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5. 1864年,清政府某官员上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消耗愈甚,不惟亏折资本,浸至歇其旧业。”据此判断( )
9.1534年,为应对新教的挑战,欧洲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组织,该会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维护教皇和经院哲学的传统权威,却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别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耶稣会的这些做法( )
3.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 )
6.1931年10月7日,蒋介石认为:此次对日作战,其关系不在战斗之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长。余固深知我国民固有之勇气与决心早已丧失殆尽,徒凭一时之兴奋,不具长期之坚持,非惟于国无益,而且反速其亡。是故余志已决,如果倭寇逼我政府于绝境,迫我民族至无独立生存之余地,只有挺然奋起,与之决一死战,以表示我国家之人格。材料表明蒋介石的态度是( )
7.1959年5月—9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出指示,决定恢复农民自留地,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宣布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归社员私有,社员家庭生产的产品可在集市上出售。并规定公社、生产队生产的物资,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可拿到集市上交易。这主要表明当时的党和国家( )
8.克利斯提尼时期,雅典的公民大会主要讨论国家安全、对外政策等重大事宜,但其所讨论的议案都是由五百人会议提交的,否则任何公民都会因“违制罪”而被诉之于陪审法庭,因此公民大会只有对议案的讨论和决定权而无提案权。这表明当时的雅典城邦( )
10.始于15世纪的黑奴贸易中,英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又于1833年在西非海域驻扎了一支海军舰队,拦截贩卖奴隶的船只并将截获的奴隶放归自由。对英国的这一转变,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12.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工作会谈”,美苏就苏联购买美国谷物的交易达成协议,第二年又达成美国从苏联进口石油协议。据统计,1969—1976年美苏贸易额增加了10倍。这反映了( )
11.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是罗斯福新政初期的政府重大举措之一,主要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并促进经济恢复。但1936年5月,19个公用事业公司联合控诉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要求颁布禁令,禁止该局生产和出售电力,联邦最高法院于1936年12月判决这些公司胜诉。这主要说明联邦最高法院(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
——樊树志《明史讲稿》
材料二 中国白银流通量不仅在16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16―17世纪的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经过17世纪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正是在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随后从17世纪初起还来了荷兰人。这一现象对东亚原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世界上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的是,自1600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加的原因(10分)。
14.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人们长期珍爱的信念,如相信人类的进步具有普遍性。一位名叫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德国退休教师以《西方的没落》为题出版了一部专著,悲叹西方的衰落。有史学家这样描述一战后的欧洲社会对“民主”和“科学”的态度:“许多对19世纪进步尤其是对科学和技术的崇拜受到了攻击。科学家领导人类对自然进行有益的征服的梦想看起来已经破灭了。因为科学家在战争期间发明了毒气和烈性炸药。民主成为另一个倒下去的崇拜对象,普通民众通常把民主制看作是正在衰落的政治体系,把它同腐败的和无效的政党政治联系起来,想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而与此同时的中国,一本名为《新青年》的杂志风行中国知识界,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等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以改造落后的国民和社会为己任。
——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15.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330年以后,东晋政府赋税开始增多,租税除每人应交的五斗之外,又加上税米三升。到孝武帝时,则改为口税米二斛,以后又增至口税米五斛,这比之西晋时大大增加。简文帝未当皇帝前以谈“玄”著称,但连稻子也不认识,问“是何草”。393年,镇守京口和荆州的大将起兵反对当权者,这些大将军控制了长江中上游地区,与朝廷分庭抗礼。在刘裕建立的新政权中,许多大族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对抚慰大族,稳定政治局势,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刘裕对那些反对、破坏改革的大族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如会稽虞亮隐匿一千多人,刘裕毅然下令将其处死。出身北府的将官、刘裕的功臣诸葛长民兄弟,在地方上“专聚珍宝美色”骄横贪残,刘裕给予坚决镇压。他还支持部属惩处贪官污吏,犯脏百千以上者皆被处死。
——据《晋书》相关列传改写
16.依据材料概括刘裕改革的背景。(6分)
17.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裕改革成功的原因。(9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道光后期,士风渐变,先是注意到国家的内在危机,继复注意到外来的祸患,认为必须有所更张,取人之长,英法联军之役,给予知识分子的影响尤大。
冯桂芬早年受知于林则徐,咸丰末年,避难上海。1861年著《校邠庐抗议》,论中国自处之道。他说:“今既和议,宜一于和。和亦非永久可恃,必须及时自强。中国之不如西洋者,为人无弃材,地无遗利,君民不隔,名实必符。既须反诸求己,亦须取法于人。以军旅论,中国之不如人者,为船坚炮利,应设特科以奖才能。”冯桂芬指出“农具、织具百工所需,多用机轮,用力少而成功多,是可资以治生”。他又强调“以中国之名教伦常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20.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冯桂芬的主要思想。(9分)
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冯桂芬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6分)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20世纪所发生的战争显然从根上说是一种新形式的战争,即全面的战争。体现了工业化在军事行为方面产生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全面战争的性质。战争越来越多地运用了更具破坏性的技术,战争组织不仅包括大规模的兵役征发,还包括政府通过强制规划和定量配给的方式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它还包括对媒体前所未有的控制,而且通过以煽动情绪为目的的强有力的宣传,激发起对国家事业的责任感,以及对敌人深深的非理性的仇视。全面战争的方式之一就是把军队和平民混淆起来,这种界限在先前的世界历史上常常限制了战争的破坏性。
全面战争,像任何主要的历史发展一样,都有着混合性的结果,改善了的政府经济政策通常采取了新的保护工人的政策,对劳动大军的军事动员常常会导致妇女地位的重大突破。组建技术研究机构的强大努力经常会对经济领域产生侧面的影响,如合成橡胶和其它新材料的发明。即使如此,全面战争造成的灾难仍然是引人注目的。那种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都投入到军事行动中去的做法更能造成经济的崩溃。全面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产生了一种胜利者在战争结束的谈判中更缺乏弹性的倾向:曾经艰苦奋战的人们觉得很难宽厚地对待他们的敌人,寻求报复经常会引发新的紧张,这种紧张很快直接导致新的冲突。战争引发的情绪和混乱局面也会导致国内新的暴力行动。
——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18.根据材料,指出“全面战争”有哪些特点?(6分)
19.根据材料并结合一战后的史实,分析“全面战争”的影响。(9分)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