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2.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 chǔ yuè/yào jǔ/ju zhá/gá B wàn/màn qiào/ké qiáo tà/tuò C fāng/fáng lei/lěi shào/shāo yīng D āi/ái pāo/pào jiè/xiè qǐ/qí。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特别注意多音字的积累和记忆,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易错点
D项中“泡桐/泡影”考生容易混淆,读成一样的读音——“pào”。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声名雀起”应为“声名鹊起”;C项,“积腋成裘”应为“集腋成裘”;D项,“举步唯艰”应为“举步维艰”。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易错点
C项中“积腋成裘”考生容易想当然,认为是“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把“集”写成“积”。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老俩口”应为“老两口”;B项,“抖然一惊”应为“陡然一惊”;C项,“优哉悠哉”应为“优哉游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易错点
A项中“老俩口”考生容易想当然,认为是“两个人”就是“老俩口”,造成干扰。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还没到下班时间,他就 离开了工作岗位。他的行为受到了督察组的通报批评。
②随着中秋节的 ,铁路局将在成渝等路线上增加车次,来缓解休闲出游的客流高峰。
③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中,我们 不想停下匆忙的脚步,走出城市,去细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正确答案
解析
径直:①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②表示直接进行某事,不在事前费周折。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第①句选用词语“径自”;临近:时间、地区的靠近,接近。邻近:位置接近。根据语境选用词语“临近”;何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此句取其“并非”之意。 何曾: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根据语境选用词语“何尝”。故选A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词语的意思、用法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要了解词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如不合语境、褒贬误用、对象误用、望文生义等,最后在语境中辨析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是否存在上述问题。
易错点
考生会认为句子中是“未曾”之意,把“何尝”和“何曾”搞混。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网络上大规模爆发的“挖掘机哪家强?”造句,使蓝翔技校 。“蓝翔”二字演化成了类似“高深莫测,咋咋呼呼”的含义。
②王维虽然仕途稍有挫折,但总体比较顺遂,这可能与他那 的性格有关。他的心里,总有一种回归平衡、平静、安适的冲动。
③北京老舍茶馆、成都顺兴老茶楼都是当地的著名茶楼,在经营理念、服务水平等方面,各有特色, 。
正确答案
解析
名声大噪: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侧重指之前有点小名气,突然因为某种原因而为世人所关注。名声鹊起:一时名声很大,侧重指之前默默无闻,突然因为某种原因而为世人所知。根据语境选择成语“名声大噪”;不温不火:形容人的性格温和或商品销售行情不够火爆。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乏味,也不过火。根据语境选择成语“不温不火”;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形容数量、程度差不多。 半斤八两:形容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根据语境选用成语“不相上下”。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含熟语)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词语的意思、用法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要了解词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如不合语境、褒贬误用、对象误用、望文生义等,最后在语境中辨析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是否存在上述问题。
易错点
此题中学生容易不注意“半斤八两”含有贬义,把答案搞错。
7.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聆听:常指仔细注意地听,多用于书面语。适合本句语境;B项,临危授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不适合语境;C项,关于: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用在主语前面,作状语。应将“关于此事”调至“西方多家主流媒体”前;D项,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本句中用错对象。故选A。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含熟语)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词语的意思、用法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要了解词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如不合语境、褒贬误用、对象误用、望文生义等,最后在语境中辨析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是否存在上述问题。
易错点
此题中学生容易不注意“闻鸡起舞”适用对象,造成答题干扰。
8.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登高自卑: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适合本句语境;B项,长此以往:指时间久了会有不好的结果。不适合本句语境;C项,求田问舍: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房价。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不适合本句语境。D项,穿小鞋:现在多指类似打小报告、公报私仇、私底下报复等。适合本句语境。故选D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含熟语)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词语的意思、用法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要了解词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如不合语境、褒贬误用、对象误用、望文生义等,最后在语境中辨析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是否存在上述问题。
易错点
此题中学生容易对“求田问舍”望文生义,造成答题干扰。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应为“尽管有人”;B项,重复累赘,“并非是”应为“并非”;D项,偷换主语,应在“是”前加“这”。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选择类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四种为结构类语病,后两种为语意类语病。考生平时要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学会从主干方面梳理句子,然后再在枝叶上做文章,由面到点,逐步筛选语病。
易错点
D项中第二个小句子偷换了主语,非常隐秘,考生很难发现其错误。
1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人的行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 。 , , 。 ,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我们为什么不能“道法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呢?
①就必然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②反之,人类若违反自然规律,恣意妄为
③人类如果企图征服自然
④我们常说“人类征服自然”
⑤人的生命又是何其脆弱
⑥其实,人的力量与自然相比是何其渺小
正确答案
解析
②①为一组,从反面论述了人类违反自然规律所带来的恶果;④为一组,分析这种“恶果”的原因:人的力量渺小,人的生命脆弱;③引出横线后的语句,并与横线后的句子一起组成材料的结论。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中语句的连贯能力。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整个语段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做题时要注意:①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②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③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
易错点
能够分析出前后文语境上的关联,造成排序混乱。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牛腩(nán)”应读“nǎn”;B项,“舍(shě)利”应读“shè”;D项,“不稂(liáng)不莠”应读“láng”。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特别注意多音字的积累和记忆,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易错点
C项中“字帖(tiè)”的“帖”是多音字,还有另外两个读音“tiě”和“tiē”,考生容易混淆。“粳(jīng)米”的“粳”字容易读错。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原因……”和“……所致”两个句式杂糅;C项,“南宁和杭州的部分区县”表意不明; D项,“缓解……问题”搭配不当。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选择类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四种为结构类语病,后两种为语意类语病。考生平时要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学会从主干方面梳理句子,然后再在枝叶上做文章,由面到点,逐步筛选语病。
易错点
C项中“部分区县”考生会想当然认为是杭州的部分区县,造成答题错误。
11.依次填入下列空格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 ,一连好几天, ,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于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正确答案
解析
①②句意思相同,②句倒装,意在强调,与前文“不禁为之震颤”相呼应,故选②;③句“望它们”与下句顶真相连,更为连贯;根据语境“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寂寞”等,故应选⑤与之对照呼应。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中语句的连贯能力。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整个语段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做题时要注意:①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②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③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
易错点
本题容易忽略前文“不禁为之震颤”,而不选②句意在强调的倒装句,造成选择错误答案。
1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D项比拟,其他三项比喻。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知道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判断出是何种修辞。本题,考查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
易错点
对修辞手法比喻和比拟分辨不清,给答题造成干扰。
15.下列句子表述最得体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百忙之中”“务必”不得体;C项,“府上”属敬辞,不能用于自己;D项,“惠存”是敬词,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中语言得体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易错点
本题B项中,学生容易忽略“务必”是命令语气,如果运用不够谦恭。
16.下列对联的内容与传统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D项,“千重远山,十分相思百分念 三秋桂子,一轮明月两地心”,由对联内容中“相思百分念”“三秋桂子”、“一轮明月”应该是中秋节。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识记能力。文化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答题时,根据平时积累提取即可。
易错点
答题时,关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不够,或者记忆混乱,造成错误判断。
1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第二个问号应为逗号;B“雪白盈野”后的逗号应为句号;C项,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标点符号使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会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做题时可以用反选排除法。
易错点
本题A项中,“投毒者是以色列情报人员?还是巴勒斯坦反对派人士?”考生如意忽略第一个分句根本没有疑问,只是一个分句,问号应该放在整句句末。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用这些不变的东西才能去应对身边的那些变。
——白岩松
看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述文,题目自拟。
正确答案
略
解析
看材料中所透露的信息。从材料看,应抓住句子关键的语句:“人生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用不变的东西应对变的东西”。第一,人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第二,举各种外物变化例子,第三,强调有些东西——精神内蕴不变。二者可理解为并列共存关系,即“要变,也要不变”,这就不是“是非选择”关系了,理解为“是变还是不变”,就不恰当了。二者也可理解为对立统一关系,即“变,是为了不变”,“不变,才能变得更好”,“变必须以不变为基础”,“变有利于不变(坚守)”,或是“变为了更好地坚守。进一步明确,材料中,材料中”“变”与“不变”所指对象不同,作文中也应具体指明和区分:时代变迁了,生活急剧变化了,我们的很多方面都会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同时,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是要始终坚守的,不如原则,正直、真诚、善良、坚韧、乐观等美好的人格。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 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 阐述你的看法”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 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 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 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易错点
立意时,没有抓住白岩松的话中关键“变”与“不变”,以“不变”应“变”,造成错误立意。
17.高三(1)班李强同学1月21日到25日要在上海参加××大学的艺术自主招生考试,需要在1月10日向政教主任王老师请假,王老师担心李强此次外出的安全。请你代李强起草一个完整规范的请假条。(6分)
正确答案
答案示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应用文——请假条的写作能力。是学生向老师请假,注意①写清楚请假的原因“在上海参加××大学的艺术自主招生考试”;②写清楚请假的时间,请假5天;③注意请假条的格式和礼貌用语。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关于应用文请假条的写作能力。①标题:就是“请假条”这三个字,位置要居中;②称谓:就是你要向人请假的那个人,如果是学生的话,一般就是“某某老师”“某某主任”,要尊称,格式上要另起一行顶格写起;③请假原因和期限:这里可以先加上个“您好”,然后说说你为何请假,理由写得具体而又简洁才好,最后在说明请假期限。结束时加上“请老师原谅,希望老师批准”之类的话;④礼貌语:写完之后加上“此致”、“敬礼”以示礼貌,注意:“此致”要另起一行空两格,“敬礼”再起一行顶格写起,和“某老师”的称谓对齐即可;⑤署名和日期:最后两行是请假条的署名和日期,如果是学生的话,写上“某某班学生:某某某”更加具体一些;位置要再起一行右下角。日期最后一行最下角,与署名上下大致对齐即可。
易错点
应用文写作,容易格式不对,或者写不清楚请假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道家经典。 ③元:同“原”。
18.这首词上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2分)
19.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
正确答案
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的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的生活态度。(2分)
解析
本词上阕大意是:我家住在有着苍茫如烟的云气和夕阳晚照的乡间,与世上的事情毫不相关。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词人通过对“苍烟落照间”“斟残玉瀣”“行穿竹”“《黄庭》”“卧看山”这些词人居住环境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写,表明词人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的生活态度。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属“鉴赏形象”题,需在把握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分析词中蕴含的情感。注意答题范围是上片。
易错点
答题时没看清题目要求,不只结合词的上阕来分析词人的生活态度,而是透过全篇来看词人的生活态度,造成答题错误。
正确答案
深意:这两句诗表面是说原来就已知道造物者心肠与常人不同(无情),他白白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2分)作用: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2分)
解析
词人通过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两句,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有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妨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极点了,可是末尾陡然一转:“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似乎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之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是在怨天吗?是怨天,但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把握诗词中重要句子含义和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的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词,找到要把握含义和作用的诗句,仔细阅读,结合上下句内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含义时要注意其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诗词中重要句子含义,一般都含有深层意义,所以不要拘泥于诗句的表层含义,要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诗词的主旨来把握其深层含义。诗词中重要句子作用,要根据句子所在位置,从诗词内容主旨、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结构等方面来把握作用。
易错点
理解重要诗词中重要句子含义时,只注意到句子表层含义,而疏忽了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去理解其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