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长春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题干讲的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过程,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项正确;题干没涉及地方官制的变革,A项排除;C项说的还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D项题干并未涉及,排除。

考查方向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解题思路

区分清楚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中哪些机构的变化属于君主专制的演进,哪些机构的变化属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易错点

不能区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中哪些机构的变化属于君主专制的演进,哪些机构的变化属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江南五万九千家“富户”迁到首都,他们的土地则转变为“官田”,由政府分租给农民耕种。此举的主要作用是( )

A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

B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C将地方财政权集中于中央政府

D有效的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由题干可知,江南富户的土地转变为“官田”,由政府分租给农民耕种,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B项正确;明政府虽然将部分地主的土地转变为国有,但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态,A项排除;题干中并未涉及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C项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可以说朱元璋的做法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不可能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解题思路

将部分“富户”的土地转变为“官田”之后由政府又分“租给农民耕种”所起到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使部分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获得土地,进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易错点

根据材料文字“他们的土地则转变为‘官田’”于是认为当时这部分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变成了公有制,而误选A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 1864年,清政府某官员上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消耗愈甚,不惟亏折资本,浸至歇其旧业。”据此判断( )

A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衰落

B中国航运业完全为洋商垄断

C洋务企业难以同外国企业竞争

D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由题干中信息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轮船公司参与竞争,导致中国江浙一带从事贩运贸易的传统船运业亏本乃至破产,D项正确;1864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刚兴起,谈不上日益衰落的问题,A项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中的江浙大商从事的航运业并不是官办的洋务企业,C项也排除。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题思路

仔细研读材料理解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轮船公司参与竞争,导致中国江浙一带从事贩运贸易的传统船运业亏本乃至破产,然后作答。

易错点

只看到题干中的时间“1864年”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而误选A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1534年,为应对新教的挑战,欧洲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组织,该会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维护教皇和经院哲学的传统权威,却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别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耶稣会的这些做法( )

A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

B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

C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由题干可知,宗教改革后成立的耶稣会“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别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这正是关注人和人本身的价值的体现,C项正确;耶稣会的这些做法主要目的是为扩大天主教会的影响服务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A项排除;由题干可知,耶稣会“维护教皇和经院哲学的传统权威”、“反对追逐世俗权力”,并不是要天主教世俗化,而是要加强对天主教的信仰,B项排除;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D项排除。

考查方向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解题思路

立足点要放在“耶稣会”本身,从其“做法”的目的考虑作答。

易错点

没能注意到材料文字“该会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不能区分“手段”与“目的”,误认为耶稣会的做法是为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而选A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仅指“中央之国”或“中央之城”。西周初年的“中国”位于今天的( )

A河北

B山东

C河南

D湖北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分封制。由题干可知,西周初年的“中国”仅指位于天下中心的“城”,分封制确立了诸侯国拱卫周王室的众星捧月的格局,能够称之为中央之城的也就只能是周王室的政治中心了。西周的都城有两个,一个是位于今陕西的西京镐京,一个是位于今河南的东都洛邑,C项正确,ABD三项均排除。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的分封制。

解题思路

熟记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都陕西镐京以及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易错点

记不清西周建立时的都城以及周平王迁都之事。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 )

A坊市界限被打破

B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C对外贸易的繁荣

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由题干可知,外国商人在广州生活和经商,这正体现了北宋对外政策的开明和中外经济交流的频繁,C项正确;蕃坊指的是外商聚居区而非“坊”和“市”,A项排除;地域性商人群体指的是国内某地区的人善于经商而形成的,如晋商、徽商等。而这里说的是外国商人,B项排除;外商何时在开始在中国定居,仅从题干给的信息无法判断,D项排除。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以及“蕃客(外国商人)”等限定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选择。

易错点

概念不清晰,曲解题干的意思而误选D项或没注意到题干中的时间“北宋”而误选B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1931年10月7日,蒋介石认为:此次对日作战,其关系不在战斗之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长。余固深知我国民固有之勇气与决心早已丧失殆尽,徒凭一时之兴奋,不具长期之坚持,非惟于国无益,而且反速其亡。是故余志已决,如果倭寇逼我政府于绝境,迫我民族至无独立生存之余地,只有挺然奋起,与之决一死战,以表示我国家之人格。材料表明蒋介石的态度是( )

A支持全民族抵抗日本侵略

B政策重点放在积极剿共上

C忍辱负重,批评仓促应战

D已经做好了持久抗战准备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由题干中的信息“非惟于国无益,而且反速其亡”,可知蒋介石面对“九一八”事变后国人高涨的抗日情绪反对仓促应战,从“倭寇逼我政府于绝境,迫我民族至无独立生存之余地,只有挺然奋起……”等信息,又知蒋介石是站在国家民族立场反对日本的侵略行径的,但迫于国力不如日本只能忍辱换来日本的停止侵略,但一旦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必进行殊死抵抗,C项正确,B项排除;由题干的信息无法得出AD两项结论,均排除。

考查方向

抗日战争。

解题思路

仔细研读材料的主旨意思:此次对日作战……徒凭一时之兴奋,不具长期之坚持,非惟于国无益,而且反速其亡……余志已决,如果倭寇逼我政府于绝境,迫我民族至无独立生存之余地,只有挺然奋起,与之决一死战,表达了抗日救亡的决心但反对仓促应战。

易错点

不能理解材料的主旨意思而盲目选择A项或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1959年5月—9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出指示,决定恢复农民自留地,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宣布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归社员私有,社员家庭生产的产品可在集市上出售。并规定公社、生产队生产的物资,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可拿到集市上交易。这主要表明当时的党和国家( )

A运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市场经济

B调整所有制结构并恢复发展私营经济

C充分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失误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现代经济的曲折发展。据所学知识,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客观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面对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题干中的信息,反映的就是中共中央在这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D项正确;此时的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A项排除;我国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过程中,才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并调整所有制结构的,此时我国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BC两项均排除。

考查方向

中国现代经济的曲折发展。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59年”知道是“大跃进”之后,然后考虑为什么中共中央会采取“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宣布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归社员私有,社员家庭生产的产品可在集市上出售。并规定公社、生产队生产的物资,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可拿到集市上交易”的措施,从当时的经济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角度思考。

易错点

根据材料文字“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宣布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归社员私有,社员家庭生产的产品可在集市上出售。并规定公社、生产队生产的物资,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可拿到集市上交易”不加分析而直接选A项或B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克利斯提尼时期,雅典的公民大会主要讨论国家安全、对外政策等重大事宜,但其所讨论的议案都是由五百人会议提交的,否则任何公民都会因“违制罪”而被诉之于陪审法庭,因此公民大会只有对议案的讨论和决定权而无提案权。这表明当时的雅典城邦( )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体

B体现出法律至上的精神

C体现了权力分工的原则

D防止执政者权力的滥用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公民大会只有对议案的讨论和决定权,而无提案权,议案是由五百人会议提交的。通过这样的权力分工,是想限制公民大会权力,力图避免出现多数人的暴政,是一种权力制衡机制,但还不是近代西方民主治中的三权分立政体,A项排除,C项正确;法律至上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个特点,但题干中并无充分体现,B项排除;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而不是执行机关,D项排除。

考查方向

雅典民主政治。

解题思路

明确古代雅典的权力的分工与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不同,知道雅典的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易错点

不能区分权力的分工与三权分立将二者混为一谈或不能把握雅典公民大会的性质。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始于15世纪的黑奴贸易中,英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又于1833年在西非海域驻扎了一支海军舰队,拦截贩卖奴隶的船只并将截获的奴隶放归自由。对英国的这一转变,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英国放弃了殖民扩张政策

B奴隶贸易制度已彻底消失

C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表现

D蕴含人类历史进步的方向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并打击奴隶贸易,不管是出于何目的,但客观上保障了黑人的人权和自由,这是人道主义的胜利,正体现了人类文明曲折发展中光明的方向,D项正确;AB两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均排除;英国反对和打击奴隶贸易有利于工业革命期间的英国推行自由贸易,但并不是其自由贸易本身,C项排除。

考查方向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解题思路

此题可以用排除法解决,A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均排除;英国反对和打击奴隶贸易有利于推行自由贸易而不是自由贸易本身,排除。

易错点

分析英国的殖民扩张时总是站在殖民者的角度去分析,而不敢、不愿承认殖民扩展本身有时也具有某些客观进步作用。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工作会谈”,美苏就苏联购买美国谷物的交易达成协议,第二年又达成美国从苏联进口石油协议。据统计,1969—1976年美苏贸易额增加了10倍。这反映了(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B美苏冷战局势趋于缓和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衰落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由题干中信息可知,虽处于冷战格局下,但美苏有合作而且经济交流频繁,这说明美苏对抗形势出现缓和,B项正确;题干中只涉及美苏间的贸易,并未涉及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所以不能反映世界格局的变化,A项排除;同样,题干也无法反映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崩溃,C项排除;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的经济交流用利于经济全球化,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是在冷战结束后,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查方向

二战后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解题思路

紧扣题干中的时间段“1969-1976年”,联系当时美苏争霸的态势进行作答。

易错点

仅根据美苏之间贸易额的增加,即判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而误选A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是罗斯福新政初期的政府重大举措之一,主要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并促进经济恢复。但1936年5月,19个公用事业公司联合控诉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要求颁布禁令,禁止该局生产和出售电力,联邦最高法院于1936年12月判决这些公司胜诉。这主要说明联邦最高法院( )

A控制国家政策制定

B不赞成罗斯福新政

C支持公用事业发展

D限制政府职权扩大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是要动用国家的力量制定政策来调整经济,缓解经济危机,这势必导致政府职权扩大。美国是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立法、行政和司法分支相互制约,以避免独裁并保障自由。题干中的信息反映的是联邦最高法院动用司法权意图限制政府权力扩大以妨害经济自由,D项正确;联邦最高法院与政府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不是谁控制谁的问题,A项排除;联邦最高法院不是反对罗斯福新政,只是反对罗斯福新政中有涉嫌违背美国宪法的一些做法,B项排除;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公用事业公司胜诉,是因为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措施侵犯了这些公司的权利,并不代表其支持民间公用事业的发展。C项排除。

考查方向

罗斯福新政。

解题思路

在理解美国政体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和经济危机这种特殊时期,罗斯福新政设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这项做法的主要目的的基础上,然后分析作答。

易错点

根据题干中“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结果“这些公司胜诉”而误选C项,没有弄懂美国政体三权分立、相互制约问题。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

——樊树志《明史讲稿》

材料二 中国白银流通量不仅在16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16―17世纪的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经过17世纪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正是在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随后从17世纪初起还来了荷兰人。这一现象对东亚原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世界上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的是,自1600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加的原因(10分)。

14.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1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贸易的扩大,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逆差,白银流入中国;东亚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的商业贸易的发展和走私活动;中国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的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传统手工业的发达;中国经济的自给自足。(10分)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东亚海域”可概括出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贸易的扩大,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逆差,白银流入中国;东亚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的商业贸易的发展和走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的角度分析,得出中国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的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传统手工业的发达;中国经济的自给自足。

考查方向

新航路开辟以及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

从欧洲、中国角度分别分析原因。

易错点

仅根据材料内容从欧洲的角度分析原因而忽视来自中国角度的原因。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影响:对中国:丰富了农作物结构,提高了产量,刺激了人口增长(3分);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3分);白银流通量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和城市繁荣(3分);随贸易而来的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出现了第一次西学东渐的潮流(3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演进(3分)。(9分)

对欧洲:丰富了欧洲的物质文化生活(3分);加速了商业革命的进程,推动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3分);推动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拓展(3分)。

解析

紧扣设问中的“各自”二字,分别分析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中国和对西欧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从农作物结构、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城市的发展、思想方面以及对中国近代化方面分析作答;对西欧主要从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商业革命的发展以及欧洲世界市场的拓展方面分析作答。

考查方向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解题思路

分别从对中国、对西欧的角度分析贸易的影响,围绕“贸易”二字不仅从经济的角度、也要从促进思想甚至社会进程发展的角度分析作答。

易错点

不能从中国、西欧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或分析时层面不够广泛,泛泛而谈但不得要点。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人们长期珍爱的信念,如相信人类的进步具有普遍性。一位名叫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德国退休教师以《西方的没落》为题出版了一部专著,悲叹西方的衰落。有史学家这样描述一战后的欧洲社会对“民主”和“科学”的态度:“许多对19世纪进步尤其是对科学和技术的崇拜受到了攻击。科学家领导人类对自然进行有益的征服的梦想看起来已经破灭了。因为科学家在战争期间发明了毒气和烈性炸药。民主成为另一个倒下去的崇拜对象,普通民众通常把民主制看作是正在衰落的政治体系,把它同腐败的和无效的政党政治联系起来,想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而与此同时的中国,一本名为《新青年》的杂志风行中国知识界,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等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以改造落后的国民和社会为己任。

——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15.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示例:

观点:社会价值观的兴衰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2分)

论述: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启蒙思想家呼唤用理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腐败加剧,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集团利益的代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化学产品等人类科技进步的成果被应用于战争,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力;生产力倒退,社会持续动荡,人们开始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科学”提出怀疑和挑战(4分)。

20世纪前期的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是真正的民国并没有建立起来。袁世凯政治上推行专制,思相领域尊孔复古,中国社会各进步阶层深恶痛绝。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日趋深入人心,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法则能够拯救中国。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蠢和迷信(4分)。

因此,一定的价值观念是一定的社会条件产物,是特定环境下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社会物质、思想长期准备的必然结果。(2分)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主要论述社会价值观的兴衰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首先,要求能提出明确的观点。然后,针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述,并且能够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论述过程中,注重论述的词语表达的准确性和论证过程的逻辑性。

考查方向

社会价值观的兴衰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题思路

先明确观点,然后找足论据,进行合理的论证,最后总结史论。

易错点

观点不明确,论述时史实没有说服力,论证缺乏逻辑性。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330年以后,东晋政府赋税开始增多,租税除每人应交的五斗之外,又加上税米三升。到孝武帝时,则改为口税米二斛,以后又增至口税米五斛,这比之西晋时大大增加。简文帝未当皇帝前以谈“玄”著称,但连稻子也不认识,问“是何草”。393年,镇守京口和荆州的大将起兵反对当权者,这些大将军控制了长江中上游地区,与朝廷分庭抗礼。在刘裕建立的新政权中,许多大族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对抚慰大族,稳定政治局势,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刘裕对那些反对、破坏改革的大族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如会稽虞亮隐匿一千多人,刘裕毅然下令将其处死。出身北府的将官、刘裕的功臣诸葛长民兄弟,在地方上“专聚珍宝美色”骄横贪残,刘裕给予坚决镇压。他还支持部属惩处贪官污吏,犯脏百千以上者皆被处死。
——据《晋书》相关列传改写

16.依据材料概括刘裕改革的背景。(6分)

17.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裕改革成功的原因。(9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封建剥削(赋税)沉重(3分);割据混战(3分);政治腐败(3分)。(6分)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东晋政府赋税开始增多”、“口税米二斛,以后又增至口税米五斛。这比之西晋时大大增加”、“稳定政治局势”、“惩处贪官污吏”进行概括即可。

考查方向

刘裕改革的背景。

解题思路

仔细研读材料,逐条概括刘裕改革的背景。

易错点

不能仔细研读材料分层次概括刘裕改革的背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代表了社会进步的要求(3分);协调了士族与寒族的关系,为改革扫清了障碍(3分);刘裕是一位坚定的改革者(或者措施得当,政治谋略等)(3分);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同步进行(3分)。(9分)

解析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首先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其次从所代表的阶层出发分析其改革措施是否得力,是否能减小障碍。

考查方向

刘裕改革成功的原因。

解题思路

根据判断改革是否能够成功的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易错点

不能分层次分析改革成功的原因。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道光后期,士风渐变,先是注意到国家的内在危机,继复注意到外来的祸患,认为必须有所更张,取人之长,英法联军之役,给予知识分子的影响尤大。

冯桂芬早年受知于林则徐,咸丰末年,避难上海。1861年著《校邠庐抗议》,论中国自处之道。他说:“今既和议,宜一于和。和亦非永久可恃,必须及时自强。中国之不如西洋者,为人无弃材,地无遗利,君民不隔,名实必符。既须反诸求己,亦须取法于人。以军旅论,中国之不如人者,为船坚炮利,应设特科以奖才能。”冯桂芬指出“农具、织具百工所需,多用机轮,用力少而成功多,是可资以治生”。他又强调“以中国之名教伦常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20.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冯桂芬的主要思想。(9分)

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冯桂芬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中国不能依赖和议,须及时自强(3分);倡导向西方学习(3分);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奖励技术发明(3分)引进机器,发展农业和工业(3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分)。(9分)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和亦非永久可恃,必须及时自强”、“须取法于人”、“以军旅论,中国之不如人者,为船坚炮利,应设特科以奖才能”、“农具、织具百工所需,多用机轮……可资以治生”、“以中国之名教伦常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进行概括即可。

考查方向

冯桂芬的思想主张。

解题思路

仔细研读材料概括冯桂芬的主要思想主张。

易错点

不能根据材料文字提取有效信息以概括冯桂芬的主要思想主张。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背景: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内忧外患,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3分)

影响:其主张逐渐成为洋务派的共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3分)。(6分)

解析

第一小问,背景,结合当时中国处于鸦片战争后,已经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1)中的主张以及题干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张与洋务运动有相通之处,故而考虑其主张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考查方向

冯桂芬思想的背景和影响。

解题思路

搞清楚冯桂芬思想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有相通之处,但材料文字“早年受知于林则徐”可知,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才是其主张的背景。

易错点

误把洋务运动作为冯桂芬主张的背景。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20世纪所发生的战争显然从根上说是一种新形式的战争,即全面的战争。体现了工业化在军事行为方面产生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全面战争的性质。战争越来越多地运用了更具破坏性的技术,战争组织不仅包括大规模的兵役征发,还包括政府通过强制规划和定量配给的方式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它还包括对媒体前所未有的控制,而且通过以煽动情绪为目的的强有力的宣传,激发起对国家事业的责任感,以及对敌人深深的非理性的仇视。全面战争的方式之一就是把军队和平民混淆起来,这种界限在先前的世界历史上常常限制了战争的破坏性。

全面战争,像任何主要的历史发展一样,都有着混合性的结果,改善了的政府经济政策通常采取了新的保护工人的政策,对劳动大军的军事动员常常会导致妇女地位的重大突破。组建技术研究机构的强大努力经常会对经济领域产生侧面的影响,如合成橡胶和其它新材料的发明。即使如此,全面战争造成的灾难仍然是引人注目的。那种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都投入到军事行动中去的做法更能造成经济的崩溃。全面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产生了一种胜利者在战争结束的谈判中更缺乏弹性的倾向:曾经艰苦奋战的人们觉得很难宽厚地对待他们的敌人,寻求报复经常会引发新的紧张,这种紧张很快直接导致新的冲突。战争引发的情绪和混乱局面也会导致国内新的暴力行动。

——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18.根据材料,指出“全面战争”有哪些特点?(6分)

19.根据材料并结合一战后的史实,分析“全面战争”的影响。(9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其出现体现了工业化对军事的影响(2分);运用更具破坏性的技术(2分);战争组织上的广泛性,如兵役征发、对经济活动和媒体的控制(2分);全面战争是全民总动员(2分)。(6分)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体现了工业化在军事行为方面产生的影响”、“运用了更具破坏性的技术”、“战争组织不仅包括大规模的兵役征发,还包括政府通过强制规划和定量配给的方式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它还包括对媒体前所未有的控制”、“全面战争的方式之一就是把军队和平民混淆起来”进行概括即可。

考查方向

全面战争的特点。

解题思路

仔细研读材料,细致的进行概括、归纳全面战争的特点。

易错点

不能仔细研读材料,逐条概括全面战争的特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影响:工人和妇女地位提高(3分);战争期间研制的军事技术战后对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分);战败国和绝大多数战胜国战后经济趋于崩溃或元气大伤(3分);战后的巴黎和会严格削弱和限制战败国德国,埋下了二战的隐患(3分);战争激化了国内的社会矛盾,引发了革命。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3分)。(9分)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改善了的政府经济政策通常采取了新的保护工人的政策,对劳动大军的军事动员常常会导致妇女地位的重大突破”、“组建技术研究机构的强大努力经常会对经济领域产生侧面的影响,如合成橡胶和其它新材料的发明”、“全面战争造成的灾难仍然是引人注目的”、“更能造成经济的崩溃”、“全面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产生了一种胜利者在战争结束的谈判中更缺乏弹性的倾向”、“经常会引发新的紧张,这种紧张很快直接导致新的冲突。战争引发的情绪和混乱局面也会导致国内新的暴力行动”并结合“一战”后的史实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等进行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全面战争的影响。

解题思路

紧扣设问的要求“结合一战后的史实,分析‘全面战争’的影响”,既要有对材料文字的概括、归纳,又要举出具体的史实。

易错点

只能根据材料文字概括全面战争的影响,而不能举出具体的史实进行说明。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