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孔不遗, 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1899 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 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1949 年3月,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在全市职工积极分子大会上强调,“私营工厂的工人又是主人,又不是主人,从国家方面讲他们是主人,在工厂又要受资本家指挥,这又不是主人”。这表明北京市( )
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恩格斯说:“这一观念特别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这一观念”指的是( )
美国1787 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
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到:“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
图2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 《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 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
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 《1949~ 2006 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
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
根据材料,结合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898年6月,光锗皇帝领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主要容是:在乡试、会议中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乡议,会试三场考试的内容,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每场发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这次改革因政变而中断。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政的深入,废除科举犹如箭在弦上,不可阻挡。但废科举事关重大,阻力重重。于是,清政府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科举制进行局部改革。1901 年6月至8月,清延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时务,“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
——代编自关晓红 《科华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等
(1) 根据材料。比较1898年和1901年科举改革举措的异同。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年请政府重肩科举改革的原因。
材料
20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国家拥有诉诸战争的权利。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法律形式限制战争权。主要相关条款如下: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第十二条第1款:“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栽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非战公约》(1928年)第一条:“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一切争端或冲究,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联合国宪章》(1945年) 第二条第4款:“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成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第四十二条:“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第五十一条:“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
一节选自世界知识出版社 《国际条约集》
(1)根据材料,归纳国际社会在限制战争权方面的阶段性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加识,分析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限制战争权的背景。
材料
宋代医者多治儒学,即便不属儒家,亦受儒学影响,《宋会要辑稿●崇儒》中即有儒医的记载。
钱乙(约1032~1113),山东郓城人,北宋儒医的杰出代表。他三岁丧母,因父亲常年在外行医,寄居于姑母家,跟随姑父吕氏习医。他赡养父亲和姑父,直至终老,并以孝子礼安葬吕氏。他早年在民间行医,以擅长儿科闻名;后出仕朝廷,官至太医丞。古代的小儿科历来被称为“哑科”,最为难治。他在数十年的行医实践中,积累经验,精心总结小儿病诊治的规律,撰写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该书作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儿科专著,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记载了小儿常见疾病诊治方法及120多首方剂。因贡献卓著,他被誉为“幼科鼻祖"。
一据《宋史.钱乙传》等
(1) 根据材料,概括钱乙的医学成就。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对钱乙的影响。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