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3.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当时的雅典公民广泛参与城邦事务。但也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如数千群众聚在一起制定法律审查执政官的行为,宣召伯利克里解释其行为,不仅处死了苏格拉底,更处死了在阿吉纽西海战中打了大胜仗的六个将军。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
7.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 )
1.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拥有自己的武装,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地扩充实力向周边的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控制其人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这主要表明分封制( )
4.威廉·布莱克斯通在其《英国法释义》中阐述当时英国立法系统时说:“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胡作非为。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5.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规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而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据此可知 ( )
8.1942年1月2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确立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右图是一幅农民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向地主展开说理斗争的版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①打击封建地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②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
③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台
④削弱国民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影响力
9.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
10.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场战役中,胶东解放区的一支民工小车队踊跃运粮运弹药支援前线。此次战役胜利后,在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指引下,这支民工小车队参加了水手连,配合解放军攻克了南京。据此判断这场战役可能是( )
1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基辛格影响下,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其宗旨是在中国、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均衡,同时与日本和西欧保持良好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14.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导致近代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有 ( )
①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 ②纺与织、织与耕分离
③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 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15.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但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个体所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迅速重新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是因为 ( )
①适应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发展的需要
②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③粮食供应问题严重,国家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
④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贫富分化
20.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13.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18.1995年11月,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萨默斯在一次会议上说:“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他所评价的事件最可能是( )
21.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者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段话的实质是( )
24.学历史经常会碰到“近代化”一词。“百度”对其的解释是: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④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22.近代有学者说:“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申圆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30.材料1的作者认为宋代已含有近代商业的诸多因素,请根据材料1来证明其观点。你怎样认识此观点?(6分)
31.依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说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6分
32.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6分)
材料一 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要安排得更稳妥。”
材料二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一时之间,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
材料三 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26.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的“退却”和美国的“计划”各指何事?两者各有何突出特点?两者的实践产生了哪些相似影响?(6分)
27.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务实主义的探索”与“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在经济领域有何不同?“新的体制”确立产生了怎样的作用?(8分)
28.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历史,评述材料四中作者的“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这一观点。(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
——摘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一、论题分(0、2、4)
二、论证分(0,2,4,6)
(1)6分:两个或多个方面进行论述,且有具体史实。
(2)4分:从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进行答题,有具体史实。
(3)2分:涉及相关知识点或关键词。
29.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近代民族主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需有史实依据)。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