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青岛市2016年高三期末试卷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9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是生化反应的介质,也为细胞提供生存的液体环境,所以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B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离不开氨基酸、蛋白质和RNA

C核酸能贮存遗传信息,但在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中,DNA是遗传物质,RNA不是

D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原因是糖类在活细胞中的含量比脂质高

正确答案

D

解析

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是生化反应的介质,也为细胞提供生存的液体环境,所以没有水就没有生命,A正确;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氨基酸作为原料、酶的催化作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mRNA模板等,B正确;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正确;在生物细胞内糖类的氧化速率比脂肪快,而且糖类的氧化既可以在有氧条件下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所以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D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中化合物的组成、功能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根据细胞中水、蛋白质、核酸糖类等的功能,分析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化合物功能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21. 某种昆虫控制翅色的等位基因种类共有五种,分别为VA、VB、VD、VE、v。其中VA、VB、VD、VE均对v为显性。VA、VB、VD、VE互为显性,都可以表现出各自控制的性状。该昆虫体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则基因型种类和翅色性状种类依次分别为

A15和10             

B10和7

C15和11

D25和7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控制翅色的是五种复等位基因,昆虫体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可知五种复等位基因可组成的杂合子的基因型有C52=10种,包括VAVB、VAVD、VAVE、VAv、VBVD、VBVE、VBv、VDVE、VDv、VEv,再加五种复等位基因可组成的纯合子的基因型有5种:VA VA、VBVB、VDVD、VEVE、vv,共15种;根据题干中五种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分析上述15种基因型的表现型有11种,分别是VAVB、VAVD、VAVE、VBVD、VBVE、VDVE、VAVA、VBVB、VDVD、VEVE、vv,C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复等位基因、基因的显隐性关系等。

解题思路

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五种复等位基因组合形成的基因型的种类;2、根据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确定各种基因型的表现型及种类,作出正确选择。

易错点

本题易在生物体细胞中复等位基因的分布及其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23.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B内环境中丙酮酸的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

C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D正常人体内各种激素的含量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正确答案

B

解析

体温既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等的神经调节,又有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调节,A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而细胞呼吸都发生在细胞内,而内环境是细胞外液,B错误;下丘脑是神经中枢之一,能调节体温恒定、水平衡等,下丘脑一些细胞还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激素,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保持相对稳定,激素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之一,其含量也能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人体内环境稳态与生命活动调节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常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等知识点交汇命题。

解题思路

1、分析体温调节的过程,判断A选项;2、回忆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每一阶段发生的场所,判断B选项;3、分析下丘脑的功能、内环境稳态的含义,判断C、D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丙酮酸氧化分解的场所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25.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正确答案

B

解析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所以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A正确;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传导到神经末梢的突触小体,由突触前膜将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B错误,C正确;递质扩散至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神经递质、突触间兴奋的传递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回顾神经递质和突触间兴奋的传递的知识,分析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神经递质的释放时间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27.下列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免疫中,T细胞主要靠产生淋巴因子“作战”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C浆细胞中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相接触使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

D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正确答案

D

解析

细胞免疫中,T细胞主要靠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发挥作用,A错误;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既在第二道防线中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也在特异性免疫的最初阶段摄取、处理、呈递抗原,体液免疫中抗原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错误;抗体经内质网加工后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高尔基体,囊泡膜(而不是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对抗体进一步加工、包装,C错误;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免疫调节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常与内环境稳态、神经—体液调节等知识点交汇命题。

解题思路

回顾特异性免疫调节的知识,分析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的作用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22. 关于淋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高        B.淋巴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B淋巴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

正确答案

A

解析

回顾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可知,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A错误;林巴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和血浆中,B正确;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系统,在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C正确;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一部分组织液不能被淋巴回收,组织液的量增加,会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根据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等分析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血浆和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24. 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口渴的感觉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正确答案

B

解析

题干信息,回顾水平衡调节的基础知识,判断各个选项。

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内环境中水分减少,血浆渗透压升高,A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加,B正确;口渴感觉产生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而不是下丘脑,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接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的刺激产生兴奋,C错误;下丘脑产生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尿量减少,D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水平衡的调节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常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等知识点交汇命题。

解题思路

分析题干信息,回顾水平衡调节的基础知识,判断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口渴感觉的产生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26.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高浓度的胰高血糖素会刺激肝脏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

B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

C胰岛素可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转化和利用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

正确答案

A

解析

血糖平衡的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分析各个选项。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A错误,C正确;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则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少,可导致血糖升高,B正确;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使血糖水平降低,二者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血糖平衡的调节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常与糖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知识点交汇命题。

解题思路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分析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28.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

B种群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

D适当增加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正确答案

D

解析

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太少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A错误;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没有K值,也没有K/2值,增长速率保持不变,B错误;若气候干燥,则群落可能无法演替形成森林群落,C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高,所以,适当增加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特征、数量变化以及群落演替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常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等知识点交汇命题。

解题思路

1、分析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判断A选项;2、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S型曲线,判断B选项;3、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判断C选项;4、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判断D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忽略J型曲线没有K值和K/2值。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2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吲哚乙酸是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B促进根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作用于该植物的芽,不一定表现为促进生长

C某些植物种子成熟后需低温贮藏才能萌发,可能与脱落酸促进细胞分裂有关

D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但生长素仍能进行极性运输

正确答案

D

解析

生长素(吲哚乙酸)是色氨酸转变形成的,是小分子物质,不是蛋白质,A错误;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生长素浓度低于1 0-8mol·L-1都促进根的生长,而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是1 0-8mol·L-1,故促进根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作用于该植物的芽,一定表现为促进生长,B错误;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C错误;太空失重状态下不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但在植物体的幼嫩的部位生长素仍然能进行极性运输,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植物激素等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1、回顾吲哚乙酸的来源,判断A选项;2、分析生长素浓度对根、芽生长的影响,判断B选项;3、回顾脱落酸的作用,判断C、D选项;4、分析太空失重状态下生长素运输的情况,判断D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条件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18. 某科研小组用一对表现型都为圆眼长翅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中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棒眼长翅:棒眼残翅的比例,雄性为3:1:3:1,雌性为5:2:0:0,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圆眼、长翅为显性性状                B.决定眼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中杂合子占2/3    D.雌性子代中可能存在致死现象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一对表现型都为圆眼长翅的亲本产生了棒眼残翅的子代,推知圆眼、长翅为显性性状;根据子代只有雄性才有棒眼,推知眼型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推理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若无致死现象发生,子代雌性应该为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棒眼长翅:棒眼残翅的比例为3:1:0:0,可实际结果却是5:2:0:0,说明雌性子代中可能存在长翅纯合(AA)致死现象。根据以上推断,A、B、D正确;

根据亲本基因型,推知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基因型及概率分别为aaXBXB(1/2)、aaXBXb(1/2),即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中杂合子占1/2,C错误。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致死现象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致死现象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1、根据题干信息,判断显隐性性状、亲子代基因型、雌性的表现型比例出现的原因;2、结合各个选项给出的信息,作出判断。

易错点

本题易在子代雌性的表现型比例分析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19. 据研究发现,红霉素等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生长,原因是有的抗生素能干扰细菌核糖体的形成,以上事实不能说明

A有的抗生素能阻止转录过程            B.有的抗生素能阻止翻译过程

B有的抗生素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D.有的抗生素能抑制rRNA的合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抗生素作用原理的信息,分析可知,有的抗生素能干扰细菌核糖体的形成,可能是不能合成组成核糖体的rRNA;有的能阻止mRNA与tRNA的结合,而tRNA是将氨基酸转运到核糖体上与mRNA结合,通过翻译合成蛋白质;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抗生素不作用于转录过程,A符合题意;有的抗生素能阻止mRNA与tRNA的结合,从而阻止翻译过程,抑制蛋白质的合成,B、C不符合题意;有的抗生素能干扰细菌核糖体的形成,可能是抑制rRNA的合成;D不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抗生素的作用原理、蛋白质合成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常与中心法则等知识点交汇命题。

解题思路

1、根据题干中抗生素作用原理的信息,分析抗生素可能影响的生理过程;2、分析各个选项,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抗生素的作用分析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30.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B1:1的性别比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

C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D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正确答案

B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种群数量增长受气候、资源、空间、天敌等多种因素影响,性别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B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C正确;火灾后森林中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进化、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1、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判断A选项;2、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判断B选项;3、分析动植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及群落演替类型,判断C、D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1:1的性别比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32.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相同

正确答案

C

解析

分析图示信息,甲群落最初物种丰富度为0,即没有生物,属于初生演替;乙群落初始物种丰富度较高,是次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仍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从这里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群落演替的方向受很多因素影响,在气候干燥的地区很难演替形成森林群落,B错误;乙群落是次生演替,虽然由于气候等因素的改变而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但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正确;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其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其结构存在差异,D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群落结构、演替等。

解题思路

1、分析图示信息,确定甲、乙群落的演替类型;2、根据群落演替、结构的知识,分析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群落结构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20. 下列哪项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发展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正确答案

B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以个体而不是种群为单位进行的,也没有基因频率和隔离的概念;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就是通过生存斗争,具有有利变异、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等。

解题思路

1、回顾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2、分析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易错点

本题易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发展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31.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正确答案

C

解析

鹰的迁入率增加,黑线姬鼠的数量增加,种群密度增加,A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原理,(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捕获的标志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总数),计算出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为14000只,该农场面积约140hm2,所以,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B正确;群落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只是一种生物数量的减少,并未影响物种数目,C错误;能量流动逐级递减,随着食物链营养级的升高,能量逐渐减少,所以,在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特征、食物链、能量流动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常与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点交汇命题。

解题思路

1、分析题干信息和种群特征,判断A选项;2、根据题干信息和标志重捕法的基础知识,计算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判断B选项;3、分析丰富度的概念,判断C选项;4、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判断D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丙酮酸氧化分解的场所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2. 细胞膜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的流动性使细胞膜具有识别外界信息的作用

B生物膜的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实现

C细胞膜对膜两侧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D细胞膜上磷脂和胆固醇使细胞膜既有一定的流动性又比较坚实

正确答案

A

解析

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所以细胞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A错误;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B正确;

细胞膜的功能之一就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载体蛋白使细胞膜两侧的物质进出具有选择性,C正确;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或贯穿其中,另外许多细胞的质膜夹杂着刚性的胆固醇,磷脂的尾和胆固醇一起存在于脂双层的内部,使得质膜既有一定的流动性,又比较坚实,D正确质。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分析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判断各个选项的正误。

易错点

本题易在细胞膜上磷脂和胆固醇的作用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6. 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TP的形成受温度和PH的影响

BATP中的能量可直接转化成光能

C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可形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D有氧呼吸及光合作用产生ATP均在膜上进行

正确答案

D

解析

ATP的形成是化学变化,需要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和PH影响,A正确;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可直接转化为光能,如萤火虫的荧光等,B正确;ATP是三磷酸腺苷,是由一个腺苷(腺嘌呤和核糖结合)和三个磷酸基组成,而腺苷与一个磷酸基结合构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C正确;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产生ATP,其中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并不发生在膜结构上,D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ATP的结构、产生、能量来源和去向等。

解题思路

根据ATP的结构、产生部位、能量来源和去向,分析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ATP产生的具体场所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8. 番茄幼苗在缺镁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下降的原因是(  )

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降低

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

C光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降低

D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不变

正确答案

B

解析

镁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叶绿素吸收并利用光能进行光反应,光反应产生[H]和ATP参与暗反应,缺镁导致叶绿素不能合成,光反应减弱,暗反应强度也降低。A、C、D错误,B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镁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等。

解题思路

根据镁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等,分析缺镁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影响。

易错点

本题易在镁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9. 如图是酵母菌有氧呼吸模式图,①~③代表有关生理过程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处释放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B①和②处产生乙的量相等

C②中的生理过程需要H2O

D缺氧条件下甲可以转化为乳酸

正确答案

C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分别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的场所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的场所线粒体内膜。甲是丙酮酸,乙是[H]。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只有一部分转移到ATP中储存起来,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错误;1mol葡萄糖在有氧呼吸中分解,第一阶段产生4mol [H],第二阶段产生20mol [H],B错误;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水的参与,C正确;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不产生乳酸,D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酵母菌细胞呼吸的过程、产物、场所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1、读图分析①~③代表的生理过程和甲、乙物质;2、根据各选项的信息,判断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忽略酵母菌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H]的量、无氧呼吸不产生乳酸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3. 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是核孔

B核糖核苷酸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C细胞核控制细胞所有的遗传特性

D没有细胞核也能合成蛋白质

正确答案

D

解析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染色质是DNA的主要载体,染色质是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A错误;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核糖核苷酸是小分子物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核膜进入细胞核,B错误;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还有少量存在于细胞质中,细胞的一些遗传性状是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C错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有核糖体,也能合成蛋白质,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合成等。

解题思路

分析细胞核各部分结构的功能、蛋白质的合成等知识,判断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核糖核苷酸进入细胞核的途径、细胞核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4. 下列的哪一种物质的出入细胞膜的方式与其他三种方式不同(  )

A根从土壤吸收钾离子

B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排出钠离子

C小肠对钙的吸收

D浆细胞分泌抗体

正确答案

D

解析

从土壤中吸收钾离子、小肠对钙的吸收都是主动运输,动物细胞膜外钠离子多、膜内钾离子多,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排出钠离子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也是主动运输。浆细胞分泌抗体是胞吐,不是主动运输,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等。

解题思路

分析各选项中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作出判断。

易错点

本题易混淆钾离子、钠离子进出红细胞的方式。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5.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能在常温常压下迅速有序地进行,主要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加热使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是能降低反应活化能

B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保持温度适宜且相同

C人体内各种酶作用所需的最适条件是不完全一致的

D酶是所有活细胞都含有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正确答案

A

解析

从土壤中吸收钾离子、小肠对钙的吸收都是主动运输,动物细胞膜外钠离子多、膜内钾离子多,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排出钠离子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也是主动运输。浆细胞分泌抗体是胞吐,不是主动运输,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酶的作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设计的原则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分析加热使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判断A选项;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判断B选项;分析人体内各种酶作用所需的最适条件,判断C选项;分析酶的定义,判断D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加热使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7. 关于小麦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TP所需的反应物

B夏季晴天光照最强时,小麦光合速率最高

C进入叶绿体的CO2不能被NADPH直接还原

D净光合速率长期为零时会导致幼苗停止生长

正确答案

B

解析

光合作用光反应中ADP捕获光能与磷酸结合形成ATP,A正确;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增强光合速率逐渐增大,但达到光饱和点后,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增强而增大,光照最强时,由于CO2浓度等的制约,光合速率不一定最高,B错误;CO2需要与C5结合形成C3才能被NADPH直接还原,C正确;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若净光合速率长期为零时,幼苗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多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停止生长,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的过程、条件等。

解题思路

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条件,分析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净光合速率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10. 下列关于物质转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无氧呼吸也可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

B光合作用中ATP与ADP、NADP+与NADPH之间的相互转化,发生在光反应阶段

C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可以相互转化,瞬时增强光照会使三碳化合物减少

D线粒体能分解有机物,也能合成有机物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有氧呼吸把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水等无机物,无氧呼吸也可把有机物分解成酒精和CO2,CO2是无机物,A正确;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中ADP合成ATP、NADP+合成NADPH,暗反应中ATP分解成ADP、NADPH还原C3后生成NADP+,B错误;CO2与C5 结合形成C3,三碳化合物被NADPH还原成糖类等有机物,一部分转化为五碳化合物使暗反应继续进行。瞬时增强光照产生NADPH增加,C3还原加快会使三碳化合物减少,C正确;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分解有机物,线粒体中的DNA可以复制、转录、翻译,所以线粒体能合成DNA、RNA、蛋白质等有机物,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变化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根据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情况,分析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线粒体中是否合成有机物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11. 在一个细胞周期(间、前、中、后、末期)中,下列现象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B染色体数加倍和染色单体形成

C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形成

D着丝点的分裂和细胞质分裂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形成姐妹染色单体;分列前期纺锤体形成;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分裂末期细胞板出现,细胞质分裂。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判断,A正确,B、C、D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有丝分裂过程不同时期染色体、DNA的变化等。

解题思路

根据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DNA等的变化,分析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时期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13. 下列对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B鉴定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以后再加入待检组织样液中

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常用澄清的石灰水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D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碘液既不能与蔗糖反应,也不能与蔗糖的水解产物反应,所以不能用来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A错误;.鉴定蛋白质时,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震荡摇匀后制造碱性环境,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B错误;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CO2,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C错误;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依据的原理是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低的在滤纸上扩散得慢,黄绿色的叶绿素b离滤液细线最近,扩散最慢,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探索酶的专一性、蛋白质鉴定、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几个教材实验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1、根据碘液是否能检测蔗糖被水解,判断A选项;

2、根据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的使用方法,判断B选项;

3、根据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判断C;

4、根据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判断D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忽略探索酶的专一性的实验中指示剂要能够区分酶是否能催化淀粉和蔗糖的水解。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14. 甲、乙、丙表示某个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图像,丁为某一时刻部分染色体行为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基因位于甲细胞的1号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a基因在5号染色体上

B乙细胞表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C若丁发生在丙细胞形成的过程中,则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相关基因组成有4种

D丁图中①和②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图示细胞来源一个高等动物体,丙图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且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是初级卵母细胞,由此判断该高等动物是雌性,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甲为有丝分裂后期,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由以上分析可知,若A基因位于甲细胞的1号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a基因在其同源染色体4号和(或)8号染色体上,A错误;乙细胞表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B错误;若丁发生在丙细胞形成的过程中,则①的染色单体上基因分别是Ab、ab,②的染色单体上基因分别是AB、aB,所以其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相关基因组成为Ab、ab、AB、aB 4种,C正确;丁图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不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中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1、根据题干和图示信息,判断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和所处时期;2、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基因分布、细胞形态变化,分析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有丝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判断、交叉互换后形成的配子类型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12. 比较某一癌症患者体内的癌细胞、造血干细胞和神经细胞,这三种细胞(  )

A核中DNA含量始终相同

B都能进行转录和翻译

C具有长短不一的细胞周期

D核基因的遗传信息是相同的

正确答案

B

解析

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的过程发育形成个体,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体细胞基因突变形成能无限增殖的癌细胞,造血干细胞能分裂分化形成血细胞,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成熟体细胞,不再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核DNA复制后含量加倍,A错误;活细胞就合成蛋白质,都能进行转录和翻译,B正确;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成熟体细胞,不再分裂,所以不具有细胞周期,C错误;癌细胞基因突变,核基因的遗传信息改变,D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分化的实质、癌细胞的特点等。

解题思路

根据细胞分化的实质、癌细胞的特点,判断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细胞分化的实质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15. 小麦抗锈病基因R和不抗锈病基因r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R和基因r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B基因R和基因r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

C自然条件下根尖细胞中突变形成的基因r能遗传给后代

D基因R和基因r的本质区别是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

正确答案

D

解析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A错误;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B错误;

自然条件下小麦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根尖细胞中突变形成的基因r不能遗传给后代,C错误;

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它们的本质区别是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等位基因的实质、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等。

解题思路

根据等位基因的实质、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分析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忽略自然条件下小麦进行有性生殖。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16. 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是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

B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1/2

CF1代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16

D白眼残翅雌果蝇能形成bbXrXr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两只长翅果蝇交配产生残翅果蝇,判断长翅为显性,残翅为隐性,亲本基因型为Bb;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杂交,产生出白眼雄蝇,可推断亲本中红眼为雌性,基因型为XRXr,亲本中白眼为雄性,基因型为XrY,即亲本基因型分别为BbXRXr、BbXrY。根据以上分析,A正确;

根据亲本基因型可推知产生的雌配子有XR、Xr两种,各占1/2,雄配子有Xr、Y两种,各占1/2,B正确;

F1代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4(长翅)乘以1/2(雄性)即3/8,C错误;

白眼残翅雌果蝇基因型为bbXrXr,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期能形成bbXrXr,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1、根据题干信息及图中的对照实验的设计,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分析A选项;2、根据实验处理和结果,分析B、C、D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在F1代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17. 关于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的二倍体生物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DNA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

B着丝点分裂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

C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D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所给的“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的二倍体细胞”的信息,可知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每条染色体只含有一个DNA分子,是经过间期复制产生的,染色体DNA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A正确;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但DNA数目不变,DNA数目加倍的原因是DNA复制,应该发生在分裂间期,B错误;二倍体生物细胞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一直存在同源染色体,C错误;二倍体生物细胞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染色体等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变化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所给的“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的二倍体细胞”的信息,分析各个选项。

易错点

本题易忽略题干中所给的“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的二倍体细胞”的信息。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33.33.(8分)图甲为某油料作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千重变化曲线;图乙为密闭容器中种子萌发初期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

(1)图甲中曲线a→c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曲线c→d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影响其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哪些                  

(2)图乙中表示O2吸收量变化的曲线是            点之前,曲线①对应的细胞呼吸方式为            

(3)向密闭容器中充入N2以提供无CO2的实验条件,在适宜光强条件下,测得油菜苗叶肉细胞间隙的CO2浓度稳定在62μmol·m-2·s-1。说明油菜叶肉细胞的净光合速率为     μmol/mol,此时,叶肉细胞内的细胞器        释放的CO2较多地被        

正确答案

(1)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种子萌发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光照和适宜的温度和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   (2)②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0      线粒体       固定(叶绿体吸收)

解析

(1)分析种子萌发的过程可知,曲线a→c段种子干重减少,其主要原因是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c→d段干重增加,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到一定阶段,芽等结构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2)种子萌发时,短时间内由于种皮的存在,种子细胞吸收氧气不足,一部分细胞无氧呼吸,CO2的释放量多与氧气的吸收量;一段时间后,种皮吸水胀破,种子细胞获得充足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量等于CO2的释放量。所以图乙中,表示O2吸收量变化的曲线是②;e点时,两曲线重合,说明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故e点之前,曲线①对应的细胞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3)油菜苗叶肉细胞间隙的CO2浓度稳定不变,说明油菜叶肉细胞有氧呼吸释放的CO2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相等,油菜叶肉细胞的净光合速率(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为0μmol/mol,此时,叶肉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中释放的CO2被叶绿体吸收进行光合作用。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影响因素等,考查读图、识图析的能力,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常与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知识点交汇命题。

解题思路

1、根据甲图所示信息,分析,用生物学术语回答第(1)问。2、读图分析曲线所代表的含义,回答第(2)问。3、分析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回答第(3)问。

易错点

1、第一问中对曲线变化原因的表述不全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35.(11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形式是激素调节,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棉花植株根和茎生长的影响,从图中看出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具有             ,C点表示的含义是              ;若测得植株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是          

(2)在早春低温时为让种子早发芽,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其目的最可能是让流水冲去种子中的              (激素)。

(3)感染了矮化病毒的棉花植株非常矮小。在不考虑病毒对其他植物激素影响的情况下,请利用植株幼苗设计实验验证“矮化病毒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

实验材料:株高相同的健壮棉花幼苗、矮化病毒、赤霉素溶液、蒸馏水、喷壶、量尺等。

实验步骤:

将生长健壮的幼苗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同时用              处理。

甲组喷洒一定浓度的        溶液,乙组喷洒等量              

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两组棉花植株的高度,记录数据,整理并计算              

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

,证明矮化病毒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

正确答案

(1)两重性  该浓度的生长素对根和芽的生长促进作用效果相同   m<X<2m(2分)

(2)脱落酸   (3)实验步骤:①矮化病毒(2分)   ②  赤霉素     蒸馏水

③甲乙两组植株的平均高度    预测结果:甲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大于乙组

解析

(1)根据曲线图所示信息可知,对棉花的根、茎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C点是两条曲线的交点,且都是促进生长,则C点表示的含义是该浓度的生长素对根和芽的生长促进作用效果相同;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射引起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得快。若植株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是m<X<2m。

(2)种子发芽时细胞分裂加快,而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所以,让流水冲去种子中的脱落酸,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3)根据实验的目的“验证矮化病毒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分析,矮化病毒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则用矮化病毒处理植株后若喷洒赤霉素,植株高度正常;若不喷洒赤霉素,植株矮化。由此推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喷施赤霉素,因变量是棉花植株的高度。因此在实验中,将生长健壮的幼苗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同时用矮化病毒处理后,一组喷洒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喷洒等量的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最后要对测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计算平均值,即棉花植株的平均高度。若实验组(甲组)平均高度大于空白对照组(乙组),证明矮化病毒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植物的激素调节等,以及识图、实验设计和分析的能力,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1、根据生长素浓度与根、茎生长的关系曲线图的信息,分析、回答第(1)问。2、根据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回答第(2)问。3、根据实验目的,结合单一变量原则,完成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

易错点

1、第一问中对C点表示的含义理解不正确;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34.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请根据下图分析问题:

(1)B为         激素。与健康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的B激素分泌量更        。Graves氏病患者C激素比正常人的分泌量更多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           ,使甲状腺机能增强,另一方面                                        

(2)Graves氏病是一种        病。糖皮质激素(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治疗Graves氏病,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D物质的合成和F过程,D物质为        ,F过程代表        

(3)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调节甲状腺的活动,健康人受到刺激后,使垂体的

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这种调节称为                

(4)某人下丘脑功能正常,但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为诊断病因,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后,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表明该患者的  部位发生了病变。

正确答案

(1) 促甲状腺   少    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   甲状腺激素增多不会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抗体A的分泌

(2) 自身免疫       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

(3)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分级调节   (4) 垂体

解析

(1)根据图示信息,确定C为甲状腺激素, B为激素。根据题干信息,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所以与健康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更少;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促进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即甲状腺激素增多不会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抗体A的分泌,因此,Graves氏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比正常人的分泌量更多。

(2)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叫做自身免疫病,所以Graves氏病是一种病自身免疫病。根据图示及特异性免疫的知识分析可知, D物质为淋巴因子,G细胞产生抗体,是浆细胞,推知F过程代表B细胞的增殖分化。

(3)根据题干中“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判断垂体分泌的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的调节,这种调节称为分级调节。

(4)根据实验结果: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后,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分析可知该患者的垂体发生了病变。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特异性免疫等,以及获取题干题图信息和实验分析的能力,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1、根据题干、题图的信息,确定A、B、C激素,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分析Graves氏病患者C激素比正常人的分泌量更多的主要原因,回答第(1)问。2、根据Graves氏病的病因,分析、回答第(2)问。3、根据题干中“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判断垂体分泌的激素,分析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回答第(3)问。4、分析实验,回答第(4)问。

易错点

第一问中对Graves氏病患者C激素比正常人的分泌量更多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全面,语言表述不科学;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36.(9分)回答下列有关玉米田生态系统的问题:

(1)玉米螟幼虫啃食玉米叶、茎秆、花序等,防治不利会造成严重减产。在玉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玉米螟属于          

(2)上图是玉米田中能量流经玉米螟的示意图,图中A,B分别代表               ,一年内玉米螟获得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            kJ。

(3)玉米固定的太阳能中,有些能量没被利用,有些被利用了。被利用的能量包括哪些?

(4)玉米田收割后,耕地未做任何处理而发生了演替,这种演替类型为        

正确答案

(1)消费者   (2)玉米螟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用于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4.19×106 (2分) (3)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利用,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被分解者利用    (4) 次生演替

解析

(1)根据题干中玉米螟的食物分析可知。在玉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玉米螟属于消费者。              (2)根据玉米田中能量流经玉米螟的示意图分析可知,图中A代表玉米螟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代表用于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758×104kJ/年代表玉米螟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玉米螟的同化量,因此,一年内玉米螟获得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玉米螟的同化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即(244+175)×104kJ=4.19×106 kJ。

(3)生态系统中每一营养级被利用的能量去向都包括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利用、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和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4)玉米田收割后的耕地未做任何处理,仍保留了土壤条件和玉米的种子等,所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群落演替类型等,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分析、计算能力,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常与种群、生态系统等知识点交汇命题。

解题思路

1、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回答第(1)问。2、读图分析玉米螟摄入的能量的去向,回答第(2)问。3、根据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能量的去向,回答第(3)问。4、根据演替的含义和题干信息,判断演替类型。

易错点

1、第二问中对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的分析不准确;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4分

37.(14分)在一个常规饲养的实验小鼠种群中,发现少数几只无毛鼠。为了解该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设置了6组小鼠交配组合,统计相同时间段内繁殖结果如下。(有毛与无毛基因用A、a表示)

(1)以上繁殖结果表明有毛、无毛性状是由         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的,显性基因为          

(2)由表中数据推测        个体在胚胎时期可能部分致死,         基因的频率将呈下降趋势。

(3)上述第1组组合的子代出现了卷毛个体。已知卷毛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直毛与卷毛基因用R、r表示),且卷毛、直毛基因与有毛、无毛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从第1组组合的子代中选择卷毛个体M与另一只直毛个体N交配多产仔,后代全为直毛,则M和N的基因型分别是                        

(4)上述第6组亲本小鼠交配后代中出现白毛雄性个体,选其中一只白毛雄性个体与第6组的子代有毛雌性个体交配,后代有毛个体中雌性均为白毛,雄性均为黑毛,则白毛基因的遗传方式为           ,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其中无毛个体的基因型为            。(黑毛与白毛基因用B、b表示)

正确答案

(1)常      有毛基因或A   (2)无毛      无毛    (3) Aarr   AARR

(4)伴X显性遗传      白毛雌性:黑毛雄性:无毛雌性:无毛雄性=3:3:1:1或(白毛:黑毛:无毛=3:3:2)        aaXBXb和aaXbY

解析

(1)表格中第三组,亲本有毛个体杂交,子代出现了无毛,可推知有毛基因A为显性,且子代无论雌雄,有毛:无毛=3:1,所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根据(1)的推论,第一组母本aa,父本Aa,子代中无论雌雄,有毛与无毛均应为1:1,而表格中无论雌雄性,有毛:无毛=2:1,推测可能是无毛个体(aa)在胚胎时期部分致死导致的。因此,无毛(a)基因频率将下降。

(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有毛、无毛基因与直毛、卷毛基因自由组合,卷毛M个体与另一只直毛个体N交配,后代全为直毛,推知直毛对卷毛为显性。根据(2)的推论,M来自第一组的子代,且表现直毛(即有毛),则其基因型为Aarr;N为直毛(也是有毛),且与M杂交的子代全为直毛,可推知N的基因型是AARR。

(4)分析表格中第六组杂交组合,亲本是有毛与无毛杂交,子代均表现有毛,则子代基因型为Aa。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第6组亲本小鼠交配后代中出现白毛雄性个体,选其中一只白毛雄性个体与第6组的子代有毛雌性个体交配,后代有毛个体中雌性均为白毛,雄性均为黑毛”,可以推知白毛基因的遗传方式为伴X显性遗传;第六组子代中的一只白毛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第六组有毛雌性个体的的基因型为AaXbXb,二者交配产生的后代中,有毛(AA+Aa)占3/4,无毛(aa)占1/4,基因型XBXb的雌性占1/2,基因型XbY的雄性占1/2,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后,A_XBXb(白毛雌性)占3/8,A_XbY(黑毛雄性)占3/8,aa XBXb(无毛雌性)占1/8,aaXbY(无毛雄性)占1/8,所以,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毛雌性:黑毛雄性:无毛雌性:无毛雄性=3:3:1:1或(白毛:黑毛:无毛=3:3:2)。其中无毛个体的基因型为aa XBXb和aaXbY。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致死现象等,以及分析表格数据的能力,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1、根据表格中亲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测基因的显隐性和位置。2、根据表中第一组子代雌雄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分析雌性个体少于雄性个体的原因。3、分析题干信息,考虑致死现象,推理得出M、N的基因型。4、根据亲子代的性别与表现型的关系,推测白毛基因的遗传方式,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以及无毛个体的基因型。

易错点

1、第三问中容易忽略第二问中的胚胎致死现象、直毛和卷毛都是有毛个体等;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