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现代文阅读
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人们说,老物件儿是有灵气的。因为手艺人把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统统给了它们。然而,现在不少“手工艺品”,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看起来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作用还是那个作用,却很难承载起“很家乡”“很传 统”“很中国”的那股子精气神了。
前不久在湖北仙桃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交流研讨会上,剪纸艺人、专家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把刻刀十年功”的技艺正被机器扰乱节奏;对生活的琢磨正在被投机取巧的速成法挑战;对好材料的坚守正在被新工艺猛烈冲击;“北方重浑厚、粗犷,南方尚灵秀、精美”的异彩纷呈也正在被渐渐同化。
诚然,文化产品既然走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就必然逃不开市场规律的制约,生产效率、材料革命是大势所趋。但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对艺术品质的坚守。
今年91岁的工艺美术师陈由明,曾创作了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60多年来,他一直创作不息、佳作频出。谈到创作诀窍,陈老说:“我要搞出一个作品,就是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思考。现在的好多东西,功夫不到,火候差得远呐。只想着赚钱,没有心心念念、反复推敲,哪里出得来好作品呢?”
的确,一味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试想,如若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遭到蚕食,历史将会何等唏嘘嗟叹?
话说回来,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的同时,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比如,20世纪50年代,陈由明整理创作的剪纸《八仙图》风靡欧洲,出口近5万套。而现在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愈发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又比如,从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杨柳青年画、河北蔚县剪纸等传统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素材,赋予了“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再比如,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创客盛会,都将目光瞄准非遗来挖掘素材和灵感,为“科技+”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源泉。
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应当加大宣传普及,让生活于其中的人了解、体验、欣赏自己的文化,养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鼓励基于本土文化的创意,让更多的人知晓它的价值。同时,还应合理融入时代元素,不割裂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05日 17 版)
1.下列关于“老物件的灵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中“老物件儿的精气神来自对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粗制滥造的摒弃,也来自对艺术品的坚守”错,老物件儿的精气神与后者没有直接关系,原文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对艺术品质的坚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命题者设计内容是“此”,而选项中是“彼”。两者内容不相关。本题A项中“老物件儿的精气神来自……也来自对艺术品的坚守”。属于无中生有。
易错点
D项是对天津杨柳青年画的表述,容易误选。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中“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以偏概全,原文是“一味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比对原文信息。一般一是比对跟原文内容的出入或差别;二是比对选项中表述出来的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本题属于以偏概全,少了原文中限制的词语“一味”。
易错点
D项易误选。因为是对原文信息的转换表述。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中,原文是“从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杨柳青年画、河北蔚县剪纸等传统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素材”,可见“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只是其中灵感之一。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答题时一,明确题干要求,题干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范围宽泛。二,明确选项性质,选项是对文本句子的理解和判断。三,找准对应区域,比对判断。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易错点
C项易误选,考生容易对判断理解偏,误为错误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
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惟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
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
(选自《宋史》,有删改)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5.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
(2)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
正确答案
解析
正确标点: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译文:杜范刚到任时,仓库很多都空了,不久,库存的米就富余十万斛,钱也有数万,杜范就把这些都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句断句时注意动词。
易错点
注意“始至\仓库多空\未几\”之间断句,要准确划分。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中一个皇帝一生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年号。如文中的“绍定三年”“嘉熙二年”“淳祐二年”都是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宋理宗用过八个年号。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说读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
易错点
考生对“崩”“薨”一词积累不够,容易误解。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中“因而得罪了许多人”错,无中生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原文,筛选信息,把握住文中:什么人,任什么官,做了什么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信息筛选”结合在一起考查,一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综合,另一方面,内容要点与中心意思,也需要筛选信息以证明。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事物、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易错点
D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
正确答案
(1)当时孟珙掌握重兵长期驻扎在长江上游,朝廷一向怀疑他难以控制。
(2) 于是任命杜范为右丞相,杜范要把这个职位让给游似,皇上没答应,杜范就勉强支撑病体去觐见皇上。
解析
(1)中关键词:“权”,“上流”,“素”。
(2)中关键词:“拜”,“逊”,“力疾”。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这一考查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易错点
“上流”“力疾”要正确译。
【参考译文】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小时候跟随他的堂祖父杜烨、杜知仁游历,他的堂祖跟朱熹学习,到杜范时更著名。嘉定元年,杜范被推举考中进士,调任金坛县尉,又调任婺州司法。绍定三年,杜范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绍定六年,杜范升任大理司直。杜范改任秘书郎,不久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上奏说:“先前权臣所用的台谏官,一定都是自己的亲信,他们互相约定好了以后,再发出命令。台谏官弹劾攻击人和事,都秉承权臣的意思,所以制度荡然无存,风俗彻底败坏。陛下亲自处理政事后,首先任用洪咨夔、王遂,彻底地矫正原有的弊病,赶走奸险邪恶的人。”理宗十分赞同他的意见。
嘉熙二年,杜范被差遣为宁国府知府,第二年他到了宁国府,正赶上了大旱,杜范就见机行事,立即决定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又劝退休的官员以及富人有积存粮食的进行散发,老百姓因此得以安定。杜范刚到任时,仓库很多都空了,不久,库存的米就富余十万斛,钱也有数万,杜范就把这些都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渡江过来的两淮地区的灾民有不少进行抢掠,他们的首领张世显尤其勇猛强悍,率领三千多人来到城外。杜范派人犒劳他们,让他们不要骚扰、等待安置,但张世显暗中怀有攻城的想法。杜范用计谋抓住并杀了他,发给其他人钱粮,让他们回去。
淳祐二年,杜范被提升为同签书枢密院事。杜范进入都堂以后,凡是遇到处理事务有得失,授任官吏引起是非,他都坦率直言没有隐瞒。丞相史嵩之表面上对杜范很宽容,内心其实忌恨他。淳祐四年,杜范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因为李鸣复任参加政事,杜范不屑于和他共同执政,就辞官离去。皇上派中使召他回来,并且下令各城门都不能放杜范出城。太学生们也上书挽留杜范并谴责李鸣复,同时也谴责史嵩之。史嵩之命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人讨论杜范和李鸣复的问题,杜范才就任。正好史嵩之遇到丧事,想起用复官,没有成功,于是任命杜范为右丞相,杜范要把这个职位让给游似,皇上没答应,杜范就勉强支撑病体去觐见皇上。皇上亲自写下“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赏赐给他。
当时孟珙掌握重兵长期驻扎在长江上游,朝廷一向怀疑他难以控制,这时孟珙也写信来祝贺。杜范给他回信说:“古人说将相和谐那么士兵就会心悦而依附,从此我们只需相互团结同心报国。如果是用权术加以笼络,这是我杜范不屑于做的。”孟珙非常感动和佩服。不久,元朝的军队大举侵入五河,截断水流,设置营栅,并且派重兵包围合肥,使宋军不能进行救援,作了必定攻取寿春的打算。杜范命令惟扬、鄂渚二地帅臣分别调兵从东西两面来策应,最后终于取胜。杜范按功劳的大小进行奖赏,没有不恰当的,士兵们都能高兴。
不久,杜范去世,他被追赠为少傅,谥号是“清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注]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8、试分析首联中“争”和“暗”字的妙处。
9、清人沈德潜认为颔联“一语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请分析这种说法。
正确答案
“争”字,用了拟人手法,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暗”字,突出枕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
解析
白话译文
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59)年间,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大中元年(847年)秋,李德裕为政敌所排挤,被贬为以太子少保身份留守东都洛阳,不久再贬潮州司马。大中二年(848年)冬,李德裕刚抵达至潮阳,旋踵之间贬书又到,这次以谬断刑狱等罪名又被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849年)正月抵达珠崖郡。这首诗便是他在贬官途中所作。
作品鉴赏
这首《谪岭南道中作》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五。首联描写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第一句写山水,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这里用一“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但又是实感,所以诗句倍有情致。第二句紧接上句进一步描写山间景色,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层林叠翠,郁郁葱葱,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这一句中用一“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这一联是从山水林木等方面选择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颔联宕开一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从艺术表现技巧来看,这种衬托的手法,比连续的铺陈展叙、正面描绘显得更有变化,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联“一语双关”,和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作的《岭南江行》一诗中的“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一样,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等都有所喻指。这样讲也不无道理。
颈联转向南方风物的具体描写,在写景中表现出一种十分惊奇的异乡之感。五月间岭南已经在收获稻米,潮汛到来的时候,三更时分鸡就会叫,津吏也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这一切和北方完全不同。这两句为尾联抒发被谪贬瘴疠之地的深切思乡之情作铺垫。
尾联是在作者惊叹岭南环境艰险,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之后,引起了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更加上听到在鲜艳的红槿花枝上越鸟啼叫,进而想到飞鸟都不忘本,依恋故士,何况有情之人。此时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不能已,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这当中也深深地蕴含着被排挤打击、非罪谪贬的愤懑。最后一句是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这一联是这首抒情诗的结穴之处,所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挚。
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晚唐的抒情名篇。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步骤: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步骤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易错点
考生回答不全面,没有理解诗句内容。
正确答案
颔联表面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有力地渲染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实际上诗人运用双关的写法,用这种险恶的自然环境比喻官场的凶险,,用“毒雾” “蛇草”等来喻指奸佞小人,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和畏惧之情(“比喻”答“象征”也对)
解析
(见上题)。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要求考生分析颔联“一语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好处。回到诗句中,颔联表面写在谪贬途中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实际上诗人运用双关的写法,用这种险恶的自然环境比喻官场的凶险,用“毒雾” “蛇草”等来喻指奸佞小人,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和畏惧之情。
易错点
考生因为对诗句内容没有理解到位。因而对情感把握不准确。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杜甫《登高》从空间和时间上表现自己客居他乡,多病孤独的诗句是: , 。
1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12. 《蒹葭》一诗中写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时,主人公顺流而下追随恋人的诗句是: , 。
正确答案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语境来填写,尤其注意那些提示语。
正确答案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解析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语境来填写,尤其注意那些提示语。
易错点
默写时注意“蟪蛄、溯”字形。
正确答案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解析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语境来填写,尤其注意那些提示语。
21.下面是《经济日报》对北京某次空气污染原因所作的分析示意图,请说明这幅示意图,并简要分析。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正确答案
示例:排放增加、大气自净、气象条件,是造成北京严重空气污染的三大因素。排放增加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其次,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衰减;再者,北京的气象条件很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
解析
分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抓住特点,然后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进行表述与说明,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
考查方向
图文转换。
解题思路
注意示意图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排放增加、大气自净、气象条件,是造成北京严重空气污染的三大因素。由此得出排放增加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其次,从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衰减和北京的气象条件很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这两方面进行概括表述。同时注意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易错点
对构思图的相应各项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莲花落
穆时英
飘泊着,秋天像黄叶子似地,一重山又一重山,一道水又一道水——我们是两个人。
和一副檀板,一把胡琴,一同地,从这座城到那座城,在草屋子的柴门前,在嵌在宫墙中间的黑漆大门前,在街上,在麦场里,我们唱着莲花落,向人家化一个铜子,化一杯羹,化一碗冷饭——我们是两个人。
是的,我们是两个人,可是她在昨天死了。
是二十年前,那时我的头发还和我的眼珠子那么黑,大兵把我的家轰了。一家人死的死了,跑的跑了,全不知那去啦,我独自个儿往南跑,跑到傍晚时真跑累了,就跑到前面那只凉亭那儿去。就在那儿我碰到了她。她在里边,坐在地上哭,哭得抽抽咽咽的。我那时候儿还怕羞,离远些坐了下来。她偷偷儿地瞧了瞧我,哭声低了些。我心里想:劝劝她吧!这姑娘怎么一个人在这儿哭。
“别哭了,姑娘!哭什么呢!”我坐在老远的跟她说。
她不知什么时候停了的,不哭啦。我把脑袋回过去瞧了瞧,她也赶忙把脑袋回过去,怕难为情,不让我瞧她的脸,我便从后边儿瞧着她。她在那儿不知道在吃什么,吃得够香甜的。我咽了口儿粘涎子,深夜里听起来,象打了个雷似的。她回过脑袋来瞧,我不知怎么的,又咽了口儿粘涎子,她噗哧的笑出来啦,我好难为情!她拿出个馍馍来,老远的伸着胳膊拿着。我也顾不得难为情,红着脸跑过去就吃,也不敢说话。
“多谢你!”我说。
吃完了,她又给了我两个。
“你怎么会独自个儿在这儿的呢?”
“一家子全死完咧!”她眼皮儿一红,又想哭啦。我赶忙不做声,过了回儿,等她好了,我才说道:“怎么呢?”
“他们打仗,把我们一家子全打完咧。”
“你到哪儿去呢?”
“我能到哪儿去呢?”
“你打算逃哪儿去?”
“我没打算往哪儿逃,带了几个馍馍,一跑就跑到这儿来啦,你呢?”
“我连粮食也没带,没叫大兵给打死,还是大运气,那能打算往哪儿跑?跑到哪儿算哪儿罢咧。”
我们老远的对坐着说话儿。
时候可真不早了,天上的星密得厉害,你挤我,我挤你,想把谁挤下来似的。凉亭外面的草全在露水里湿着,远处几棵倒生的树向月亮伸着枝干。一阵阵风吹过来,我也觉得有点儿冷。亭子外边儿一只夜鸟叫了一声儿,那声气够怪的,象鬼哭,叫人心寒,接着就是一阵风。她把脖子一缩,哆嗦了一下。我瞧了她一眼。
“你还是坐过来些吧?”她说。
“你冷吗?”
“我害怕。”
我挪过去贴着她坐下了,她便靠在我身上道:“我累了!”就闭上了眼。
我瞧着她,把我的疲乏,把我的寂寞全丢了。我想,我不是独自个儿活在世上咧,我是和她一同地在这亭子里——我们是两个人。
第二天起来, 我们就一同往南走。也不知跑哪儿走,路上她不说话,我也不敢说话。走到一家镇上,她说:“我真饿了。”我就跑到一家大饼铺子那儿,跟那个掌柜的求着,那掌柜的就象没听见。我只得走了开来,她站在那儿拐弯角儿上,用埋怨的脸色等着我,我没法儿,走到一家绸缎铺子前面,不知怎么的想起了莲花落,便低了脑袋:哎呀哎子喂!花开梅花落呀,一开一朵梅花!腊梅花!
我觉得脸在红起来,旁边有许多人在围着看我;我真想钻到地下去。这时候儿我猛的听见还有一个人在跟着我唱,一瞧,却是她,不知那儿弄来的两块破竹片,拿在手里,的的得得地拍着。我气壮了起来,马上挺起了胸子,抬起脑袋来,高声儿的唱着莲花落——我们是两个人在唱着。
就从那天起,漂泊着,秋叶似地,从这座城到那座城。
昨天晚上,我们坐在一条小胡同里。她有点寒热,偎在我的身旁,看了我的头发道:“你的头发也有点儿灰了。”
“可不是吗,四十多了,那能叫头发不白。”
“我们从凉亭里跑出来,到现在有二十多年,快三十年咧。光阴过得真快呀!
我抬起脑袋来:在屋檐那儿,是一只弯月亮,把黑瓦全照成银色的。
“可是我真倦了!”她把脑袋靠在我肩上,好重。
我也没理会,只管看月亮,可是她就那么地死去咧。
和一副檀板,一把胡琴,一同地,一道水又一道水,一重山又一重山,在草屋子的柴门前面,在黑漆大门前面,在街上,在麦场里,我们一同地唱着莲花落。我们在一块儿笑一块儿哭,一块儿叹息,一块儿抹眼泪:世界上有个我,还有个她— —我们是两个人。
是的,我们是两个人,可是她在昨天晚上死了。
(有删改)
13.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
14.作品中的她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15.作品中多次出现“我们是两个人”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6.作品为什么以“莲花落”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解析
A、“她”并没有打算往哪儿逃;
C、唱莲花落的原因是“她”埋怨的脸色和饥饿的驱使,“男人的尊严”属于无中生有;
E、时局动荡,他们就不可能有太多的温暖和幸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目,必须回到文本中进行对比,找出内容、思想或技巧方面的问题,从而准确判断选项。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
正确答案
①为人热情,善良。她拿出个馍馍来,老远的伸着胳膊拿着,吃完又给了“我”两个。
②善解人意,做事大方。跟着“我”唱莲花落,还打着竹板。
③坚忍。漂泊二十多年,一直唱着莲花落谋生。
解析
(1)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2)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3)根据描写方法(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4)根据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人物的成长变化、性格的形成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5)根据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形象性格特征:
××是一个具有A、B、C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再分析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本题从她拿出个馍馍来,老远的伸着胳膊拿着,吃完又给了“我”两个。跟着“我”唱莲花落,还打着竹板。漂泊二十多年,一直唱着莲花落谋生。这些情节来概括人物的性格比较全面。
易错点
人物形象的概括,必须依照一定的模式。往往对性格特征概括不全面。
正确答案
①多次出现,反复咏叹,形成强烈的视觉和感情冲击,便于营造氛围和抒发感情。
②在结构上,前后呼应,使结构更严谨。
③在主题上,表现“我”对“她”的深深爱意和两人相濡以沫、共度时艰的可贵品质,深化了文章主题。
④“我”和“她”是两个人,可是现在“她”死了,剩下“我”一个人孤苦无依,与现在的的“我”形成对比,表达了“我”心中深深的悲痛和哀思。(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
要求考生分析小说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可从内容上、结构上、效果上、主题上来进行分析,答题才全面。本题中的语句,效果上,营造氛围和抒发感情。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在主题上,深化了文章主题。内容上,表达了“我”心中深深的悲痛和哀思。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分析重要语句时要从:
(1)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2)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手法。
(3)修辞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结合小说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揭示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效果。
(4)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5)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本题①结构上,前后照应。
②主题上,揭示并深化作品主题。
③效果上,营造神秘韵味,设置悬念。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正确答案
①增加美感和文学气息。
②“我”和“她”因为唱莲花落而加深了感情,心与心相通,并从此一起到处漂泊。
③“我”和“她”一起唱着莲花落谋生,生活了二十多年,彼此不可分离。
④“我”和“她”都 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以唱莲花落谋生,深刻表现了时局的动荡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解析
答题的模式:
(1)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作者意图。
(2)标题的作用:观点+实例分析+作用。回答时从,结构上、形象上、主题上、效果上进行分析。并且开篇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这类探究题时答题思路是:
(1)标题的含义。在理解标题本义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义、象征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双关义或文章主旨意义。
(2)标题的作用 。
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②以物件(物象)为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以形象特征为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④以问题为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一定要找准确答题的角度再进行探究。
单项选择题,完成17-19题。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你若坚持,定能发光。因为时间是所向披靡的武器,它能 ,也能聚沙成塔,将人生所有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
②小错误不省思就可能铸成大错,小腐败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大腐败,必须明白 的道理,防微杜渐。
③ 3月11日,面对强势外援的四川金强队,辽宁队 ,拿下冠军之路第一场比赛。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像骆驼一样坚忍不拔,不遗余力,奋力向前,那么你面前就不会有无法跨越的“死亡之海”。你可以蔑视面前的困难和不利的环境, , , ,但那沉甸甸的壮丽的旅程,足以使你感叹自己拥有着无悔的人生。
正确答案
解析
群轻折轴:轻的东西积多了,也能压断车轴。比喻听任小的坏事发展下去,也能造成严重后果。集腋成裘:腋:腋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裘:皮衣。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众擎易举:比喻大家同心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成。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近义成语的辨析,答题时要根据语义侧重点、根据语义范围、根据语义对象、根据感情色彩、根据意义轻重、根据语法结构、根据关键语素的不同来进行判断。比如,“集腋成裘”成语的语义差别。
易错点
“群轻折轴”非常见成语平时要注意积累,否则可能会导致误选。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否定失当,去掉“不”;
C成分残缺“票房”后加“宝座”;
D语序不当,“不仅是向外的正义追求,也是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两个分句语序调换。”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语病辨析题答题时,可以用语感审读法。这是一种凭语感直觉对句子是否有语病作出判断的方法。对于结构比较简单、语病比较明显的句子,这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一般分两步进行:
1.直觉。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那些感到拗口别扭的地方,往往就是可以初步判断为有语病的地方。实际上,判断一个句子是病句,很多时候靠的就是这第一直觉。
2.审读。对感觉不顺畅、不符合一般习惯的地方复读几遍,仔细品味。比如,C项 “票房”后应加“宝座”,成分残缺。
易错点
D项语序不当,容易误判。
正确答案
解析
第一空,承接上文,省略了主语“你”,句式一致,不需要“使”字。第二空和第三空的顺序,由下文的“但”字得出,应先说“成功”,再说“失败”。整句意思是说“也许是成功,也许是失败”,失败了“但那沉甸甸的壮丽的旅程,足以使你感叹自己拥有着无悔的人生”。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语句复位型衔接题,答题时必须注意,答案符合显性要求,暗合隐性要求。题目的显性要求主要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包括对象、修辞手法和字数等,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而隐性要求主要是语体的风格、内容的拓展、情境的氛围、情感的褒贬等,往往是一种内容上的要求。隐性要求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需要考生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推测与想象。如果答案符合显性要求,只能得到基本分;若答案同时暗合了隐性要求,则能得到高分。
易错点
易误选D项,没有注意到后面内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 ①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鲁迅。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② 。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 ③ 。
正确答案
①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或: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②是因为他具有最根本的精神素质(或:原因在于他的最根本的精神素质)
③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或自由意志) )
解析
第一处横线后面“评价语”是和孔子一致的评价;第二处横线联系前面的“而”转折语意,第三处横线后应该是总结语。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材料给出的是一个段落,有具体的语境,回答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要注意到题干中要求的“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1、首先我们要理清文段的结构,找出其中的中心句。
2、然后分析需要补写的上下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常识,适当的想象确定大致方向。
3、注意“其实、因此、但是等关联词语。通过分析复句确定填入的句子内容。
4、注意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与上下句语意连贯照应。有些题目前后的内容是以对举的形式出现的,根据对应关系可以确定填入的词语。
5、分析的时候必须紧扣原文,补写句子时尽量使用原材料中的关键词。
6、注意字数限制。
易错点
不能瞻前顾后,做到内容衔接。
22.阅读下面的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雨
落在土壤里
你是甘露
洒在江面上
你是小水珠
这首小诗给你带来怎样的联想和感悟?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位置与价值
勿以物喜,勿以已悲。经过了多年后,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的往往都是些美好的东西,对别人对自己都是如此。一个在原来位置发挥过光与热的价值 体现者,将会被人们永远记住。同样,一个不能适时而退的人,也会被人唾弃。
人生就像个钟摆,在不停地摆动,其中有低落的波谷,亦有雄起的波峰,起伏不定。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位置是一定的,而其所具有的能量也是特定的。如果将此带入现实生活,那么就是说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与其发挥或体现的价值也是一定的,其处于什么位置,那么它也将发挥怎样的价值。
一旦各种条件俱备,那么就有可能发挥出价值的最大指数,而如果条件不足或缺失,那么发挥的价值就会打折,甚至可能会出现价值的丧失,犹如一力士可举千斤,但不能挟泰山以越东海。同样对于人也一样,位置与价值是相对应的。
但偏偏有些人自认为是个特例,枉想可以长据其位,长亮其光,而长享其惠,不肯让位,致使这个位置失去了其应发挥的价值量。昔日这些受人拥戴,受人推崇的价值体现者,成了一只阻挠后来者的拦路虎,一块绊脚石,从而使得历史的车轮只能在此原地滚动。
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我要说:不适其位,即可退位。邓亚萍适时退位,王楠等一批乒坛小将即时出头;乔丹退位,NBA众星群起,往往一个领域的执牛耳者一退二线,将会带来一批新鲜的血液,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势。当那些退下来的人,他们可以帮助后来者适应新的环境,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发展,更快去发挥这个位置所能发挥的最大价值。
勿以物喜,勿以已悲。经过了多年后,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的往往都是些美好的东西,对别人对自己都是如此。一个在原来位置发挥过光与热的价值体现者,将会被人们永远记住。同样,一个不能适时而退的人,也会被人唾弃。
解析
材料是一首小诗,读懂小诗的含义才能准确立意。小诗中的意象雨,落在土壤里是甘露,洒在江面上却是小水珠。说明雨的位置和环境不同价值就不同。由此可得出立意:位置与价值 环境的影响力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诗歌(包括歌词)是人们内心深处灵魂的吟唱,是梦幻对现实的超越,它们总是能激发人们思维的火花,拨响人们情感的琴弦,所以,近几年来,诗歌类材料备受高考作文命题者的青睐。
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品语义。要读懂诗歌类材料,首先要学会品语义,把握“诗家语”的一些特殊性:诗歌常对语言进行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含蓄美。
抓意象,抓关键。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诗歌语言的含蓄美,也多体现在诗歌所描绘的意象中。这些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性或指代性,审题时,我们可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这一步我们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诗中有什么意象,二是这个意象有什么深层意义或象征意义,可采用相似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求。如果一首诗中含有多个意象,要注意分清几个意象孰轻孰重,防止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如果诗歌内容庞杂繁复,我们应该找出并理解它的关键语句,把握关键信息,以便准确把握主旨。
析主旨。顺诗中关键语句之“藤”,摸命题者的意图之“瓜”,分析它们包含了怎样的是非、善恶、褒贬等观念,并据此来立意,确定文章主旨。
以上是针对较难理解、较复杂的诗歌材料而给出的审题步骤,核心是抓意象、析主旨,对于浅显简单的诗歌而言,往往一两步就可以到位。
易错点
这类作文一般立意没有问题,但是写不出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