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太原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切实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市进一步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加快学校建设和改革创新的力度。

B知名作家任职大学教授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中国当代作家和大学之间的关系长期脱离造成的。当代作家和大学之间的交流本应常态化,而现状并非如此。

C2015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首次将考试舞弊入刑,可见政府打击考试舞弊的决心之大,或成治理考试乱象的“尚方宝剑”。

D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曾相继获得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多类奖项。

正确答案

D

解析

A.搭配不当,应为“加大力度”或“加快步伐”;C.中途易辙,最后一句缺少主语;D.句式杂糅。

考查方向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E。

解题思路

先分析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在主干齐全的情况下,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恰当,主语与谓语、谓语与宾语、主语与宾语是否能搭配,有没有逻辑错误。

易错点

A项的搭配不易发现,易误选。

教师点评

熟悉了解常见的病句类型,采用排除法和选优法相结合。

知识点

病句辨析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___    _。雕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家具价值的高低。古代家具上的雕刻,一般分为透雕、平面实雕和立体雕三种。雕工的优劣,首先看形态是否逼真,立体感是否强烈,层次是否分明;再看雕孔是否光滑,根脚是否干净,底子是否平整一总的来说,在评价家具的雕饰时,除考虑工艺的难易和操作的精确度外,关键是要看整体是否具有动人的质感和传神的韵味。

A古代家具最引入注目的地方,往往是雕刻部分。

B古代家具的质感和韵味主要体现在雕刻部分。

C雕刻部分最能体现古代家具高超的工艺水平。

D雕刻部分传神动人,往往使古代家具引入注目。

正确答案

A

解析

A引出文段的解说对象——古代家具的雕刻,然后扣住“雕刻”,侧重解说“雕工”。而B“古代家具的质感和韵味”C“古代家具高超的工艺水平”D“雕刻部分传神动人”在文段中都没有具体解说,不宜用作本段段首句。

考查方向

语言的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E。

解题思路

联系上下文,注意语意的连贯,语言风格保持一致。

易错点

B项的阐述比较接近,易误选。

教师点评

此类题目要从内容和风格两个角度来考虑。

知识点

变换句式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4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赠钱献之序

姚鼐

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不忍废也。自是南北乖分,学术异尚,五百余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元明守之,著为功令。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

且夫天地之远,久则必变。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学者之变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则所尚也贤于其故,否则不及其故,自汉以来皆然已。明末至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其甚者,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夫宁非蔽与?

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虽然,是犹居京师庬淆之间也。钱君将归江南而适岭表,行数千里,旁无朋友,独见高山大川乔木,闻鸟兽之异鸣,四顾天地之内,寥乎茫乎,于以俯思古圣人垂训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于余论,将益有合也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没而大道微         衰败

B自是南北分          乖违

C有大儒操其本而其弊    整齐

D隙攻难为功         辩难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圣人之道      寡人之国也

B乱之怪僻猥碎    樊哙侧其盾

C学者变也        二虫又何知

D猎而去其根    尔其无忘乃父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鼐对汉学持绝对排斥的态度,责怪他们各家抱住一部经书,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彼此的学术,对于圣人的道理,就像相互之间建筑了墙垣,闭塞了门户里巷一样。

B宋代以后,真儒才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才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并制定了求取功名的法令,这与“通儒渐出”有着很大关系。

C作者认为,明末以来学者以博洽来衡量学问,以相互挑毛病、相互批驳为努力的目标,想以汉儒为正宗全部抛弃程朱理学,太糊涂了。

D此文极力维护宋学,认为宋儒真正“得圣人之旨”,批评汉学家“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代表着桐城文家在汉宋之争中的基本态度。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5分)

(2)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齐,整治

考查方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以今释古”的例子,如此题“造”就用现在的意思“制造”解释,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易错点

结合语境来进行解释。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B,前为介词,用;后为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C,前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为代词,这。D,前为代词,它的;后为语气词,表希望。

考查方向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考纲规定的虚字中使用频率和考查频率比较高的,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所涉及义 项也都是这些虚词的基本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由翻译学会反推。考生可根据句中提供的语境,来确定应填虛词的含义、用法,从而选出正确虎词。

易错点

A,都是“对于”。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姚鼐对汉学不绝对排斥,他在坚持宋学立场的同时,对汉学的长处也有所肯定,有所吸取,所以能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统一的散文创作主张。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

易错点

注意姚鼐的理论主张。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学者很讨厌功令(法令法规)载录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有厌恶那些浅薄的儒生不考求古代的东西而被近代的东西所蒙蔽。

(2)嘉定钱献之君,记忆力强,又精于思考,是当今读书人中的杰出人物,我曾经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他并不排斥我的意见。

解析

注意:(1)习闻,蔽(2)强识,而不吾斥也。(5分)

(1)老生常谈的东西,被蒙蔽。

(2)记忆力强,他并不排斥我的意见。

考查方向

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唐】韩愈

静夜有清光,闲堂仍独息。

念身幸无恨,志气方自得。
乐哉何所忧,所忧非我力。

8.结合首句,试分析此诗是如何体现“闲”的?(5分)

9.结合全文,请简述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月光照耀,在寂静的夜晚耳边传来优美而清凉的歌声,“我”坐在堂中独自休息。(2分)诗题即为“夜歌”(1分),通过环境的描写衬托“闲”静的夜晚(1分),“独”恰到好处的刻画了一个人休息的清闲。(1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诗人的“炼字”,“闲”有外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表现。外在上,静谧的夜晚,月光朗照,远方有曼妙的歌声飘来,融进淡黄的月色,这既是外部“娴雅”的环境,也是诗人内心“闲”的外化。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

解题思路

先分析景物特点,抓住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对于其作用,类同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在诗歌中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烘托人物。

易错点

第一小点的对着整个场景的宏观描述可能被忽略。

教师点评

要紧扣题干要求,结合文本来作答。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主旨:夜晚独处卧听歌声流露了“我”的孤独和寂寞(2分);现在已经老气横秋的“我”没有以前的志气方刚了,体现“我”对时光已逝的哀叹(2分);表达“我”想忧国忧民却又力不从心的壮志难酬。(2分)

解析

通过“静夜”“独息”等,可见“我”的孤独和寂寞;“无恨”、“自得”表现了诗人没有以前的志气方刚了,体现“我”对时光已逝的哀叹;最后两句则表达“我”想忧国忧民却又力不从心的壮志难酬。

考查方向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

解题思路

分析思想感情,要找出情感抒发的对象,逐个进行分析阐述。

易错点

缺少要点。

教师点评

首先要找出思想感情,然后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诗句、关键的词语来分析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现代文阅读(9分)

茶-中国的文化名片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答非所问。陆羽所撰的《茶经》的出现,只是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的证据。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命题者设计内容是“此”,而选项中是“彼”。两者内容不相关,即答非所问。

易错点

B项是对原文内容的转述,容易误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记录了……的兴衰更迭”说法有误。

解题思路

对于论述类中的选择题的判断,关键在于认真阅读全文,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仔细审读题干要求以及选项内容,然后据此在文中找到与选项信息相关的信息,然后就把原文信息与选项对应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逐字逐句对照,看哪个词被换了、删了,哪些词语、分句的顺序变了,或者句子的意思是否变了,这样就能对选项信息的正确与否作出准确的判断。

易错点

C项信息进行了概括容易误选。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以偏概全。“改变茶一成不变的……衣装”只是让年轻人接受和欢迎茶的方法。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答题时一,明确题干要求,题干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范围宽泛。二,明确选项性质,选项是对文本句子的理解和判断。三,找准对应区域,比对判断。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易错点

A项信息跨度大容易误选。

1
题型:简答题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李与贾是高中同学,高中毕业之后有十多年后没有见面。某日在北京偶遇,两人均特别激动,李某一拳打向贾某以示哥们情谊,不料贾某随即倒地昏迷不醒,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经法医鉴定,贾某患有严重的脾肿大。李某从来没有听说过贾某患有这种疾病,李某的行为与贾某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B.高某花5000元新买的手机被一个小男孩宋某偷了,高某当场发现并追赶,在抓住宋某以后,宋某丝毫没有悔改之意,并趁高某不注意欲挣脱逃走,高某一气之下把宋某推到河中。宋某不会游泳,向高某呼救。高某是省二级游泳运动员,心想本来就是宋某偷东西在先,自己是受害者,于是没有对宋某进行施救,宋某最终溺水身亡。高某的行为与宋某的死亡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王某与辛某积怨已久,王某经暗地调查得知辛某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某日王某当众侮骂辛某,辛某受到刺激,心脏病发当场死亡。由于辛某是特殊体质,故王某的行为与辛某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D.刘某扒窃了田某的钱包后夺路狂奔,田某在其后紧追不舍,刘某慌不择路,撞在了停在路边的挖掘机上,身受重伤。田某的行为与刘某的重伤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因果关系是客观的,李某的行为与贾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王某的行为与辛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C项错误。高某将宋某推入河中,对宋某负有救助义务。高某拒不救助致宋某死亡,其行为与宋某的死亡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B项正确。刘某的重伤是由其自己的行为造成的, D项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①大众对于李济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对于考古学、历史学界,他却是一个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称他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绝不是恭维之语。

②初到美国,李济看到美国国会的卷宗里面记录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脑容量比较小,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李济很想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1920年夏,他进入哈佛大学,改学人类学。1922年12月,李济做了题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的报告,反响很大。罗素撰著《中国问题》时,大段引用了李济的观点。1923年5月,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③回国之初,李济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聘,教授社会学和人类学。南开时期,李济结识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相识不久,李济就指出他在昆明做过的人体测量中有些数字是错的。丁文江很欣赏这位“直道而行”的小兄弟,热情地把他推荐给地质学界、古生物学界。

④1923年8月25日,河南新郑有人挖井挖出文物,一位陆军师长追缴了文物,又派工兵继续挖掘,竟然出土了一批青铜重器。此事引来美、法、瑞典等国的考古学家纷纷前来“寻宝”。美国弗利尔艺术馆也组织了“中国考古发掘队”来华。1925年4月,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年轻的李济受聘为唯一讲师。二十世纪初,在中国考古的“光荣”皆由外国专家享受,李济希望这样的局面不会继续很久。后来弗利尔艺术馆委员毕士博来信,邀请哈佛博士李济加入美国考古队。李济回信提出: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在中国发掘出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毕士博回信说:“我们绝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

⑤1926年2月李济与地质学家袁复礼沿汾河流域进行旅行调查,他们在西阴村发现了一片布满史前陶片的地方。回到北京,他们决定对西阴村进行发掘。毕士博与清华校长曹云祥商定:考古团由李济主持,经费主要由弗利尔承担,文物暂由清华保管,今后交给中国国立博物馆。1926年10月,李济率队来到山西省夏县西阴村,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主持考古发掘。李济没有将整个遗址挖开,只选择一小块面积,采用“探方法”。处理探方时,他还首创了以“三点记载法”来表明文物的准确位置,发明了“层叠法”来逐件登记标本。这些田野科学考古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发掘过程中,李济还在遗物中找到半个蚕茧,且带有平整的人工切割痕迹。这个发现表明,中华民族在史前就家养蚕茧。

⑥1928年8月,史语所代所长傅斯年派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对殷墟进行调查,回京后,董作宾向傅斯年建议对殷墟进行科学系统的发掘。1929年年底,应史语所傅斯年邀请,李济任史言所考古组主任,自此他成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掌门人”。1929年10月,董作宾主持了河南安阳小屯遗址的试掘,发现了若干新的甲骨,但他的发掘不科学,李济直言“董君挖掘仍袭古董商陈法”。李济对违背科学的人向来不给情面。王国维说只有带款识的完整器物才有价值,他则告诫:原始材料,哪怕是残陶碎骨,都能显现真正的学术价值。李济接管殷墟发掘后,殷墟考古步入正轨。1929年李济主持的第3次挖掘,出土了著名的“大龟四版”,龟版上刻满了殷商时代的占卜文字。1935年梁思永主持的第11次挖掘,清理了10座大墓、1200多座小墓。大墓中有大量石器、玉饰、青铜器等,小墓中的埋葬躯体,呈俯身、仰身、屈身等不同姿势。显然,小墓是陪葬墓,大墓是殷商王陵。1936年6月,石璋如主持对殷墟的最后一次挖掘,收获至为重要:在小屯村一个地下贮藏坑里发现有字甲骨17096片,上面刻着殷商的历史原貌。至此,失落3300年的殷商王朝,天降般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⑦1937年7月,抗战爆发,发掘被迫终止。殷墟发掘,不仅发现了鲜活的历史,也成了培养人才的摇篮。李济现场指导,培养了尹达、夏鼐、董作宾等一批考古专家。1948年底,岌岌可危的国民党政府决定将部分重要文物先行运往台湾。当时,很多人反对将文物迁到台湾。1949年,心里矛盾的李济最终选择了去台湾。他说:“文物在哪里,人在哪里。”但他的名字自此在大陆消失了半个世纪。

⑧李济到台湾后,筹建了台湾大学文学院考古人类学系,培养了多名享誉世界的学者。他关心大陆的考古状况,敬佩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研究的成果。他潜心研究安阳,先后完成十几部专著。李济是位纯粹的学者,台湾当局要求学者在引用大陆书籍时必须加一个字“伪”字,他却坚持不加。1979年,这位对考古怀有赤诚之意且“直道而行”的李济离开人世。清点遗物时,未曾发现一件古董,一部珍本善本。

相关链接:

⑴李济(1896——1979)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后改读人口学,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摘编自“搜狐百科”)

⑵(曾经轰动世界的“北京人”化石及大批动物化石、石器于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下落不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父亲先后自费5次寻找“北京人”头骨而未果,他以头骨未回归祖国为终生憾事。(摘编自李光谟《被淡忘的中国考古学之父》)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李济受爱国之心的驱使,留美期间先后攻读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口学,进哈佛后改学人类学,对中国人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B李济的人格是高尚的,连美国弗利尔艺术馆委员毕士博都对他充满了敬意,回信支持他的坚持与在考古事业上的追求。

C李济曾在山西主持了中国人第一次的考古发掘工作,他采用的“探方法”,继承了传统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

D李济主持对殷墟的挖掘期间,出土了刻满殷商时代贞卜文字和历史原貌的龟板,这也就意味着殷墟考古正式步入了正轨。

E李济是个纯粹的学者。国民党将文物运往台湾,他因不能割舍文物而去了台湾;在台湾期间,仍然心系大陆的考古状况。

12.李济赢得考古学家的赞誉也与他的爱国情怀有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13.李济在考古方面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14.为什么说李济做学问是“直道而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E

解析

选E给3分,选A给2分,选B给1分。A.“受爱国之心驱使”略显牵强。B.“在考古事业上的追求”原文无据。C.“继承了传统方法”错。D.“刻满殷商时代历史原貌”的发现不属于李济。

考查方向

筛选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答题时一,明确题干要求,题干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范围宽泛。二,明确选项性质,选项是对文本句子的理解和判断。三,找准对应区域,比对判断。要找准具体位置,细致比较。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看是否有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因果混乱、指代有误等现象。

易错点

B项易被当做完全正确项。

教师点评

要将题枝切片比照。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为证明中国人不低白人一等而改学人类学,研究中国人脑量。②希望中国人靠自己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得考古成绩。③加入美国考古队,坚持以中国为主,掘出的古物留在中国。④日本 投降后,5次赴日本寻找“北京人”头骨。(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第二段中李济进入哈佛大学改学人类学,就是为了证明中国人脑容量不必白人少;第三段中不愿加入美国考古队,并要求在中国发现的文物不应当带出中国;抗战爆发后,坚决反对文物运往台湾;日本投降后,父亲先后自费5次寻找“北京人”头骨。这些均是他爱国情怀的体现。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审查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回归文本找到相对应的句段,圈点出来,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形成条理,进行规范答题即可。

易错点

大段摘抄原文,条理不清要点不明。

教师点评

注意分类适当。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考古发掘:他创造的探方法、三点记载法、层叠法奠定了 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②考古发现:他找到的半个蚕茧证明了我国在史前就家养蚕茧。③考古发现:他掌管的殷墟发掘,找回了殷商王朝。④考古人才:他为考古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⑤考古著述:先后完成十几部专著。(每点2分,考生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解析

在原文中找到与考古相关的句段:1926年10月,李济率队来到山西省夏县西阴村,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主持考古发掘。李济没有将整个遗址挖开,只选择一小块面积,采用“探方法”。处理探方时,他还首创了以“三点记载法”来表明文物的准确位置,发明了“层叠法”来逐件登记标本。这些田野科学考古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

李济还在遗物中找到半个蚕茧,且带有平整的人工切割痕。这个发现表明,中华民族在史前就家养蚕茧。

李济接管殷墟发掘后,阴虚考古步入正轨。 1929年李济主持的第3次挖掘,出土了著名的“大龟四版”,龟版上刻满了殷商时代的贞卜文字。

殷墟发掘,不仅发现了鲜活的历史,也成了培养人才的摇篮。李济现场指导,培养了尹达、夏鼐、董作宾等一批考古专家。

李济到台湾后,筹建了台湾大学文学院考古人类学系,培养了多名享誉世界的学者。他关心大陆的考古状况,敬佩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研究的成果。他潜心研究安阳,先后完成十几部专著。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审查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本题只要求回答客观因素,因此需要抓住外部环境对冯端的影响。然后回归文本找到相对应的句段,圈点出来,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形成条理,进行规范答题即可。

易错点

缺乏条理性而失分。

教师点评

材料务必要找详细,并分门别类。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对丁文江做过的人体测量,直接指其数据错误。②对董作宾的发掘,直接批评其不科学。③对王国维的观点,直接给与驳斥。④对台湾当局的要求,他不予理会。

解析

要抓住李济在学问上“直道”的典型事例:南开时期,李济结识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相识不久,李济就指出他在昆明做过的人体测量有些数字是错的。

1929年10月,董作宾主持了河南安阳小屯遗址的试掘,发现了若干新的甲骨,但他的发掘不科学,李济直言“董君挖掘仍袭古董商陈法”。说只有带款识的完整器物才有价值,他则告诫:原始材料,哪怕是残陶碎骨,都能显现真正的学术价值。

李济是位纯粹的学者,台湾当局要求学者在引用大陆书籍时必须加一个字“伪”字,他却坚持不加。

考查方向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题目有两个答题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这种方式要求文中关于这方面列举的事例比较充分;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答题时就某问题作深入探究,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向外延伸主要是就传主的某种精神结合实际作答,一般题干要求较为明确。此题用第一种方法中的第二个方向,找到“直道而行”解析即可。

易错点

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审清是“学术”上的,而不是其他方面的。

教师点评

不能将不是学术上的“直道”误入此题答案。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引起你什么感悟或思考?围绕材料按照要求拟写作文。

2015年最帅民警---段飞是贵阳市交管局一民警,今年30岁。当天,他和同事在浣纱路执勤。“警官,请问东山小区怎么走?”中午12点,一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向段飞问路,段飞告知老奶奶在旁边的公交车站乘车就可到达,但老奶奶表示不愿坐车,要走路去,想问清楚步行路线。段飞觉得奇怪,从浣纱路到东山有几公里路,老奶奶却执意不坐车,非要走路。细问之下才得知,老奶奶姓陈,今年70岁,家住东山小区附近,当天独自出门,在浣纱路附近迷了路。段飞想通知老奶奶的家人前来接她,可老奶奶却记不清儿子的电话号码。随后,段飞将情况向指挥中心汇报,希望110民警前来帮助老奶奶。等待民警赶来的过程中,段飞便让老奶奶坐在执勤卡点路边的塑料凳上休息,正好此时单位食堂的工作人员送来午饭,段飞想也没想,便将自己的午饭和一瓶水递给了老奶奶。“都12点过了,天又冷,我也怕老人饿着。”段飞说。

老奶奶有些不好意思,一开始不要,段飞告诉老奶奶:“这是工作餐,不管合不合口味先吃点,没关系。”老人这才接过盒饭。因为单位给执勤民警送的饭都是按人数配送的,所以段飞将自己的饭给了老奶奶后,自己就只能空着肚子继续执勤。

得知有网友将当天的事上传了微博,段飞觉得有些意外,他说:“这事没什么啊,帮助迷路老人,是我们民警的职责。”

要求:必须写议论文或记叙文;作文不得脱离材料内容;不得抄袭、套作;考生不得透露姓名、学校等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1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踏实做事;对岗位负责;兢兢业业。2善良、爱心的传递;为他人着想。3助人为乐。4学会变通取舍;切勿太过固执。5网络时代,传递正能量。

解析

结合材料的内容,可围绕以下方面来写:1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踏实做事;对岗位负责;兢兢业业。2善良、爱心的传递;为他人着想。3助人为乐。4学会变通取舍;切勿太过固执。5网络时代,传递正能量。

考查方向

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解题思路

先理解材料的内涵,材料可概括为贵州一交警把午饭让给迷路老人,饿肚执勤获赞。在对材料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立意思考。

易错点

注意对材料的内涵的理解。

知识点

论述类写作文学类写作
填空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6分

19.下面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标志“墨舞冬奥”,请简要阐释该标志的寓意,并为北京申冬奥成功写一句宣传语。要求语意明确,句子通顺,宣传语不超过18个字。(6分)

正确答案

图形由“BEIJING”、“2022”和中国书法“冬”字组成,它由一个运动的人物形象和其下方2022中的第一个数字巧妙组成汉字“冬”,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了动感、时尚和现代,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

解析

北京冬奥申办标识“墨舞冬奥”,以汉字“冬”为主题,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2022,生动自然。冬奥申委在解读设计理念时说,标识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运用奥运五环色彩彰显动感、时尚与现代,中国文化、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实现完美融合。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标题,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分析图标中的文字、数字、字母的组合和线条、图形的变化来推出其包含的寓意。

易错点

注意汉字“冬”的内涵揭示。

知识点

压缩语段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5分

18.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0个字)(5分)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能将这些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杆和树枝,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供植物吸收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内而不能参与到植物循环中去。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整片森林乃至整个地球才能保持盎然的绿意。

正确答案

细菌能分解枯枝败叶,并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地球的盎然绿意。

解析

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类试题,这类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和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所以在答题的时候考生要画出所给语段的主要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整理和概括。根据对本题的理解可以概括为:细菌能分解枯枝败叶,并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地球的盎然绿意。

解题思路

整体感知该段文字阐述的对象;将该段文字分层,概括层意;分析提炼最主要信息;确定核心概念组成答案。

易错点

压缩句中缺少核心概念。

教师点评

对文意要注意取舍。

知识点

压缩语段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6分

10.诗词默写(6分) 补全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上。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解析

名句名篇默写,除了课外一句较难外,总体来说没有什么难度,所默写的句子中没有生僻难写的字,也没有通假字或与现代汉语音同而字异的词等陷阱。

考查方向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高考默写题本来是极易得分的题,可是往往由于错误理解、错误识记,以至于在高考时失分。如果学时下点功夫,将其背过,平时做个有心人,加强识记,本题拿满分是不成问题的。

易错点

注意(1)摧(2)沦落(3)穿  这些字形。

知识点

名篇名句默写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