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第一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作家应邀到一所中学演讲,演讲之后让学生写纸条提问题。一张纸条上写着: 我很生气,这个世界是不平等的,比如,我的爸爸为什么是一个农民?为什么我上学要走那么远的路,我的同桌却坐着小汽车?为什么我只有一支笔,他却有那么大的一个铅笔盒?
这位作家看到这个纸条,马上想到了小说《简爱》中简爱的一句话:“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站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假如你是这位作家,你将如何同答那位同学的问题呢?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第二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法国著名雕塑家 罗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l~3题。
冬夜,陪我失眠的竟是俄罗斯电台的音乐。那个积雪上的民族仍无睡意,她在播放几世纪来最经典的曲子,像一位(落落寡合/眉清目秀)的祖母,深情地怀念逝去的岁月。那曲子是标志性的:辽阔、忧伤、苍远,帷幕般的(厚重/沉重)……我总有被击中的感觉,脑子里会出现滴答的电波和徐徐流动的油画:_________,孤独的烧焦的橡树,缓缓匍匐的寂寞的队伍……
这不是天籁,而是冻土上的招魂。是风、砂石、篝火、冰凿、纤索……激荡的声音;是硫璜、枪刺、绞架、烈酒、风琴……混合的交响。我低低地抚摸这音乐。她来自生命深处的(清爽/清冷)和哀恸,_______。隔着厚厚的寒幛,隔着刺不透的阴霾,我默默向着北方,向那股伟大的气息致敬,向她苦难的历史和英勇的民间致敬。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在义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人有性灵,自古而然,但魏晋以前往往湮灭于社会群体的状态之中,至此则超越社会群体的束缚而日趋独立、觉醒,重视个体生命意识。时世动荡,战乱相仍,人命危浅,被时代所裹挟,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与命运,直面惨淡的人生,也将目光内视,追求精神与心灵的自由与自足,乃使士人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可贵、处于动荡时世的艰危与无奈。因觉醒、自尊而使生命过得精彩,服食求长生乃虚妄,纵情享乐为荒诞,如何超越限制而自致不朽?立德、立功,皆须依凭机遇和位势,非由自我所能掌控,唯有立言则可凭借自身的努力而获致,遂为人所青睐。因而,觉醒的个体生命意识,必然借助于文学艺术来表达。
文学自觉乃一个渐进的过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祢衡《鹦鹉赋》、向秀《思旧赋》以至其后的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恨赋》、庾信《哀江南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刘伶《酒德颂》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立文之道”有形文、声文、情文,特别彰显语言之美;“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于情性、风物之描摹、表现无疑大有裨益。
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选编自2015年12月《光明日报》)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8.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下面的义言义,完成9~12题。
陈夷行,字周道,其先江左诸陈也,世客颍川。由进士第,擢累起居郎、史馆修撰。 以劳迁司封员外郎,凡再岁,以吏部郎中为翰林学士。太子在东宫,夷行兼侍读,五日一谒,为太子讲说。数迁至工部侍郎。
开成二年,夷行进平章事。杨嗣复、李珏相次辅政,夷行介特,雅不与合,每议论天子前,往往语相侵短。夷行不能堪,辄引疾求去,文宗遣使者慰劳起之。会以王彦成为忠武节度使,史孝章为邪宁节度使,议皆出嗣复。及夷行对延英殿,帝问:“除二镇当否?”对曰:“苟自圣择。无不当者。”嗣复曰:“若用人尽出上意而当固善如小不称下安得嘿然①?”夷行曰:“比奸臣数干权,愿陛下无倒持太阿②,以柄授人。”嗣复曰:“古者任则不疑,齐桓公器管仲于仇虏,岂有倒持虑邪?”帝以其面相触,颇不悦。乐工尉迟璋授王府率,右拾遗窦洵直当衙论奏,杨嗣复嫌以细故,谓洵直近名。夷行曰:“谏官当衙,正须论宰相得失,彼乐工安足言□?然亦不可置不用。”帝即徙璋光州长史,以百缣赐洵直。
帝常怪天宝政事不善,问:“姚崇、宋碌二贤□时在否?”李珏曰:“姚亡而宋罢。”珏因推言:“玄宗自谓未尝杀一无辜,而任李林甫,种夷数十族,不亦惑乎?”夷行曰:“陛下今亦宜戒以权属人。”嗣复曰:“夷行失言,太宗易暴乱为仁义,用房玄龄十有六年,任魏征十有五年,未尝失道。人主用忠良久益治,用邪佞一日多矣。”时用郭荣为坊州刺史,右拾遗宋邧论不可,荣果坐赃败。帝欲赏邧,夷行曰:“谏官论事是其职,若一事善辄进官,恐后不免有私:”夷行盖专诋嗣复。又素善郑覃,阴助其力,以排折朋党。……后□足疾乞身,罢为太子太保。卒,赠为司徒。(《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六》,有删改)
【注】①嘿然:沉默无言的样子。②太阿:古宝剑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0.填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彼乐工安足言□②姚崇、宋臻二贤□时在否③后□足疾乞身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 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 ① 。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人顾虑重重,屈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的真相。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避免可悲的结局,在成长过程中将单纯的慧心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见, ② ,它实际上就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日(其一)
秦观
霜落邗沟①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②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注】①邗(hán)沟:邗江。②菰蒲:水生植物。
15.诗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秋”的特点的?
16.请从衬托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
陈 四
汪曾祺
陈四是个瓦匠,外号“向大人”。
我们那个城里,没有多少娱乐。除了听书,瞧戏,大家最有兴趣的便是看全,看迎神赛会,——我们那里叫做“迎会”。所迎的神是阴间能保佑境内黎民的一县之主——城隍老爷。所谓“看会”,实际上指的是看赛城隍。
我记得的赛城隍是在夏秋之交,阴历的七月半,正是大热的时候。那真是万人空巷,倾城出观。
我们那里的赛会和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绍兴的赛会不尽相同。前面并无所谓“塘报”。打头的是“拜香的”。这都是为了父母生病到城隍庙许了愿的,“拜香”是还愿。后面:“挂香”的,这也是还愿的。后面就是各种玩艺了:十番锣鼓音乐篷子,茶担子,花担子,舞龙。舞狮子……最后是高跷。
迎会的玩艺到此就结束了。这些玩艺的班子,到了一些大店铺的门前,店铺就放鞭炮欢迎。他们就会停下来表演一会,或绕两个圈子。
后面才真正是城隍老爷(叫城隍为“老爷”或“菩萨”都可以,随便的)自己的仪仗。
前面是开道锣。后面是虎头牌。长方形的木牌,白漆,上画虎头,黑漆扁宋体黑字,大书“肃静”“回避”“保国佑民”。
最后是城隍老爷的“大驾”。八抬大轿,抬轿的都是全城最好的轿夫。他们踏着细步,稳稳地走着。轿顶四面鹅黄色的流苏均匀地起伏摆动着。城隍老爷一张油白大脸,疏眉细眼,五绺长须,蟒袍玉带,手里捧着一柄很大的折扇,端端地坐在轿子里:这时,人们的脸上都严肃起来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诚惶诚恐,不胜屏营待命之至。
城隍老爷要在行宫(也是一座庙里)呆半天,到傍晚时才“回宫”。回宫时就只剩下少许人扛着仪仗执事,抬着轿子,飞跑着从街上走过,没有人看了。
且说高跷。我见过几个地方的高跷,都不如我们那里的。我们那里的高跷,一是高,高至丈二。踩高跷的中途休息,都是坐在人家的房檐口。我们县的踩高跷的都是瓦匠,无一例外。瓦匠不怕高。二是能玩出许多花样。
高跷队打头的是渔、樵、耕、读,就中以渔公、渔婆最逗。他们要矮身蹲在高跷上横步跳来跳去做钓鱼撒网各种动作,重心很不好掌握。后面是几出戏文。戏文以《小上坟》最动人。小丑和旦角都要能踩“花梆子”碎步。这一出是带唱的。唱的腔调是柳枝腔。当中有一出“贾大老爷”。这贾大老爷不知是何许人,只是一个衙役在戏弄他,贾大老爷不时对着一个夜壶口喝酒。他的颟顸(mān hān,糊涂而马虎)总是引得看的人大笑。殿底的是“火烧向大人”。三个角色:一个铁公鸡,一个张嘉祥,一个向大人。向大人名荣,是清末的大将,以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后死于任。看会的人是不管他究竟是谁的。也不论其是非功过,只是看扮演向大人的“演员”的功夫。那是很难的。向大人要在高跷上蹚马,在高跷上坐轿,——两只手抄在前面,“存”着身子,两只脚(两只跷)一蹽一蹽地走。有点像戏台上“走矮子”。他还要能在高跷上做“探海”“射雁”这些在平地上也不好做的高难动作,到了挨火烧的时候,还要左右躲闪,簸脑袋,甩胡须,连连转圈。到了这时,两旁店铺里的看会人就会炸雷似的大声叫起“好”来。
擅长表演向大人的,只有陈四,别人都不如。
到了会期,陈四除了在县城表演一回,还要到三垛去赶一场。县城到三垛,四十五里。陈四不卸装,就登在高跷上沿着澄子河堤赶了去。赶到那里,准不误事。三垛的会,不见陈四的影子,菩萨的大驾不起。
有一年,城里的会刚散,下了一阵雷暴雨,河堤上不好走,他一路赶去,差点没摔死。到了三垛,已经误了。
三垛的会首乔三太爷抽了陈四一个嘴巴,还罚他当众跪了一炷香。
陈四气得大病了一场。他发誓从此再也不踩高跷。陈四还是当他的瓦匠。
到冬天,卖灯。冬天没有什么瓦匠活,我们那里的瓦匠冬天大都以糊纸灯为副业。到了灯节前,摆摊售卖。陈四的灯摊就摆在保全堂廊檐下。他糊的灯很精致。荷花灯、绣球灯、兔子灯。他糊的蛤蟆灯,绿背白腹,背上用白粉点出花点,四只爪子是活的,提在手里,来回划动,极其灵巧。我每年要买他一盏蛤蟆灯,接连买了好几年。(有删改)
23.小说的题目是“陈四”,却花费大量笔墨介绍“看赛城隍”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4.作者是怎样介绍“火烧向大人”的?请结合义本简要分析。
25.简要赏析陈四的形象特点。
2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称得上是经典的乡土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作家的乡愁旧梦”,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
阅读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阅读 ① 为了逃避世界, ② 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在阅读中,我们 ③ 能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 ④ 包括历代典籍所营造的精神空间。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