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本溪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有学者认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中央集权的“大厦”。右图中空格应填写的制度为( )

A分封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科举制度

D三省六部制度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基础性制度”“支撑中央集权”“郡县制度、尊儒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可知这四项制度涉及地方政治、思想、经济、选官等方面。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国的古代政治制度。

解题思路

三公九卿制度、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央官制,科举制是隋唐以来的选官制度,其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易错点

易错选A,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不符中央集权。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3.“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  )

A科举制度 地主经济

B专制皇权 商品经济

C官僚政治 地主经济

D封建割据 商品经济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与族田对应的不是商品经济,有关选项排除。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国的古代经济。

解题思路

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随着地主经济的形成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形成的应该是官僚政治。

易错点

如果不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及相关政治制度,就不能正确判断。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如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一反一合阶段。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据此理论可以得出行省制(  )

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主要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D是对秦以来郡县制的否定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可知唐朝藩镇割据问题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北宋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无权。所以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指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题思路

根据“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一反一合阶段”,“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可以推断其演变规律。

易错点

如果不了解隋唐、宋、元的地方行政政治制度,就不能准确理解题意。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5.罗马法规定“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的,该动物的所有人应对受害人给予赔偿。有人从非洲带回来一只二条脚的鸵鸟,致他人受到了损害,被害人便将鸵鸟的所有人告上法庭,要求损害赔偿,引起争议。原因是,罗马法只规定了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其所有人应负赔偿责任,而没有规定二条脚的鸵鸟致人损害其所有人应否承担赔偿贵任?”罗马法学家认为:“鸵鸟的所有人应承担责任。”罗马法学家得出结论是依靠(  )

A有罪推定

B法律条文

C法学家权威

D类推解释

正确答案

D

解析

罗马法学家根据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的应负赔偿责任,类推二条脚的鸵鸟致人损害其所有人应否承担赔偿贵任,属于类推解释。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罗马法只规定“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的,该动物的所有人应对受害人给予赔偿”,并没有规定让“二条脚的鸵鸟致人损害其所有人应否承担赔偿贵任”,所以其结论不属于有罪推定。

易错点

法律条文只规定“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其所有人应负赔偿责任”,得出结论的是罗马法学家,不是个人权威。所以BC选项可以排除。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6.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在美国,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这反映出美国( )

A名为民主共和,实为专制暴政

B实行代议制,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C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性

D采取三权分立,防止总统专制独裁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可知从本质上说,美国不是专制暴政国家。据材料“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体现了美国“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性”。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题思路

据材料“多数”可知,各州通过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防止多数人的暴政,而不是通过“实行代议制,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易错点

本题易错选D,美国通过“采取三权分立,防止总统专制独裁”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涉及,与材料“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不符。。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7.钱乘旦教授认为“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这段阐述中凸显了(  )

A资产阶级共和派完全掌握了政权

B各政治派别认同了宪法的价值

C经济发展直接导致政权突变

D革命的风暴到此结束

正确答案

B

解析

由“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法国各派别妥协,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所以说明各派别认同了宪法。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近代民主政治的扩展。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述过于绝对的“完全”错误,经济发展直接导致政权突变,革命的风暴到此结束等不符史实。

易错点

如果不了解法国共和制确立的知识,就不能排除无关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8.19世纪60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曲折

B统治者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C地主阶级阻碍近代化进程

D权力结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

正确答案

D

解析

从“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百日维新流产”“清廷汉官离心”等信息可得出权力比例结构的变动影响了近代化进程。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题思路

依据“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洋务运动”可知“地主阶级阻碍近代化进程 ”不符事实。

易错点

题干中的洋务运动与资本主义发展无关,依据题干中的“百日维新流产”无法说明统治者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9.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无论从“技术”视觉,还是从“制度史”视觉,都不难发现这是一场不对称的前现代对现代的战争,也是一场注定必输的战争。作为一个不能实现全方位现代化的国家,其“前现代化”的主要成果是(  )

A经济发展近代化

B政治制度近代化

C工业技术近代化

D军事技术近代化

正确答案

D

解析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支近代化海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的“前现代化”的主要成果是军事技术近代化。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解题思路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没有实现经济发展和工业技术的近代化。

易错点

洋务运动时,政治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没有实现近代化。。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

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可知祖先崇拜有利于强化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国的宗法制。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中“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可知祖先崇拜是中国宗教独有的内容,而非中国宗教产生的原因。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祖先崇拜不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易错点

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的是宗法制而非祖先崇拜。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0.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可知此时的中共注重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

解题思路

根据“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大革命失败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无关。

易错点

本题会错选B,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排除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1.有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地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发生说明中国社会(  )

A近代文化转型成功

B民众日趋觉醒

C反对专制成为时代主题

D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正确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涉及的事件都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都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民众日趋觉醒 表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等民主革命历程。

解题思路

反对专制成为时代主题、制度、文化渐次转型表述不全面而且不符题意。

易错点

这场“总运动”的发生并不单纯指某一角度,所以近代文化转型成功表述不符合题意。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2.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明确指出:“美国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国家获得最基本的发展,而是不是只帮助与美国结盟的国家。……所以现在该是转向印度这样的不结盟国家的时候了”“如果我们只是将与欠发达国家的友谊建立在军事联盟和‘投西方一票’上,那只会使那些国家更加靠近极权主义,并会增加地区战争的可能性”。材料表明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

A出于美苏“冷战”对抗的需要

B帮助世界上所有国家发展经济

C帮助发展中国家打击基地组织

D拉拢印度与中国展开对抗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使那些国家更加靠近极权主义,并会增加地区战争的可能性”可知美国拉拢这些国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它们导向极权主义,即出于美苏“冷战”对抗的需要。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

解题思路

根据“只会使那些国家更加靠近极权主义,并会增加地区战争的可能性”可知美国并不是帮助帮助世界上所有国家发展经济。肯尼迪时代还没有出现基地组织。题干内容反映了美国试图拉拢印度,但未体现拉拢印度与中国展开对抗。

易错点

根据关键信息点“肯尼迪”,从时间限定排除无关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4.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正确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受到的挑战进一步加剧。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题思路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都属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体现,从属于D选项。

易错点

注意分清潮流与具体表现的区别,辨别从属关系。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8.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 罗代尔强调的是(  )

A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B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C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正确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可以看出世界文明正走向统一;从材料“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可以看出未来的世界文明仍然是多元的文明。故选D。【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文明史观。

解题思路

B、C只说了材料的一个方面,不够全面。

易错点

关键读懂材料,“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1. 1970 年,毛泽东提出中央各部门要实行“虚君共和”,“中国很统一,但经济发展慢,欧洲不统一,但经济发展快。还是虚君共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调整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为重点

B主张扩大地方政府和企业自主权

C跳出了一放就乱和一统就死的怪圈

D强化统一领导和中央集权的原则

正确答案

B

解析

毛泽东从1956年开始自觉地反思这一体制的弊端,并就如何合理配置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虚君共和”就是他提出来替代既有的中央高度集权式经济管理体制的方案。他认定这一方案有利于调动中央与地方以及企业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发展活力长久地保持。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题思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使之建立起类似于苏联的中央高度集权式的经济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尽管有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辉煌成功相伴随,但始终不能令毛泽东满意。借助苏联批评斯大林所形成的特定政治氛围。

易错点

解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苏联的教训,否则不能理解意图。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3.大卫科兹写道:“我们已经看到,早在1987年某些党国精英就把自己变成资本家了,到1989年,这一现象已是遍地开花了。不是因为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终结,党国精英才抛弃旧体制。真正的事实与之相反:是由于党国精英抛弃了旧体制,旧体制才终结。”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  )

A政治民主化的推行

B社会阶层的逐渐分化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社会主义观念的扭曲

正确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中的“不是因为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终结,党国精英才抛弃旧体制。真正的事实与之相反:是由于党国精英抛弃了旧体制,旧体制才终结”可知应该是关于社会主义观念的变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政治民主化的推行、社会阶层的逐渐分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易错点

苏联解体虽然有众多原因,但只能选择材料中体现的观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5.下图是宋学海2005年发表的漫画《这雨怎么越下越大》,对这一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

①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②亚洲各国与日本缺乏政治互信

③日本对历史问题没有正确反省

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漫画中说明亚洲各国对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做法感到愤慨,日本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错误。故②③④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题思路

本题需要具有解读漫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应注意其寓意所指。

易错点

易错选①,就所学可知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6. 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新全球史》提出:“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据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制度 (  )

A自曹魏开始实行至唐朝废止

B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

C全国的田地进行了平均分配

D反映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正确答案

D

解析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这一制度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其做法是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农民承担一定的徭役负担。可知起反应的是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反映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解题思路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均田制北魏开始实行。所以自曹魏开始实行至唐朝废除,全国的田地进行了平均分配的表述不准确。

易错点

“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的“根本”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7.晋商和徽商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主要原因是( )

A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正确答案

A

解析

由于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所以发展非常缓慢,尽管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也没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而商帮的活动又不是建立在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基础之上,所以会出现题干中所述的结果。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明清商帮的发展。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所述的商帮的发展只是附属于传统手工业生产。“晋商和徽商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说明“商业经营观念落后”不符题意。

易错点

分析材料“晋商和徽商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说明“商业经营观念落后”不符题意。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9.如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企业、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

A自然经济 民族企业 洋务企业 外资企业

B自然经济 外资企业 洋务企业 民族企业

C外资企业 洋务企业 自然经济 民族企业

D民族企业 外资企业 洋务企业 自然经济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图片内容可知“1”是被其它所有类型经济瓦解的对象,结合选项和所学内容可知“1”应为自然经济,故排除C、D;“4”是被“2”、“3”压制的对象,结合所学内容可知“4”应为民族企业,故排除A;对民族企业起到诱导作用的是洋务企业,起到刺激作用的是外资企业,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明确数字所指。

易错点

注意题干图示相互关系,否则易选错混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0.为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在1931、1942、1950、1953年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结合历史背景可知,1950年的土地政策是(  )

A依靠贫雇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保障农民及地主的地权、财权、政权

C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D把……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1950年的土地政策主要把地主土地没收并分给农民,所以“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是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是解放战争时期,“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是1953年一化三改时期。

易错点

解题关键是区分清楚各时期中共土地政策,否则无法选择。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2.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  )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内战”“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得到答案。从内战的时间可以排除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和新经济政策。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提取和解读。“内战”“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等信息可知是1918-1921年期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易错点

利用对教材知识的准确记忆来解决问题,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评价即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4.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前所长莱斯特·布朗曾撰文指出中国生态环境如土地、水资源、农药、化肥、能源、大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渲染其危及日、韩等邻国。文章发表后,西方一些国家中就掀起了“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浪潮,该浪潮时至今日仍然存在。此论调实质上反映了(  )

A西方国家害怕中国的和平崛起

B中国的环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C西方国家固守传统的意识形态

D中国崛起威胁发达国家的利益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生态环境如土地、水资源、农药、化肥、能源、大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渲染其危及日、韩等邻国”可看到其夸大其词,对中国的偏见和敌视。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

解题思路

解题需联系冷战的历史,“西方一些国家中就掀起了“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浪潮,该浪潮时至今日仍然存在”说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不认同。

易错点

“此论调实质上反映了”说明应选择本质的而非表面现象。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3.罗斯福新政时期某艺术家的歌曲唱到:“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歌曲反映出当时(  )

A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B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

C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

D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的关键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可知当时很多人认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本质是在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这种财富分配是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这实际上是对新政的误解,因为它的本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更好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B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题思路

C不正确,因为新政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D从题中无法体现。

易错点

A是新政的特点,但与题干中的抨击新政无关。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

材料二 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刘植荣《外国公务员如何公示财产》

材料三 1948年8月,国民党高层会议在庐山召开,蒋经国提出“公示高官国外财产”的建议,蒋介石不敢同意。 ——苏州生《评蒋介石父子“官员财产公示”之争》

25.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6.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能率先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政治前提。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14分)

27.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蒋经国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的目的。蒋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阻力:皇亲国戚、权臣贪官。 制度:监察制度。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人治色彩浓厚,监察和处罚体现君主个人意志。

解析

关键信息: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阻力应从财产公示制度会对那些群体不利角度入手分析;制度则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归纳。。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

解题思路

从材料一分析可知阻力应从财产公示制度下会对哪些群体不利角度入手分析。反腐措施是监察制度。原因结合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特点即可得出。

易错点

本题关键掌握监察制度的实行原因及评价,否则与其他政治制度混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前提:英国19世纪议会的改革和责任内阁制的最终确立,代议制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原因:1787年宪法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障;两党制下政党相互制衡;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官员自上而下带头执行;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执行;民众积极参与监督。(写出五点即可)

解析

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道德改革法》、“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原则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归纳;前提依据材料二的时间信息把握时代背景;原因应从1787年始美国代议制民主发展、完善的角度入手分析,列举相关史实与意义。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英国代议制大发展和完善和美国宪法。

解题思路

材料二反映的是英美等国通过立法的手段来推行财产公示制度的历史现象,关键信息找准,从政治民主化角度分析。

易错点

英美国家的制度建设区分清楚,易张冠李戴。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目的:为挽救国民党因解放战争不利局面和政治腐败引发的统治危机。

原因:财产公示会触及国民党官僚集团的利益。

解析

依据时间信息,把握时代背景,分析目的与原因。1948年8月是处于解放战争的反攻阶段,决战的前夕,国民党因统治腐败在军事上节节失败,故目的应从军事危机与政治危机两个角度归纳;原因则应理解蒋家本身的反动本质。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国解放战争。

解题思路

解题关键把握时代背景分析目的和原因。

易错点

找准出发点,依据时间1848年和国民政府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1年10月14日,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革命发展的客观进程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邓小平曾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摘自肖枫《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31.依据两国的具体实践,评述材料中两位领导人的共同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评分说明:概括出两位领导人的共同观点。

能依据当时两国的具体实践正确论证该观点。

示例:观点:都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重视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正确处理好革命精神与个人物质利益的关系。

论证:两位领导人在强调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的同时,更突出强调了重视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重要性。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同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中国在农村实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两者都充分考虑了农民的个人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若用其他具体事例进行论证说明亦可得分。)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概括出两位领导人的共同观点,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重重视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正确处理好革命精神与个人物质利益的关系。其次联系所学知识,运用相关的事实来论证这一观点,可以选择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说明。注意在阐述过程中注重说明两者时如何保障农民利益,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的。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概括出导人的共同观点,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多角度来论述,不要片面。

易错点

思考角度不全面,不能多角度论述正确论证观点。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材料一 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中国很长的历史都是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集中的行政管理阻止任何除农业以外的新尝试……并迅速滋长贪官污吏,导致农民起义……。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材料二 16~18世纪的西方各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重商主义道路,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体制制度转型,先后成为世界强国。重商主义具有国家干预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军事扩张主义、殖民主义、鼓励人口增长等政策特征。

──以上材料均摘自当代经济学家何正斌的《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

请回答:

28.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经济发展“渐进”的基本路径。(2分)

29.就经济而言,材料一中所说“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存在哪些负面作用?请结合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予以说明。(4分)

30.建国初期我国借鉴苏联模式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从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教训?(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基本路径:西方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完善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制度环境五个发展阶段。

解析

根据“西方各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重商主义道路,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体制制度转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方经济发展“渐进”的基本路径有重商主义、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完善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制度环境等。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西方的经济政策。

解题思路

根据平时所学的基础知识就可以进行回答,同时注意要点全,不要片面。

易错点

脱离材料,自由发挥。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明清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对外交流,造成中国落后挨打。

解析

根据“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集中的行政管理阻止任何除农业以外的新尝试……并迅速滋长贪官污吏,导致农民起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的模式会阻碍出农业以外的其他经济类型的发展,明清时期执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还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对外交流,最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国的古代经济制度。

解题思路

提取相关知识,注意从经济角度回答。

易错点

不能按照条理回答问题。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片面追求高速度和公有化程度,浪费资源,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经验教训:必须从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坚持对外开放。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所以仿照苏联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很大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过分重视重工业,片面追求高速度和公有化程度,最终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由此可知,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从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能照搬外国等。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要求,分点作答。

易错点

照搬无用知识点,分析的角度出现偏差。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