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2.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当时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由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变为雇农规模化经营方式,故B正确。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手工业部门,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放弃传统经济模式,雇农经营也属于传统模式,故C排除。材料无法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故D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所述可知,当时农业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再结合时间是明代,
就能判断出B正确。
易错点
新的经济因素滋生,指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注意对材料的理解。
3.据统计,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7%上并到22%。 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这表明此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据材料提到,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7%上并到22%。 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族工商业受到政府保护,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较好,故C排除。材料不能说明西方公司制度得以普及,故D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所述可知,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可以直接判断出B正确。
易错点
此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不能表明民族工商业受到政府保护,材料也没有体现政府的保护政策。
5.《全国工业复兴法》亦译作“全国产业复兴法”,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因为该法( )
正确答案
解析
据材料提到,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依靠国家干预,缓和劳资矛盾,有利于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故C正确。罗斯福新政没有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故A错误。实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不属于《全国工业复兴法》内容,故B排除。稳定金融秩序,重建银行信誉,也不属于《全国工业复兴法》内容,故D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中考查的是《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影响,可以用排除法选择,只有C符合题意。
易错点
注意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不属于《全国工业复兴法》内容。
6.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有益探索,故B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不等同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再现,故A错误。CD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中考查的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属于有益探索,B正确。
易错点
学生容易记忆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赫鲁晓夫改革之间的关系。
7.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这反映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反映了战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明显,故B正确。欧洲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没有涉及日本,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丧失,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领域,不能说明欧日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故D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可以用排除法选择,材料是对三个国家的描述,正确答案要体现这一点,故B正确。
易错点
材料并不是单单说欧洲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要综合分析。
8.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战后的25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 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该现象的出现表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反映了美元与黄金不能再稳定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瀕临瓦解,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世界金融中心再度发生转移,故B错误。美国仍然是经济强国,材料不能说明美国经济衰退丧失主导权,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欧洲国际地位提高,故D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考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逐个判断选项。
易错点
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了解,会吴选。
9.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两国当时都面临着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故B错误。苏联和中国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并不相似,故A错误。CD说法太片面,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判断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两国当时的国情,结合教材的知识点来分析。
易错点
学生不熟悉20世纪80年代苏联和中国的国情,就会随意。
1.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当时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D正确。统农业经营方式对周天子权威没有直接威胁,A排除。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与材料无关,排除B。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有利于巩固周天子权威,C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可以直接分析出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如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
易错点
学生如果读不懂材料作者的意思,就容易任意选择非答案选项。
4.到1870年为止,英国社会问题堆积如山,执政的自由党人主张渐进的改革,并且提出以下改革纲领:保护穷人,使其免除疾病、过分劳累、贫困及意外工伤的折磨;发展教育及工会,作为工人自助的手段;向“膨胀的”、不劳而获的财产征收重税, 以便缓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这主要反映了英国( )
正确答案
解析
据材料中的叙述,反映出了当时英国注重社会保障缓和社会危机,D正确;英国经济中心地位开始丧失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时间不对,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社会变革成为时代主流,排除B;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属于罗斯福新政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中是对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税收的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的,D符合题意。
易错点
执政的自由党人主张渐进的改革,但是并没有体现社会变革成为时代主流。
10.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两宋300余年间基本上做到“无内乱”,没有出现宗室谋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以及因其而引起的内讧、残杀。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宋代分权、重文轻武制度建设预防措施执行较好,故B正确。“家天下”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是封建制度的特点,故A错误。士大夫集团与皇权相对,但皇权至上,C错误。宋代传统伦理道德秩序没有遭到破坏,D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属于对宋代政治制度优点的考查,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和选项来分析就可以了。
易错点
学生如果对基础知识不熟悉,会想当然选择C。一定要注意,士大夫集团与皇权来说,皇权至上。
11.明代浙江杭州百货所聚,湖州的丝,嘉兴的绢,绍兴的茶酒,处州的瓷器,温州的漆器,金华的火腿等,“皆以地得名”。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当时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艰难,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区域贸易重视地方保护主义,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手工业区域分布相对平衡,故D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商品皆以地得名,可知属于“专业性”比较强,根据选项可以分析出答案。
易错点
学生容易选错D,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
13.1937年10月,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强调“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的上述决策( )
正确答案
解析
据材料提到,“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都重庆确立了支撑抗战的战略基地,故C正确。对日防御战略在1937年11月之前已经开始,故A错误。当时南京还没有沦陷,故B错误。材料不能表明政府抗战意志趋向动摇,故D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注意时间是1937年11月,用排除法就可以分析出答案。
易错点
时间记忆错误,容易随意误选其它任意选项。
1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国民经济困难,其直接目的是减轻市场供应压力,故A正确。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不能说明单位铺张浪费,故B排除。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不是发展生产的部门,故C排除。当时国民经济困难,不可能促进经济较快发展,故D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时间1960年8月,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用排除法可以分析出答案。
易错点
学生不熟悉经济困难时期的历史,就会随意。
16.宋代手工业制作和商业流通脱离了“用物”的初级阶段,分别向“竞作机巧”“竞通珍异”的方向发展。此变化( )
正确答案
解析
据材料提到,宋代手工业制作和商业流通脱离了“用物”的初级阶段,分别向“竞作机巧”“竞通珍异”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竞作机巧”“竞通珍异”有利于手工业者的技术创新,故D正确。官营手工业产品不参与商业流通,故A排除。材料不能说明民营作坊追求品牌效应,故B排除。这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故C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所学宋代手工业的特点,用排除法可以分析出答案。
易错点
学生容易选错A,要注意官营手工业产品的特点。
1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人民公社体制逐渐废除,故A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1992年后,故B排除。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在城市,与人民公社无关,故C排除。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在1984年后,故D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1982年的时间背景,直接用排除法选择即可。
易错点
时间记忆错误,容易随意误选其它任意选项。
19.图1是1801年和1841年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了( )
图1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农业下降,工业增加明显,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业革命激化了工农矛盾,故A排除。农业下降不能说明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故B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工农业的比例变化,结合当时英国的时代背景分析答案即可。
易错点
学生如果读不懂材料作者的语气,就容易任意选择非答案选项。
12.1905年前后,清廷南北立宪派掀起大规模舆论宣传,号召全民实行“剪发易服”,以为“我族咸与维新之开宗明义第一机关”。清廷立宪派如此重视剪发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当时清朝统治危机严重,清廷立宪派如此重视剪发易服是为了营造国家变革图强的社会氛围,故C正确。中外夷夏的主要区别不在于剪发易服,故A错误。剪发易服不属于政治改革,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廷中央政府的权威急剧下降,故D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清末宪政的本质,就可以分析出答案。
易错点
学生容易选错D,认为清廷中央政府的权威急剧下降才重视剪发易服。没有意识到清末宪政的本质是变革图强。
14.《共同纲领》在建国初期的地位是较为特殊的,是一种特例。材料中“特殊”“特例”是指《共同纲领》(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宪法性作用,故A正确。当时全国人大还没有产生,故B错误。多党合作,不能体现其特例,故C错误。纲领性文件过于笼统,故D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的《共同纲领》作用,可以分析出答案。
易错点
学生容易选错D,认为是纲领性文件。注意书本中对《共同纲领》的描述。
17.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汉口乡间的现象反映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纺与织分离反映了自然经济趋向瓦解,故B正确。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不能说明单位铺张浪费,故B排除。AD材料没有体现。西方经济掠夺导致自然经济趋向瓦解,排除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现象是自然经济趋向瓦解,直接用排除法选择即可。
易错点
学生容易选错C,要理解西方经济掠夺和自然经济趋向瓦解之间的关系。
21.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容易造成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导致宦官专权,故B正确。A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内阁辅臣没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故D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题干主要描述的宦官对朝政的影响,用排除法可以排除ACD。
易错点
D容易误选。明朝内阁辅臣是没有决策权的。
20.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 820年清朝,竞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市镇经济的发展,导致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下降,故C正确。市镇经济的发展说明清朝经济的继续发展,故A排除。小农经济的影响,在农村地区,不是市镇,故B排除。坊市制度被打破,在宋代,不是清朝,故D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市民人口占比重的变化与市镇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关系,也可以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
易错点
学生不熟悉明清经济发展特点,就会随意。
22.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放弃了对革命领导权,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揭示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故B排除。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最终导致国共合作的破裂,故C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题干主要描述的苏联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对中共的影响,用排除法即可。
易错点
学生不熟悉当时的历史,就会随意。
23.某学者认为,在古代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反映了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故A正确。BCD材料没有体现,直接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判断选项中每一个选项与题干是否有关系,材料是否有体现。
易错点
题意理解错误,容易随意误选其它任意选项。
24.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海合作组织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体现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合作组织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表明了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流,故D正确,B错误。材料未涉及揭示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A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重点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用排除法即可。
易错点
学生容易选错B。要理清题意,材料并没有体现世界霸权这个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较大的范围内展开的,便于将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加以吸纳与整合。而且中华文明本身形成了完整和相互关联的整体,那些对中华文明构成威胁的文明,最终还是被这规模巨大的文明整体所吸收同化。再从内部来考察,与祖先崇拜相关,以家庭和宗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模式,发挥着协调关系、维系国家、延续文明的作用。还有中华文明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能够迸发出巨大的力量,维护国家生存和延续文明的发展。而“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则使这个文明既有刚性又有韧性,兼容各种不同的文明。此外,不容忽视的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标志,即汉字所发挥的作用,汉字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和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19 世纪中叶开始的,随着西方列强的扩张,西方文明与我国传统文明发生激烈的冲撞和交流。当国人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文明的抉择和转型时,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情感上,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痛苦的矛盾、斗争过程。然而,在世界文明的冲突和交流中,传统文明绝不会因某些人的激赏自傲而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也不会因某些人的鄙视自卑而割断其血肉联系。因此中国人开始自觉继承优秀传统文明和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中华文明经过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2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保持连续不断的原因,并简要分析中华文明的特点。(10 分)
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文明的冲击对中华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影响,并指出我们应当以什么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明。(15 分)
正确答案
原因:① 相对封闭和较大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地连续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②整体规模的巨大,是中华文明成为一种难以征服的力量。③以家庭和宗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模式,发挥了延续文明的作用。④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维护了文明的发展。⑤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使中华文明有顽强的生命力。⑥汉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6分)
特点:①崇尚群体利益 ② 注重平衡和谐 ③注重整体思维 ④开放兼容 ( 4分)
解析
材料中的每一个句号都可以概括出一点原因,直接归纳即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特点是崇尚群体利益、注重平衡和谐、注重整体思维、开放兼容。
原因的分析主要就是从地理、精神、凝聚力等方面来进行。注意提取材料和总结特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每一个句号一层意思来概括。特点的分析就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进行。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抄袭无用材料。背景分析的角度出现偏差。
正确答案
影响: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中,开始艰难痛苦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由最初只是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兴起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或革命,直至为谋求独立自强而学习西方逐渐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主流;这种文明的转型是外力冲击和内部动因共同影响的结果 。(9分)
态度:对待传统文明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妄自菲薄;自觉继承传统文明的精华摒弃糟粕;同时也要以博大胸怀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6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随着西方列强的扩张,西方文明与我国传统文明发生激烈的冲撞和交流。在世界文明的冲突和交流中,传统文明绝不会因某些人的激赏自傲而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也不会因某些人的鄙视自卑而割断其血肉联系。中华文明经过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走向了世界”可以概括出“为谋求独立自强而学习西方逐渐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文明的转型是外力冲击和内部动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中,开始艰难痛苦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待中华文明的态度,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根据材料的意思来概括。态度要一分为二来回答。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抄袭无用材料。背景分析的角度出现偏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现代世界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要求:对该法则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正确答案
标题:后来居上的欧洲(2分)
观点: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2分)
论述:西方长期以来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但15、16世纪以来,西欧迅速发展,逐渐从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发挥中国的四大发明的潜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殖民和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起民主代议制;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不断进步。由此,欧洲由落后到领先世界,而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国却同步自封,逐渐落后。
综上所述,“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的观点是正确的。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8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随着西方列强的扩张,西方文明与我国传统文明发生激烈的冲撞和交流。在世界文明的冲突和交流中,传统文明绝不会因某些人的激赏自傲而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也不会因某些人的鄙视自卑而割断其血肉联系。中华文明经过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走向了世界”可以概括出“为谋求独立自强而学习西方逐渐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文明的转型是外力冲击和内部动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中,开始艰难痛苦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待中华文明的态度,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根据材料的意思来概括。态度要一分为二来回答。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抄袭无用材料。背景分析的角度出现偏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初,赋役的征派仍以地亩、人丁为依据。由于官僚豪绅隐匿土田,特别是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丁役或丁役货币化的丁银便成为广大贫民的沉重负担,不断引发百姓逃亡,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稳定税收,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并且规定,人丁缺额,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或同甲粮多之丁补之。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吏与豪绅互相勾结,挪移逃避,造成多丁不承、少丁多承的不均衡现象,无法保证丁银收入的稳定。
到雍正时,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地丁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28.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背景。(6 分)
2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摊丁入亩”与清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 分)
正确答案
背景: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人口增长,丁役货币化,商品经济发展;地主隐匿土地数量,国家赋税不稳定。(6分)
解析
材料提到,由于官僚豪绅隐匿土田,特别是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丁役或丁役货币化的丁银便成为广大贫民的沉重负担,不断引发百姓逃亡,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多丁不承、少丁多承的不均衡现象,无法保证丁银收入的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摊丁入亩”的背景: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人口增长,丁役货币化,商品经济发展;地主隐匿土地数量,国家赋税不稳定。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根据材料的意思来概括。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抄袭无用材料。背景分析的角度出现偏差。
正确答案
作用:简化了税收制度,提高了征税效率;以人丁为征收赋税依据的制度被废除,人身依附关系削弱,适应并促进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征收赋税相对公平,政府税收大增,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9分)
解析
材料提到,“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地丁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摊丁入亩”与清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的积极作用有:简化了税收制度,提高了征税效率;以人丁为征收赋税依据的制度被废除,人身依附关系削弱,适应并促进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征收赋税相对公平,政府税收大增。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根据材料的意思和所学知识来概括。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抄袭无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