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厦门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1.儒家文化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而是教导人们在此岸世界“学做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以达到人生“三不朽”境界。这种风尚的弘扬( )

A造就了积极人世的文化倾向

B体现了三教合一的价值观

C成为历代皇权专制的护身符

D最终导致儒学信仰宗教化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汉代丞相犯罪,依“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这是因为( )

A无为而治的推行

B重罪轻罚的传统

C丞相地位的尊崇

D官僚集团的庇护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宋代科举录取人数比唐代大幅度增加,且经三级考试通过后,不需再试于吏部即可直接授官。这表明宋代( )

A科举取士有失严谨

B专制皇权有所弱化

C六部职权相对削弱

D官僚制度活力增强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4.成书于元朝的《农书》列举了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等田制,前五种行于滨江海湖泊之地,后一种行于多山丘陵之域。这反映了当时( )

A人地矛盾突出

B土地所有制变化

C水旱灾害频繁

D传统犁耕受冲击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5.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同时向海外派遣多批留学生。由此可见( )

A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回潮

B官学教育逐渐走向衰落

C人才培养方向趋于多元

D新式人才得到社会重视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0.伊丽莎白在位时期(1558~1603年),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议会下院中的每个议员都比勋爵或主教有着更强的发言权,只需国王与其平民就可以维持议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议会下院成为英国的权力中心

B议会上院的立法权明显衰落

C传统贵族已无法干预立法创议

D英国社会的等级意识已淡化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6. 1908年,清政府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和《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此后,各省咨议局陆续成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民间士绅阶层开始参与地方事务

B清政府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C地方政权结构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D清政府积极推动代议政治发展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7. 1936年,国民政府国家资源委员会拟定《中国工业发展三年计划》,并向德国借款三千万元法币,主要用于兴建冶金、电力、化工等厂矿。此举( )

A开启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B借鉴了苏联经济发展的模式

C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D扭转了中国工业失衡的局面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8. 读图8,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的推动

C产业结构的优化

D市场需求量的扩大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9.“僭主”是古希腊特有的称谓,用于称呼不合法的政权僭窃者,以区别于权力神授的合法首领“王”;“僭主”之称并无污辱之意,他是事实上的王。形成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小国寡民的城邦环境

B社会秩序反复动荡

C贵族阶层的强力支持

D民主政治普遍确立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联合国成立以来,制止了不涉及美苏等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却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等一系列局部战争。可见他认为联合国的设立( )

A未阻止大国冲突的升级

B旨在维持战后美苏均势

C有效地解决了国际争端

D难以制约大国间的博弈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1. 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法国笛卡尔为代表的学者,反对盲从,批判经院哲学,怀疑一切自己没有切身体会的问题和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事物。这表明他们( )

A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B反对上帝的绝对权威

C加速了启蒙运动进程

D开拓了欧洲理性主义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7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0年以前,作为明清时期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江南在谷物加工、服装制作、制烛等行业的生产规模上与其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步态大体一致。榨油、酿酒、印刷等行业的成长速度较快。纺织业发展更为迅速,技术领先于世界。但江南基本没有煤铁工业,生产、生活工具用铁甚少,更遑论其余贱金属。造船和工具制造等行业都有一定发展,但在工业中占比不断下降。相应地,江南主要使用木炭和薪等燃料,以木材为主材,但人均消费量不高。在明清江南,人力一直是主要的动力来源,较大规模的作坊或手工工场不仅不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

——据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一1850年)》

材料二

工业革命前,纺织业是近代早期英国最重要的轻工业部门。但和19世纪中期以前明清的纺织业相比,英国纺织业生产的普遍程度、绝对规模和发展速度上要逊于中国江南地区。近代早期英国的酿酒、皮革、制烛等发展速度都比较缓慢。在工具制造方面,16至17世纪英国所生产的上千种铁器数量都有重大增长。18世纪中叶,英国冶金工业的发展速度更为迅速,铁成为最重要的工业材料,煤和木材的消耗量相当高。在工业动力方面,水力和畜力的比重越来越大。18世纪初,蒸汽机已达到应用形式。为推动技术革新,英国政府早在17世纪初就实行了专利制度,通过产权激励为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以前影响明清江南工业发展状况的原因。(10分)

14.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江南工业相比,近代早期英国工业发展状况的不同,并简评二者在各自国家经济史中的地位。(15分)

分值: 2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有过多次的沉沦与复兴。中国的复兴,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过去是这样,将来也会是这样。中国最近一轮的复兴,不是21世纪才提上议事日程的,而是过去一个世纪艰苦卓绝努力的延续。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的中国复兴出现过三波浪潮,现在正处于第三波浪潮的上升阶段;相应地,便有三个谷底-1900年、1933年、1976年,和两个波峰-1922年、1945年。

15.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选取20世纪中国复兴浪潮的某一阶段,围绕“沉沦”或“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阶段划分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补充或否定,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205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后,着手革除原来的氏族组织,实行分封制和千户制。他遵循“幼子守产”的传统习惯,确立拖雷为汗位及蒙古本土的继承者;分封三子为“西道诸王”,分封诸弟为“东道诸王”,诸藩王奉大汗为宗主。分封时,将土地、百姓分配给他们,诸藩王所分得的百姓即为其家产,管领这些百姓的千户则成为他们的家臣。全国百姓按十进制鳊组,分十户、百户、千户三级,共九十五个千户,并划定各千户的牧地范围。千户既是军事单住,也是地方行政单位,分别授予建国有功的贵族世袭管领。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6. 根据材料,概括铁木真军政改革的特点。(6分)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铁木真军政改革的作用。(9分)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驾崩,汉王叛逆,“从反者十九州”,都城长安局躇西北,“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而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足”。遇荒年,关中经济难以供应时,君臣即领到洛阳“就食”。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诏开工营建东都洛阳,“恃其富强,不虞后患”,“每月役丁二百万”,“结怨于民”,经十个月完成,“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运河建成后,洛阳成为全国的漕运中心。后来,唐朝也长期以洛阳为东都,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也先后定都于此。

——据王家范《大学中国史》等

18. 根据材料,概括隋炀帝营建东都的背景。(6分)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炀帝营建东都的影响。(9分)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 上一题
  • 1/16
  • 下一题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