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乌鲁木齐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1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盛应期,字思徵,吴江人。弘治六年进士。授都水主事,出辖济宁诸闸。太监李广家人市私盐至济,畏应期,投盐水中去。会南京进贡内官诬应期阻荐新船,广从中构逮应期及主事范璋下诏狱。璋管卫河,亦忤中贵者也。狱具,谪云南驿丞。正德初,历云南佥事。武定知府凤应死,其妻摄府事,子朝鸣为寇。应期单车入其境,母子惶怖,归所侵。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

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讨平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会泉江僰蛮普法恶作乱,富顺奸民谢文礼、文义附之。法恶死,指挥何卿等先后讨诛文礼、文义。应期赉银币,以忧归。嘉靖二年,起故官,巡抚江西。宸濠乱后,疮痍未复,奏免杂调缗钱数十万,请留转输南京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以食饥民。又令诸府积谷备荒至百余万。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将行,籍上积谷数。帝以陈洪谟代,而奖赉应期。后洪谟积益多,亦被赉。应期至广,偕抚宁侯朱麒督参将李璋等,讨平思恩土目刘召,复赉银币。朝议大征岑猛。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会御史许中劾应期暴虐,麒等因相与为流言。御史郑洛书复劾应期贿结权贵。应期已迁工部侍郎,引疾归。

六年,黄河水溢入漕渠,沛北庙道口淤数十里,粮艘为阻,侍郎章拯不能治。尚书胡世宁、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请于昭阳湖东别开漕渠,为经久计。议未定,以御史吴仲言召拯还,即家拜应期右都御史以往。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会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帝遽令罢役。应期请展一月竟其功,不听。初,应期请令郎中柯维熊分浚支河,维熊力赞新河之议,至是亦言不便。应期上章自理,帝怒,诏与维熊俱夺职。后更赦,复官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盛应期传》)

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B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C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D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贵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宫中;贵,地位显贵。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帝王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宦官、内侍等。

B擢,提拔,是古代升任官职的常用词语。“擢右副都御史”意思是“提拔为右副都御史”,本文中与“擢”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起、进、迁等。

C忧即居丧,多指为父母居丧。居丧应遵循相应的礼仪,官员在家守丧期间,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之情。

D致仕意为辞官退休。致,交还;仕,官职。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还有致事、致政等词,与乞骸骨、乞归等意思较为相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应期颇有政名。李广的家人贩私盐,怕盛应期知晓,扔掉私盐后跳入水中离开;在盛应期只身来武定时,知府凤应的妻儿吓得惶恐不安。

B盛应期关爱黎庶。为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奏免了几十万缗钱的赋税,申请了数以万计的救灾钱粮,并安排各府积极储备粮食以备荒年。

C盛应期仕途坎坷。得罪了太监李广,遭诬陷被贬为云南驿丞;开罪了抚宁侯朱麒,招来他们的流言;御史郑洛书还弹劾他以钱物结交权贵。

D盛应期治河未竟。盛应期接替章拯治水,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却遇旱灾,皇帝采纳大臣们的建议下令停工,最后还免去了他的治水权。

7.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

(2)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正确标点: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译文:盛应期于是商议在昭阳湖东,北起江家口,南到留城口,开掘疏浚一百四十余里,比疏通原河道省力并且一劳永逸,民工六万五千,白银二十万两,限期六个月。工程还未完成。

考查方向

文言断句。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句断句时注意动词。

易错点

“东/北”之间容易连接,所以要准确划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中,“起”,是举用、起用,不是提拔、升任的意思。

考查方向

掌握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说读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本题中涉及到的相关官职常识要在平时注意积累。

易错点

考生对“致仕”一词其他几种称谓积累不够,容易误解。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A项中,只是“将盐投入水中”而“人未入水”。)。

考查方向

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解题思路

读懂原文,筛选信息,把握住文中:什么人,任什么官,做了什么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信息筛选”结合在一起考查,一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综合,另一方面,内容要点与中心意思,也需要筛选信息以证明。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事物、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比如,本题原文信息是“太监李广家人市私盐至济,畏应期,投盐水中去”,“去”意思人是离开。

易错点

D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盛应期)料想凤氏最终要叛乱,上奏(请求)降低她的品级,(专门)设置官职辖制她,(但)奏章被搁置没有处理,后来(凤氏)终于叛乱了。

(2)盛应期备文上陈七条策略,说两广的士兵疲惫衰弱不能征用,朱麒等人很怨恨。

解析

(1)中关键词: “奏、秩、寝”各 1 分,句意 2 分。

(2)中关键词: “条、方略、恚”各 1 分,句意 2 分。

考查方向

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题思路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这一考查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易错点

“寝、方略”要正确译。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行路难》中“ ”两句诗,用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李白内心的苦闷抑郁与感情的激荡变化。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个比喻句,借客之口说出了生命的短暂和渺小。

(3)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读者可以通过“ ”两句,想象出将士们在战斗中激烈厮杀的场面。

正确答案

(1)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解析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考查方向

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解题思路

根据语境来填写,尤其注意那些提示语。

易错点

默写时注意“箸、蜉蝣”字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18.把下面的散句变成句式整齐的句子。

教育需要激情,需要诗意。激情和诗意让教育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并让教育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追求产生激情和诗意,诗意使追求的调色板光彩照人,激情使追求的主旋律铿锵有力。

正确答案

教育需要激情,激情让教育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教育需要诗意,诗意让教育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追求产生激情,激情使追求的主旋律铿锵有力;追求产生诗意,诗意使追求的调色板光彩照人。(不改变原意,句式整齐即可)(5分)

解析

散句改为整句,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语,使其相关内容构成整齐的句式。比如,本题中:教育需要激情,激情让……;教育需要诗意,诗意让……。追求产生激情,激情……;追求产生诗意,诗意……。

考查方向

变换句式。

解题思路

散句改为整句,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语,使其相关内容构成整齐的句式;或将句中不太整齐的并列部分修整,分别组合,变为排比句或对偶句。 需要指出的是,在散句变整句的过程中,必须牢记三个原则:▲决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决不能把原句中的重要信息漏掉;▲决不能让改写后的句子语意模糊不清。

易错点

没有掌握答题技巧。句式不一致。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间工艺是艺术的,也是生活的。我们在谈到其审美特征的时候,就不能不谈到这两个方面:由于它是艺术的,必然表现出审美特征;由于它是生活的,必然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民间工艺创作大多数是民众业余的活动,创作者没有经过专门学校的训练,技艺多以家族或个体方式沿袭传承。民间艺人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常呈现出某种稚拙的艺术风貌,但这些风貌稚拙的作品,却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着广大民众的心声,因而有着较强的艺术生命力。

民间工艺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观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利用自然是人的能力。民间工艺的制作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其取材来源于当地提供的自然资源。如制作瓷器需要产高岭土的地域,山东淄博的宝石瓷源于当地色泽米黄偏灰的原料。贵州的蜡染和扎染用的也是当地的植物颜料,竹器和藤器的制作只能产生于南方。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民间工艺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没有生态环境提供的资源,就没有民间工艺的创造。

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民间工艺创作的本身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原始社会的民间艺术伴随着大量的民间神话和传说,表现出人对自然的感性认识和最初的生态理念。这种认识和理念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发展进步、随着人类现在对自然的回归和认同,并没有消失。作为农耕大国和农耕古国,我国产生了24节气歌。春天有“鞭春牛”的习俗,以纸扎糊春牛,进行表演,表示春耕的时节已到,期望农业丰收。冬日张贴的“九九消寒图”上面有24节气歌,表现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民间工艺往往取材于自然界的花草动物,在民间神像中也往往出现各种动物神和植物神的形象,这同样表现人类对自然的关注。

民间工艺的造型多是“人化的自然”。广西苗族、瑶族的挑花和湘西土家族的织锦上出现的抽象的几何纹样,苗族的鹅翅花、勾虫花,景颇族的牛角花、蚯蚓花,都表现了主体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它维护着审美主体的心得灵性,寄寓着审美主体的心得意象,审美主体的心得灵性与美妙的自然合为了一体。

民间工艺具有求生避邪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民间工艺是一种精神创造,也是一种物态创造。这种物态的创造本身就是民众的生活方式,本身就负载着生活的功能。所以它体现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与民众的生活愿望紧密地联系。民间工艺往往重复出现驱除灾难、追求吉祥的主题;出现希冀多子多福、绵绵瓜瓞的主题;出现渴望长寿、追求富足的主题。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是迟缓的,民众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对于温饱的不足,面临疾病的缠绕带来对生命的威胁,面临战争和社会不公平的重压,所以生活富足、远离疾病、子孙繁衍、健康长寿是他们强烈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桃子代表长寿、石榴代表多子多孙,用狮子避邪,放爆竹驱灾,“功利先于审美,审美源于功利,审美的超功利,只在于它是实现了自己的功利目的”。由于实现了自己的功利目的,人才可能产生精神的欢娱,这就是美感。

(摘编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年第2期)

1.下列不属于民间工艺审美特征的一项是

A创作与民众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B创作技艺多以家族或个体方式传承。

C作品常呈现出某种稚拙的艺术风貌。

D作品反映广阔生活,表达民众心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工艺的制作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像山东的宝石瓷、贵州的蜡染和扎染都需要当地的原料,竹器和藤器的制作也只能源自南方。

B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民间工艺的多样性,人有能力充分利用自然,有多么丰富的自然资源,就能创造出多么丰富的民间工艺品。

C从古至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但人对自然的最原初的认识和理念并没有消失,它们还一直体现在民间工艺的创作中。

D民间工艺创作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鞭春牛”表示春耕到、盼丰收,有24节气歌的“九九消寒图”,表现了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民间工艺突出的审美观念,其作品的造型便常是“人化的自然”,它将审美主体即作者的心得灵性与美妙的自然合为了一体。

B作为精神创造的民间工艺同时也是物态创造,也就是民众的生活方式,负载着生活的功能,它体现的审美意识和理想与民众的生活愿望紧密相连。

C因为民众千百年来面临着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灾难,所以追求吉祥、除灾祛病等是他们强烈的审美意识和理想,也是民间工艺创作常见的主题。

D功利先于审美,审美源于功利,人只要实现了自己的功利目的,就会产生精神上的欢娱,或者说美感,而这种美感看起来是超功利的。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中,这是民间工艺的传承方式而非其审美特征。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本题原文“民间工艺创作大多数是民众业余的活动,创作者没有经过专门学校的训练,技艺多以家族或个体方式沿袭传承”,很明显答非所问。

易错点

A项中创作与民众联系表述属于整合内容,容易误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中,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民间工艺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并非一定就能创造出相应多样的民间工艺品。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比对原文信息。一般一是比对跟原文内容的出入或差别;二是比对选项中表述出来的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本题属于曲解文章,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文“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民间工艺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没有生态环境提供的资源,就没有民间工艺的创造”

易错点

D项易误选。因为是对原文信息的转换表述。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D项中,实现功利目的可能产生美感,但并不必然产生美感。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读懂作者写作意图。本题重在比对词语。选项表述太过绝对。原文““功利先于审美,审美源于功利,审美的超功利,只在于它是实现了自己的功利目的”。由于实现了自己的功利目的,人才可能产生精神的欢娱,这就是美感”。 也就是说实现功利目的可能产生美感,但并不必然产生美感。

易错点

C项易误选,考生容易理解偏,误为强加因果。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夏日题老将林亭

张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注释】①老将林亭:老将,指朝廷功臣,当时朝廷对这些老臣采取弃而不用的政策。林亭,指老将的住所。②凌烟阁: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

8.这首诗的中间两联从哪些方面表现老将生活之“静”的?请简要分析。

9.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联?请简要赏析。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从居所环境:围墙上雨丝细细、“纤草”低垂,园林中风自吹拂、花自飘零,一派幽静冷落的景象。②从日常生活:井水浸酒,以饮酒自娱,鹦鹉为伴,以品茶自乐,安闲中透露出些许孤寂。

解析

白话译文

身经百战功成名就反倒喜欢平静,显赫侯门日渐清幽好像洞仙人家。

墙头上细雨蒙蒙低垂着纤纤绿草,水面上微风回旋聚集着片片落花。

到井台放下辘轳闲逸中浸凉美酒,开鸟笼鹦鹉学舌提醒人莫忘煎茶。

有几人有资格将形象画在凌烟阁,却不曾身经百战交锋于塞外黄沙?

诗歌赏析

这首诗因颔联两句饮誉诗坛。首联“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概括点出老将心境的寂寞及其门第的冷落。一个“翻”字,甚妙。老将有别于隐士,不应“爱静”,却“翻爱静”;“侯门”与仙人的洞府有异,不应相似,偏“渐欲似”,这就把这位老将不同于一般的性格揭示出来。颔联、颈联四句,作了具体刻画。“墙头雨细垂纤草”,“侯门”的围墙,经斜风细雨侵蚀,无人问津,年久失修,已是“纤草”丛生,斑剥陆离。状“纤草”着一“垂”字,见毫无生气的样子,荒凉冷落之意,自在言外。“水面风回聚落花”,写园内湖面上,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这里只用了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风自吹拂、花自飘零、湖面凄清、寂寞萧条的景象。园林冷落如许,主人心境可知。这是诗人寓情于物之笔。 “井放辘轳闲浸酒”,老将取井水之凉,使酒清凉爽口,写其闲适生活。“笼开鹦鹉报煎茶”,打开鹦鹉笼子,任其自由往来,好让它在有客光临时报告主人,督请煎茶待客。这两句从侧面借助物情来反映人情,不仅使画面的形象鲜明生动,构成一个清幽深邃的意境,而且深刻细腻地揭示出老将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状态,手法相当高明。尾联“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用反诘的句式对老将进行规劝与慰勉,揭出诗的主旨。据《新五代史》载:蜀王建五年曾起寿昌殿于龙兴宫,“画建像于壁”,并且还起“扶天阁,画诸功臣像”。这两句是说:在凌烟阁画像留名的人,又有谁不曾在战场上立过功呢?功劳是不可抹煞的,感到寂寞与萧条是大可不必的。

这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前六句铺写老将寂寞闲适的“仙家”生活,后二句笔锋一转,点明旨意,文势波澜曲折。本来,以“百战”之功赢得封侯的老将,在诗人看来更应竭力报国。可“功成”反爱起“静”来,这是出人意外的;“静”且不说,还愈来愈欲“似仙家”,一点世事也不关心了;不唯如此,竟连自己居住的园林也懒得去经营修葺了。铺写老将的消沉,一层比一层深入,反过来证明规劝老将的理由越来越充分。如果说,前者是“画龙”,那么后者就是“点睛”;二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使诗歌的“理”,在情景交融的画面中表现出来,规劝之旨,体现于诗情画意之中。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的形象。

解题思路

题目要求考生分析中间两联从哪些方面表现老将生活之“静”的。属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回到具体诗句中,通过诗句内容来进行分析。围墙上雨丝细细、“纤草”低垂,园林中风自吹拂、花自飘零,一派幽静冷落的景象。井水浸酒,以饮酒自娱,鹦鹉为伴,以品茶自乐,安闲中透露出些许孤寂。看来诗人是人从居所环境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来表现老将生活的之静。

易错点

考生回答应该全面,注意是两个方面。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尾联。在凌烟阁画像留名的人,又有谁不曾在战场上立过功呢?此联在前三联铺写老将寂寞安闲的“仙家”生活后,笔锋一转,用“凌烟阁”的典故和反诘的句式对老将进行规劝与宽慰,从而点明主旨。

解析

见第8题解析。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

本题要求考生,赏析这首诗的主旨句。诗歌的结构规律是起承转合,所以往往是尾联,卒章显志,本诗也不例外。在前三联铺写老将寂寞安闲的“仙家”生活后,笔锋一转,点明主旨。

易错点

考生因为对诗句内容没有理解到位。因而对主旨句找不准确。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幸福

(前苏联)高尔基

有一次幸福离我如此之近,我几乎抓住了它温柔的手。

这事发生在散步的时候。一个炎热的夏夜,一大群年轻人聚在伏尔加河畔捕鲟渔民的牧场上。大家坐在篝火旁,喝着渔民们煨的鱼汤,饮着伏特加和啤酒,谈论怎样更快更好地把世界建设起来。后来,大家都感到身心疲倦了,便纷纷跑到已经刈割过的草地上歇息了。

我和一个姑娘离开了篝火,我觉得她聪明又伶俐。她有一双漂亮的黑眼睛,她的谈吐里总是流露出朴素纯真的感情来。这个姑娘待一切人都十分温和。

我们走得远远的,肩并着肩,在我们的脚下,草茎被踩折了,发出唰唰的声响。天穹的透明酒杯向大地倾泻出月亮清辉的醉人气息。

“多美啊!像非洲的沙漠一样,那草垛就是金字塔……”接着她提议,像白天一样,坐在干草垛上,在浓浓的圆形阴影里,草螽鸣叫着,远处有人悲凉地唱道:“哎,为什么你背叛我?”我开始热烈地为姑娘讲述我所熟悉的生活,讲述了我不能理解的生活。可是,她突然轻轻地叫了一声,仰面倒了下去。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见到晕倒,刹那间我感到惊慌失措,想喊,想求援,但立刻想到我熟悉的小说中品德高尚的英雄,在这种场合下应该做些什么。于是我就解开她的衣领绦子,好让她能松快地喘气。

这时,看着她美丽的面庞,我脑子里嗡的一下,如火燎一般,想去吻她。可是,我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拼命地奔到河边去取水,因为按照圣书上写的,在类似的情况下,万一出事地点没有小溪——这是小说的聪明作者事先设置的,英雄总是跑去找水的。

我捧着盛满水的帽子,像烈马一样,在草地上跳着跑了回来。这时,害病的姑娘已经倚着草垛站了起来,被我弄乱的衣服也都整理得井井有条了。“不要。”——姑娘用手推开我的湿帽子,疲乏地说。

她离开我,朝篝火边走去,那里有两个大学生和统计员依然悲吟着那支令人厌烦的歌儿:“哎,为什么你背叛我?”“我没有给您带来痛苦吧?”——姑娘的沉默使我困惑,我问道。

她简短地答道:“没有。您——不是很敏捷。我,当然还要感谢您……”我觉得,她不是真诚地感谢。

我不是经常见到她,可是,打这以后,我们的会面更少了。很快地她就从城里完全消失了影踪。大约过了四年,我才在船上遇到了她。

她住在伏尔加河畔的农村别墅里,启程回城里丈夫那儿去。她已经怀孕,穿得漂亮而舒适。她的脖子上戴着一条长长的金项链,衣服上别着一枚大胸针,好像佩着勋章一样。她变得更美,更丰腴了,就像快活的格鲁吉亚人在梯比利斯炎热的广场上出售高加索浓葡萄酒的皮囊。“你看,”——我们亲切地交谈,回忆往事,她说,“你看我已经嫁人了,可还是……”夜来了,河面上泛映着霞光。船舷卷起水沫,呈红裙筛状的宽阔条纹,隐没在北方蔚蓝的天际。“我已有两个孩子,现在等着生第三个了。”——她用行家热爱自己事业的骄傲口吻说道。

她的双膝上放着一袋黄纸包的桔子。“呃,要我告诉您吗?”——她问道,黑眼睛里漾出温柔的笑意:“假如那时,在草垛那儿,您是知道的,您要是……勇敢一点……唔,吻我的话……那么我就是您的妻子了……我难道不——喜欢您吗?真是怪人,急着去打水……唉,您!”我告诉她,我的举止是书上指示的,那时我认为,遵照圣书去做神圣不可违反的,首先就得给昏迷的姑娘喝水,只有等她睁开眼睛,叹道:“啊,我在哪儿?”这之后才可以吻她。

她微微笑了笑,然后沉思地说:“我们的不幸正在这儿,我们依然想遵照圣书生活……生活——比书本更广博,更充满智慧。我的先生……生活完全不像书本……啊……”

她从纸袋里拿出一只橙黄的橘子,仔细地瞧了瞧,然后皱起眉头,说:“恶棍,真掺了烂的……”她用笨拙的手势把橘子抛进水中,——我看到橘子打着旋,沉入红色的波浪。“那末,现在——怎么呢?还是照圣书生活,啊?”我沉默不语,凝望着岸边染上落日火焰般色彩的沙滩,凝望着更远处——空旷的金红的草地。

翻倒的船只横七竖八地卧在沙滩上,像许多大鱼的僵尸。在金黄的沙滩上躺着白柳忧郁的阴影。远方牧场上,干草垛如同小丘似的耸立着。我想起了她的比拟:“像非洲的沙漠一样,那草垛就是金字塔……”美丽的妇人剥去第二个橘子的皮,以长辈的口气重复着,像是教训我:“是的,我要是您的妻子……”“谢谢您,”我说:“谢谢”。

我感谢她——是真诚的。

1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只有一句话,表述简洁,富有深意,“如此之近”“几乎抓住它温柔的手”等语,表达了遗憾的思绪,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两次出现悲凉的歌吟“哎,为什么你背叛我”,第一次暗示接下来二人的交往可能会不太顺利,第二次则主要暗示姑娘失望烦乱的情绪。

C“我”按照圣书上写的去取水解救这位“晕过去”的姑娘,而“她”对“我”的做法很不解,这从“她”当时的言行和四年后对“我”说的话中可知。

D小说谈到姑娘时,多以“她”相称,而在快结尾处,却用了“美丽的妇人”的称呼,这一变化是为了突出“她”的美丽以及“她”已为人妇的事实。

E这是一篇爱情小说,描述了两个两情相悦的青年人四年前一场美丽的错过,借主人公“我”表达了对“错过”的深切惋惜和对生活的辩证思考。

12.小说中的“她”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3.小说画波浪线部分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4.关于这篇小说的题目,还有一个译本是“最温柔的那一刻”。对于这两个题目,你更欣赏哪一个?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D项,分析不准确,用“美丽的妇人”的称呼,是为了表现此时“我”对“她”的疏远和略带讥讽的口吻。E项,“对‘错过’的深切惋惜”的分析不准确,从作品对四年后“她”言行的描述到结尾处“我”真诚的“感谢”,都能感到对“她”深入了解后“我”的失落与庆幸,而不是什么“深切惋惜”。(写对一个给2分,写对两个给5分)(5分)。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目,必须回到文本中进行对比,找出内容、思想或技巧方面的问题,从而准确判断选项。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2)做姑娘时:美丽温和,是个招人喜欢的人;聪明成熟,是个有心机的人。结婚后:肥硕世俗,是个令人生厌的人。

解析

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即人物的言行等方面进行概括。依据情节和小说中人物的言行,分两个阶段进行概括:做姑娘时和结婚后人物的不同言行。

考查方向

欣赏作品中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形象性格特征:××是一个具有A、B、C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再分析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易错点

小说形象的鉴赏必须回到文本,不能架空分析。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3)这段环境描写,①交代了人物交谈时颓败、枯寂、了无生机、很不和谐的场景;②渲染了此夜的寥落,与四年前二人相处时醉人的月夜形成鲜明的对比;③突出了“我”此时烦乱纷杂的心绪和失落忧郁的内心感受。

解析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①联系段落位置: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在开头: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在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等。在结尾:照应开头,营造余韵,升华主题等。②联系词语选用:用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可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效果。③联系描写对象: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有助于主题的表达。④联系情节发展: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可展示世态风情、暗示人物命运和推动情节发展。⑤联系作品主题:环境影响人物性格的形成,并决定人物的行为举止,它会体现出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作用(1)答题角度:①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暗示社会环境;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②人物(烘托心情,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命运)→③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丰富、深化主旨)。(2)答题格式:①××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氛围,定下了……的抒情基调;②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③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了……的发展,表达(深化)了……的主题。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4)观点一:更欣赏题目“幸福”。

①呼应了小说一开篇“有一次幸福离我如此之近”的表述。②突出当时的“我”不谙世事、不解风情,导致与“幸福”失之交臂。③深化了主题。四年后面对眼前的“她”,肥硕的身形、粗鲁的举止和长辈般教训的口气,“我”真诚地辞谢“她”“要是您的妻子”的假设,使这个“幸福”又有了反讽的意味。

观点二:更欣赏题目“最温柔的那一刻”。

①呼应了小说一开篇“我几乎抓住了它温柔的手”的表述;②与那夜“天穹的透明酒杯向大地倾泻出月亮清辉的醉人气息”的氛围更吻合;③准确概括了四年前“我”和“她”的这段美好的经历,也体现出二人不同的性格。姑娘,美丽聪明,小伙,年轻单纯,一切与朦胧爱情有关的美好、浪漫都凝聚在“最温柔的那一刻”。 (8分))

解析

答题的模式(1)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作者意图。(2)标题的作用:观点+实例分析+作用。本篇小说标题结构一是线索,二人物形象刻画上生动形象;三在主题上形成对比,四内容上。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这类探究题时答题思路是,(1)标题的含义。在理解标题本义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义、象征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双关义或文章主旨意义。(2)标题的作用 。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②以物件(物象)为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以形象特征为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④以问题为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一定要找准确答题的角度再进行探究。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5分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陈建斌的导演处女作《一个勺子》终于上映了,电影中绝大部分人物的,作为新疆人听着觉得很亲切。勺子,就是傻子的意思,但有时候,,当我们说,你勺的呢吗?很可能带有怜惜、疼爱的情愫。这种表达恐怕只有在新疆长大的孩子才能真正意会。新疆是我们的家乡,也是一个到处飘着“勺子”“么事儿”“呕吼”“悄悄”的美丽城市。“他说你任何为人称道的美丽,不及他第一次遇见你……”听听陈建斌这获奖感言,就知道在乌鲁木齐、在新疆长大的孩子们,在青春岁月里,在这片美丽的牧场上,我们,都曾是彼此的“勺子”。

正确答案

①对话都是新疆口音 ②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③我们生活的乌鲁木齐

解析

第一处横线后面“听着觉得亲切”是一个提示;第二处横线联系前后,应该是转折语意,第三处横线后的城市提示。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材料给出的是一个段落,有具体的语境,回答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要注意到题干中要求的“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1、首先我们要理清文段的结构,找出其中的中心句 。 2、然后分析需要补写的上下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常识,适当的想象确定大致方向。 3、注意“其实、因此、但是等关联词语。通过分析复句确定填入的句子内容。 4、注意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与上下句语意连贯照应。有些题目前后的内容是以对举的形式出现的,根据对应关系可以确定填入的词语。 5、分析的时候必须紧扣原文,补写句子时尽量使用原材料中的关键词, 6、注意字数限制。

易错点

不能瞻前顾后,做到内容衔接。

单选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 ,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是中国进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②作为中国最出色的企业家,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他总能 ,在需要抉择的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决断。

③她在人际交往中善于 ,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应变力,因而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她采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A揆情度理 审时度势 明察秋毫

B审时度势 揆情度理 明察秋毫

C明察秋毫 审时度势 揆情度理

D审时度势 明察秋毫 揆情度理

正确答案

D

解析

揆情度理: 揆:估量揣测;度:猜想。按照情和理估量。审时度势: 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是指“分析时势,估计其发展趋向。明察秋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形容眼力好到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事物。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视力很好。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近义成语的辨析,答题时要根据语义侧重点、根据语义范围、根据语义对象、根据感情色彩、根据意义轻重、根据语法结构、根据关键语素的不同来进行判断。比如,字斟句酌、咬文嚼字两个成语的细微差别。

易错点

必须结合语境区别“揆情度理、审时度势”的语义区别,否则可能会导致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过去,喀纳斯景区一到冬季就大雪封山无法进入,现在,景区可以做到雪停路净的清雪速度,这样冬季也能来喀纳斯旅游了。

B面对诸多变化,中外媒体同行就视频媒体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及传统媒体如何更好地发展、壮大和生存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C虽然历经了2000多年的沧桑,但海昏侯墓的主椁室仍然保存了下来,且从未被打开过,因而得以完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D金凤凰舞蹈队是一支由五星路西社区和建工大院社区老年活动队联合组建的,她们的舞蹈给现场的球迷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感受。

正确答案

C

解析

A项,“做到”“速度”搭配不当;B项,“发展、壮大和生存”语序不当;D项,“是一支……”缺宾语中心语“队伍”。

考查方向

辨析语病。

解题思路

语病辨析题答题时,可以用语感审读法。这是一种凭语感直觉对句子是否有语病作出判断的方法。对于结构比较简单、语病比较明显的句子,这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一般分两步进行:1.直觉。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那些感到拗口别扭的地方,往往就是可以初步判断为有语病的地方。实际上,判断一个句子是病句,很多时候靠的就是这第一直觉。2.审读。对感觉不顺畅、不符合一般习惯的地方复读几遍,仔细品味。比如,A项,“做到”“速度”明显搭配不当。

易错点

B项,语序不当,容易误判。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祭祀是我国古代社会中较婚姻更为经常的一种礼制和生活内容。那么,茶是什么时候开始用来作祭祀的呢?一般认为“ 。”这也即是说,茶叶只有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之后,才慢慢被用诸或吸收到我国礼制之中。

A我们把茶当作饮料以后,就派生出了一系列的次生文化

B饮料吸收了茶元素以后,才派生出一系列的次生文化的

C茶是在被当作饮料以后,才派生出一系列的次生文化的

D茶被我们当作饮料以后,就派生出了一系列的次生文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从话题是否一致、语气是否贯通等方面考量可以使用排除法,注意横线前话题的一致和内容的提示。注意横线前后话题都是围绕“茶”来表述的。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语句复位型衔接题,答题时必须注意,答案符合显性要求,暗合隐性要求。题目的显性要求主要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包括对象、修辞手法和字数等,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而隐性要求主要是语体的风格、内容的拓展、情境的氛围、情感的褒贬等,往往是一种内容上的要求。隐性要求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需要考生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推测与想象。如果答案符合显性要求,只能得到基本分;若答案同时暗合了隐性要求,则能得到高分。。

易错点

易误选D项,没有注意到话题的统一。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在乌鲁木齐市正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而努力,《红绿灯》也已成为首府百姓耳熟能

详的歌曲:“……一撇一捺做个人,一生正气讲文明。长长短短人生路,迈步要看红绿灯。”

请以“前面是红灯”或“前面是绿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选定完整作文标题;②800字以上;③不能抄袭,不得套作。

正确答案

前面是红灯

夏风很是凉爽,特别是繁星点点的夜晚。而每当这是,我都会随家人一同散步到热闹的街头。今晚依旧如故。

前面几十米有一条马路,要想到达对面的街头,就必须穿越眼前的红绿灯路口。我从来都讨厌这样的路口,因为总要浪费很多时间,但此时心里却有一丝丝的喜悦,缘故自然是人行道边格外精神的绿灯。我想也没想,就想着爸爸一起跑过去,但此时的爸爸却异常休闲,一点儿也没有为前面的绿灯而迈大过脚下的步伐。我心中不免有些疑惑,但还是迅速地跑了起来,希望能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顺利地到达对面。可当我正到达十字路口,一脚准备落在人行道上时,却出现了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绿灯转红灯了。只能无奈,本是出来散步,却走了个满身大汗,马路没过成,也丢失了欣赏夜景的大好机会。真是失策。

站在红灯高挂的道路上,对刚才爸爸的怪异行为恍然大悟。才明白,原来绿灯并非一定就是迈力前进的标志。你需要掌握时机,也需要仔细观察一下,这绿灯究竟亮了有多久,如果刚亮,自然是迎灯而上,到达成功的彼岸;如果只剩微弱的光芒,眼看即将消逝,倒不妨保持脚下的步伐,去看看其他的事物,因为即使你一鼓作气地往前赶,也只是徒劳一场。

如此细想,其实人生不也像在走无数的红绿灯道路吗?红灯好比失败,绿灯就像胜利。绿灯虽不常有,但也要抓准机会,万不可看到绿灯就一味前进,因为那背后常常隐藏着红灯的陷阱。看到红灯也不必苦恼,勇敢地迎灯而上,来到十字路口等候,很可能就因为你这股勇气,在下一秒绿灯就将取代红灯的身影。

红灯,绿灯,千万不可给它们的表面性质所诱惑,要想到成功的彼岸,靠的只有你那无穷的智慧和尖锐的目光。

解析

根据材料,很容易看出是抉择的问题,立意一定要积极,正当,应当是对遵守规则的赞颂,引申起来是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抉择,比如对社会中一些现象的观点,排队,贿赂,以及其他方面都可以入文。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解题思路

本题属供材料作文题,写好作文的前提是对所给材料的理解和把握。由于所供材料是两则,审题的关键是找出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审题时,我们需要运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我们可以把事物的各种关联尽可能多地寻找并罗列出来。这一步可以天马行空,不受拘束。其次,在众多关系中选择最能支持观点的那一对。这一步要排除那些对写作没有作用的关系,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易错点

这类作文一般立意没有问题,但是写不出深度。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