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 )
6.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
7.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这反映了( )
8.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战后的25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 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该现象的出现表明( )
4.到1870年为止,英国社会问题堆积如山,执政的自由党人主张渐进的改革,并且提出以下改革纲领:保护穷人,使其免除疾病、过分劳累、贫困及意外工伤的折磨;发展教育及工会,作为工人自助的手段;向“膨胀的”、不劳而获的财产征收重税, 以便缓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这主要反映了英国( )
10.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两宋300余年间基本上做到“无内乱”,没有出现宗室谋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以及因其而引起的内讧、残杀。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
13.1937年10月,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强调“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的上述决策( )
1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1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12.1905年前后,清廷南北立宪派掀起大规模舆论宣传,号召全民实行“剪发易服”,以为“我族咸与维新之开宗明义第一机关”。清廷立宪派如此重视剪发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21.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
22.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
23.某学者认为,在古代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
24.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海合作组织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体现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较大的范围内展开的,便于将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加以吸纳与整合。而且中华文明本身形成了完整和相互关联的整体,那些对中华文明构成威胁的文明,最终还是被这规模巨大的文明整体所吸收同化。再从内部来考察,与祖先崇拜相关,以家庭和宗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模式,发挥着协调关系、维系国家、延续文明的作用。还有中华文明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能够迸发出巨大的力量,维护国家生存和延续文明的发展。而“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则使这个文明既有刚性又有韧性,兼容各种不同的文明。此外,不容忽视的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标志,即汉字所发挥的作用,汉字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和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19 世纪中叶开始的,随着西方列强的扩张,西方文明与我国传统文明发生激烈的冲撞和交流。当国人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文明的抉择和转型时,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情感上,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痛苦的矛盾、斗争过程。然而,在世界文明的冲突和交流中,传统文明绝不会因某些人的激赏自傲而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也不会因某些人的鄙视自卑而割断其血肉联系。因此中国人开始自觉继承优秀传统文明和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中华文明经过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2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保持连续不断的原因,并简要分析中华文明的特点。(10 分)
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文明的冲击对中华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影响,并指出我们应当以什么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明。(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现代世界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要求:对该法则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初,赋役的征派仍以地亩、人丁为依据。由于官僚豪绅隐匿土田,特别是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丁役或丁役货币化的丁银便成为广大贫民的沉重负担,不断引发百姓逃亡,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稳定税收,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并且规定,人丁缺额,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或同甲粮多之丁补之。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吏与豪绅互相勾结,挪移逃避,造成多丁不承、少丁多承的不均衡现象,无法保证丁银收入的稳定。
到雍正时,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地丁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28.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背景。(6 分)
2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摊丁入亩”与清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 分)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