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襄樊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 )

A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D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并未涉及宗法概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说明当时的统治者重视尊祖崇礼思想,不是说王朝更替必须得到先祖支持,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故D项错误,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对历史材料的阅读能力。

解题思路

阅读文言材料时,要注意抓住贺新春,如本题材料一直强调的是“天命”“祖先”等词语,因此体现出对尊祖的思想。

易错点

对文言材料的解读能力欠缺,不能抓住核心思想。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3.有学者认为:“这个时代的门阀的力量,无论在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优势。……他们凭藉祖先的余荫,不但垄断官吏选举之权,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导致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B土地兼并的加剧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门阀世家的壮大

正确答案

B

解析

九品中正制只是选官制度上促进了门阀的形成,并未导致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各种优势,故A项错误;在封建社会下,随着土地兼并,门阀士族的力量不断增强,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考查的是门阀士族力量壮大的原因,不是其表现,故D项错误,故选B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门阀士族产生的原因,主要考查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抓住题目中的“根本原因”,一般是经济方面的原因。

易错点

容易将门阀士族的形成与九品中正制联系在一起,忽视题目中的“根本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5.宋代对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有所限制,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说明宋代 ( )

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

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C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D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并未体现放弃朝贡贸易体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擅和载外国入贡者” “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对外贸易分具体情况处理,并非一味严惩,说明当时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政策,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官商分利,故D项错误,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宋代的对外贸易,主要考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对材料的解读要全面,切忌以部分代替整体。

易错点

根据材料信息误以为宋代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8.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大总统“有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设立中央临时裁判所”等权力。据此推断,修正“组织大纲”意在( )

A创建责任内阁制

B迅速稳定国内局势

C制约袁世凯专权

D贯彻主权在民原则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组织大纲”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1月,根据材料中的内容是加强临时大总统和中央的权力,因此目的是为了稳定国内的局势,而A、C、D三项则是在1912年3月颁布的额《临时约法》中题材的,故排除,故选B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文献,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注意题目的时间和“组织大纲”的内容进行分析。

易错点

容易将“组织大纲”和《临时约法》混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0. 下图是1926年~1929年中共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城市工人暴动的惨败

C反“围剿”斗争失利

D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表中从1926-1927年共产党员中工人数量减少是因为国民大革命失败,而从1928年到1929年党员数量的变化与土地革命的有关,共产党员主要在农村发展党员,所以工人党员一直是下降趋势,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开展,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解题思路

要对图表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全面分析。

易错点

对材料的分析仅仅局限于从1926年到1928年共产党员数量的减少,没有全面解读材料。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当地( )

A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B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粮食产量

C生产工具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说明当时任延注重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曲辕犁是唐代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工具改进促进农业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反映农民意识的落后,故D项错误,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西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解题思路

要透过现象抓住材料反映的本质。

易错点

对材料的解读不够准确,仅从表面信息解读。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4.清朝史学家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硫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央集权加强

B宗法制发展

C科举制范围的扩大

D君主专制加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其出仕于外,嗣硫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可知指的是当时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并未体现宗法制、科举制和君主专制,故排除B、C、D三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主要考查对历史材料的阅读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选项中体现的信息,解读材料进行排除。

易错点

根据材料中的“宰相”容易判断为君主专制加强。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6.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南方集市数量多于北方

B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表中嘉靖年间并无统计,不能说明南方多于北方且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南宋时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根据材料中南方集市数目迅速增多,说明南方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考查对历史图表的解读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图表中各地集市的多少的信息,进行排除。

易错点

只看到图表反映的表象,不能把握其实质。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7.晚清大臣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就之计。”这表明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 )

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

B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

C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

D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就之计”说明当时国人反对与日本议和,故D项正确;A、B两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C项时间与题目部分,故选D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态度,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甲午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选项,进行排除。

易错点

对材料中分析的态度不能正确解读。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9. 1919年5月记者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C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D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判断可知指的是五四运动,它是一次全民性的爱国运动,根据材料中的描述说明它引发了各阶层民众对社会的关注,而中国的民族意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应该发生在此前,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明确五四运动具有空前的彻底性,激发了各阶层民众的热情。

易错点

对五四运动的意义不能准确理解。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1.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在《我军退出南京告国民书》中说:“敌如欲尽占我四千万方里之土地,宰割我四万万之人民,所需兵力,当为几何?敌之武力,终有穷时。”这表明蒋介石( )

A对中日国情已经有所认识

B仍然在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C意在为南京沦陷寻找借口

D正确分析了中日双方形势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蒋介石认为““敌如欲尽占我四千万方里之土地,宰割我四万万之人民,所需兵力,当为几何?敌之武力,终有穷时。”说明对中日两国的国情有一定的正确的认识,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蒋介石的抗战路线,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对中日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不能说蒋介石为南京的沦陷找借口,故C、D两项错误,故选A。

考查方向

出库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对抗日的认识,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要结合材料客观分析解读,切忌对人物的评价带有主观意识。

易错点

对蒋介石存有偏见,从消极方面分析其政策和言论。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5. 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

A必须人人参政

B宣扬平等意识

C强调依法治国

D政治自由有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古代雅典政治是公民政治,不是人人享有政治权利,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雅典要求公民参与政治,不是宣扬平等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依法治国思想,故C项错误;从材料“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可以看出,公民的政治自由有限,故D项正确,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主要考查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要根据材料对雅典民主进行客观全面分析。

易错点

对雅典民主的特点多从正面分析,忽视了其消极方面。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7. 当各州对西部土地争夺难决的时候,应各州要求,1780年10月邦联国会决定,凡可能割让或转让予合众国的土地,“其日后的处理应符合于合众国的公共利益”。纽约等州因此放弃其西部土地权,使之成为国家的“公共土地储备”。从中得到的借鉴是( )

A邦联制有利于强化中央控制力

B联邦制能够维系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C中央扩权有利于缓解各州纠纷

D向西扩张领土可提升国家的凝聚力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由于联邦国会的规定,导致“纽约等州因此放弃其西部土地权,使之成为国家的‘公共土地储备’”说明随之联邦政府的权力的增大,有利于解决各州之间的矛盾,故C项正确;A项中邦联制不利于强化中央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是二者之间的平衡,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为了减少各州对西部的扩张,故D选项错误,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美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中联邦国会的规定和效果进行分析。

易错点

对联邦政府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准确把握,错以为联邦制是加强中央集权。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0.1845年,恩格斯说,“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 ,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材料中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

A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形成

B阶级对立加剧矛盾激化

C工人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

D西方代议制民主不完善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可避免的发生斗争和战争,说明阶级斗争不可避免,主要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导致的,故A项正确;B、C、D三项从其表现、具体的原因方面进行了分析,但都不是其根源,故排除,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马克苏主义中阶级斗争的根源,主要考查对知识的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两大阶级的对立,因此其根源应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易错点

不能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历史现象的根源。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2.下图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其主要意图是( )

A追求民主政治,反对独裁

B推动中美建交,加强合作

C共同抗击法西斯,重建和平

D倡导国共合作,抗战建国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是1942年7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因此中美联合是为了共同抗击法西斯势力,故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的是中美的合作,不是国共合作,排除A、B、D,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美的关系,主要考查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

解题思路

要抓住注解中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易错点

忽视题目反映的时间信息,简单地以为是中美关系。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3.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

A万隆亚非会议成功

B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正确答案

C

解析

万隆会议主要是亚非之间的会议,确立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与题目中的“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不符,故A项错误;不结盟政策是改革开放之后实行的,与题目中的国际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可知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项正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

解题思路

要对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的内涵分析清楚。

易错点

对新中国不同的外交政策和原则的含义不能区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4.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

A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B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正确答案

A

解析

邓小平主张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1982年宪法,是因为随着文革的推行,违背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故A项正确;BC说法错误,而D项是对1982年宪法的地位的评价,不是解释为什么一1954年宪法为基础修订,故D项错误,故选A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制建设,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

解题思路

要认识到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是在文革时期实行的,1954年宪法的原则遭到了破坏。

易错点

不能正确认识1954年宪法与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6. 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但没有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这说明罗马法( )

A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B注重实际而不专尚理论的特点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法律关系扩大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并且“对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说明重视对实际内容的追求,但是忽略了对法律概念和定义的归纳,说明忽视理论,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并不是强调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排除A、C两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点,主要考查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解题思路

从材料出发,认真分析。

易错点

不能正确解读材料,抓不住材料的主旨。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8.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

A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C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D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到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后,“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之后的新一届帝国议会通过了前述草案,这意味着帝国议会受到了首相的制约和限制,故选D。根据材料可知是联邦议会解散帝国议会,故A项错误;德国的皇帝在立法方面掌握实权,故B项错误;在德国,名义上仍是议会掌握立法权,故C项错误,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在资产阶级代议制下,国会都享有立法权。

易错点

将材料中联邦议会的立法权受限理解为没有立法权。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9. 法国1875年宪法确定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树立,内阁更选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违背了民主潮流

B有利于二战后法国经济的发展

C顺应了法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D形成了三权分立的局面

正确答案

B

解析

法国在1958年仍实行民主政治,并未违背民主潮流,故A项错误;法国二战后经济凋敝,受制于美国,因此戴高乐扩大总统的权力,有利于稳定政局,促进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与法国但是的外交政策的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是强调法国总统的权力有所扩大,并未形成三权分立的局面,法国实行的仍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国,故D项错误,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法国二战后民主政体的发展,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解题思路

结合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易错点

对法国二战后的宪法的修订不能正确分析。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2.二战前后,文明的概念开始发生变化,不再特指欧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文明一词在英语中也变成了复数。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欧洲仍然处于世界中心地位

B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国霸主地位确立

正确答案

B

解析

二战后,欧洲地位衰落,不再处于世界的中心地位,故A项错误;二战后,欧洲丧失中心地位,世界出现了多元文明,与材料中“不再特指欧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文明一词在英语中也变成了复数”符合,故B项正确;二战后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故C项错误;美国在二战后并未确立霸主地位并且与材料中“文明变为复数”不符,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对文明概念的认识,主要考查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中的关键的时间信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文明变化的原因。

易错点

对材料中文明概念的把握所指不明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1.《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A主张暴力推翻沙皇政权

B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C强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D已认识到俄国的革命道路问题

正确答案

C

解析

沙皇政府在二月革命中已经被推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可知是主张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要求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革命道路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纲领《四月提纲》,主要考查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中对政权的要求和当时的革命任务进行分析。

易错点

将材料内容和《四月提纲》混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3. 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谅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 )

A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

B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

C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D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西德的“新东方政策”主要是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有助于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中措施不是为了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故A项错误;多极格局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并非已经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中德国并非为摆脱冷战的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二战后德国的对外政策,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要准确理解材料中东方的含义。、

易错点

认识不到西德的“新东方政策”主要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4.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1974年英国设立了两院“欧共体选择委员会”,负责审读有关欧共体的文件和制定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英国议会审读机制的建立( )

A不利于英国进一步地融入欧共体

B为英国退出欧共体埋下了伏笔

C是对“孤立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D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相应保障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英国“设立两院‘欧共体选择委员会’,负责审读有关欧共体的文件和制定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英国在欧共体中的利益,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这一结构的设立不利于英国融入欧共体,故A项错误;材料中了“欧共体选择委员会”并不是说明英国准备退出欧共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加入欧共体,并不是坚持“孤立主义”故C项错误,故选D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英国与欧共体的关系,主要考查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对英国与欧共体的关系要结合具体的背景进行分析。

易错点

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目的不明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5.1990年11月,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北约和华约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大军事集团“不再互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这成为欧洲冷战时代结束的象征。这一声明主要是基于( )

A两大集团军事上势均力敌

B两大集团力量对比失衡

C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多极化

D欧洲一体化逐步走向深入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1990年,这时苏联的实力已经大大削弱,华约已经解散在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北约和华约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大军事集团‘不再互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作为欧洲冷战时代结束的象征,主要是因为华约即将解体,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结束,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欧洲的一体化发展状况,故C、D两项错误;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局势,主要考查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解题思路

知道世界局势变化是由于不同的力量对比决定的。

易错点

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分析不够准确。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局势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世界格局并未确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趋势。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7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朱元璋)在中国传统政治史上,做了一件亘古未有的大翻案,即正式下令废止宰相,改用内阁大学士。照法理讲,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全由皇帝发布。但这也不是说即由皇帝一人独裁专制。皇帝的命令,因于传统政治习惯之束缚,依然必先经过内阁。照法理论,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决非真宰相,但就当时实际情形而论,内阁大学士却渐渐变成站到以往传统宰相的地位上去了。但有人若以大学士身份而真正执行宰相职权,那在明代的政治法理上讲是越权的,张居正便吃了这个亏。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l837年,维多利亚继承了王位。首相墨尔本把女王寝宫中的侍官换成清一色的辉格党贵妇,诱使维多利亚在政治上采取了自由党立场。1839年墨尔本政府在下院多次遭到保守党批评,在围绕政府重要决策投票时,内阁仅获5票多数,墨尔本决定辞职并劝女王及时任命保守党(由托利党演变而来)领袖皮尔任内阁首相。不料皮尔得寸进尺,非要她遣散宫廷中的辉格党贵妇才会出面组阁。女王愤然回绝,皮尔拒不组阁。女王丈夫阿尔贝特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脱态度;尽量任用能在下院获得多数的人为首相。于是,女王邀请皮尔组阁,历时两年的“寝宫危机”以维多利亚的让步落下帷幕。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26.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权力的局限性(4分),并分析由此造成的影响。(3分)

27.依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28.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2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局限: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皇帝的私人办公厅);内阁受制于司礼监;内阁与六部职权不明确。(4分,每点1分)

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容易形成宦官专权;朝廷内争权夺利,政局动荡。(3分,每点1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照法理讲,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得出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根据所学可知明朝设立司礼监对内容进行控制。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明代的内阁制,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分析内阁的实质。

易错点

对内阁的职权和地位不能准确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趋势:政党政治日趋成熟;王权日益缩小,议会权力日渐扩大;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 6分,每点2分)

影响:进一步打击了英国王权;推动了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有利于英国的政治民主化。( 任意两点2 分)

解析

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中墨尔本首相对英国女王的做法说明王权日益缩小,议会权力扩大;根据材料中二中“;尽量任用能在下院获得多数的人为首相”得出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说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不断完善,走向成熟;第二小问影响根据其发展趋势可以分析得出。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要结合教材知识,抓住核心词语进行分析。

易错点

对材料中英国政治的发展趋势分析不全面。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认识:君主权力受到时代和本国政治体制的制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制度的国家君主权力的大小会有较大差别;随着时代进步,应对君主权力进行制约,防止出现独裁专制现象。( 任意两点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要结合材料认识到两者君主权力的差别和产生的根源,并且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国的君主专制和英国的君主的比较,主要考查对不同制度的分析比较能力。

解题思路

对“认识”类题目要结合题目的主旨进行分析,切忌脱离主题。

易错点

不能抓住两大制度的本质进行分析比较。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29.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示例一: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9 分)

示例二: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3 分)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9 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材料论述的是郡县制制,因此结合史实,论证郡县制作为一项对地方管理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制度的建立及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论证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要结合史实,对材料的观点的论证要做到史论结合。

易错点

对观点的论证缺少史料的支撑。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1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的财政制度,从顺治朝初立,到雍正朝完备,形成一套戒律森严、以解、协饷为核心的制度。清政府对财政收支有严密的规定,其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列有10项,这些税目都是统一的、固定的,不得随意改变。但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此种静态的固定化的财政体系已不能适应急剧变动的时局。太平军兴后,解、协饷制度崩盘,无钱可拨的中央丧失了对地方财政的协调能力,……晚清财源的开辟,中央少有作为,基本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一系列财源相继确立,其中的大项有:厘金、关税、铸币、公债等。这与古代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有很大区别,也导致了地方财政收支日益膨胀和中央收支日益萎缩。
        ——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明确提出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主张,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改革旧税制,着手新税制的建设……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后,首先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确立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体制。为了防止中央与地方发生冲突,财政部于1928年11月间正式公布了划分国、地税收支标准案,基本上完成国、地税收系统的划分。

——张志超等《民国时期(1912—1937)财税改革问题对话》

材料三  美国的分税制,不是中央分给地方,而是地方分给中央。原先抗击英国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本来并无隶属关系,独立战争后,中央权力日渐膨胀,但地方仍有相当的独立性。与这种政治体制相适应,美国有三套税务机构,分属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者各司其职,互不干预,没有领导关系,只有工作业务关系。由于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征税机构独立,导致双重征税,乃至三重征税问题的普遍存在,至今这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不过在直接税征收中都采取抵扣办法,如计交地方所得税中,可把交纳联邦的所得税作为费用扣除以消除重复课税。

——《谈美国分税制及其他》

30.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税收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10分)

31.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税收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积极影响。(6分)

32.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分税制的特点及作用。(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变化:从静态的财政体系向动态的财政体系转变;从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或农业税)向商业税转变;从中央政府占主导向地方政府占主导转变。(任两点4分)

原因: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开销及战后的条约赔款;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削弱;洋务新政的支出(如办企业、教育、新军)。(任答三点6分)

解析

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中“这些税目都是统一的、固定的,不得随意改变。但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此种静态的固定化的财政体系已不能适应急剧变动的时局”得出从静态的财政体系向动态的财政体系转变;根据材料一中“太平军兴后,解、协饷制度崩盘,无钱可拨的中央丧失了对地方财政的协调能力” 中央少有作为,基本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得出从中央政府占主导向地方政府占主导转变;根据材料一中“一系列财源相继确立,其中的大项有:厘金、关税、铸币、公债等”得出从农业税向商业税转变。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第一小问的变化分析原因,主要是19世纪40年代后,我国不断战败,进行对外战争赔款,根据材料一中“太平军兴后,解、协饷制度崩盘,无钱可拨的中央丧失了对地方财政的协调能力”得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中“晚清财源的开辟,中央少有作为,基本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得出受洋务运动的影响。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清政府的税收制度,主要考查对材料的解读和概括归纳能力。

解题思路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切忌盲目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原因。

易错点

对原因的分析没有结合第一小问中的变化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措施: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划分国、地税收系统。(2分,每点1分)

影响: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为统一全国财政和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财政税收制度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型。(任意两点4分)

解析

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二中“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改革旧税制,着手新税制的建设,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后,首先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得出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根据材料二中“财政部于1928年11月间正式公布了划分国、地税收支标准案,基本上完成国、地税收系统的划分”得出划分国、地税收系统。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第一小问的措施主要从对国家财政状况、政治统一和税收制度的近代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税收措施及影响,主要考查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题首先要审准题目。

易错点

对南京国民政府的税收政策的影响,带有思维定势解决问题,没有审清是“积极影响”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地方分税给中央;三级分税;重复征税。作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联邦制;经济上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每点1分,共5分)

解析

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中“美国的分税制,不是中央分给地方,而是地方分给中央”得出地方分税给中央;根据材料三中“,美国有三套税务机构,分属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者各司其职,互不干预,没有领导关系,只有工作业务关系”得出三级分税;根据材料三中“由于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征税机构独立,导致双重征税,乃至三重征税问题的普遍存在,至今这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得出重复征税;第二小问作用主要从政治上有利于维护联邦政体,经济上有利于促进美国经济发展角度分析。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美国的税制,主要考查对材料的概括能力。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的概括不全面。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