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 吉林市2016年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
填空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分,共2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13.苏轼在《赤壁赋》之中写到别人的东西虽然小但是也不能占有的句子是:“ 。”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36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急性阑尾炎非手术治疗的适应征是

A.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
B.阑尾穿孔并发腹膜炎
C.小儿急性阑尾炎
D.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
E.阑尾守卫脓肿

1

古代诗歌阅读。

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  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②,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③,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④。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⑤。

[注]①此诗是年近花甲的诗人赶赴惠州贬所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惶恐滩在江西万安县,赣州至万安三百里间有十八处滩头,惶恐滩水流最为湍急。②二毛:头白有二色。③喜欢,苏轼自注:蜀道中有错喜欢铺。④帆腹:帆被风吹起,像大肚子鼓起来一样。石鳞,鱼鳞似的石头。⑤知津,知道渡口,意为识途。

9.请分析诗歌首联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10.有人评价此诗说:“前为凄苦语,后作旷达观。”请简要分析指出。

分值: 11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女性,17岁,因车祸致腹部开放性损伤,伴少量肠管脱出,正确的紧急处理措施是

A.敞开伤口,急诊手术
B.用消毒棉垫加压包扎
C.迅速将肠管还纳入腹腔
D.用凡士林纱布覆盖,腹带加压包扎
E.等渗盐水无菌纱布覆盖并妥善保存

1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人不会出现

A.腹痛
B.腹胀
C.手足抽搐
D.低血糖
E.休克

1

男性,24岁,2天前肛门周围持续性跳痛,皮肤硬结红肿,并有局部压痛,可能出现了

A.肛裂
B.内痔
C.外痔
D.直肠脱垂
E.肛门周围脓肿

1

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分流术的最主要缺点是

A.手术难度大
B.易发生血栓
C.不能减轻腹水
D.易诱发肝性脑病
E.不能纠正脾功能亢进

1

关于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进油腻饮食后,容易发病
B.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
C.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背部
D.墨菲征阳性
E.多数病人伴有黄疸

1

溃疡病幽门梗阻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

A.腹胀
B.食欲减退
C.营养不良
D.阵发性腹痛
E.呕吐大量宿食

1

男性,34岁,右侧第4~7肋骨折,,呼吸极度困难,发绀,出冷汗。检查:BP65/40mmHg,右胸饱满,气管向左侧移位,叩诊鼓音,颈、胸部有广泛皮下气肿,首要的处理方法是

A.立即吸氧
B.开胸探察
C.输血、补液
D.胸腔穿刺排气减压
E.旗杆插管辅助呼吸

1

方肩畸形可见于

A.锁骨骨折
B.肩关节脱位
C.上臂严重肿胀
D.肱骨髁上骨折
E.肱骨外科颈骨折

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缺血期的特征性临床表现是

A.静息痛
B.肢体坏疽
C.间歇性跛行
D.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E.疼痛剧烈,屈膝抱足

1

男性,18岁,饭后剧烈运动后突然出现剧烈腹痛,向腰背部放射,呕吐、应考虑为

A.肠扭转
B.肠套叠
C.肠粘连
D.肠肿瘤
E.肠系膜动脉栓塞

1

请考生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应用类文本阅读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的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里老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

为什么祁老太爷只预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呢?这是因为在他的心理上,他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诸事大吉。北平的灾难恰似一个人免不了有些头疼脑热,过几天自然会好了的。不信,你看吧,祁老太爷会屈指算计:直皖战争有几个月?直奉战争又有好久?啊!听我的,咱们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

七七抗战那一年,祁老太爷已经七十五岁。对家务,他早已不再操心。可是,芦沟桥的炮声一响,他老人家便没法不稍微操点心了,谁教他是四世同堂的老太爷呢。

儿子已经是过了五十岁的人,而儿媳的身体又老那么病病歪歪的,所以祁老太爷把长孙媳妇叫过来。老人家最喜欢长孙媳妇,因为第一,她已给祁家生了儿女,教他老人家有了重孙子孙女;第二,她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一点也不象二孙媳妇那样把头发烫得烂鸡窝似的,看着心里就闹得慌;第三,儿子不常住在家里,媳妇又多病,所以事实上是长孙与长孙媳妇当家,而长孙终日在外教书,晚上还要预备功课与改卷子,那么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便差不多都由长孙媳妇一手操持了;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老人天公地道的得偏疼点她。还有,老人自幼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儿媳妇见了公公,当然要垂手侍立。可是,儿媳妇既是五十多岁的人,身上又经常的闹着点病;老人若不教她垂手侍立吧,便破坏了家规;教她立规矩吧,又于心不忍,所以不如干脆和长孙媳妇商议商议家中的大事。祁老人到了老年,他倒变得好看了一些:黄暗的脸,雪白的须眉,眼角腮旁全皱出永远含笑的纹溜;小眼深深的藏在笑纹与白眉中,看去总是笑眯眯的显出和善;在他真发笑的时候,他的小眼放出一点点光,倒好象是有无限的智慧而不肯一下子全放出来似的。

把长孙媳妇叫来,老人用小胡梳轻轻的梳着白须,半天没有出声。老人在幼年只读过三本小书与六言杂字;现在,他是老太爷,可是他总觉得学问既不及儿子——儿子到如今还能背诵上下《论语》,而且写一笔被算命先生推奖的好字——更不及孙子,而很怕他们看不起他。因此,他对晚辈说话的时候总是先楞一会儿,表示自己很会思想。对长孙媳妇,他本来无须这样,因为她识字并不多,而且一天到晚嘴中不是叫孩子,便是谈论油盐酱醋。不过,日久天长,他已养成了这个习惯,也就只好教孙媳妇多站一会儿了。

小顺儿的妈——长孙媳妇长得不难看,中等身材,圆脸,两只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她走路,说话,吃饭,作事,都是快的,可是快得并不发慌。她梳头洗脸擦粉也全是快的,所以有时候碰巧了把粉擦得很匀,她就好看一些;有时候没有擦匀,她就不大顺眼。当她没有把粉擦好而被人家嘲笑的时候,她仍旧一点也不发急,而随着人家笑自己。她是天生的好脾气。

祁老人把白须梳够,又用手掌轻轻擦了两把,才对小顺儿的妈说:

“咱们的粮食还有多少啊?”

小顺儿的妈的又大又水灵的眼很快的转动了两下,已经猜到老太爷的心意。很脆很快的,她回答:“还够吃三个月的呢!”

其实,家中的粮食并没有那么多。她不愿因说了实话,而惹起老人的罗嗦。对老人和儿童,她很会运用善意的欺骗。“咸菜呢?”老人提出第二个重要事项来。

她回答的更快当:“也够吃的!干疙疸,老咸萝卜,全还有呢!”她知道,即使老人真的要亲自点验,她也能马上去买些来。

“好!”老人满意了。有了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就是天塌下来,祁家也会抵抗的。可是老人并不想就这么结束了关切,他必须给长孙媳妇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日本鬼子又闹事哪!哼!闹去吧!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连皇上都跑了,也没把我的脑袋掰了去呀!八国都不行,单是几个日本小鬼还能有什么蹦儿?咱们这是宝地,多大的乱子也过不去三个月!咱们可也别太粗心大胆,起码得有窝头和咸菜吃!”

老人说一句,小顺儿的妈点一次头,或说一声“是”。老人的话,她已经听过起码有五十次,但是还当作新的听。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作品的开篇,作者借祁老太爷的经历说明北京城刚刚遭遇八国联军的侵犯,又来了持续不断的内战,这也恰恰交代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B小说借助着祁家大院中的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作为一家之主的祁老太爷又成了这一情节之中的线索性人物。

C小说对祁老太爷的肖像描写集中在了老人的眼睛上,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此处描写之中可以见到祁老太爷为人和善的性格。

D作者在对小顺儿的妈进行肖像描写时语言极其简约,但也刻意写到她的眼睛“又大又水灵”,与祁老太爷的眼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了女性的独特之美。

E祁老太爷特意给长孙媳妇讲道理,是怕年轻人不知道历史而又粗心大意,所以一再强调北平是块宝地,再大的乱子也不会超过三个月。可谓阅历丰富、用心良苦。

15.小说中祁老太爷家的长孙媳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

16.小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祁老人把白须梳够,又用手掌轻轻擦了两把,才对小顺儿的妈说”是哪种描写手法,有怎样的作用?请加以赏析。

17.本文节选的故事情节比较集中,请为此情节拟写出对联式标题。要根据所给的上句,拟写出下句,并结合故事情节说明拟题的依据。标题上句:北平战事又将起 下句:

分值: 2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 上一题
  • 1/14
  • 下一题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