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隐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世者,实在制度法制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摘编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关于佛教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第7段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披上了纲纪伦常的外衣,对中国人的行的影响是存在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表述绝对化。即把选择性、可能性等说法冠以“一定”“必然”“就是”等词语。C项中“因此它不会对中国人的行产生影响”而原文第7段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披上了纲纪伦常的外衣,说明对中国人的行的影响是存在的。
易错点
选项B的概括性比较强,信息跨度大,容易误选。
正确答案
解析
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2段最后一句可知,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隐而不发、不事雕琢等民族心态是其具体表现。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比对原文信息。在信息比对中看到两个概念的差异。对原文意思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隐而不发、不事雕饰等。”C项表述成为“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隐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
易错点
D项易误选。注意原文信息“中国文化特质”的表述。
正确答案
解析
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4段第1句可知,“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是二者最主要的差别之一,而不是“最主要的差别”。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读懂作者写作意图。部分与整体(以偏概全或断章取义)主要体现在数量、范围上,命题者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原文“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是二者最主要的差别之一”而B项中的“最主要差别”。
易错点
D项易误选,对原文表述,进行了整合,考生容易理解偏。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①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②,失久和之强敌,非讨“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徙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③士马,声言出塞。巳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注】①嫚:轻慢。②羌:指西夏,即赵元昊。③料简:挑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正确答案
解析
“道遇戍卒皆遣归”中,“遇”与“遣”的行为主体相同,意义相对对立,故“卒”后断开,排除A、D两项。“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关系紧密,可排除B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句断句时注意动词。
易错点
注意“三夕/不闭”之间易断句,要准确划分。
正确答案
解析
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薨,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说读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比如,本题D项中对官员死亡之后等级的称谓。
易错点
考生对“茂材”一词积累不够,容易误解。
正确答案
解析
不是“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而是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怨,这样才能确保宋朝西、北边境的安宁。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原文,筛选信息,把握住文中:什么人,任什么官,做了什么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信息筛选”结合在一起考查,一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综合,另一方面,内容要点与中心意思,也需要筛选信息以证明。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事物、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易错点
C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
正确答案
(1)后来,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2)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解析
(1)采分点:“浅妄”“利”各1分,判断句式1分,大意2分。(2)采分点: “罪”“边臣”“先事之备”每译对一处得1分,大意2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这一考查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易错点
“浅妄”“利”要正确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长安春望
卢纶①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②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①卢纶: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来年中进士,旋即安吏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唐诗解》:“此长安遭吐蕃之乱。代宗幸陕,纶时在京而作。”②千门:代指京城。
8.本诗和杜甫《春望》在写景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
正确答案
①景色不同。卢纶描绘的是京城内的春意、壮观与衰飒,而杜诗突出的是国都经历战乱后的残破、荒凉。②手法不同。卢诗运用拟人手法,以“闲”写出春草的自由、舒展,反衬诗人内心思乡的愁苦;杜诗运用对比和移情于物的手法,突出山河破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感时恨别的感情。
【参考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优异等次的茂材,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以此)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力强盛,其他人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 “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人马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使者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都得到。”当时朝廷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代理守丞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器械,不断前往守蜀。又下诏催促方平出发,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戍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替他们上奏免赊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年间以前,每年征调百娃疏浚汴水。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以尺寸的小利为利益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有能够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有能够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一天天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祜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解析
白话译文
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
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
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
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诗歌赏析
此诗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金圣叹批后两联(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无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认为五六句不是纯粹写景,而与七八句的抒情密切关联,分析得相当精辟、透彻。
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诗体现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卢纶《长安春望》是一首羁旅思乡诗,诗歌写景抒情笔法老辣,体现了“大历十才子”诗歌的“阴柔之美”。此诗抒发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望归之情,同时融入了对国势的担忧和对人生的悲慨,意蕴丰富,便于设题,还可以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阅读。本题结合两首作品的具体诗句可以看出二者:一是所写景色不同,二是所用的手法不同。然后通过具体诗句展开分析。
易错点
考生容易只概括出画面而疏忽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
正确答案
①遭遇世难,对国事的忧虑。诗中描绘了京城迷人的草色和参差的宫阙笼罩在夕阳余晖下的苍茫景象,寄寓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诗人为一介儒生,希望能一展抱负,但屡逢动乱,才华得不到施展。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第四句、第八句写到春天又至,年华又老,自己已经衰鬓斑斑,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感慨。④客居异乡、念亲思归的孤寂与惆怅。诗人梦中回到家乡,却不知道在现实中什么时候能回去,不觉中恨他人能归去,而自己只能在京都客居。
解析
答题模式:①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②揭示思想内容。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表现了)……”。(也可以先揭示情感,再具体描述。)。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①从题材入手,把握诗歌基本的情感倾向。某类题材,往往表达着类似的情感,如山水诗往往表达对自然风光的喜爱,有时隐含对污浊官场的厌弃。②从意象入手,领会情感内涵。诗歌借助语言描摹塑造形象,而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作者常常借助意象来抒情言志,因此必须理解意象的情感内涵。③从创作背景入手,结合诗(词)中描写的社会现实、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词)前的小序、诗(词)后的注释中交代的创作背景等,判断诗歌的时代内容。④从注释入手,把握特殊的深层内涵。注释往往提供必要的隐秘的信息,一般而言,介绍写作背景的注释,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别人的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易错点
考生因为对诗句内容没有理解到位。因而对情感把握不准确。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只有“ , ”才能够做到真正的逍遥游。
(2)杜甫在《登高》中,用“ , ”两句写自己难以排遣的身世之苦和国运之恨,表现出沉郁的风格。
(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 , ”两句表达了诗人“晚春时节的烟柳满城比不上早春景色”的观点。
正确答案
10.(1)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3)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解析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语境来填写,尤其注意那些提示语。
易错点
默写时注意“御、辩”两字的字形。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熟 藕
汪曾祺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莱,即石花菜。不贵,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隔壁是杨家香店。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家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走到门口闲看。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里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上了浆的纱条,叫作“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嘴,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她最爱吃的是熟藕。
正对刘家绒线店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个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
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她都不吃,摇头。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尖了,妈妈非常心疼。一天,她忽然叫妈:“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面?”小红摇头。“冲一碗焦屑?”小红摇头。“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小红摇头。“那你想吃什么?”“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热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瞿,也是开绒线店的。瞿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瞿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小红红着脸说:“有了。”“一定是个白胖小子!”“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看看,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坐月予,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股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12.文章开头作者不惜笔墨一一交代了街道两边的店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3.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以“熟藕”为题的用意。
14.小说的主人公是王老,但刻画刘小红的文字偏多,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正确答案
解析
(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B、E不给分。A项,“该句总领了全文内容”不当。B项,本文以淡雅的笔触白描风土人情,而非用华美的语言工笔描摹。E项,刘小红婚后回娘家,王老与她的一段对话初读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情理,细读却发现其中饱含两人之间深厚的忘年情谊。。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目,必须回到文本中进行对比,找出内容、思想或技巧方面的问题,从而准确判断选项。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
正确答案
①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生活背景,渲染了具有乡土气息的淳朴的社会环境。②营造了一种平实温和的氛围,为揭示小说对敦厚朴实民风的深情怀念和呼唤这一主题做铺垫。③以调侃的笔调写周家南货店的老板,与老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老王形象。(每点2分)。
解析
题目要求考生分析文章开头作者交代街道两边的店铺作用。此类题目解答时必须熟悉一定的答题模式。一般来说开头的内容在文中的作用,要从,内容上,情节上,结构上,主题上,人物形象上等方面作答。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汪曾祺的作品往往关注的是平凡小民的平凡生活,这些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民间的传统心理与民族性格。作者笔下的人物有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有合乎天性的人情,有纯洁质朴的亲情与友情。《熟藕》初看是一幅市井风情画,细品则是对敦厚淳朴民风的深情怀念与呼唤,反映了作者纯美的心灵。本题开头描写的内容作用:内容上,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生活背景,交代了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主题上,营造氛围,为揭示小说主题做铺垫。形象上,突出老王形象。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正确答案
①“熟藕”是全文的线索,小说的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②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感情是通过熟藕体现出来的,凝聚着当地的世风民情;③“熟藕”的火候到家、味道绝佳暗示了王老本分地道、善良、勤勉、诚信的品质。(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熟藕”是王老的象征,全城只有王老卖“熟藕”,且卖了一辈子;“熟藕”是人们对王老永恒的怀念,彰显出王老的生存价值;也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与怀念等情感。))
解析
答题的模式(1)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作者意图。(2)标题的作用:观点+实例分析+作用。本篇小说标题结构一是线索,二人物形象刻画上生动形象;三在主题上形成对比,四内容上。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这类探究题时答题思路是,(1)标题的含义。在理解标题本义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义、象征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双关义或文章主旨意义。(2)标题的作用 。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②以物件(物象)为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以形象特征为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④以问题为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不知道套用答题模式,脱离文本解答。
正确答案
①小说叙写小红得了伤寒,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小红最终因吃了熟藕得以好转,表现王老的热心善良。②作者描写小红帮王老洗拆衣裳的细节,表现两人之间犹如父女亲人般的感情。③小说记述王老与婚后小红的一段对话,表现王老对小红有着父亲般的关爱。④小说名写小红,暗写王老,使小说更有情趣。⑤小说用更多笔墨描写小红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淳朴民风以及人情之美。(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
解析
题目要求考生探究小说中两个人物安排方面的技巧。作者在文中之所以刻画刘小红的文字偏多。从情节方面,人物塑造方面,主题方面都有其目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来说,这样的内容安排是为了表现王老的热心善良,也是表现了两人之间犹如父女亲人般的感情,同时也表现王老对小红有着父亲般的关爱。结构上,是暗写王老,使小说更有情趣。主题上,表现中国传统的淳朴民风以及人情之美。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不知道答题的角度,不会运用答题模板。
五、语言文字运用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平安夜狂欢结束后,中心广场垃圾遍地,行人 ,只有少数志愿者就地取材使用简易的“打扫工具”清理现场。
②欧盟难民安置计划 ,各成员国原定的按比例安置在希腊、意大利和匈牙利的难民数目为16万人,而今年抵达意大利和希腊的中东和非洲难民中,目前仅有86人得到了安置。
③在他看来,这家准巨头公司仍然处在 的阶段,过于快速的增长和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它的容错率变得极低,从一家市值已过百亿美元的独角兽到陷入危机,很可能只是因为犯了一个错误。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2O14年12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少先队员代表一起为因家公祭鼎揭幕。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首次以国之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触摸手机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① 。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语言癌”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② ,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加上记者、明星等在电视、网络上“讲病态中文”的不良影响,③ 。
19.请将下面关于O2O商业模式的图式写成一段话,描述其交易过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正确答案
解析
“步履维艰”指行走艰难,也指某些事情做起来十分艰难。“寸步难行”形容走路、行动困难,也比喻开展某项工作困难重重。“如履薄冰”意思是好像踩在薄冰上,形容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近义成语的辨析,答题时要根据语义侧重点、根据语义范围、根据语义对象、根据感情色彩、根据意义轻重、根据语法结构、根据关键语素的不同来进行判断。比如,“步履维艰”“寸步难行”两个成语的细微差别。
易错点
必须结合语境,否则可能会导致误选。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分享”后缺宾语中心语“的故事”。C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能够”应改为“能否”。D项,结构混乱,“……的原因是……”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杂糅,删去其一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语病辨析题答题时,可以用语感审读法。这是一种凭语感直觉对句子是否有语病作出判断的方法。对于结构比较简单、语病比较明显的句子,这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一般分两步进行:1.直觉。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那些感到拗口别扭的地方,往往就是可以初步判断为有语病的地方。实际上,判断一个句子是病句,很多时候靠的就是这第一直觉。2.审读。对感觉不顺畅、不符合一般习惯的地方复读几遍,仔细品味。比如,D项是“……的原因是……”和“之所以……是因为……”两套句式,糅合一起,所以是句式杂糅。
易错点
A项,成份残缺,容易误判。
正确答案
解析
整个语段讲的是为国家公祭鼎揭幕,以国家之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横线处的这句话是插入介绍有关“鼎”在中国传统中的地位和意义。因此,“在中国传统中”作为限定语应置于最前;先说“是国家重器”,再说“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二者由实入虚,有暗含的因果逻辑关系;“祭器和礼器”应放在最后,以与该句前后内容衔接。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可以通过分析句子(如总领句、总括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的性质和作用来抓住语段的中心。一个语段的中心句往往放在句首或句尾。从文体的思路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以时间、空间的变化为序。议论文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括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等。说明文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而材料内部又往往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此外,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了一种情况,后面就必须与之能够照应统一。因此,必须对语段进行通盘权衡,而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易错点
易误选C项,没有注意到话题的统一。
正确答案
示例:①“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生成 ②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 ③“讲病态中文”逐渐成为时尚(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
解析
第一处横线前面有“当”这句话提示前面应该应该补写的内容,第二处横线联系前后,可推出要补写的内容,第三处由横线前面的内容可知是一个总结句。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语句复位型衔接题,答题时必须注意,答案符合显性要求,暗合隐性要求。
题目的显性要求主要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包括对象、修辞手法和字数等,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而隐性要求主要是语体的风格、内容的拓展、情境的氛围、情感的褒贬等,往往是一种内容上的要求。隐性要求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需要考生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推测与想象。如果答案符合显性要求,只能得到基本分;若答案同时暗合了隐性要求,则能得到高分。
易错点
不能瞻前顾后,做到内容衔接。
正确答案
示例:实体门店向网络平台提供商品和消费信息,(1分)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上挑选和下单后,由该平台完成订单处理,(3分)实体门店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消费体验、售后服务和保障。(2分)
解析
分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是一框架图。首先要看出各部分内容。然后根据箭头所示,理出相互间的关系。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注意示意图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本构思图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的关系有箭头指示,可以看出体门店向网络平台提供商品和消费信息,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上挑选和下单后,由该平台完成订单处理,实体门店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消费体验、售后服务和保障。同时注意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易错点
对构思图的相应各项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
20.阅读下面两则摘自2O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屠呦呦的演讲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O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材料二: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l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例文】
合作方能共赢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一把筷子却不易折断;一只蚂蚁很易被烧死,但一群蚂蚁抱在一起就能逃过熊熊大火;一滴水很容易被蒸发,但一滴滴水都被汇到大海里时,生命却得到了永恒……这,就是合作的力量。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但是要许多人在一起合作时,却能有无群的潜力,这就像一句俗语“三个臭皮匠,等于一个诸葛亮”了。
联合国是一个多国参与的解决世界性问题的组织。正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使得我们的社会与世界充满了和平与爱。正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我们互相研讨,解决了世界性的环保、卫生、资源等等的问题。这不仅增进了国际间的友谊,又使各方面问题得到统一解决。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这等等的好处都是合作带来的,足以说明,合作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万众一心的合作精神。救援队在救灾一线上的合作,全国人民之间的合作,无不彰显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的合作精神,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合作,这是心与心之间的合作,是心与心之间的碰撞。就是因为这样的合作,那么多的人才会得救,那么多的人才有了生命的奇迹。合作是感动,合作是生命,合作是从残破不堪的瓦砾中生命的奇迹……
合作,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了人们无私奉献的品质;因为有了合作,世界才有那么多的不可能化为可能;因为有了合作,才会出现那么多的美丽的神话。合作的力量是伟大的,让我们为合作喝彩!
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肥土的给予,阳光的馈赠及绿叶的衬托,才显得美丽青翠;人生中,一个人若想有所发展,他就离不开众人对他的帮助与支持,离不开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上演的一段又一段故事,无不说明合作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曾记否,秦灭六国就是利用六国的不团结、不合作的这个弱点逐一攻破的。故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道:“灭六国者六国也,而非秦也。”若是六国能团结起来抗秦,六国之亡或许就能免矣。秦始皇用其远交近攻之策,而六国君主只顾自己的利益,却没想到正中秦人心怀,这六国灭亡的事实就深刻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由此可见合作是多么重要呀!
还记得那个黑色的“5•12汶川大地震”吗?中华大地上发出了阵阵的撕裂声,国人悲痛万分。但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它震不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团结关爱的合作之情。 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美丽的山河图,纵然山河破碎,纵然困难重重,但人们手拉手,心连心,筑成了一座坚强不摧的长城。我们也看到了武警战士们义无反顾冲向废墟的身影,看到了白衣天使悉心照料着受伤的群众,看到了心理老师耐心地为孤子们讲述着梦想的伟大,看到了用爱编织成的一件件物品运向灾区…… 在这场灾难中,我们看到了更加顽强的中国。 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伟业积累在一个个看似渺小的个体上,是一个个平凡的付出,却造成了伟大的传奇。爱迪生因发明电灯而流芳于世,但他的发明离不开全身沾满 土灰的工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离不开那些为新中国事业顽强奋斗的人。 而我们,从现在起更应该明白合作的重要,前面的路或许布满荆棘,你走过去需要的不仅是个人的智慧,还需要众人的帮助。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你有信心向前吗? 迈入新时代雄心勃勃的你,别忘了合作就是力量,合作会让你充满活力与信心。
简评:这篇习作中心比较明确,能运用古今的典型事例来阐述合作的重要性,开头一段写得特别好,能运用比较的方法,运用比较工整的句式,生动地阐述合作的重大意义。
解析
本题材料选自屠呦呦在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给世界的礼物》,共两则材料。材料一中屠呦呦表达了对诺贝尔奖评委会、瑞典人民的感谢,强调了诺贝尔奖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材料二则主要展示了青蒿素发现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贡献。综合两则材料来看,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①个人与集体。一方面,个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集体,集体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有力支持。青蒿素的研究充分说明,很多事情靠一己之力很难实现,要学会把自己放入集体中,懂得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获得成功。另一方面,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集体的利益和发展。只有当个人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集体中,集体的功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发挥。②无私合作。两则材料充分表明了青蒿素的成功发现过程中,为了共同的目标,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起着重要作用。屠呦呦的成功虽有个人努力的因素,但团队的合作不可或缺。③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个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感恩更是一种文明,有了感恩的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会变得亲近、和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审题时,我们需要运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我们可以把事物的各种关联尽可能多地寻找并罗列出来。这一步可以天马行空,不受拘束。其次,在众多关系中选择最能支持观点的那一对。这一步要排除那些对写作没有作用的关系,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易错点
这类作文一般立意没有问题,但是写不出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