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2.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闻乃有巨人日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日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其言论意在(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中“中国”是指华夏文化核心区中原,这里特指正统思想文化。“佛”自西来,“道”自胡来,都不是正统,不是中国之道,可见石介传统儒学情有独钟。选项A、B与石的文化态度不符;D项材料无此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材料中涉及的时空信息准确利用,对一些历史常识准确理解
易错点
忽视学者所处的时代,不解“中国”内涵。
6. 1917年,学者杜亚泉发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推崇中国传统和平、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均贫富等思想,同时他也认为不学习西方不足以救中国的贫弱。他一再强调要“确信”本国传统文化,但又不能“自封自囿”。这表明杜亚泉( )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材料“《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再强调要‘确信’本国传统文化,但又不能‘自封自囿’”信息,再结合时间“1917年”信息,综合选择D。A项在时间和主张上都不符;B与材料主张无关;C项与材料观点矛盾。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注意材料的时间信息,阅读材料的语义层次,把握主旨。
易错点
先入为主,不能抓住材料主旨。
7. 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此后中国开始( )
正确答案
解析
比较简单。邓小平是1984年1月的题词,与材料中的“1984年初”吻合,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14个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故选B。A选项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内容;C项也发生在1993后;中国是2001年加入世贸,D错。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注意材料时空信息,在结合所学知识做出选择。
易错点
不能区分不同事件发生的先后
8.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写到:“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马丁·路德的这一观点(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迁移知识的能力。从材料“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信息判断,是与宗教改革有关言论,而他主张“因信称义”,否定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材料中“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信息和他的主张切合,故选C项;A、B说的是意义,且A不符史实。D项与材料不符。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的出处判断考查的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准确选择。
易错点
对宗教改革的主张理解不到位
9.图7反映的是世界五大主要工业经济体的经济发展(1820-1913年)。据此可以推断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能力。从材料图文信息“1820——1913”和五大经济体的名称可知指的是两次工业革命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B、C、D都与材料“经济发展”主旨无关,故选A。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结合图文信息,明确考查主旨,结合所学,对比选项,做出选择。
易错点
对材料的指向、意图没审准
10.罗斯福执政时期,实行通货膨胀、美元贬值的措施是整顿金融的关键。该措施的影响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能力。美元贬值会是商品价格上涨,A项错;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是在二战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确立的,B错;措施是为摆脱经济危机采取的,是贸易战的一部分,故C错D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明确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分析判断选项结论。
易错点
对影响的判断不能结合时间背景分析
1.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皆秦制也。”《晋书·职官志》记载: “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人以上,置吏一人,书佐二人。“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形成的是从县到乡、亭的垂直管理,无处不在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系统之内,所以A项正确。B、C、D与材料无关。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把握材料出处,阅读材料核心,对接所学知识。
易错点
对“皇权”理解不到位,没有对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全面认识。
3.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这种变化说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选项B、C、D既不符史实又与材料内容无关,故选A。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题干和选项对比,找出既符合材料,右符合史实选项。
易错点
对所学知识不熟
4. 1929年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1930年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1934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创办新式工业。这段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 )
正确答案
解析
依据材料中“1929”“1930”“1934”年可知应是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1937年)的法律,故选B。而A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创办于19世纪后期,C项出现在1912——1919年,D项中实业救国思潮则出现在中日甲午战后,近代长期存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注意题干中时空信息,再结合史实信息判断。
易错点
混淆不同时期的经济活动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图6显示的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材料可知,材料左图是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创建的人民军队,是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革命武装;右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是由工农红军主力改编而来。这两支队伍都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人民武装,因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在策略上做的调整,但始终没有放弃革命的领导权,由此可以判断C项正确,A、B、D项不符史实。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从图片材料中获取表层和深层信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做出选择。
易错点
混淆不同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
1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知识界掀起一股苏联热,处于经济危机中的美国甚至有人要求“向俄国人学习”。这反映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获取信息,知识迁移能力。材料时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正发生经济危机,西方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的弊端暴露,而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经济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这不能不引起西方知识界的关注,A项正确。但是西方与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对立,不可能要求所谓援助,B错;C、D不符史实和材料.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信息先界定时间,再把材料和所学相结合筛选。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把握不准确,对所学知识不能正确迁移。
12.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公开演说,认为没有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要通过武力改变这种状况,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为此,他号召人民准备迎接新的战争;2月22日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提出遏制苏联的理论;3月5日丘吉尔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铁幕”演说。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1946年”可知是二战后,材料中的“为此”说明材料前后两层是因果关系。结合各选项,A项较符合材料主旨;B不符材料和史实;C、D 与题无关。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信息先界定时间,再把材料和所学相结合筛选。
易错点
不能正确获取材料信息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示例:
信息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广大民众爱国救亡运动以及政府采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措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信息2:近代中国重工业十分落后。列强掠夺,资源缺乏;重工业自身特点——投资多、见效慢;资金、技术缺乏,受外资企业压制。
信息3:近代中国传统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略掠夺、封建主义的压迫阻挠,长期的战乱等,使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发展缓慢,中国始终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国。
解析
考查材料提取信息,归纳概括,解释历史的能力。从“1890——1933”的时间看跨过清晚期、民国初期、国民党统治前期几个历史时期。从图表看,列举了不同时期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而上述三个时期的中国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传统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压迫民族经济,民族经济具有半殖民半封建的的特点,始终没有占主要地位。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和问题准确判断考查的意图,结合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析不同经济成分的发展。
易错点
不知道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全面状况,尤其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没有准确理解掌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制定《吕刑》。秦朝制《秦律》,这是一部十分严苛的法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死刑多达十几种。唐朝制定《唐律叠议》颁行天下。它集成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融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法律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材料二公法是以保护调整国家(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私法是以强调保护私人
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与古代中国侧重公法不同,罗马帝国时期立法以私法为主要侧重点。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人法规,着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适应了帝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3世纪以后形成了著名查士丁尼法典,内容包括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人与人关系、财产关系和诉讼等方面的规定,不同时期法学家对罗马法提出的各种学说和解释。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律.基础制定本国法律制度.
13.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制的基本特点。
1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帝国在公法与私法方面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15.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正确答案
以刑事立法为主要形式,强调刑罚;以儒入法,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维护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为主要目的;注重公法与国家利益,忽视个人权利。
解析
依据材料“概括”,先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材料划分语言层次:“指导思想”、“立法形式”“十恶”、“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从答案要求看,只要求回答三点,难度不大。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明确材料的层次,再简要概括。注意答案要求,结合自己情况选择有把握的点回答。
易错点
对材料的层次不明
正确答案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及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水平落后;受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束缚,个人权利观念不强。古罗马帝国:疆域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商业贸易发达,商业纠纷不断增多;人文主义影响深远,个人权利意识较强;公民法重视私法的传统。
解析
法律是政治的表现之一,是与时代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密切相关的。所以要分析其原因,必须结合所学的相关政治、经济、文化知识回答。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明确答案要点,从不同要点出发进行比较。
易错点
不能从影响法律的诸多因素全面回答。
正确答案
积极借鉴古今中外法制建设的经验;法制建设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制建设要从国情出发。
解析
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学习历史就是为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材料在法治建设的得失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归纳。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要结合前两问中中外法律的得失,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
易错点
不结合材料随意回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朝至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之制,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轮换值班)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这一制度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兵将平时不在一起,府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武则天时期,均田制遭到破坏,战事日益频繁,贵族官僚将府兵作为家奴使用,府兵制走向崩溃。唐玄宗时期开始实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帅长期统帅一支军队。此后募兵制成为古代社会的主要兵制并不断发展完善.
17.根据材料,比较募兵制与府兵制的不同点。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后期募兵制产生的影响。
正确答案
府兵制下兵农合一,而募兵制士兵由国家招募,当兵成为一种职业;府兵制士兵应征
时自备武器粮食,而募兵制士兵由国家供养;府兵制将兵分离,而募兵制形成固定隶属关系。
解析
此材料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府兵制;第二部分过渡,府兵制崩溃,募兵制兴起;第三部分叙述募兵制。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对比归纳即可找到不同:“‘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兵将平时免征赋役,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帅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分点提取信息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类题,一定要读出材料的结构层次;对比材料或不同层次的内容异同,一般现弄请较短的材料或层次的要点,在与较长的材料或层次对比。
易错点
找到比较点,不知如何动手。
正确答案
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提高了军队作战能力,增强了军事力量;兵将之间形成固定隶属关系,易造成军阀割据。
解析
一场改革,与改革之前比显示其积极的一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就会暴露,消极作用也就显现出来了。募兵制是因府兵制弊端:府兵负担重,兵将不识,战斗力不够。结合推行募兵制之后发展的知识,形成的藩镇割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和实行募兵制的背景来回答。
易错点
不能充分联系到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