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这一趋势表明了( )
2.中国古代对于“农民”的称呼,青铜器上有“臣”“众”,先秦文献有称“野人”,秦汉有称呼“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明清时称“庄客”“佃”“农民”等,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4.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 )
9.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
6.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
8.北宋科学家沈括对神宗说:“钱利于流借。十室六邑,有钱十万,而聚于一人之家,虽百岁,故十万也。贸而迁之,使人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万矣。迁而不已,钱不可胜计。”在此他强调( )
14.“过去农村是土豪劣绅的天下,‘如今是委员的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了委员’,‘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确实是委员世界’。”毛泽东这里描写的是哪一时期的农村现状( )
16.1986年蒋经国主导了台湾“政治革新”:“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允许台湾艺术、文化和体育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台。这表明台湾( )
17.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
11.现代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谈到近代某项经济运动特点时提到:“它并非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发动,而是由地方官员各自展开”“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这里的“它”指的是( )
15.国货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发端于20世纪初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这一现象( )
20.英国著名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1596年)是麦哲伦之后第二位完成环球航海的探险家,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下面是其部分活动,推动其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
22.“如果只有欧洲的历史,欧洲的工业革命就不能发生。因为这不单是机械的问题,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问题。……没有和东洋的交通贸易,工业革命大概不会发生。”此观点强调( )[:.]
24.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在自传中说:“生产福特T型车需要7 882个独立工序,其中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 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这反映出( )
25.近代以来的法德关系有人比喻为:原来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法国采取了“民主”规则,德国采取了专制规则,结果一再撞车。现在仍旧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人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撞车了。材料中第二个“民主”的含义是( )
21.“(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主要(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成为重要商品的时间非常久远,发端年代无从考证。人们普遍知道的是,从汉朝时起,丝绸就已成为主要的出口外销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供应当时的全部文明世界。北宋以前,桑蚕和丝绸在华北和关中最为发达,后来,北方长期遭受战乱破坏,桑倒丝凋。到明清之际,苏、松棉纺织业大发展,江浙出现了许多谙熟工商业务的殷实明干的富商巨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必然要向可以触类旁通的丝加工业渗透。于是,苏、常、杭、嘉、湖的桑蚕业和丝加工业获得较快发展,苏杭丝织品“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及天下”。由于丝织业在企业内实施规模生产远较个体单干来得合算,因此苏、湖等地兼营纱缎和机业的铺户、账房非常多。“将经丝交给机匠工织,行本甚巨,获利甚微”,是铺户、账房自行设机督织的动因 。当然,也有不少资金颇多的丝商,只会鉴别丝绸的质量 ,而掌握不好生产技术,督导生产有一定困难,不得不从事本钜利微的包买活动,由此使得雇工不多的丝织小机户仍大量存在。
——摘编自《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历时250余年的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太平洋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贸易,美洲的玉蜀黍、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传入中国和亚洲。中国出口的商品都是以生丝、丝绸、棉布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的香料之类,葡萄牙、西班牙始终处于贸易逆差之中,中国则始终处于贸易顺差之中。贸易的不平衡,导致对方不得不支付巨额的白银货币。因此这种贸易被外国学者称为“丝—银对流”或“丝—银贸易”。这种状况也延续到了后来的清朝,持续了近两个半世纪,美洲的白银与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化贸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马尼拉大帆船”古老中国最后奇迹似的辉煌》
材料三 清末民初这段时间,江南地区的纺织品在市场流通量上并没有出现大的萎缩,就苏州地区而言,主要是得益于丝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民国初年丝织产品出口基本保持上升趋势,苏州盛泽绸在其行销极盛时,“远及南洋群岛、东方诸国,甚至北欧、南美、俄国,每年输入国外及供给全国各地,统计生产约一千数百万,故当年有一日万绸之豪语”。本世纪20年代中期,出口开始下降,在出口商品价值比例上,生丝比重高于丝绸的比重。尤其日俄等国开始征收高额关税之后,销量锐减。到30年代后期,难以适应欧洲新潮多变的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观念的局限、管理方式的滞后等因素影响的盛泽绸的销售急剧下跌,“已不及以前三分之一”。
——《海外贸易与近代苏州地区的丝织业》
29.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丝织业出现了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30.民国初年,苏州盛泽绸行销极盛一时的外因是什么?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销量急剧下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8分)
3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丝绸在不同时期对外贸易中发挥的共同作用。(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提出: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
——摘自《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请结合材料和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评析西欧社会转型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户籍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西周时对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并且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了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三长制”的基础上,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人口迁移管制较为宽松,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随着国家优先发展重化工战略制定,出台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此为标志,我国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拥有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粮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1975年新修正的《宪法》取消了关于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文。1978—1994年,为户籍制度的调整松动阶段。1994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结构”。1995—2001年,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进入21世纪,城乡户口一体化成为户籍改革的主导。2003年,各地又推出新的户籍改革措施,停办蓝印户口;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类别,推行城乡户口一体化;进一步降低城市门槛,以准入条件入户。
——摘编自《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26.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10分)
27.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28.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传统户籍制度和现代户籍制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4分)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