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长沙市2017年高三第三次月考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战国民间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财产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而宋开宝元年颁布诏令:“荆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两年后又诏:“诱人子弟析家产者令所在擒捕流配。”最后升级为“父母在而别财异居者论死”,并正式收入《宋律》。这反映出宋朝

A司法制度逐渐严苛

B宗法平民化的倾向

C理学思想深入人心

D土地关系流转加快

正确答案

B

解析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述能力。春秋战国以后,民间的宗法传统逐渐被颠覆。而宋朝以立法手段纠正子孙别财异居的状况,力图恢复宗法制,以强化伦理教化,加强对臣民的控制。西周时期的维护等级制度的贵族式宗法制逐渐成为平民的人文关系规范。故正确答案为B。

考查方向

宗法制相关史实的理解。

解题思路

主要在于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结合由战国到宋代的父子、财产的关系,来强调分配继承的变化,得出宗法观念的变化与国家力图恢复宗法制,以强化伦理教化,加强对臣民的控制。

易错点

不能准确分清宗法制含义,分析材料时只注意父子观念理解为伦理教化,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误选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3.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的兴起

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D商品流通已经打破地域限制

正确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意结合关键信息:商业市镇兴起、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材料中均未体现,故应排除A、C;材料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故应排除C。“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 “大江南北咸仰赖”表明明清时期商品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故D正确。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解题思路

解题关键在于找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结合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 “大江南北咸仰赖”分析作答即可。

易错点

基本史实掌握不准确,,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误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5.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女子出嫁时娘家陪送财物的民俗。下表是各时期嫁妆统计情况,据此不能够说明的是

A保留了中国传统特色

B陪嫁的嫁妆越来越贵重

C近代婚俗的中西融合

D改革开放影响消费观念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格从秦汉时期到至今仍保留被褥等家庭生活用品,说明重视传统,故A项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陪嫁的嫁妆是否越来越重,由于时代经济发展不同,无法比较,故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伟正确答案;民国时期,旧式婚礼、新式婚礼并存,反应了婚俗的中西融合,表述准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21世纪至今,银行卡体现了消费观念的改变,与改革开放有关,D表述准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

解题思路

本题为图表型材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比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图表个时代婚俗变化和所学知识对比分析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易错点

不能准确分析图表个时代变化信息,误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7.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有保留地加入了《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应邀参加俄国发起的国际和平会议,并加入相关公约。这一现象表明晚清外交

A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

B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C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正确答案

C

解析

清朝光绪年间,中国外交逐渐融入国际体系,表明晚清外交在西方的冲击下发生重大变化,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故选C项。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材料体现的是晚清外交的变化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变化,B项对材料理解有误,故排除B;D项中的“中体西用”与材料没有关系。故排除D。

考查方向

晚清近代外交。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的理解分析,结合所学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A、B、D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

易错点

不能准确掌握所学知识联系材料分析问题不准确,进而误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9.收藏家郑先生藏有“申新纺织厂原始合同股票”:“立合同议据荣宗锦等今议定在上海陈家渡白利南路地方合创申新纺织厂,专购子花纺纱织布行销事业。共集股本银元三十万元……订章程邀集全体股东具名向该管官厅注册,兹依公司的条例之规定,订立合同……中华民国七年二月。”这表明该厂

A受国民经济建设的影响

B在“一战”期间发展较快

C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

D具有新民主主义经济性质

正确答案

C

解析

国民经济建设时期是1927---1936年期间,由此A项错误;“发展较快”不合题意主旨,故B应排除;材料中民族企业身心纺织厂发行股票,“订章程邀集全体股东……都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意识,依公司的条例之规定,订立合同” 故C正确;中华民国七年是1918年,新民主主义经济出现在1949---1956年期间。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

结合题干中是间信息,可知当时为1918年,结合所学排除错误选项。

易错点

不能准确掌握民国初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的史实,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而误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0.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正确答案

D

解析

这两种梦想反映了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新中国及土地改革的史实,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以上梦想,故D正确。其他选项都只是部分梦想的追求。

考查方向

民主革命相关史实的理解。

解题思路

两种梦想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易错点

不能准确分清民主革命的含义,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十五世纪的思想家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中提出:“善于富国者,必先理民之财,而为国理财者次之。”“民自为市,则物之良恶,钱之多少,易以通融,准折取舍。”其蕴含的经济思想是

A自由经济

B国家干预

C工商皆本

D重农抑商

正确答案

A

解析

丘浚强调“理民财”,国家应为民广开财路,让百姓放开手脚获取财富;提倡“民自为市”,反对官府过多干预,靠市场手段调节经济运行。这都体现了经济自由思想,适应了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需求。B、D与材料意思不符;材料中没有提到工商业的地位,排除C。故正确答案为A。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解题思路

结合题干关键信息“善于富国者,必先理民之财”、“民自为市”强调百姓获取财富,和百姓自由经营,故答案为A。

易错点

文言文基础差,不能准确理解题意,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误选其它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4.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对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服饰变革反映了女性逐渐走上社会舞台

B欧风美雨根本上改变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C学堂教育和军事训练的近代化趋向明显

D木版年画有一定社会、时代和民族属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图表型材料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对图表中隐含含义的分析,结合题意中的关键信息可知,其意在通过近代社会生活中服饰等变化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欧风美雨下,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一定程上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根本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故正确答案为B。

考查方向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史实的理解。

解题思路

解题采取排除法,结合所学可知男尊女卑观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欧风美雨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化收到西方殖民国家的刺激与影响。顾可知B错误。

易错点

不能准确分清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区别,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6.1907年,浙江巡抚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巡抚声名狼藉,调离浙江,后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清末革命得到舆论支持

B清末时民权意识逐渐觉醒

C巡抚徇私枉法不得人心

D革命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结合其中关键信息:“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可知当时舆论中民权意识较高,故B符合题意;对于舆论与西方国家革命是否支持,题意没有体现,故应排除A、D;材料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可知其并未徇私枉法,故应排除C,故正确答案为B.

考查方向

辛亥革命的背景。

解题思路

本题为材料分析型选择题,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材料信息“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 “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结合所学分析。

易错点

分析问题从主观出发,未能准确结合材料,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而误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8.台湾著名时政评论家李敖认为:“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C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运动初衷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正确答案

D

解析

胡适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希望通过单纯的文化运动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政治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故选D。

考查方向

五四运动相关史实的理解。

解题思路

结合题敢信息“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分析作答即可。

易错点

不能准确分清题中材料含义,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而误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1.周恩来作为杰出的外交家,有许多精辟的外交理论与思想。他曾说:“对帝国主义在战略上要轻视,对人民在战略上要重视,先有人民阵线,而后才有和平宣言。”这体现了周恩来怎样的外交理念

A人民外交

B经济外交

C文化外交

D国防外交

正确答案

A

解析

周恩来认为,在对外交往中,要把外国政府和人民区别开来,官方没有建交不应影响民间友好往来。人民外交可以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增进了解,成为国际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重要因素,同时实现“以民促官”。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对人民在战略上要重视,先有人民阵线,而后才有和平宣言”可知答案为A。

易错点

不能准确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3.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售的九条办法》。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 000万职工中,有67%回到农村。这表明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

C违背“一五”计划城镇化建设要求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初见端倪

正确答案

B

解析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减少城镇人口与压缩城市粮食销售,反映了“大跃进”造成的工业比例失调,党和政府通过“八字”方针部分纠正“左”的错误,故B正确。A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一五”计划1957年已完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以后,故排除C、D。

考查方向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相关史实的理解。

解题思路

精兵简政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左”倾城镇化建设加剧城市经济的困难,这一调整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故B项正确;“大跃进”造成工业化比例失调,这一调整是对“一五”计划期间“左”倾错误的纠正,而非“违背”,故C项错误; “左”倾错误的工业化应该退回到实际,与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而非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故D项错误。

易错点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基本史实不清,史实运用不正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6.12—13世纪西欧城市产生了行会。马克思认为:“联合起来反对勾结在一起的掠夺成性的贵族的必要性,在实业家同时又是商人的时期对共同市场的需要……全国的封建结构——所有这一切产生了行会。”而中国的唐宋时期也产生了行会,“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二者都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行会制度加剧了商业竞争

C二者都是工商市民反封建的结果

D二者都带有经济垄断性质

正确答案

D

解析

:行会都是同一行业的手工业者或商人,为保障本行业的利益而建立的垄断性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竞争,故D正确,B错误。西欧行会是工商市民反封建的结果,有利于商业及商业资本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中国的行会是封建官府为加强对商业的监管和敲剥而建立,而工商业者为应付官府的科索须参加行会。二者产生的途径、影响不同,故A、C错误。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解题思路

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唐宋时期的行会没有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加剧了商业竞争的表述错误, “全国的封建结构——所有这一切产生了行会”反映了行会是封建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反封建的结果, “联合起来反对勾结在一起的掠夺成性的贵族的必要性”“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体现了行会带有垄断性质,故D项正确。

易错点

不能准确对比分析中外行会的的区别,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7.187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他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这说明

A该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B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

C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

D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热情不高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斗争和妥协的产物,所以双方都不太满意,故在冷漠中通过,故A项正确。左派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没有实现不正确,故B项错误;右派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没有体现右派的主张,故C项错误;法国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斗争和妥协的产物,不能说明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的热情不高,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法国1875年宪法相关史实的理解。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中“温和的右派”“无可奈何地接受”“左派”“视为妥协的共和国”,再结合1875年宪法制定背景和通过情况,可知A正确,B错误。材料只体现宪法通过情况,不能体现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立宪,故C错误。D材料没有体现。

易错点

不能准确分清材料含义“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反映的是双方对宪法都不满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激烈斗争。容易只看材料表面而误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9.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后,曾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耐普”一词源于“无产阶级的新剥削”(此词与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词相同)。这些人对待新经济政策的态度与下面哪种观点类似

A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复辟

C无产阶级应以暴力方式反对军事共产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斗争

正确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无产阶级的新剥削”可知这些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复辟,故B项正确;利用市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评价是积极的、认可的,与材料相反,故A项错误;暴力方式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建设,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无产阶级的新剥削”可知带有贬低的态度,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私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最终消灭私有,D项观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苏联新经济政策相关史实的理解。

解题思路

材料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对“无产阶级的新剥削”,源于新经济政策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生产力。B符合题意。

易错点

不能准确分清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区别,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2.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和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

A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政策

B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

C建成了社会福利国家

D缓解了经济“滞胀”的局面

正确答案

B

解析

罗斯福新政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四个角度干预经济,但材料中日本的做法没有说明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政策,故A项错误;1960年“所得倍增计划”,实质是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借鉴了苏联等社会主义的经验,故B项正确;材料“扩充道路、港湾……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信息不能说明日本已经建成社会福利国家,故C项错误;经济“滞胀”发生在1973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史实的理解。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信息“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和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可知意在强调国家的经济职能,要求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体现出其借鉴了苏联等社会主义的经验。得出答案为B。

易错点

不能准确分析题干信息,基础知识不扎实,忽略选项描述细节误选其它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2.历史上曾经先后有40多个国家,3 000多个国内单位派人去河北徐水县“取经学习”。赫鲁晓夫派记者前去看个究竟。他听了记者的汇报后说:“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喝大锅清水汤,苏联是土豆烧牛肉。”赫鲁晓夫评价的是中国

A社会主义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农业集体化

D人民公社化运动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社会主义改造、农业集体化都是符合当时生产力要求的正确的探索,不符合题意,故A、C两项错误;“大跃进”运动侧重于发展速度,重点在工业领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喝大锅清水汤”体现了中国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生产力水平较低,此时对应的应该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相关史实的理解。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关键材料信息“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喝大锅清水汤”体现了中国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而且生产力水平较低,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易错点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基本史实不清,史实运用不正确而误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4.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前两次调整把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B前两次调整把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

C后两次调整土地所有制未发生改变

D四次调整都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之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实行土地公有制,所有制未发生改变,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土地改革、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比分析史实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析即可。

易错点

不能准确分清土地改革、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区别,基础知识不扎实。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5.20世纪90年代,中、苏都深化了国企改革。苏联制定了“500天计划”。即从1990年11月1日到1992年3月14日的500天内,分四个阶段将苏联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以下关于90年代的中、苏国企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改革私有化的程度不同

B都使国有企业恢复活力

C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D都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500天计划”“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厦坍塌,社会主义公有制被私有制所取代,而中国的改革是部分恢复私有,主体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私有化的程度不同表述准确,故A项正确;国有企业恢复活力表述错误,苏联成为资产阶级私有制,故B项错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符合中国,不符合苏联,故C项错误;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不符合中国,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改革开放相关史实的理解。

解题思路

90年代,苏联要建立市场经济,是全面的私有化;而中国国企改革还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因此二者的私有化程度不同。

易错点

学生的史实掌握不扎实,不能准确对比分析材料中苏国企改革的异同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8.20世纪初,美国总统对40多家公司提起诉讼。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等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被迫解散。有学者认为这场“进步运动”的改革“平衡了资本主义效率与社会主义公平这两大制度功能”。上述材料表明

A美国政府行政权力的增强干扰司法独立

B社会主义制度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制度

C垄断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调节

D工业化的实现推动了美国的民主化进程

正确答案

C

解析

20世纪初美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政府对垄断组织进行限制以提高生产率和促进社会公平经营和竞争。这说明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政府干预经济,部分调节生产关系。故选C。A、B在材料中无法体现。题干强调的是经济角度,而D侧重政治角度,不合题意。

考查方向

垄断组织相关史实的理解。

解题思路

材料反映了美国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反托拉斯立法,这是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节的体现,故C项正确;“行政权力干扰司法独立”材料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制度不符合史实,社会主义制度才刚刚建立,故B项错误;民主化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易错点

不能准确分析题干信息,从个人主观出发误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0.如图是1932年4月美国某报刊刊登的一幅漫画。作者意在

A肯定罗斯福扶助农民恢复发展生产

B肯定罗斯福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C讽刺罗斯福补贴农民调控农业生产

D批评罗斯福借鉴苏联农业发展经验

正确答案

C

解析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材料中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是因为“资本家害怕投资越多,利润率越低”,因而为避免危机,就应减少资本家投资风险、适度保证资本家的利润,故B项正确;A、C、D三项信息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

考查方向

罗斯福新政相关史实的理解。

解题思路

漫画中罗斯福手扶一位手拄拐杖、行动不便、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的老者。他却主张“恢复农民的购买力”,可知这是一幅讽刺漫画,故A、B错误。罗斯福调整农业政策与苏联农业集体化并不相同。

易错点

不能全面准确分析图画信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4.先锋戏剧的宗旨是与传统彻底决裂,对固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的强烈质疑与颠覆。这种戏剧在苏联长期被称为“地下戏剧派”,但它在20世纪后期逐渐崭露头角。你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苏联的渗透

B俄国和苏联的文学传统与实践

C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D受“公开性”“新思维”的影响

正确答案

D

解析

外国资本主义对苏联的渗透在苏联建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不属于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与传统彻底决裂”反映的并不是苏联的文学传统与实践,故B项错误;20世纪后期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劣势,故C项错误;材料“先锋戏剧的宗旨是与传统彻底决裂,对固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的强烈质疑与颠覆”反映了对传统的否定,很明显受到了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文学艺术界的影响。

解题思路

先锋戏剧受欧美影响,强调颠覆传统,价值的多元化,这正是社会现实政治的反映。A、B不是主要原因,C与材料主旨无关。

易错点

不能准确分析题干信息,基础知识不扎实全面。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5.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写道:“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材料表明

A不发达工业国家也将被迫卷入竞争

B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内部矛盾重重

C预测到帝国主义阶段东西方的差距

D工业化是工业落后国家的必经之路

正确答案

D

解析

马克思的论断反映了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发达的国家未来要走发达国家的路,故D正确。A、B只是未来道路的某一个方面,不全面。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

解题思路

材料大意是“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未来的景象”是“工业较发达的国家”,故D项正确;A、B、D三项表述都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主旨,均排除。

易错点

不能准确分清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区别,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1.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是与“预期收益规律”的心理作用分不开的,即资本家害怕投资越多,利润率越低,导致国民收入水平和对原料、消费品的需求下降。基于此种分析,要消除经济危机应该

A实行赤字预算,增加需求

B通货膨胀,增加国民收入

C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收益

D降低银行利率,刺激消费

正确答案

C

解析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材料中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是因为“资本家害怕投资越多,利润率越低”,因而为避免危机,就应减少资本家投资风险、适度保证资本家的利润,故C项正确;A与材料主旨不符。B“通货膨胀”不能增加国民收入,且与材料主旨不符。D没有从投资源头解决。

考查方向

罗斯福新政相关史实的理解。

解题思路

材料中认为经济危机源于“资本家害怕投资越多,利润率越低”,反映了投资收益对资本家的重要性,因此要消除经济危机应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收益。故C正确。

易错点

不能准确全面分析题干,提取有效信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3.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全盘接受美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政治侏儒”外交;美国庇护下的“经济外交”;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政治大国外交”。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日本外交侧重点由经济变为政治

B日本外交性质由追随变为自主

C美日关系仍是日本外交的重点

D战后日本的外交姿态由高变低

正确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意结合关键信息,由“美国庇护下的经济外交”“政治大国外交”可知其重心由经济变为政治,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依据 “美国庇护下的经济外交”到“多边自主外交”反映出日本意图摆脱美国控制,实现自主,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说明了美日关系的重要性,说法符合实际,故C项错误;依据信息“美国庇护下的经济外交”到“多边自主外交”体现了日本意图摆脱美国控制,实行自主外交,不能体现姿态由高到低,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相关史实的理解。

解题思路

日本的外交姿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国家的外交地位,结合材料及日本外交历史的发展,应该是由低变高。

易错点

不能准确分分析题意,,本题为否定型选择题,误选正确结论。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0分

英国从前工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时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上半期,英国海外市场集中在安特卫普,路线单一。呢绒出口贸易只有55%掌握在本国商人手中。国内工业品种单一,呢绒和羊毛出口占出口总值的79%。呢绒出口猛增,大量资本和新手涌入这一行业,造成耕地荒废,谷物依赖进口,农村和城市手工业劳动力短缺。到16世纪下半期,呢绒出口衰退,许多人失业,引发社会秩序混乱。处于上升阶段的商人和乡绅意识到,正是他们的市场化行为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和混乱,所以他们能够接受国家对他们工商业活动的限制……都铎王朝时期,国家通过实施重商政策对经济进行全面控制:大力促进海外贸易,成立特许商业公司垄断贸易,制定进出口禁令或保护性关税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同时逐步消除阻碍国内贸易的种种中世纪羁绊,改变度量衡、币制和税收混乱局面,制定了一系列(手)工业法规来规范生产。

——李新宽《论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阶段性演进》

材料二 17世纪,乡绅、律师、小商人、企业主、零售商等作为一个新的阶层迅速崛起。他们积极投身于海外贸易,反对英国特许公司的垄断权,要求经济自由。重商主义者巴本认为:“任何国家制定禁止一切外国货物的法律,都会使其他国家也制定同样的法律,后果将是毁掉一切对外贸易。”光荣革命之后,宪政和法律为私有财产制度和契约性交换规则提供了法律保障系统。市场机制逐步取代国家权力的干预。重商政策的重心转到通过关税保护等间接手段,而不是通过直接干预来培育国内工业的竞争优势。……18世纪中期以后,工场手工业获得极大发展。土地贵族利用他们在议会和政权机构中的地位,继续高举重商主义原则制定有利于本阶级利益的政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主题必须是论证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证明它能够无限制地促进财富的增长,但它必须是在经济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杭聪《秩序与进步之间》

材料三 到19世纪下半期,自由主义理念超越宗教和政治的光谱,几乎为所有的政治阶层所接受。而自由主义秉持的自由贸易、政治民主等理念也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40年代中后期法德工人的年工资为21.1英镑和13.3英镑,同期英国工人工资已达32.6英镑。……然而,19世纪后期,自由主义开始失去原有的势头。这种衰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典自由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哲学在19世纪后期日益扩大的社会危机面前受到了严峻考验。……自由放任政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贫富差距、阶级分化等社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政治和思想领域,自由主义也同时受到老对手保守主义和新兴社会主义的夹击。事实上,即便在古典自由主义最为鼎盛的时期,国家干预活动也从未停滞。整个19世纪后半期英国政府在事实上已经不只局限于维护单纯的自由竞争,而是在逐渐推行以平等和社会保障为主导的社会与经济政策。

——王同彤《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思想研究》

26.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施重商政策的原因及其在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7.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28.结合以上材料说明英国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

国际: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迫切需要争夺海外市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1分)

国内:英国国内工业品种类单一,需要国家保护;商人、企业家需要国家维持社会稳定。(1分)

作用:

经济: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重商主义宣扬的积累财富,扩大海外贸易,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为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促进农业资本化。促进英国工商业发展,有利于早期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2分)

政治:有利于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与壮大。(2分)

思想:重商主义冲击封建思想,鼓励人们通过冒险、竞争去追求现实利益,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2分)

解析

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察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材料“国内工业品种单一呢绒和羊毛出口占出口总值的79%”可知工业品种单一;材料“处于上升阶段的商人和乡绅意识到,正是他们的市场化行为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和混乱,所以他们能够接受国家对他们工商业活动的限制”说明了商人和乡绅渴望政府的保护,稳定社会秩序;同时,结合所学知识,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市场的广阔,更需要政府的支持。第二小问“作用”,从经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体现英国逐渐走向近代社会。

考查方向

英国重商主义、工业革命、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分析。

易错点

本题非常简单,唯一可能的是学生直接照搬照抄材料,高考阅卷被称为“恶意抄袭”。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主要特征:以市场机制为核心,强调自由放任(或强调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影响:

积极:有利于英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需求,扩大海外市场,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4分)

消极:贫富差距问题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以后,古典自由主义无法应对美、德、法等国强烈的市场竞争,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4分)

解析

第一小问“特征”,结合材料二信息“市场机制逐步取代国家权力的干预,重商政策的重心转到通过关锐保护等间接手段,而不是通过直接干预来培育国内工业的竞争优势”可知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材料“工业资产阶级要求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主题必须是论证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证明它能够无限制地促进财富的增长,但它必须是在经济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说明了经济自由的突出特点。第二小问“影响”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回答,积极方面着重体现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消极方面,依据材料“自由放任政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贫富差距、阶级分化等社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说明了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严重,同时也给对手美国、德国以追赶的机会,导致英国地位的丧失。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外交,鸦片战争背景。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分析。

易错点

本题非常简单,唯一可能的是学生直接照搬照抄材料,高考阅卷被称为“恶意抄袭”。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传统经济理念等。(答对两点给2分)

解析

根据三段材料,英国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政策的调整,生产关系的变化首先受生产力的影响,材料二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英国工业经济在世界的发展领先水平和地位;材料三中“事实上,即便在古典自由主义最为鼎盛的时期,国家干预活动也从未停滞”体现了受传统影响较深。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外交,鸦片战争背景。

易错点

本题非常简单,唯一可能的是学生直接照搬照抄材料,高考阅卷被称为“恶意抄袭”。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建国后我国行政区划演变表

(注:本表据李金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政权行政制度研究》绘制。)

2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解放战争前后大行政区存废的必要性。

3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1954—1982年农村基层机构的演变趋势,并就其中一种趋势说明原因。

31.结合所学,分析1978年后市领导县的体制逐渐推广的原因。你认为影响建国后我国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设立原因:历史因素:解放战争后期形成了6大战略区。现实因素:政治上适应迅速巩固新生人民民主专政的需要;经济上有序进行各项社会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4分)

废除原因:为加强中央人民政府对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和恢复生产的集中统一领导,减少行政层级。(2分)

解析

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察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结合材料“1949年,在解放战争后期形成的6大战略区(华北、东北、西北等)基础上”可知设立大行政区的历史原因;结合时间“1949年—1952年”联系建国初期的史实回答现实因素;废除原因,从时间“1952年”可知,是出于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考查方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相关史实理解。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分析。

易错点

本题比较简单,主要可能的是学生不能全面分析材料,不能结合时间准确提炼有效信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演变趋势1:县乡间区公所由准层级(县的派出机关)变为正式层级。(2分)

原因:设立准层级是为巩固政权;(2分)变为正式层级是受文革“左”倾错误的影响。(2分)

演变趋势2∶1955年以后撤区并乡,成立人民公社;1982年以后撤公社,建乡镇。(2分)

原因:撤区并乡是为了适应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需要;(2分)废除人民公社是为了适应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2分)

解析

第一小问“演变趋势”,结合材料“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专区、区公所、街道办率处由准行政层级变为正式行政层级;1975年修正《宪法》 将以上变化明确规定下来”说明了由准行政层级变为正式行政层级;结合材料“1955 —1956 年,撤区(区公所)并乡,若干自然村合并为一个大乡镇”“ 1982年《宪法》 规定撤销基层人民公社,建乡、镇”可知反映了由撤区并乡到撤公社,建乡镇的趋势。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历史事件回答,趋势一是受“左”倾错误影响,趋势二是受改革开放的影响。

考查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分析。

易错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比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主要的就是学生分析材料信息不全面,不能结合所学给出答案。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积极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分)

主要因素:适应各个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律及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等。(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时间“1978年”可知是出于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第二小问“主要因素”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受政治、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考查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通过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分析。

易错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比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主要的就是学生分析材料信息不全面,不能结合所学给出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当代学者亨廷顿曾提出一个公式来描述传统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发生政治紊乱的原因。公式如下:

政治不稳定=

32.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评分参考

第一等级:观点正确,态度鲜明、合理引用史料,进行多角度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9~12分)

第二等级:观点正确,态度鲜明、史料引用基本准确,论证角度单一,逻辑较严密,表述清楚。(5~8分)

第三等级:观点基本正确,有态度、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逻辑与表达欠准确。(1~4分)

第四等级: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事实。(0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政治不稳定的因素。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这一公式主要表明,参政程度有除法效应,能导致政治紊乱。如法国大革命过程中,受启蒙思想影响较深,一次又一次的发动革命,主张建立更民主制度,要求参政议政,其影响是带来了社会秩序动荡。

考查方向

影响政治不稳定的因素。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首先摆明观点,做大过程一定做倒是轮机和论从史出,言之有理即可。

易错点

本题为固定题型,学生常犯错误为:观点不明确、史论未结合、史实运用错误。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