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哈尔滨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7.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

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孟都期待受到重用,为天下做出贡献,尤其是孟子“舍我其谁”体现了其担当精神,A正确;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当时的“显学”,B错误;材料中的孔孟之言都未涉及到伦理道德,C错误;社会转型属于对材料的过渡推理,材料自身无从体现,D错误。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儒家思想

解题思路

通过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儒家“入世”和积极有为的思想特点进行判断,故选A。

易错点

受到“处处‘碰壁’”的影响,没有完整地解读材料而误选B。

没有抓住本题的主旨而误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8.《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

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与列强的外交。材料中只表述了三项条约所笃定的外交礼节,A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撑,排除;体感问题为“对中国的影响”,这三项条约所规定的外交礼节只是中国传统礼仪制度里面极小一部分,且影响有限,B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变化,选项要强调的是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变化,C也缺乏足够信息支撑,排除;与早期夷人来访清廷、夷人所受待遇相比较,三项条约里“平行之礼”的提出体现了清政府的态度变化,说明夷夏观念受到冲击,D正确。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外交和东西方文明冲突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认识到中国被动开放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和渐进性影响,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故选D。

易错点

只看到现象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而误选。

没有注意到近代初期的时间限制,夸大“申明”对中国的影响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9.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

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维新变法运动。“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组织的团体、政党或学堂,积极向青年人宣传维新思想,达到了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作用,使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逐步形成,A正确;维新派宣传资产阶级变法图存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观念的突破,B错误;由材料其“揭露和批判……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是重点,C错误、且不符合本题的主旨;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D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故选A。

考查方向

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维新变法运动的性质,抓住“从近代化角度上看”的问题主旨,由现象看本质,故选A。

易错点

没有从现象看本质而误选B。

没有抓住“近代化角度上看”的主旨而误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0.“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朱执信有云:“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 该现象的出现( )

A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的兵源充足

B反映了民国时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

C说明“为匪耻辱”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

D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北洋政府的统治。中国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瓦解,A错误;“兵”是特殊职业,“匪”不是职业,B错误;以特殊情况来说明“以匪为辱”的消除属于以偏概全,且将“以匪为辱”成为心理困扰不合理,C错误;材料体现了北洋政府执政时期兵匪不分,“兵”和“匪”历来对立,“兵”的功能之一就是打击“匪”患,而北洋政府时期出现的“兵匪互换”这种畸形现象反映了其统治的不合理因素,D符合题意。故选D。

考查方向

对近代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认识

解题思路

由概念入手对材料进行解读,并结合所学历史背景,揭示问题的本质,故选A。

易错点

没有从现象看本质而误选。

审题不清、概念混淆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4.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

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最早提出三纲五常的是西汉董仲舒,而费孝通所描述的差序格局在西周已经存在,A错误;由材料“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即差序格局的原则是通过父子兄弟关系来表现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费孝通先生描述的“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是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的宗法制,B正确;材料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撑C,排除;材料中虽然提到了父子、兄弟、师徒但并未强调其中的等级,尤其是还提到了“同乡关系”,D错误。

考查方向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题思路

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宗法制,从而选出正确的B项。

易错点

材料解析不准确、不能有效联系所学知识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5. 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人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

B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

C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

D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明两代云南地区的农业体系。云南行省由元朝设立,“逐渐形成……云南开发格局”体现了元朝统治下的经济开发;“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体现了明朝统治下的经济开发,故A正确;关于元、明在云南地区进行农业开发的材料只提到了云南行省机构设置与昆明,无法体现完备,B错误;材料只是提到了云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体系,选项以偏概全,C错误;材料只提到了元、明两代,缺乏足够信息来反映历史进程,D错误。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和边疆开发

解题思路

明确古代云南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解读题干、获取有效信息,梳理、提炼元明两朝开发和发展农业经济的史实,按问选出正确的A项。

易错点

没有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以偏概全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6.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 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

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材料对于宋代人口增长的变化只提到了南北差异,无法体现“东迁的趋势”,A错误;多子多福的观念知识对人口总数的增长上造成影响,和“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无关,B错误;人口和经济联系密切,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同时又反作用于人口增长,宋代人口增长极快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C正确;材料中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撑D,排除。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解题思路

注意题干“宋代”的时间概念,根据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排除ABD,故选C。

易错点

没有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以偏概全而误选A。

没有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上分析而误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1.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依据材料可知( )

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

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而我国在1992年才开始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错误;陈云看到了三大改造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中工、农、商业出现的由于自由市场而出现的一些弊端,并认为应该予以解决,B正确;陈云看到的正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C错误;社会主义改造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D错误。故选B。

考查方向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题思路

应全面、准确地解读材料,获取“积极”、“消极”等有效信息,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究与实践”的主题,故选B。

易错点

没有全面、准确地解读材料而误选。

没有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究角度分析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2.钱乘旦在《英国王权的发展及文化与社会内涵》一文中说:“革命(光荣革命)是以维护议会的权力为出发点的,由此才引申出“议会主权”与“人民主权”的思想;但是当革命最终以“人民”的名义把权力放回到一个人手中时,那么革命又如何解释它的合理性呢?于是,王权在英国重建,而且恢复王权的人正是那些多多少少都曾投身革命的人……这样,一方面是专制王权重现的危险,另一方面是对革命深刻的疑惧。英国人不得不试图找寻解决的方法……”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光荣革命”( )

A以避免军事独裁为主要目标

B只是反对专制并不反对王权

C是看似合理实际并不合理的

D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权所在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光荣革命的相关知识。英国光荣革命的内容并没有“反对军事独裁”,A错误;“一方面是专制王权重现的危险”可见作者认为光荣革命反对专制,“王权在英国重建,而且恢复王权的人正是那些……曾投身革命的人”可见作者认为光荣革命并不反对王权,B符合题意;“那么革命又如何解释它的合理性呢”在此设问之后作者开始对此进行阐述,表明革命的合理性,C错误;材料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撑D,排除。故选B。

考查方向

英国光荣革命

解题思路

加强审题,准确地解读材料并结合光荣革命的性质、特点,排除ACD,故选B。

易错点

没有全面、准确地解读材料而误选。

审题中没有注意“由此可知作者认为……”的设问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3.面对德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适时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俾斯麦政府的做法客观上( )

A体现“鞭子加糖果”的两手政策

B阻断了德国工人运动的继续发展

C推动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

D巩固了德国容克地主阶级的统治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德国工人运动与俾斯麦政府。材料只体现了俾斯麦的“糖果”,没有体现“鞭子”,A错误;俾斯麦的政策使德国工人运动取得阶段新成果,不能将工人运动的成果视为阻挠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因素,B错误;德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必将使得德国社会经济受到影响,俾斯麦对工人阶级的安抚有利于维护社会与经济的稳定,C正确;材料中俾斯麦的政策倾向于工人、老人、伤残者,材料中缺乏足够信息支撑政策巩固了德国贵族地主阶级的观点,D错误。故选C。

考查方向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题思路

联系19世纪末的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全面、准确地解读材料,明确本题的题意与主旨,故选C。

易错点

没有全面、准确地解读材料而误选AB。

审题不清、没有抓住本题的主旨而误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4.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庚子排款的相关知识。詹姆士强调美国的举措可以“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可见美国并不是没有任何私心地退还庚子赔款用以办学,更看重的是在精神和商业上从中国获取长远的利益,排除ABC,故选D。

考查方向

庚子赔款与近代中美关系

解题思路

全面、准确地解读材料,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排除ABC,故选D。

易错点

没有全面、准确地解读材料而误选。

受到材料描述的现象影响、没有揭示问题的本质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5.“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如图7所示)。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这一构想( )

A将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作为新实体与机制,

实现优势互补

B顺应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

会信息化的潮流

C将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一东盟等

产生重叠或竞争

D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丝绸之路的继续发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合作与全球化。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并非新实体,A错误;“一带一路”将欧亚非广大地区包括在内,促进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顺应了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B错误;“一带一路”的提出符合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并非与原有地区组织产生重叠与竞争,而是互补与合作,C错误;“一带一路”虽然也延伸到了欧洲,但是更看重沿路各国地区如中亚的合作,并不是作为“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通道”的继续,D错误。故选B。

考查方向

“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

解题思路

准确地解读图文材料,结合概念内涵和所学知识,排除ACD,故选B。

易错点

混淆相关感念和机制的内涵而误选。

没有将本题主题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现实紧密相联系而误选。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秦王朝的灭亡既有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秦王朝建立后不仅不思休养生息,反而修阿房宫、筑骊山陵墓、建长城、伐南越、戍五岭、徭

役、兵役极度的繁苛,再加上它又专任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天下,从而其兴也暴,其亡也暴。但是

这一历史的必然性,却并不是自行实现的,而是经由秦末农民战争才得以完成。正像贾谊概括

的那样“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这一作用显然带有许多的偶然性,如“遇雨失期”,九百戍卒中有

个陈胜存在,乃至戍守渔阳的遥远,大泽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等,但是,恰恰是这一事件完成了

秦朝灭亡的历史必然,而秦朝灭亡的“必然”也就是以这些“偶然”的具体形式而得以实现。

一摘编自王晓菊《何谓历史学》

38.根据材料表述,概括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并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论述。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概括关系: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历史的偶然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史实论述:

论点:依据“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在中国近代史中选取主题,表述成句。

史实:结合选取的主题,论证“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

结合选取的主题,论证“历史的偶然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逻辑表述:

史实论述范例:

中国民主革命由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完成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近代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纷纷拿起武器,先后开展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努力和贡献,但都没能改变中国的历史地位。

这当中虽然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如外部环境的恶劣,历史人物个人素质,性格等。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因其自身局限而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方法探究的相关知识。先审好题,可任意围绕“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或“历史的偶然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的主题来展开,结合史实,表述成句。要求史实准确,只写出名词不得分。以“中国民主革命由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完成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为例,可结合史实,从工人阶级的主、客观两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论证看似偶然、但“偶然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的道理。

考查方向

史学研究和学习方法的探究

解题思路

根据题目要求,先选择一个主题,再结合史实、组织文字,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分析、论证。

易错点

只是围绕大跃进或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知识,局限于材料不能展开而遗漏。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false

3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壬寅学制》的历史价值。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系统、完整的全国性学制,成为之后教育改革的蓝本;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教育改革的相关知识。由材料“该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新的、系统的、完整的全国性学制系统”、“是后来……的基本蓝本”,再结合清政府新政和教育近代化及其意义进行概括、归纳。

考查方向

古今中外的教育制度改革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教育近代化的表现和意义,按问作答。

易错点

局限于材料不能展开而遗漏。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材料一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材料二由于经济“大跃进”的需要,大批从农村招工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国家被迫精简城市人口,大量城镇居民被强制向农村迁移。“文革”前期,户籍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城市户口向农村的迁移,主要表现是两个人群的户籍迁移:其一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二是城市“反动分子”。“文革”爆发后,大批被打倒的干部和以前曾被确定为“反动分子”的人被发送到农村。农村到城市的户籍迁移制度逐渐固化。据统计,1949年我国仅有136座城市,至“文革”结束时近30年时间才增加至191个,平均每年增加不足2个。

“文革”刚刚结束后的几年,国家户口迁移政策依然没有明显变化。不过,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政策。各地相继放松了对下乡知识青年因病、残和困难回城的限制,这个时期从农村转回城镇的知识青年有650多万人。国家还出台了老职工子女“顶替接班”政策,进一步开大了“农转非”的口子。据统计,从1978~1983年,5年内全国办理子女顶替约有900万人。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此时,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钩,农村人口进城经营工商业活动的人员数量很多,要求在城市落户的呼声非常强烈。“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材料四据有关学者测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20%。而越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他们的贡献率就越高。目前,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将对拉动投资、消费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还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放开户籍限制释放经济活力》

36.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国家出台限制农村人口流人城市的原因。

37.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户口迁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农村劳动力流失,阻碍农业集体化进程;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新兴的工业城市容纳力有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由材料一“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的信息季节和建国初国家工业化及城乡经济发展的史实,可将“原因”概括归纳为防止阻碍农业集体化进程、与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相适应、工业发展需要依靠农业的积累、城市容纳力有限等,言之成理即可。

考查方向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联系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

易错点

只是围绕大跃进或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知识,局限于材料不能展开而遗漏。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经济模式是户口迁移制度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前,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一些建设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经济发展缓慢,长期被粮食问题困扰着,因此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户口迁移政策长期没有变化,农村人口被牢牢地限制在农村。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城乡经济繁荣,国家逐步放开了户籍限制,扩大城市化进程,释放经济活力。

解析

本题考查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先强调经济发展与户籍制度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然后,围绕本题主旨,以国家改革开放为界,指出经济发展、党的决策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城乡发展的实际及户籍制度本身的变化等进行比较分析。

考查方向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根据题意分析经济发展与户籍制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改革开放前后为分水岭进行比较、分析。

易错点

只是围绕大跃进或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知识,局限于材料不能展开而遗漏。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