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读者 ▲ 要问: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 ▲ 。只是改变了不该改变的东西,这才 ▲ 。
正确答案
解析
不禁:抑制不住,禁不住。难免:不容易避免;根据语境,第一个空用“难免”太生硬,应用“不禁”。“变迁”:情况或阶段的变化转移;“改变”: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第二空承后只能选“改变”。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难以琢磨:很难思考清楚;与语境稍有不合,应选“匪夷所思”。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近义词辨析,关键是分析不同语素,抓住它们含义上不同的侧重点。
易错点
因把握不准词语的准确含义而导致判断失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搭配不当,“中国和印度能否处理好彼此间的关系,关乎两国的快速发展”两面对一面。C项语序不当,“为用户”移到“提供”的前面。D项结构混乱,“重在打破制度壁垒是关键”改为“重在打破制度壁垒”或“打破制度壁垒是关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和杂糅是成语考查最常见的形式,这也是考生思考的最佳切入点。
易错点
“为用户”作目的状语,应该放在谓语动词“提供”的前面,考生可能发现不了。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包括拟人或拟物。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我们看一个句子是否使用了比拟,就要看是否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易错点
“对愁眠”说的是人,而不是“江枫渔火”,考生可能会误判。
5.下面是一厂家附在产品包装袋里的“回函卡”中的一段文字,符合准确、得体要求的一项是( )
亲爱的顾客,谢谢您的惠顾。本厂产品刚刚面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顾客,请您对本厂产品提出宝贵意见,并寄回该厂,以便我们改进。我们将回赠薄礼,请多多海涵。
正确答案
解析
A. 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谢谢您的惠顾”宜为“感谢您使用本厂产品”; C.该:那,着重指出前面说过的人或事物。“该厂”宜为“本厂”;D. 海涵:敬辞,比喻人度量宽大,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请多多海涵”宜为“以示感谢”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语言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
(2)语言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
(3)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
(4)语言表达有分寸感。
易错点
考生可能会选D项,对“海涵”一词的真确含义把握不准。
8.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登科”也称“登第”,是指科举考中进士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易错点
对古代文化常识了解不够,把握不清。
4.将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 ,此是春来第一声。
正确答案
解析
由诗歌的第一句“城雪初消荠菜生”可看出时令是冬末春初,这样A项“落红满地”和D项“花欲语”是不符合时令的,与上文无法衔接;由诗题和“角门深巷少人行”可看出C项“春山一路”不符诗意;B项柳梢是春天比较早的景色,黄鹂语也无鸟空啼的嘈杂,反而给人以惊喜,与后文“此是春来第一声”相吻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易错点
考生可能会选“春山一路鸟空啼”一句,认为“鸟空啼”正好跟“第一声”相对,考生可能会误判。
6.下列各句中,对相关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颔联“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表达的是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4)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易错点
“珠帘暮卷西山雨”一句,从意象上看,“暮色”和“风雨”很容易给考生以“冷落凄凉”的感觉,而误认为A项正确。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 ,___▲___。 ▲ , ▲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①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②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③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
⑤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
⑥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用分组法可以迅速得出答案。从文意看,①⑥为一组,描写的主体是“林”,且⑥接在①后面;③⑤为一组,描写的主体是“细草”,③⑤构成比喻句;②④为一组,描写的主体是“麦”,②侧重于“麦香”,④侧重于“麦浪”,两句共同的色调是“金黄”。①后面接⑥的是B项和C项,③⑤和②④连在一起的是C项。再按C项的顺序通读一遍进行验证,确保无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意方面的,包含句与句之间内容上的一致、语句的感情色彩前后一致、行文围绕一个统一的话题等;二是形式方面的,包括恰当的语序、合适的语体色彩、前后一致的句式、句与句之间的呼应等。
易错点
因为③句句首有“好像”一词,所以考生会误认为⑤在前,③在后。
9.下列各项中与《三国演义》原著不相符的两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B夷陵之战蜀国元气大伤,“官渡之战” 曹操打败袁绍;E应是关羽拉着鲁肃的手。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同上
易错点
对《三国演义》了解不够,把握不清。
10.下列各项中与《红楼梦》原著不相符的两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探春理家时也力主“节流”“省下一些哥儿小姐重复支取的笔墨纸张、头油脂粉钱,而且在她的管理下,财务纪律严格,禁止破例冒领;E宝钗点评她用了“春秋”的法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同上
易错点
对《红楼梦》了解不够,把握不清。
论慎终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陛下年甫弱冠,肇开帝业。贞观之初,躬行节俭,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
近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前王所以致礼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
【附参考译文】
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下臣看自古以来的那些开国的帝王天子,夺得天下之后(受河图,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都想把他的帝国传给后世子孙千万代。所以他们能够无为而治,布政天下。但是(这些帝王在)刚开始(成为帝王)承受天命的时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说的以使国家长治久安,等到国家稍微稳定之后,大多数却违背那些原则,败坏原有的制度。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论语上说:“知道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要始终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最难的。”这话说得真的很正确啊。陛下您刚成年就建立帝业。贞观初年,您躬行节俭,把国家治理到得极好。论功劳商汤、武王不能与您相比,谈德行尧舜您也相去不远。但近几年来,您渐渐违背了先前的志向,敦厚朴素的道理您渐渐不能坚持到底了。《尚书》说:“百姓是国家之本,根本牢固则国家安宁。”近年来您却奢侈放纵了,忘记了谦卑俭朴,随意地动用民力,就说:“百姓无事就容易骄情,让他们多服些劳役才肯听使唤。”自古以来,没有因为百姓安乐而导致国家败亡的。哪有恐怕百姓骄惰而让他们去服劳役的事呢?有时您想有所营造,担心有人进谏,就说:“不这样做,对我不方便啊!”在君臣之间,谁又能和陛下去争论呢?你这样做就是要堵塞进谏者之口,哪能说是择善而从呢?陛下在贞观之初,动不动就遵从尧舜之道,不重财物,回归朴素。近几年来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糜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贞观初年,陛下访求人才,像渴极思饮一样,凡是贤明人举荐的人才,你就会相信他,任用他,取其所长,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可是最近用人却只凭主观好恶,有的许多贤明人举荐才任用了,有的一个人说他们的坏话陛下就弃而不用了,有的已任用多年并得到信任,有的一旦受怀疑而被斥退。行动有踪迹,做事有痕迹。陛下不能审查其根源,就轻易地肯定或否定,笃守道义的人被一天天疏远,谋取功名的人一天天得到晋升。因此人人都想着苟且免损,没有人肯尽忠效力。我听说“祸福没有一定的,全是人自己招来的”,“人不犯错误,妖孽不会随便兴起”。陛下您统治天下十三年了,威震四海,五谷丰登,礼教兴盛。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招致旱灾。上天是想说什么呢?它是显示征兆发出警告,如果您看到警告心存畏惧,就会择善而从。以前的国君用以达到礼教的事,您勤勉行使;现在用以败坏德行的事,您思考改正。那么国家的好运没有止境,天下百姓都会非常幸运,哪里会有什么祸患呢?既然这样,那么社会的安危,国家的治乱都在您一人而已。现在的太平基业,已经是高耸如天般险峻,九仞高山般的伟业还缺少一篑之功。我很愚蠢浅陋,列举我之所见,恳请陛下采纳我无知的言论,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
(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有删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5)
(2)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5)
正确答案
解析
干:求取。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干”是个多义实词,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文原句中,联系上下文,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易错点
对于多义实词,考生容易只记其中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含义,而不辨其他,因而导致判断失误。
正确答案
解析
A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什么。B连词,表顺承;助词,表修饰 C都是介词,用。D代词,它,代指道士之痰;兼词,在那里。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均为代词“什么”。B. 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 ①连词表顺承,就②;连词表转折,但是;D. 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易错点
考生极易脱离虚词的语言环境因而导致判断失误。
正确答案
解析
“则”“而”等虚词处,往往是需要断开的地方。两个“则”构成对偶句。只要明白它们的大体意思,就能判断准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古文断句,最基本的依据还是句子结构,一个分句一般就只一个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其次才是其他一些辅助性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对称分析,语法分析,标志分析等。语气虚词,是比较重要的标志。
易错点
考生可能因为不懂句子的含义,而导致判断失误。
正确答案
解析
是以“不这样做会让自己不便”为由。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易错点
考生可能因为不懂句子的含义,而导致判断失误。
正确答案
(1)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
(2)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靡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
解析
重点词:“以”,因为;“莫”,没有人;“为”,做;“臻”,到达,引申为得到。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易错点
“莫己逆”和“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翻译的时候主要调整语序。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①。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②。
乌帽③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②牵露井,即打来清冽的井水。荐:献上。③乌帽,即黑帽,隋唐之后流行于民间。
16.试分析上阕画线句子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4)
17.请结合下阕分析作者“愁”的原因。(4)
正确答案
①运用比拟(比喻)手法,以人拟(喻)菊,写出菊的纤弱美态(或“以眉喻山,写出远山绵延之态”);②由远及近(远近结合),远望绵延苍翠的寒山是远景,清瘦袅娜菊花是近景,远近结合营造了清凉萧条的氛围。(每点2分,手法和分析各占1分)
解析
“山远”两句,叙景随情移。“翠眉”,青翠的山气。此言秋日重阳本是登高揽胜的好时节,但因为词人心情抑郁,即使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在他心目中也是感到凄凄凉凉,使他不忍细睹。“菊花”一句,以人拟菊。“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考生要抓住诗歌中不同的意象深入分析。
易错点
考生可能会简单轻易地联想到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
正确答案
(4)①“乌帽”两句,可知作者人到暮年,无法遮掩的老态令他心生愁苦;②重阳佳节团聚之日自己却漂泊在外,登高望远面对“秋色”、“雁声”与“斜阳”,油然而生羁旅思乡之愁。(每点2分)
解析
“乌帽”两句,写自己已老。言自己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词人说: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秋色”两句,写自己心中抑郁,愁闷的原因。“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也。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考生要抓住诗歌中不同的意象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就会得出诗人在这里愁的原因。
易错点
“一年佳节过西厢”是说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酒醉则万事成烟。学生会对“西厢”感到陌生。
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张颐武
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看不到问题正是由于发展的阶段性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现在人们温饱有余,生活条件相对过去有相当大的改善,但也会碰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是过往生活中不曾具有的,往往让人觉得更难以化解。如剧烈竞争产生的巨大压力,住房、子女教育和消费主义诱导下出现的攀比和诱惑,都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西方社会当下的条件毕竟比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要完备,更增添了这些群体的问题感,由此产生了许多焦虑和困扰。“戾气”之作应运而生,变成了社会困扰的表征。
有“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选自人民网,有删节)
19.有“戾气”的文艺作品会对社会产生哪些负面的影响?(6)
20.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
21.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超越“戾气”。(6)
正确答案
①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②加剧了社会的焦虑与矛盾。( )
解析
本文开头提出话题,“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全文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论述的。本题答案对应第3段和第4段。“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关于概括题,考生尽量多使用四字词语,分条概括。
易错点
本题属于筛选和概括题,考生往往要点不全,或要点重复,而不能得满分。
正确答案
首先,指出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问题;其次,阐述有“戾气”的文艺作品的原因和危害;最后,提出文艺作品超越“戾气”的正确做法。(每点2分)
解析
本文的写作思路就是“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文是标准的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引论:引论,也叫“绪论”,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是提出问题部分,或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观点、主张、见解、道理,介绍给读者,这一部分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任务是分析问题.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要用尽一切办法(例证、引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分层论证)来证明文章观点.这一部分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结论:是议论文的解决问题部分.
易错点
很多考生不能准确地从整体角度把握文章的结构或思路。
正确答案
①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②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③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问题的答案较为集中,只需从最后一点加以筛选和整合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把握好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做到心中有数。由题干所知,本题考查的角度是筛选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 ,从最后一点筛选和整合即可。
易错点
本题属于筛选和概括题,考生往往要点不全,或要点重复,而不能得满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 ▲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② ▲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③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 ,此亦飞之至也。 (《逍遥游》)
④西当太白有鸟道, ▲ 。 (李白《蜀道难》)
⑤蟹六跪而二螯, ▲ ,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⑥ ▲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⑦ ▲ ,子无良媒。 (《诗经•卫风•氓》)⑧ ▲ ,惟庚寅吾以降。 (《离骚》(节选))
正确答案
(1) 别有幽愁暗恨生。
(2)挟飞仙以遨游。
(3)在蓬蒿中飞来飞去
(4)可以横绝峨眉巅.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6)艰难苦恨繁霜鬓
(7)匪我愆期
(8)摄提贞于孟陬兮
考查方向
易错点
“幽”容易误写成“忧”;“挟”容易写成“携”;“艰”容易误写成“坚”。
22.有人把弯路走直了,欣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了,惊喜于巧遇美景。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③结合语意,可以讲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 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略
解析
审题:仔细看作文题目,尤其要关注材料中的表述。我们就可以得出以下思路——
弯路走直——目的——寻找捷径
直路走弯——目的——巧遇美景
立意示例:一、捷径之处无美景,美景在曲径(此应为出题人本意);二、捷径曲径皆有美景,关键看人的心态;三、捷径才有美景,需要不与人同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考查方向
易错点
这是一道关系型的命题作文,关系型的作文是写作中的难点,加上本题中的“美景”又有喻义,所以这是一道关系型加比喻性的命题作文,二者一起更加大了审题立意的难度。考生很大可能会出现偏题或离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