然,从黑暗处扑来一个衣着零乱的汉子,他双臂乱舞,口里发出不堪入耳的话。他对着泰葛怒睁双目,吼道:“不要脸的警犬!”

泰葛大吃一惊,骂道:“滚你的蛋!”

“你这小子,我就敢吐你一脸口水!”醉鬼还是不放过他,骂着骂着果然冲他吐起口水来了。

泰葛怒发冲冠,铁青着脸,伸出一只手来抓住对方猛力摇晃,并把他拖到街上,但他也不清楚下一步该如何处置他。

醉鬼清醒过来后,一声不吭——他被吓傻了。而泰葛依然怒火中烧。

这时,前面不远的人行道上,有两个黑影轻巧地翻过花园的围墙落了下来,泰葛目睹这一切,却不想就此打住。

“娘的,你在干啥?”密洛尔特压低嗓音厉声骂道,“你想坏事,是不?笨蛋,快把这家伙放了!”他边说边打了泰葛一个耳刮子。泰葛心中波涛滚滚。刚刚发生的事一幕一幕在他脑海中映过……

泰葛再也无法抑制怒火。看到泰葛这副样子,密洛尔特和“海鳗”差点儿吓瘫在地。他掏出那亮晶晶的警哨放在口中,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吹着——哨音拖长着,回荡着,巴黎全城的警察一定都能听见……

“站住,窃贼!”泰葛一边高叫,一边整了整笔挺的制服,“法律授权我逮捕你们!”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本篇小说描写一个盗窃团伙临时起意到豪华别墅行窃得手的全过程,其主犯是密洛尔特,泰葛虽是从犯,可他是本篇小说的主人公。

B作者在刻画泰葛时,不惜笔墨,采取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和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

C小说描写泰葛通常都在贫民区常搞点偷鸡摸狗或行乞的勾当,意在表明他初次到豪华别墅行窃,同时也交代他的真实身份。而后来写泰葛遇到醉鬼的情节,目的只是拆穿他不是真警察。

D本篇小说叙述了盗窃团伙在富人区盗窃了有保险柜而不把钱存入银行的一个家庭,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小说结尾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E本篇小说以泰葛放哨奇遇为主线,以密洛尔特和“海鳗”偷盗为副线,主线副线相互交错,脉络清晰。密洛尔特是个粗暴野蛮、狡诈多端的团伙头目。

8.小说中写道:“刚刚发生的事一幕一幕在他脑海中映过……” 正因这一幕幕也就演绎了假警察错把自己当真警察的荒诞故事,请对“一幕一幕”情节加以归纳概括。(4分)

9.小说以“弄假成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E

解析

A.“临时起意”原文无依据,另外原文有“(他们)早已把周围的地形侦察好了,并做了周密计划”更说明不是“临时起意”。C.写醉鬼骂他“不要脸的警犬!”,他愤怒,目的还在于泰葛已经认为自己就是警察了。D.“波澜起伏”不合实际,只有一个波折。)【选对一项2分,选错不扣分】

考查方向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排除法答题的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AC考核内容,选项BDE考核手法。其中ACD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易错点

选项C的表述与原文发生了顺序变化,可能误导考生。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泰葛在穿上警服以后,自己在镜中那威风凛凛的英姿,感觉神气的情形。②泰葛路遇那个警官向他回礼,目送其背影而心中漾起一种不可名状的满足感。③泰葛遇到一位需要救助的老太婆,他伸出手来扶着她,得到赞赏和谢意后充满了自豪感。④泰葛遇到衣着零乱的醉汉骂他后,他还骂并抓住对方猛力摇晃,但他也不清楚下一步该如何处置他的情节。【每一点各1分】

解析

泰葛在穿上警服以后,路遇那个警官向他回礼,遇到一位需要救助的老太婆和泰葛遇到衣着零乱的醉汉骂他的角度概括情节。

考查方向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本题考察了小说三要素之一的“情节”,考查考生阅读文本,组织语言的能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路遇警官、救助老太婆、遭醉汉骂等情节,用肯定陈述句表叔答案。

易错点

考生只需要按原文顺序即可找出答案。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造成悬念,吸引读者。读者见此题目“弄假成真”,一定想知道什么是 “假的”,怎么弄成“真的”了,被吸引读下去。(2分) ②揭示了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趋向。本篇小说主要描述了一个盗窃团伙中放哨的伪装成警察的泰葛,通过一些奇遇演绎了假警察错把自己当真警察的荒诞故事,通过题目就展示出情节发展趋向。(2分)③突出了小说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本篇小说通过对放哨小偷泰葛错把自己当真警察一系列情节刻画,以致达到贼喊捉贼的地步,使泰葛形象跃然纸上,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从而深化了即使是作恶者有时也能表现出一种良知的主题。(2分)【每一点,前边是概括作用,后边是结合原文印证,前后各1分】

解析

注意从结构造成悬念、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趋向、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的角度作答。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了小说的命制题目的技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易错点

从技巧方面分析作用是考生的软肋。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

B颔联中“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C本诗颔联写出因为自己生病,故友疏远、明主见弃的凄凉之景。

D颈联“催”“逼”二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

E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

15.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D

解析

A“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错误,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D.“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错误,是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情感分析错误。A“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错误,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D.“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错误,是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易错点

选项C“自己生病,故友疏远、明主见弃”可能误导考生。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紧扣“意境”,描述意境,2分)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指出手法,2分)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紧扣“深妙”,分析意境的含意与作用,2分)

解析

先翻译结句: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 在分析感情:以景结情,语意双关的手法上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从意境的创设,以景结情,语意双关的手法上进行分析。注意从意境的创设: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 以景结情,语意双关的手法上进行分析。

易错点

结合诗人的感情作答,诗人情感把握不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5分

22. 阅读下面一则考古信息,分条概括元青花身份受到质疑的原因,每条不超过四个字。(5分)

中国陶瓷,凡一新品种诞生,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演变,脉络清晰。但元青花没有童年,没有少年,当你看见它时,它俨然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让人怀疑它的身份。在人们的印象中,蒙古人只知扩张,不知建设,善武而不善文,所以如此精美的青花瓷出自蒙古人之手太让人不可思议。再有,元青花出现之前,中华文明的传统色调鲜有蓝色的身影。唐三彩以黄绿白为主,偶见蓝色。近年在南海打捞出的多套精美的蓝色青花瓷器,经考证为明代郑和下西洋带入东南亚的明青花,其烧制年代检测多在所谓元青花之前。这更让世人质疑元青花的身份。

答:①               ②                   ③

正确答案

①没有演变(脉络不清) ②性格不符  ③色彩不符(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解析

注意对语段简单的划分段落,然后提取关键词语:没有演变,性格不符,色彩不符。

考查方向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此题属于提取关键词语的题目,注意确定文意的重点。

易错点

“性格不符”考生较难总结出来。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6分

下面是某机构对目前高中教材内容与现实联系程度的调查表,据要求完成后面题目。(6分)

23.请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主要情况(不出现具体数字)。  (2分)

24.该图表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你作为高中生,可从中获得什么启示?(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23 绝大部分师生认为教材和现实联系不紧密。(2分)

解析

仔细观察图表,看柱状的数值可得出答案。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图文转换题中的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注意统计表的名臣,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答案。

易错点

绝大多数考生会认为教材和现实联系不紧密,然后谈原因,而偏离题意。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教材和现实联系不紧密,要正确认识。(2)

解析

仔细观察图表,看柱状的数值可得出答案。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图文转换题中的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注意统计表的名臣,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答案。

易错点

绝大多数考生会认为教材和现实联系不紧密,然后谈原因,而偏离题意。

单选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9.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曾为万千文艺青年膜拜的长发飘飘、风流倜傥的黄磊老师,自打结婚生子后就蜕变成了邻家大叔。

②卫礼贤慢慢发现陈夔龙是一个很严肃的人,却故意装成放浪形骸的样子,用自己不检点的行为避免受到伤害。

③这种文人画的萌生和禅宗日盛息息相关,参禅的僧人和文人放荡不羁,他们不守世俗礼法,从内心发掘精神资源。

④还有一种坏处,是一做教员,未免有顾忌:教授有教授的架子,不能畅所欲言

⑤对于房地产“救市”的话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问题一经提出,人们就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

⑥除非把这事和盘托出,再添上些枝叶,或者可以激怒他稍助一臂之力

A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⑥

C①④⑤⑥

D①③④⑤

正确答案

C

解析

风流倜傥:才气横溢,英俊潇洒,不拘礼法。  放荡不羁:放纵任性,不加检点,不受约束。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畅所欲言: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各抒己见:各自坚持自己意见或见解。和盘托出:比喻全部说出或拿出来,没有保留。 “畅所欲言”侧重痛快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各抒己见”侧重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侧重全部地说出自己知道的事情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近意成语的辨析是重点考查的,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此题考核成语,②③均望文生义。

易错点

“放浪形骸”和“放荡不羁”都有不受约束的意思,但只有“放荡不羁”有不检点的意思,而“放浪形骸”没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是客观规律,       。                              。世界各大经济体在经济增长中都出现过这种趋势。

① 当雪球小的时候,可以很快翻一番

②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能适应不可改变

③ 犹如滚雪球一样

④ 因为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扩大

⑤ 随着雪球体积的增大,速度必然要降低

⑥ 增长速度自然要回落

A②③⑥④⑤①

B⑤①②⑥③④

C②④⑥③①⑤

D⑤②③⑥④①

正确答案

C

解析

综合来看,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答题时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语排序即可。语段开始说“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是客观规律”,分析六个句子,对应“客观规律”的,只有②,因此第一空为②;这样可排除B、D两项。再分析其它五个句子,发现①③⑤三个句子内容与“滚雪球”有关,应联接在一起,并且③在前面,据此可知答案为C。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此题注意②④⑥、③①⑤衔接紧密不能分开,因此选C。

易错点

题目中最后一个横线是填第一句还是第四句。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坚持戴太阳镜是对眼睛最好的保护,它能让你远离白内障等各种眼疾,尤其是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这段时间阳光照射最强烈。

B直隶总督署作为我们保定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科学维护,但其维修工程是否成功,还要看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C她用灵活自由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形成略带伤怀而又充满温情的迷离意境,使自己的作品充满了抒情性。

D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自觉到不自觉地遵守。

正确答案

B

解析

A.介词误用,应将“从”改为“在”。B. 此句没有双起单承的错误,“满意度”已经包含了满意和不满意两个方面。C.搭配不当,应将“形成”改为“营造出”。D.语序不当,应该是“从不自觉到自觉”。

考查方向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本题重点考查辨析病句。结构类语病是近年考试的热点。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此题选项BC搭配不当。

易错点

选项C中的“形成、、、意境”和选项D中的“保障、、、遵守”一样属于搭配不当,当考生更易从D中找出“从自觉到不自觉”的毛病。

填空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5分,共5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5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统治者妄想追求霍去病那样的筑坛祭天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两句是“                。”

17.李白《蜀道难》中“              ”一句,写出了蜀道旁崖谷雷鸣的奇险场景。

18.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自己喜爱莲花的高洁品性的两句是“       ,      。”

正确答案

(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2)砯崖转石万壑雷(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

考查方向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熟悉语境,快速确定答案,且注意字形及书写规范。

易错点

赢、涟、壑、砯、染、濯、皇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5.天下的河流很少有笔直的,大多经历曲折迂回。为什么呢?水要跟大地妥协。当然,水最终还是往东流去了,那是挡不住的。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正确答案

用由果溯因发审题立意。为什么天下的江河大多是拐来拐去的?这是因为水要跟大地妥协,你看那流水,从源头出发,不管最终流向哪里,它所经过的路途都不会一马平川,在流水前进的过程当中,它会遇到高山,虽然流水不能攀越高山,但它总能找到 一个适合自己的出口。江河蜿蜒盘绕,妥协于大地之崎岖,然终一路向东,成势不可挡之态归入大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此我们可以悟出,高山是流水前进时所要面对的困难阻碍,它拐来拐去看似妥协,其实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突破眼前的障碍,而不停地向前流动,直至汇入东海。联系我们的人生、社会,做人处事,也应该像流水一样,既要充满韧劲,具备一定的刚度、率性,又要学会灵活,具有较强的变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化险为夷,不断往前走,越过险阻,走上坦途。这样,可以有如下的立意:1.率性展示韧劲,妥协体现智慧2.在妥协中迸发,在后退中前进3.在守望中坚守初心,让真我沐浴在阳光下4.适宜的妥协不是懦弱避让,而是蓄力待发5.暂时的让一步,是为了更好的进一步,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理智。

解析

这是一道与异性的新材料作文题,富于哲理,能很好的考查考生的感悟能力与思考能力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它具有三个特点即: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戒、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寓言类材料的审题(1)把握整体寓意:具体操作时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2)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3)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