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长春市2017年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1970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53%,而1965年只占39%,与共产党国家的贸易额则从1965年的30%降至1970年的20%。中国进口的工业品和技术的大部分、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均来自日本和西欧。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C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D外交政策回归理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给出的是中国对外贸易情况,1965到1970年中国同共产党国家的贸易额降低,同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则大幅增长,而且主要的贸易产品是来自日本和西欧。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导致,因此本题选择B项。A项时间不对,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C项错误,外交新局面开创是70年代末;D项材料体现不出。

考查方向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外交问题实质上就是国家利益问题,因此不同时期外交政策往往是与利益分配有关。由此可知,中苏关系破裂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外贸,在这一背景下,包括经济在内的很多方面也受到了影响。

易错点

解题不准确,没有结合材料提供的时间背景并联系所学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罗马法规定,女子出嫁时家长要给予嫁资,嫁资孳息,一般说来由丈夫享有。妻子在离婚时享有绝对的嫁资返还请求权,但丈夫在返还时,也允许其留下一部分财产用以维持生活,同时,父亲征得女儿同意后也可行使嫁资返还请求权。材料反映罗马法( )

A追求公平与正义

B侧重保护男性权利

C体现了男女平等

D注重调节债务纠纷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讲述的是罗马法中有关“嫁妆”的问题。从材料来看,妇女的嫁资在结婚后是依附于丈夫的,在离婚后是依附于自己或者父亲的。这种财产权利的保护体现出罗马法的公平原则,所以本题选择A项。B项错误,妻子在离婚时享有绝对的嫁资返还请求权则是保护女性的权利;C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不是材料想要传达的内涵。

考查方向

罗马法。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审题中要关注“……一般说来……享有绝对的……但……也……同时……”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古代罗马法倡导的原则的相关知识即可选出正确的答案。

易错点

没有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而误选B;对材料误读误解而选C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经常出现任用出身低下的人为高官的现象,如齐之管仲、秦之百里奚、楚之孙叔敖、吴起等等。这一现象在本质上( )

A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为官僚政治出现奠定基础

C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诉求

D导致血缘政治的逐渐瓦解

正确答案

B

解析

:出身贵贱不再成为选官用官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官僚政治出现的前兆,因此本题选择B项。这种现象与经济无关,所以排除AC项;D项错在材料只提到了官僚政治,没有说血缘政治的情况,因此排除。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经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用排除法,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易错点

审题不清、不能抓住题意,很容易由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而误选D,实际上题干并没有提到“血缘政治”。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东汉时,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这反映了( )

A古代政府重视农业的传统

B政府政策影响民间风俗变化

C魏晋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政策

正确答案

A

解析

:东汉时期牛耕还没有完全普及,但是到了两晋牛耕得到完全的推广,这就是农业水平提高的表现。政府禁止杀牛,表现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选A。B错误,材料中说是由于牛耕的推广才使得政府重视牛耕;C项材料未提及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D项错误,本题强调的是农业不是商品经济。

考查方向

铁犁牛耕、重农政策和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易错点

审题不清,局限于材料“政府……重视”的表面现象而误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材料信息说明(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理学与佛道学说无关

C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

D理学有唯心主义色彩

正确答案

C

解析

:理学家的观点认为人应该注重现实生活而不应该考虑生前身后事,这是典型的理性主义的体现,所以本题选择C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理学的影响力;B项错误,理学只是摒弃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其他方面也有所借鉴和吸收;D项错误,理学在此处主张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

考查方向

理学。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有关哲学类的问题,要明确这类问题的核心观点,如本题中提到的理学,其关键核心就是理性,由此就可以知道理学是唯物的、而且是强调现实世界的,由此就可以排除很多干扰项,找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由所学教材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分别关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主张,便想当然地误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

A“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介绍了日食现象发生在汉代和清代时皇帝的不同态度。汉代时,君主要以此罪己,而清代则是要大臣来承担这个责任。这种不同的态度表现出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因此本题选择D项。A选错误,“天人感应”的现象就是将上天与皇帝联系在一起,上天发生异常说明皇帝做错了事,因此需要罪己;B项只反映出清朝的现象,不符合汉朝的情形;C选项没有体现出两个朝代的不同点。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结合西汉“天人感应”思想和清朝君主政治制度强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后则可选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身体不清,没有看出问题的本质而误选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魏源撰史书《圣武记》,该书以记载清朝盛世武功为主要内容,但并非歌功颂德之作,而是明确表达出希望清统治者效法祖先以实现“五官强,五兵昌,四夷来王”局面的思想。这体现了( )

A经世致用、以史为鉴的思想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念

D清王朝面临严重的危机

正确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魏源撰书的目的是希望清统治者效法祖先以实现“五官强,五兵昌,四夷来王”局面,这是受到了明清时期的儒学思想的影响,体现出经世致用的观点,故选A项。B项错误,这本书没有介绍外国的情况,所以不存在这种观点;C项这本书没有涉及这一观点;D项材料没有这一点。

考查方向

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可结合儒家思想的传统、特点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易错点

审题不清,看到魏源就自然联想到了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实际上题干材料并未提及;误读误解,认为材料涉及固守“天朝上国”观念而误选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材料表明( )

A自然经济解体加快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洋务运动成效明显

D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巨大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给出的是清朝时期的成就,而且提到的是“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运动应该是洋务运动,所以选择C项,排除B选项;材料没有表现出自然经济解题与经济结构转变的内容,故排除AD项。

考查方向

洋务运动。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即可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的答案。

易错点

审题不清,没有准确解读“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的关键信息而误选B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权主义》中把人类社会的进化分为“洪荒时代”、“神权时代”、“君权时代”和“民权时代”。他认为无论是宇宙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史,都处于进化之中。这表明孙中山( )

A倡导通过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B力主宣传达尔文进化论

C通过西学寻求社会发展进步

D深刻剖析社会演进规律

正确答案

C

解析

:孙中山运用的实质上是进化论的思想,这种思想在维新派思想中已经有所涉及,他这样做目的就是探索出一条社会发展的道路,因此本题选择C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问题;B项错误,孙中山只是通过进化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D项错误,他对社会演进并未进行深刻的剖析,体现不出“深刻”二字。

考查方向

三民主义。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社会进化论和维新思想等相关知识即可选出正确的答案。

易错点

审题不清,只局限于材料的文字表面而而未作展开分析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现象,工人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煤炭的价格却极为便宜。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新技术,尽可能多投入资本,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

A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

B工业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

C圈地运动的巨大作用

D近代化启动对煤炭的依赖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反映出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工业革命使得工厂得到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进行生产,因此劳动力成本增加,故本题选择B项。A项错误,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题干是工业革命的影响;C项错误,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不符合时间要求;D项无法解释煤炭价格低廉的现象。

考查方向

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可从时间出现的大背景来分析,找出相关线索。此外,要注意“就事论事”,从材料的本身出发。

易错点

没有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而误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D德意与法国激烈争夺欧共体领导权

正确答案

A

解析

:“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是否能够用一个声音说话的问题,也就是国家间能否一致行动的问题。这种分歧就是国家利益与超国家的集体利益的矛盾,所以本题选择A项。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美国;C项错误,戴高乐总统的措施是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D项错误,这不是德国与法国之间争夺的问题。

考查方向

欧共体的建立。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可结合所学欧共体建立的历史背景和“用一个声音说话”的原则等知识进行判断。

易错点

解题片面,没有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而误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新的华盛顿“上层集团”在与莫斯科的相互关系中无疑将更好说话,但美国在关键地缘战略问题上的理念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特朗普对中国怀有“深刻的敌意”。由此预料( )

A第三次科技革命早已打响

B亚太局势将出现新一轮升温

C美国开启国际霸主争霸赛

D世界贸易保护将会愈演愈烈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介绍的是美国总统大选之后的新集团的地缘战略问题。可以看出美国的重点是亚太地区,所以亚太地区局势将出现新一轮升温,故选B项。本题是政治问题,与科技无关,排除A项;C项错误,目前只有美国一个超级大国,且多极化趋势明显,不存在争霸的问题;D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贸易问题。

考查方向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该题涉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相关知识,可通过排除法,排除与题意无关的AD两项以及对题意曲解误读的C项。

易错点

史实和概念不清而误选C。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关注的重大历史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土地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出永佃制。农民永佃权是当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和深化所引起的。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镇的兴起,使许多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的地主或城居而完全脱离生产的地主越来越多。……地主大量地聚集在城市中,对土地无法直接经营,对农业生产也无法干予,在拥有“田底权”(即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即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转让、出卖、转顶以及传给子孙后代。……并雇佣了较多的农业雇工,独立自主地支配、经营和使用土地,有的生产商品粮食,有的生产经济作物。在法律上和实际生活中,取得田面权的佃农,与田主“平等相称”。

农民永佃权具有二重性。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讲,它体现了封建租佃关系逐渐没落的趋势,预示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来说,它延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分解过程,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关于土地所有权分割的考察》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国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优质农地大量流失,而且危害了农地的生态环境。……“如仅以18、19世纪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理念予以回应,显然将不可能且不具有现实适宜性”。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独占性和完全性与土地利用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英国于颁布1947年《城乡规划法》,规定实行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所谓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是指一切私有土地将来的发展权(亦即土地变更使用类别之权)移转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独占。私有土地仍然保持私有,……英国设立土地发展权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对土地开发进行有效控制的机制。该法实施后,英国开发土地的势头立即得到遏制。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建立,丰富了土地权利体系内容,推进了土地权利体系法制建设。解决了传统土地权利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但土地市场的买卖几乎陷于停顿。迫切需要使用土地的人,往往从黑市获得土地,土地隐形市场活跃。原私有土地所有权人在失去土地发展权的同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保护土地的积极性不高;土地开发商因此增加了负担,无形中等于提高土地市价。土地发展权国有化使土地市场发生闭销,阻碍了土地的正常使用。

1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永佃制出现的历史原因,并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永佃制。

1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二战后土地发展权国有化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①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发展的产物;②社会矛盾激化,农民斗争争取的结果;③工商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镇经济繁荣。

评价:①积极性:(A)冲击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生产关系;(B)农民获得了生产、分配、土地使用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促进了社会平等。(1点2点任意3点)

②局限性:(A)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特权,不可能从根本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B)土地收益高,阻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和原始资本积累。

解析

:第一小问,材料中介绍了明朝永佃制出现的背景与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在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土地制度也有所发展和变化,联系材料中对明朝土地制度的介绍,可知永佃制是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复合的产物。另外农民的斗争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二小问,可以从它对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来分析,首先肯定它起到的积极作用,另外要关注它的弊端,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明清永佃制。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先解读、梳理材料的有效信息以分析说明原因;然后再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不能只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对不利一面也要有充分的认识。

易错点

联系所学知识不够;不能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问题而丢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背景:(A)二战后人口增加,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危害了农地生态(或破坏了耕地);(B)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独占性和完全性与土地利用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激化。旧的土地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C目的是建立一种对土地开发有效控制的机制。

②影响:(A)积极: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Ⅱ.政府对土地开发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有效控制,遏制了过度开发;Ⅲ.最早建立了土地发展权制度(或开创了土地发展权制度);丰富了土地权利体系的内容,推进了土地权利体系法制化建设。

(B)局限:Ⅰ.土地所有权人利益受损,不利于土地的保护;Ⅱ.土地开发成本过高,导致土地市场几乎停顿,阻碍了土地的正常开发和使用。

解析

:从材料来看,英国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是建立在英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基础上的,二战之后耕地问题凸显出来,社会矛盾被激化,原有的制度已经不适合当时的发展,因此需要新的制度来适应新的时代的发展。对于这一制度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材料中得出答案,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的影响,承认它的积极影响之后也要指出它的不利一面,这样才能够回答得完整全面。

考查方向

英国的土地制度和二战后土地发展权的国有化。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读材料、梳理有效信息进行背景归纳,然后一分为二地分析说明其影响。

易错点

联系所学知识不够;不能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而丢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南宋孝宗赵眘(1162年-1194年在位)是南宋政治上最清明,经济、文化最繁荣兴盛的时期。宋孝宗不仅慎选官吏,注意吏治,还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轻徭薄赋方面,孝宗下诏不准到丰年时补收灾年所欠税额。福建路兴化军(今福建莆田)自建炎三年起每年以“犹剩米”为名,额外征收2.4万多石供应福州,孝宗于乾道元年减去一半,至乾道八年又将剩余部分全部减免。同时,兴修水利,预防水旱灾害,发展农业生产,这一时期也是南宋最为发达的时期,宋孝宗还不断派官员复查兴修后的水利工程,对于质量不好或虚报的还要降官处罚。但是,农民起义仍时有发生,主要是反对朝廷茶叶专卖政策的茶贩,常是数百人成群进行武装贩运私茶,称为“茶寇”,著名词人辛弃疾曾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督捕“茶寇”。

孝宗朝是南宋思想界最活跃的时代,南宋的著名学派差不多都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朱熹,就是在此时逐渐建立起完整而系统的理学体系,形成集理学大成的学派。文学与教育文学方面,如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的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主要活动期都在孝宗朝。学术繁荣也带来了教育的发达,除了国家办的府学、州学、县学,南宋书院大量兴起,也在孝宗时。这一中兴局面,历史上称为“孝宗中兴”。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16.依据材料,概括孝宗为振兴朝政所采取的措施。

17.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孝宗中兴”的历史影响。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措施: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慎选官吏、澄清吏治;学术政策宽松;镇压农民起义。(任答四点即可)

解析

:材料中介绍了孝宗改革措施,由材料“宋孝宗不仅慎选官吏,注意吏治,还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可看出孝宗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政治方面:整顿吏治,镇压农民起义;二是经济方面:发展生产,修建水利工程,提高社会生产力。

考查方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经解读材料、梳理有效信息后,按问概括、归纳要点即可。

易错点

不能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梳理有效材料信息和归纳问题不够;照抄材料原文,概括文字的能力欠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积极:促进农业发展,改善民生;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商业发展,增加政府收入;文化氛围宽松,文教发展;巩固统治,形成宋金对峙局面。

局限:无法从根本上缓和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时有发生;未解决积贫积弱现象,在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期间,处于劣势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对于孝宗改革的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首先孝宗的改革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学术的发展与教育事业的真行也有积极意义。不利一面体现在农民起义上,解决问题能力有限,而且和少数民族关系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考查方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应按问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既要认识其积极性,又要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易错点

不能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论证空洞、缺乏史实。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4年,太平洋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起初人数很少的美国军队从太平洋的几个据点出发,逐步朝着西北方向向日本推进,但遭遇到日军的顽强抵抗,付出重大代价。1945年春季,美国夺取冲绳岛,从冲绳岛及航母上出发,对日本展开大规模轰炸攻势,摧毁了日本的工业,破坏了其海军残余力量,迫使日本政府认真考虑求和问题。

接着,1945年8月6日,原子弹被投到了有20万居民的广岛,仅仅这一次爆炸,便毁掉整座城市,有约10万人丧生。两天后,苏联对日本宣战,并出兵。8月9日,在长崎又投下原子弹,造成约6万人丧生。两枚原子弹和苏军空战逼迫日本人立即求和。1945年9月2日,双方签署正式投降书。

科学家相信,真正的核冲突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人们很难想象再一次经历原子弹爆炸,因而通过这种方式将会阻止未来的大规模战争。但虽然1945年8月以后核武器再未出现在战争中,但核弹头成为世界军火库存的一部分,对人类生存及地球本身都是前所未有的威胁。

——摘编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8.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日本投降的原因。

19.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核武器在战争中的应用。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美国对日宣战并出兵进攻日本本土;美军对日开展大规模轰炸,摧毁其工业及军事力量;原子弹在战争中的应用;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日本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等。

解析

:对于日本投降的原因我们要从三个角度来说,第一个是美国的角度,我们要突出美国对日本投射原子弹所产生的威慑;第二点就是苏联方面,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这对日本也是沉重的打击。最后一点就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努力,消耗并牵制了日本大量的兵力。

考查方向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可从美国、苏联和中国等三个角度来分析日本投降的原因。

易错点

解读材料、梳理材料的有效信息和结合所学多方面分析问题不够。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积极:在二战中,对迅速结束战争起到了巨大作用;其威慑力十分巨大,客观上维持了美苏均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消极:在战争中,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核辐射不利于人类健康;核武器使整个世界笼罩在生存危机的威胁之下,威胁世界的和平与持续发展。(其他言之有理的说法亦可酌情赋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科学家相信,真正的核冲突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可以看出作者对核武器是一种警惕的态度。我们要承认核武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发挥出强大的破坏力,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但是核武器在制约战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考查方向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可结合所学一分为二地评价问题。

易错点

解读、梳理材料的有效信息和结合所学不够;不能一分为二地评价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出身南朝世族,曾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据说得到东阳道士传授经法,修道之名闻于朝野。梁武帝即位后,多次请他出山,他谢绝不出,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方面继承老庄思想和葛洪的方术理论,一方面顺应南方道教发展的趋势,把道教的理论与儒家以及佛教的思想进一步融合起来,主张三教合一。他自称梦中得佛授记,名为“胜力菩萨”,为此专门去鄮县(今宁波)阿育王塔受佛戒。同时,陶弘景也是学者、医学家,对历算、地理、医药都很有研究,曾经整理《神农本草》,对后来本草学发展颇有影响。他的著作甚多,除了医学、养生、炼丹术以外,还包括儒家经典的注释、天文历算、地理方图等,只是大多没有流传下来。

——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20.根据材料,概括陶弘景治学的特点。

2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陶弘景。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在治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思想体系庞杂,兼容儒释道三家;治学领域广泛,涉及到科学领域;不问朝政,专心治学。

解析

:材料中给出陶弘景的治学方式和主要观点,从“把道教的理论与儒家以及佛教的思想进一步融合起来,主张三教合一”可以看出他主张兼容三家,此外“陶弘景也是学者、医学家,对历算、地理、医药都很有研究”,所以他治学广泛。从“梁武帝即位后,多次请他出山,他谢绝不出”可以看出他远离朝政,专心治学。

考查方向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可对材料进行有效地梳理、并按要求进行概括、归纳。

易错点

解读、梳理材料的有效信息并按要求概括、归纳不够。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地位:陶弘景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学者。

积极:推动了三教合一(或推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对后来医学及其他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局限:其思想当中有明显的迷信色彩(具有时代局限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评价历史人物要从他的事迹来出发,首先要给他做一个定性的评价。由于陶弘景从事多领域的研究,所以我们将其定位为学者是最恰当的。另外针对他的举措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他的一生,既要肯定他所做出的贡献,也要指出他的局限所在。

考查方向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适当展开,从历史地位并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其对历史的积极贡献和具有的时代局限性。

易错点

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对问题展开不够。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与其说制度是经济进程及其各种变动的决定因素,不如说是它们的衍生物;制度仅仅是利用而不是决定经济进程及其变动。也就是说,制度是经济进程衍生的适应性工具,而不是经济进程的原因或社会温床。因此,制度并非起着一种根本原因的作用,人类社会的运动是由基本的经济力量——“首要的动力机制”——推动的,制度通过“次要的机制”对这些力量做出反应,而不是推动这些力量。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也可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正确答案

示例一:

观点:材料观点认为,适宜的制度可以推动社会经济进程的发展,但并非决定性力量。

态度:我认为材料观点是正确的。

论证: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适宜的制度可以推动社会经济进程的发展。

例如:1978年底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中国民主政治与法制化的发展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进步奠定重要基础。反之,不适宜的制度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例如:1958年中国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加之后来的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动乱;自由主义思想的僵化是导致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苏联社会经济比例不协调,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总结:综上所述,制度对社会经济进程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应结合自身国情,坚持正确经济政策的指导,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

示例二:

观点:经济进程的发展和各种社会因素决定了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态度:我认为该观点正确。

论证:1500年以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推动西方国家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工业革命进程的发展推动了自由市场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推进了混合经济的出现。中国的小农经济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苏联建立之初,落后的工业发展状况及国情,推动了其优先发展重工业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

(其他例子,言之有理亦可)

总结:制度是经济进程发展及衍生的适应性工具,经济进程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注:观点及态度史论结合论证部分举出古今中外4个例子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主要论述的是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我们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者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从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来下手,既可以分析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也可以分析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从哪一个角度分析都可以,只是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到言之有物。

考查方向

史学研究和方法。

解题思路

本题为开放型问题,回答过程中要注意观点的选择,不可以贪多,要选择一个方面来回答,将所有的论证集中在一个问题的一个角度上,这样有针对性的回答才容易分析的透彻。

易错点

不能按要求规范答题;不能贯彻史论结合而丢点丢分。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