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1.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这一趋势表明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这是台湾学者许倬云做的一个著名研究,它表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王室宗亲的公子集团和贵族卿大夫逐步衰落,士阶层逐步崛起,社会阶层呈现出高度的流动性。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西周宗室子弟强调血缘关系故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纷争,故排除B。春秋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血缘为主的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诸侯争霸过程中,卿大夫阶层不断兴起,冲击诸侯,卿大夫阶层之间也不断兼并,在兼并过程中士阶层逐渐得到重用,故选择C。材料没有体现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新的政治力量产生,故排除D。
易错点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区分不清
2.中国古代对于“农民”的称呼,青铜器上有“臣”“众”,先秦文献有称“野人”,秦汉有称呼“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明清时称“庄客”“佃”“农民”等,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中国古代农民称呼的不断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以及农民地位的变化。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生产关系的三要素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和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夏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农业耕作模式是集体耕作。题中青铜器上有“臣”“众”,其中众表示集体劳动,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即井田制下的劳动方式。小农经济是土地私有制产生后的产物。B农业生产工具革新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C农业赋税制度的变革是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后的影响。
易错点
不能正确把握我国土地制度演变,容易误选小农经济
3.下图是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分布示意图(每个数字代表一个铁器出土较为集中的地点),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经济中心的南移出现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出土铁器的数量非常多,说明铁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用品。铁农具在战国时期广泛应用。黄河流域明显比长江流域的分布集中,证明当时黄河流域是国家的经济政治中心。
易错点
铁器和农业的关系,江南地区经济开发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不清楚。
4.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西汉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郡国并行制逐渐向郡(国)县两级制转变,诸侯国势力削弱,王国问题基本解决。A、C项说法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题干中的数字显示封国的数量越来越多,说明封国的实力越来越小,而郡的数量不断增多说明国家垂直管理的地方越来越多,这些都有利于中央加强管理。说明汉武帝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A表述错误。D材料没有显示。
易错点
王国问题解决的措施,容易误选答案C
9.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科举考试也是加强皇权的一种方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表面看是关于科举考试,但在具体解决问题的时候,注意“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这句话。按照正常程序,应该由司法机构对主考官进行审理,但是朱元璋没有走正常的法律程序,说明皇权凌驾于司法机构之上;科举考试也应该由专门的部门主持,朱元璋亲自策问也不符合程序。这些都说明一切事物的决策都可以不经过专门的机构而由皇帝自己决策。皇权不断加强。故B。材料没有体现区域矛盾,排除A。CD内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易错点
本题容易用科举制的内容考虑问题。
5.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政府以诏令形式强调:百工伎巧、养马之人必须世代相袭,为官府服役,不许改业,违者重罚。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翻译过来,可以理解古代手工业者不得随意脱籍改业,技术是世代相传,承担指定工役。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非常严格。古代政府不是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术,而是为加强对手工业的控制以便为统治者服务,排除A。手工业技术世袭体现了技术的封闭性,不利于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排除B。材料中“不听私立学校…”指不继承家族手工业技术而去学习新的技艺,要受到严重的惩罚。排除C。
易错点
古文翻译有难度,材料理解不对。
6.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伦理中心主义指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以伦理价值判断来解释自然现象。“天人感应”即属于其表现之一。B、C、D三项与材料和史实不符。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阶段,思想相对开放,文化兼容并包,科学技术发展,儒佛道三教并行。故能排除ACD三项。题干中“日食”作为正常的自然现象在中国古代比较容易被认为是天降灾祸,是上天对统治者的惩罚,“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上天”的说法符合正统儒家思想天人感应的说法。
易错点
对儒家思想在唐朝的地位,天人感应现象不理解。
7.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通宝的含义是通行的宝货。其名称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货币作用认识加强,也反映了货币地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增强。秦始皇统一货币,中国古代货币逐渐走向统一规范,铜钱的大量使用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走向成熟。通宝钱制主要以年号命名(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作为皇帝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的象征,突出了其政治功能。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货币出现源于商品交换,货币以通宝钱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持续近千年,说明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认可,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年号铸钱只是强调皇权,体现政治功能。货币规范化、货币制度成熟始于秦始皇统一货币。
易错点
货币作用的认识。
8.北宋科学家沈括对神宗说:“钱利于流借。十室六邑,有钱十万,而聚于一人之家,虽百岁,故十万也。贸而迁之,使人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万矣。迁而不已,钱不可胜计。”在此他强调( )
正确答案
解析
沈括认为货币数量再多,如果只是聚于一人之家,对商业活动毫无助益,货币流动得越频繁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需要的货币也相对较少。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可以看出,沈括实际上强调应该加强商品流通,重视商业的发展,商品流通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发展。故选A。材料没有提到货币政策和人口流动,排除BC。根据材料内容“贸而迁之”强调的是贸易流通促使货币流通,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而不是强调国家的货币发行量,排除D。
易错点
货币流通和商业发展的关系,古代实行抑商政策
10.《广东新语》所载诗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清初政府实行“以官制商,以商制洋”的策略,设立广州十三行总揽对外贸易,并负责转达承办官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该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是政府特许经营的行商,而不是官府直接经营贸易。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明代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设十三行进行管理。十三行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断了广州整个对外贸易,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成为对外贸易的代理人,具有官商的社会身份,也是清代重要的商人资本集团。AB不符合史实,C选项材料没有显示,排除。
易错点
不准确理解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12.下图是19世纪中国政治腐败情况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摘自《兴盛与危机》,第124页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中曲线变化示意图可知A、B、D表述不符合史实。据图可知1860年前后发生较大变化,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时期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清政府被迫起用一批汉族人,使满汉官员比例发生较大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朝政治腐败状况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清军入关后,为了维护满清贵族的利益,不愿意过多的任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不得不启用一批汉族官员,后来在洋务运动过程中,这些汉族官员力主实施洋务,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成为清政府不得不重用的一批官员,他们对满清贵族的腐败落后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而甲午战争后,因为洋务运动失败,这些汉族官员又被压制,故清政府的腐败问题不可能被遏制。
易错点
不能整体读图,整体分析政府政治建设
13.晚清重臣张人骏曾在其家书中写道:“所谓学成而返,好者不过目的、影响数百新名词,全无实际,否则革命、排满、自由而已。”这表明他( )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材料可知张人骏反对派员留学,认为将败坏人心,助长革命。好者也不过多增加几百新词汇而已。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由题中文字可以判断清末新政,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情况,其一,留学生并没有像清政府想象的那样学来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新技术,其二,留学生受当时启蒙思想的影响,结合中国的现实,又有革命排满自由的言论,这些言论动摇清政府的统治,这对于忠君保国的张人骏不能接受,所以对新式教育排斥。
易错点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客观作用不理解
14.“过去农村是土豪劣绅的天下,‘如今是委员的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了委员’,‘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确实是委员世界’。”毛泽东这里描写的是哪一时期的农村现状(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描写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的基层组织的发展冲击了原有农村基层社会和政权组织现状。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才开始注意到农村农民的革命力量。以前一直是以城市作为革命的重心。题干中特别强调了农村、乡里、农会等词汇说明革命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所以答案为A。BCD三项内容时间相对晚,不符合材料所反映的背景,排除。
易错点
不清楚近代民主革命的重心变化。
16.1986年蒋经国主导了台湾“政治革新”:“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允许台湾艺术、文化和体育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台。这表明台湾( )
正确答案
解析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但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台湾当局依然没有接受一国两制的政策。排除A,根据材料内容,政策允许双方有条件的交流,并没有体现台湾对自己文化的自信,排除B。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政治上的对立不可能消失。排除D。
易错点
对台湾问题把握不准,对一国两制把握不准。
17.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材料中可看出被告提出“抗辩”的理由是基于胁迫或欺诈、与事实不符的抗辩,因此它有利于保障被告的基本权利,用法律维护正义或社会秩序,体现了司法公正的原则。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罗马法的目的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统治,核心是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材料里没有涉及私有财产问题,只是基于对被告相对公平而言允许被告为自己辩诉。
易错点
不能准确把握罗马法的特点和原则。
19.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下列四幅欧洲人绘制的地图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①地图中基本具备了世界各大洲,因此出现时间应该在18世纪以后;②地图又名“TO地图”是欧洲中世纪世界地图,最早出现于公元8世纪;③16世纪的世界地图,美洲新大陆已经发现,但不完整;④15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图②显示只有亚洲欧洲和非洲,并且认为世界只有这三部分组成。④仍然显示的是亚欧非三洲但是相对②来说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地图显示更加详细一些,依然是三大洲为主,但应该比②时间晚。③相对是一幅完整的地图,除南极洲外,主要的大洲大洋都有显示,应该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地图。①对世界各地有比较详细的描绘,应该是18世纪以后。
易错点
对不同时期对世界的认识的程度不清楚。
11.现代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谈到近代某项经济运动特点时提到:“它并非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发动,而是由地方官员各自展开”“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这里的“它”指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洋务运动是由地方政府官员推动发展的。洋务运动的特点是中体西用,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由“它并非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发动”排除BCD三项,这三项活动都是由政府主导进行的。
易错点
不能准确理解现代化和现代性这两个概念。
15.国货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发端于20世纪初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这一现象( )
正确答案
解析
国货运动是以资产阶级为主体发动,众多进步社会阶级、阶层参与,宣传国货,推动其产销,抵制洋货大量进口,以发展中国民族经济的爱国运动。运动促进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团结和觉醒,尤其是资产阶级意识到其产销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命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群众性爱用国货抵制洋货运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意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促进民族资产阶级民族意识觉醒。AB两项表述不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内容,排除D。
易错点
不能全面掌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相关知识
18.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有着极大的声誉,关于郑和的祠堂、庙宇等当地纪念物,至今犹存。而美洲目前尚没有发现当地人为哥伦布修建的具有类似意义的纪念物。这反映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郑和和平友好的交往促进了与当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而哥伦布的殖民掠夺给当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导致两地对其不同的态度。B、C、D说法不符合史实。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应该从对世界、对欧洲、对亚非拉地区三个方向来理解。尤其是对亚非拉地区,属于赤裸裸的殖民掠夺,虽然客观上冲击了当地落后的文化和生产方式,但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易错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把握不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性质不同。
20.英国著名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1596年)是麦哲伦之后第二位完成环球航海的探险家,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下面是其部分活动,推动其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德雷克的活动时间和主要活动,可知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英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因此可以排除B、C、D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从时间上可以判断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早期殖民侵略扩张的史实,同时期,英国都铎王朝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支持本国工商业航运业,奖励航海活动,保护对外殖民和海盗活动等有利于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政策。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必要的原始资本。当时英国没有资产阶级革命,还没有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排除B。资本主义刚刚发展起来还没有成为主流,排除D。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兴起,排除C。
易错点
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不理解
22.“如果只有欧洲的历史,欧洲的工业革命就不能发生。因为这不单是机械的问题,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问题。……没有和东洋的交通贸易,工业革命大概不会发生。”此观点强调( )[:.]
正确答案
解析
此观点强调了从全球贸易角度重新审视欧洲工业革命,认为工业革命发生的背后,从东洋贸易中得到的资本积累、原料和市场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把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上日程的是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工业革命发生是历史的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要求更多的原料资金市场,而市场的扩大原料的增多会要求技术不断提高,故而会工业革命。排除A。中英贸易是英国工业革命后,英国寻找新的市场的结果,所以排除D。材料说明只有欧洲的历史,欧洲的工业革命不能发生,所以强调的不是欧洲人的因素排除C。
易错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因素掌握不清楚。
23.英国人大卫·兰德斯曾说:“工厂是一种新的监狱,而时钟则成为新的狱卒。”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批判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在工厂制度下采用严格的纪律管理,使习惯于传统手工作坊时期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下的工人难以适应。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工厂制的特点是:机械动力替代了人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形成规模化生产,生产、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系统,按产品或工艺分成了生产车间、工段和班组,出现了职能化组织结构。
易错点
对工业革命后工厂制的特点和管理方式理解不够。
24.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在自传中说:“生产福特T型车需要7 882个独立工序,其中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 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这反映出( )
正确答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汽车生产中,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的过程,分工细,对工人的技能要求简单。AB选项材料没有显示,排除。D选项的描述不正确,排除。
易错点
机器标准化生产,生产流水线的特点不清楚。
25.近代以来的法德关系有人比喻为:原来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法国采取了“民主”规则,德国采取了专制规则,结果一再撞车。现在仍旧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人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撞车了。材料中第二个“民主”的含义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中第一个“民主”指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第二个“民主”指法德关系和解走向一体化后的政治经济规则。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第一个民主时期,法国德国由于国家利益不同,矛盾重重;第二个民主时期,由于两国有了共同的利益要求,逐渐联合在一起。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法德之间关系的发展,由对抗走向联合,直接排除ABC.
易错点
欧共体建立的背景掌握不准确。
21.“(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主要( )
正确答案
解析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阶段,1789年法国爆发革命,君主立宪派掌握政权;1792年吉伦特派掌握政权,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雅各宾派专政,实行革命的恐怖政策;1794-1799年热月党人统治时期实行宽容政治;1799年拿破仑雾月政变,夺取政权,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显示的内容我们可以判断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中政权更迭频繁,政权不稳,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守势力之间的斗争不断,革命有反复发展的可能。证明法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是曲折的。
易错点
对法国大革命的过程掌握不准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成为重要商品的时间非常久远,发端年代无从考证。人们普遍知道的是,从汉朝时起,丝绸就已成为主要的出口外销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供应当时的全部文明世界。北宋以前,桑蚕和丝绸在华北和关中最为发达,后来,北方长期遭受战乱破坏,桑倒丝凋。到明清之际,苏、松棉纺织业大发展,江浙出现了许多谙熟工商业务的殷实明干的富商巨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必然要向可以触类旁通的丝加工业渗透。于是,苏、常、杭、嘉、湖的桑蚕业和丝加工业获得较快发展,苏杭丝织品“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及天下”。由于丝织业在企业内实施规模生产远较个体单干来得合算,因此苏、湖等地兼营纱缎和机业的铺户、账房非常多。“将经丝交给机匠工织,行本甚巨,获利甚微”,是铺户、账房自行设机督织的动因 。当然,也有不少资金颇多的丝商,只会鉴别丝绸的质量 ,而掌握不好生产技术,督导生产有一定困难,不得不从事本钜利微的包买活动,由此使得雇工不多的丝织小机户仍大量存在。
——摘编自《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历时250余年的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太平洋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贸易,美洲的玉蜀黍、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传入中国和亚洲。中国出口的商品都是以生丝、丝绸、棉布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的香料之类,葡萄牙、西班牙始终处于贸易逆差之中,中国则始终处于贸易顺差之中。贸易的不平衡,导致对方不得不支付巨额的白银货币。因此这种贸易被外国学者称为“丝—银对流”或“丝—银贸易”。这种状况也延续到了后来的清朝,持续了近两个半世纪,美洲的白银与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化贸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马尼拉大帆船”古老中国最后奇迹似的辉煌》
材料三 清末民初这段时间,江南地区的纺织品在市场流通量上并没有出现大的萎缩,就苏州地区而言,主要是得益于丝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民国初年丝织产品出口基本保持上升趋势,苏州盛泽绸在其行销极盛时,“远及南洋群岛、东方诸国,甚至北欧、南美、俄国,每年输入国外及供给全国各地,统计生产约一千数百万,故当年有一日万绸之豪语”。本世纪20年代中期,出口开始下降,在出口商品价值比例上,生丝比重高于丝绸的比重。尤其日俄等国开始征收高额关税之后,销量锐减。到30年代后期,难以适应欧洲新潮多变的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观念的局限、管理方式的滞后等因素影响的盛泽绸的销售急剧下跌,“已不及以前三分之一”。
——《海外贸易与近代苏州地区的丝织业》
29.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丝织业出现了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30.民国初年,苏州盛泽绸行销极盛一时的外因是什么?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销量急剧下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8分)
3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丝绸在不同时期对外贸易中发挥的共同作用。(2分)
正确答案
新特点:①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海外贸易兴盛,尤其与美洲的贸易得到较快发展。(4分)
原因:①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江南地区桑蚕业和丝加工业发展);富商巨贾(铺户、账房)对丝织业的渗透。②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化贸易的发展。(4分)
解析
我国古代纺织业发展的历程。从时间、空间、规模多角度进行分析。尤其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纺织业发展的状况,关键词“企业内规模生产”“包买活动”“雇工”等,可以证明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材料二的远洋贸易,不仅为我国的纺织品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也给中国的商人带来丰厚的利益,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再生产。
易错点
海外贸易对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外因:一战期间,由于日、意、法等国受战争影响,蚕丝生产锐减,给了盛泽绸发展时机。(2分)
主要原因:①难以适应欧洲新潮多变的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观念的局限、管理方式的滞后;②帝国主义的关税壁垒;③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等。(6分)
解析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中,1912-1919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即为外因,是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发展的势头衰落。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结合课本所学内容,可得出民国初年行销极盛的原因,结合材料三,可以概括得出20年代中期后,我国纺织业品销售量下跌的原因。
易错点
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原因表现不清楚。一般学生难以把握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正确答案
丝绸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丝绸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2分)
解析
我国的纺织业自古就比较发达,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也不断适应世界市场的需求。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一和三主要阐述了我国纺织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论哪一阶段都可以得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有丝绸,并在国际市场受到欢迎,促进了国内国际的经济发展。
易错点
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容易误解外国市场对我国纺织业的反作用答题。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提出: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
——摘自《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请结合材料和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评析西欧社会转型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正确答案
观点:材料认为西欧社会转型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赞同这种观点。(2分)
论述:英国在17、18世纪通过“圈地运动”、海外贸易和掠夺建立起社会财富积累机制;(2分)通过英西战争、英荷战争和英法战争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庞大的海外市场,使英国获得了有效的市场流通机制;(2分)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社会转型提供了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三者共同的作用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到来,为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分)而西班牙通过殖民掠夺建立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但没有把广阔的殖民地变成商品市场,因此没有推动政治体制的革新,无法建立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因此没有完成社会转型。(2分)
因此:社会转型是社会总体的变迁,三个子机制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机制,从而对社会产生整体性的影响。(2分)
解析
社会文明转型指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器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文明形态,主要特征是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这道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条件,材料信息“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而要实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必须进行工业革命,使国家成为工业国,建成工业社会。作为一道观点评价题,首先要依据材料提炼观点,然后判断表态,根据史实揭示真相,最后认识升华。观点必须明确,史论结合,史实与结论缺一不可。
易错点
工业社会的特点不清楚
户籍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西周时对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并且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了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三长制”的基础上,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人口迁移管制较为宽松,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随着国家优先发展重化工战略制定,出台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此为标志,我国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拥有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粮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1975年新修正的《宪法》取消了关于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文。1978—1994年,为户籍制度的调整松动阶段。1994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结构”。1995—2001年,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进入21世纪,城乡户口一体化成为户籍改革的主导。2003年,各地又推出新的户籍改革措施,停办蓝印户口;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类别,推行城乡户口一体化;进一步降低城市门槛,以准入条件入户。
——摘编自《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26.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10分)
27.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28.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传统户籍制度和现代户籍制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特征:历史悠久;管理越来越规范严格;强调等级特权;兼具政治经济军事综合职能。(每小点1分,共4分)
作用:政治上:限制人口流动,一定程度维护了社会治安,巩固统治;强化特权等级制度,维护了贵族地主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4分)
经济上:强化了小农经济;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兵源的稳定。(2分)
解析
加强户籍管理是国家增加税收维护统治的主要手段。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阅读材料可知,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对人口的管理都比较严格,按照人口、年龄、性别由不同规定,但是无论在哪一历史时期,人口都不得随意流动,主要是为了政府掌控税收的来源,加强对百姓的管理,维护社会治安。
易错点
户籍管理的目的不理解
正确答案
变化:由城乡分治“二元户籍结构”发展为城乡户口一体化;由公民居住迁徙自由到不自由再到允许自由流动。(任答一点即给2分)
原因: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农轻重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等。(任答两点得4分)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不同的时间段人口政策不同,与国家实行的经济政策有关。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阅读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基本分为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1953-1976年,1976-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内依然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对人口迁移管制较为宽松。第二个阶段,我国进入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经济发展有了统筹安排,对人口迁移逐渐有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严格管理。第三阶段逐渐进入我国的改革开放时期,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们改革的目标,为此国家也出台政策,放宽对户口迁移的现在,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民主建设的完善。
易错点
对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政策理解不到位,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不清楚。
正确答案
传统户籍制度是以家庭为本位,维护统治阶级政治经济权益的人口管理方式。
现代户籍制度是以个人为本位,国家依法收集、确认公民人口基本信息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的人口管理方式。(4分)
解析
传统户籍制度是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控制,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现代户籍制度是为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国计民生事业的发展。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两则材料所叙述的内容,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
易错点
对户籍管理的作用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