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3.“‘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质上新国王是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材料旨在说明,“光荣革命”后()
4.15 世纪,在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支持和鼓励下,亨利王子创办了专门的水手航海学校,从1418 年开始步步推进沿西非海岸的探险活动。1487 年迪亚士绕过非洲好望角,10 年后达·伽马继续向东航行抵达印度。葡萄牙的航海活动()
①是国家支持的航海殖民活动
②为葡萄牙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
③推动了葡萄牙工业的迅速发展
④体现了人类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6.“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和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这一呼吁表明()
9. 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0年1月2日,一名塔斯社记者问毛泽东将在苏联逗留多久,毛泽东回答道,‘我逗留苏联时间的长短,部分地决定于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所需的时间’”。毛泽东访问苏联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11.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我们往往关心的是法治思想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但是却忽视了法律的本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法治的好处:第一,法律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法律是由许多人制定的,……第三,法律具有明确性。第四,实行法治符合历史发展和国情。总之,他认为法治优于人治,可以防止政体的蜕变,防止专横与特权。
——倪健民 公丕祥《西方法律思想历程》
材料二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治民无常,唯以法治……
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三 《十二铜表法》大部分都是习惯法,主要内容涉及私法,以民事法律规范居多。……一般来说,民法可以等同于私法。在世界古代各地区的法律体系中,唯有罗马法能够明确的区分公法和私法。私法调整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公权力在司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
——任世江《高中历史课程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四 孟德斯鸠把法视为事物内在规律的体现,完全抛开了神权和特权。他明确提出“一切存在都有它们的法”,上帝有上帝的法,物质世界有物质世界的法,人类也有自己的法,立法的基础就是人的理性。既然人类的法是人的理性的体现,那它的本质就应该是维护人的权利。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五 第544条:“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利,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
第545条:“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法国《拿破仑法典》
1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亚里士多德和韩非子对于制定法律的目的的认识有何不同?(不得完全摘抄原文)
13.根据材料三,说明罗马法与世界古代各地区的法律体系相比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14.根据材料四,概括评价孟德斯鸠法治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不得完全摘抄原文)
15.材料五体现了哪一法律原则?结合所学阐述《拿破仑法典》颁布的意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按照《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解除了武装并向协约国集团赔偿巨额战债,军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激增,纳粹党适时提出了修改《凡尔赛和约》的主张。美国的退出使凡尔赛体系受到严重冲击,维护战后秩序的主要责任落在了英法肩上,两国由于战争消耗实力受到极大削弱,在维护体系稳定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摘编自宋晨《凡尔赛体系的缺失与纳粹德国的崛起》
材料二 德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尤其严重,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形势,政府显得软弱无能。
——摘编自尼尔·弗格森《世界战争一一二十世纪的冲突和西方的衰落》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纳粹战犯在纽伦堡审判中受到了战争罪、反人道罪等罪行的判决。……从战后到2002年,德国的战后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 1985年,魏茨泽克总统把5月8日对于德国的纪念意义从“战败日”改为“胜利日”,“感谢盟军把我们从纳粹统治下解放出来”。1994年,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在勃兰特“惊世一跪”的20年后,对波兰再次道歉。……世界犹太人大会主席辛格说:“学校普遍进行纳粹大屠杀教育,正视历史,已经成为德国民族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人民网》
2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德国法西斯发动二战的原因。
2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置与一战后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战后德国对战争的反思体现在哪些方面?
各国工业化的道路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它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生产向以工厂制为基础的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重大飞跃。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英国是工业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也是工业革命及其后果表现最典型的国家。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其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化化进程》
材料四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 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五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任务。……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却是以资源的极度浪费、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等为代价的,它只完成了初步工业化的任务,在新的时期,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很难培养出竞争优势,所以,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陈争平 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6.依据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中生产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17.根据材料二,说明1895~1913年哪一类企业的发展居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居于主导的原因。
18.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并概括材料三中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19.依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的积极意义。
20.依据材料五,指出传统工业化道路存在的问题。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