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41年蒋介石在其著作中指出“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其意图是( )
1.《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
8.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11.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消息,当地时间2月9日,针对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恢复其移民禁令的要求,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宣布裁决结果,决定维持此前移民禁令暂停的裁决,拒绝恢复特朗普的禁令。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12.“据统计在当代发达国家中,由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办公职员构成的新的职业群体迅速崛起并最终超过蓝领工人阶层,这个阶层的人数约占总人口数的50%~6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二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12分)(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所拟主题与信息解读一致)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19年,日本学者北一辉写了一本名为《日本改造法案大纲》的小册子。北一辉宣称民主是“极其幼稚的主张”,选举制是以“投票神权”来反对“帝王神权”,是适应低能之辈的“低能哲学”。他认为“工业托拉斯和卡特尔组织,对于缺乏资本而落后于列强的日本是当务之急。”私人财产不许超过100万元日元、私人土地不许超过时价10万日元、私人企业不许超过1000万日元,超额部分由国家有偿收缴。政府加设银行、航海、矿业、农业、工业、商业、铁道7省,以加强收缴超额私人资产后的经济管理。同时他要求“根除阶级斗争”,禁止罢工,一切纠纷均有国家裁决。为了实现这些纲领,他要求动用“天皇大权”来改造日本,三年间停止实行宪法,解散议院,发布戒严令,由天皇直接依靠军队进行统治。同时还热切呼吁“国际和平将因为出现一个可以统治世界各国的最强大国家而实现”。而中国、印度的七亿民众,也将由于日本的领导扶持而自立。为了这个光辉目标而“忌讳国家拥有武装”即反对日本举起战争武器,“其见识犹如幼童,是社会主义者之流的妇人之见和平论”。北一辉的理论被日本法西斯分子奉为经典,在20世纪20、30年代广泛传播。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一辉的法西斯理论的主要特点。(9分)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北一辉理论在20世纪20、30年代广泛传播的原因。(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古代长江流域水患发展趋势越来越严重。唐代长江水灾平均18年一次,宋代平均5、6年一次,明清平均4年一次。长江流域水灾的形成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诸多因素的影响。早在清代有识之士指出,长江流域水患是“因上游川陕滇黔等省开垦太多,无业游民到处伐山砍木,种植杂粮,一遇暴雨,土石随流而下,以致停淤接涨”。从长江流域洪灾规律来看,很大程度上与长江沿线经济日益发达,经济开发程度加强有密切的关系。
水灾是突发型灾害,来势猛,为害烈,常造成“坏民舍,溺居民,坏桥栈,伤禾稼,饿殍载道,流亡数万人”,对人民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危害。 ——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英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原则成为支配着企业的法则,“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我们可以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观念十分盛行,19世纪中后期,英国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日益恶化。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环境治理、贫民窟改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一并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任务,并且得到了逐步的解决。英国议会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调查,并在了解和掌握了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议会对环境治理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观念的转变,迫使政府必须要遵循法律,实施治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也就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干预,并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如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 ——摘自《现代英国经济史》
13.与唐宋时期相比,材料一中明清长江流域水患呈现什么趋势?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和危害?(15分)
1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环境日益恶化的因素有哪些?概括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措施的特点?(10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15分)
材料: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新教育的创办同时也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废除科举制的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分科递减科举中额逐渐过渡到立停科举使社会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其二,新学制的制定和新式学堂的兴起已足够成为科举制的制度性代替物;其三,奖励学堂出身,给学堂毕业生以相应的科举功名,使科举废又不废,不废而废。
在清末教育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办学高潮,1909年,全国有学堂58896所,学生1626720人。这个数目,在当时的中国是相当可观的。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鼓励出国留学的举措。于是,在清末又出现了一个出国留学的热潮,在人数最多的1905和1906年,留日学生就高达8000人左右,这个数目也是惊人的。
——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6.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6分)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的意义。(9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贞观初年,玄奘在苦心钻研佛学中,发现当时国内佛教经论的体系杂乱,有些问题各家说法颇多分歧。玄奘听说天竺(古印度)地方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以问所惑,以释众疑”。
唐初,西行之路出玉门关后分南北二路,北路由天山南麓过葱岭,南路由昆仑山北麓向西过葱岭,玄奘选择了北路,他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归国后,玄奘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汉文译成梵文,如老子《道德经》,《大乘起信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20.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取经成功的原因。(6分)
2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9分)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