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4.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
15. ,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6.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17.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18.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二章》
19.战士军前半死生, 。(高适《燕歌行》)
20.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已亥杂诗》)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3题。(8分)
满庭芳•夏日溧水①无想山作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②,飘流瀚海③,来寄修橡。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②社燕:于春社时飞, 秋社时归去,故称。③翰海:沙漠。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地方。
21.从 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以白居易自比。(1分)
22.以下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23.下阕措辞婉转,情感曲折多变。结合词句,对此加以分析。(4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9分)
淡淡枣花香
郭宏文(1)仲夏时节的阳光下,我家房宅后院的那棵枣树,终于飘下了淡淡的花香。(2)不知为什么,枣树就是不喜欢早开花。从季春时节到孟夏时节,枣树在我家的后院里,一直悄悄地看着杏树、梨树和槐树们热热闹闹地开花,它却在那里没有一点声息。也许,它是在深深地思考着什么。我望着光秃秃的枝头,心里总有莫名其妙的忐忑涌动着。我真的担心它错过了花期,会耽误孕育果实的时机。误了时机,那秋天满树鲜红的甜脆,就没了指望。这样的结果一旦出现,我想,不仅我的心里会有伤心的泪水流溢,我的母亲和我的妹妹们,都会有伤心的泪水流溢。(3)在我的记忆中,那棵枣树,总是在秋风的荡漾中,把我家的后院,演绎成一年四季最瑰美的童话。抬头望去,一嘟噜一嘟噜的枣娃娃们,戴着小红帽,穿着红肚兜,坠在一根根枝条上,悠闲悠哉地打着秋千。鲜鲜的红,翠翠的绿,笼罩在一环光晕之中,吸引我痴痴的眼眸,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树上不时地传出果、叶们一阵阵咯咯嚷嚷的笑声,散落到树下的草棵里,也散落到我的脸颊上。我不住地打开后门,来观赏这鲜美的风景,来品尝这鲜美的味道。(4)秋风漾起的时候,母亲看见我和妹妹们,常常望着枣树发呆,就在腰间系个圆圆的荆条筐,手攀着树上枝丫,爬到了果叶的风景里。在母亲的面前,我们就像一个个活生生的问号,让母亲思考着。而母亲的答案,总是让我们舒心着,快乐着。(5)母亲把采摘下来的红枣,一份一份地分给我们,可我们却偏偏舍不得吃。母亲不管给我们啥吃货,我和妹妹们都很珍惜。我们在母亲身边,看着红枣的新鲜,心里比吃到红枣还甜。母亲也不催促我们吃。她看着我们各自守着的红枣,很风趣地给我们出了一个吃枣的题目。母亲问我们:“吃枣时,是先吃大的、好的?还是先吃小的、破的?”很快,先吃小的、破的成为我和妹妹们的共同回答。我们的理由很充分:小的、破的吃完了,剩下的就都是大的、好的。(6)可母亲却说我们答错了。母亲告诉我们:“吃枣,要先吃大的、好的,然后吃小的、破的。这样吃,吃到最后一个也是大的、好的。”母亲的话,让我深深地皱了一会眉头后,顿觉心境大开,一下子有了许多的领悟。我们家不管吃啥东西,母亲都是先挑最好的,剩下的就是吃不了,也没啥可惜的。家里卖东西,母亲也是一个劲地劝人家挑最好的,从不把包崽儿给人家夹进去。给人家送东西,母亲也总是挑选最好的。(7)想不到,这吃枣还挺有学问的。我又想起,在母亲的身边,我和妹妹们总是被她夸奖着。母亲一直拿我们比着找优点。只要我们在母亲的身边,一个一个地比起来,就都是她心中的好孩子。我经常听到母亲说,我和妹妹们哪个哪个好,却一直没听到过母亲说,我和妹妹们哪个哪个不好。我和妹妹们在母亲的夸奖声中快乐地成长着,真是别样的幸福。母亲又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那个山屯里所有的人,山屯人同样都是最好的,他们与母亲相处得很融洽。母亲,仅仅是山屯里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真不知道她是从哪学来的。 ……(8)枣花飘香的时候,早过了“立夏前后一场冻”的时节。季春的复苏中,杏花和李子花都是早开早谢,分别结下青杏和青李子的酸涩。我想,那青杏和青李子,一定有啥难言的心事,才共有着酸涩的味道。“昨天晚上下了一场霜冻,不少的小杏、小李子都被冻坏了。”母亲的话,恰恰验证了我的担心。母亲说话的时候,那杏树和李子树下,已经是果殇满地了。也许,那杏花和李子花,在竞相飘香的时候,还没有做好保护自己后代的准备。(9)枣树的花期要持续一个月之久。枣树一定是像母亲一样,生孩子就要准备好充足的乳汁。我记得,梨花飘香的时候,总是满树的欢呼,满树的热闹。那种欢呼,那种热闹,真是让我为之振奋。我走在梨花的芬芳里,心情陶醉成一个憨憨的傻瓜。可那密麻的花朵,有时争吮着一个芽苞上的乳液,很快就显现出营养不良的状态,花殇一片于树下,难怪母亲说梨树净开谎花。而枣树开花,讲究个先来后到,先开花先结果,后开花后结果,营养有个调配,有开花必有结果。(10)蜜蜂们也嗅到了淡淡的枣花香,嗡嗡地飞来,采那甜腻的枣花蜜。许多不知名的虫们也嗡嗡地飞来,来分享这淡淡的枣花香。我想,那些季春时节的花们,肯定浪费花期和花香。季春的季节,蜜蜂和虫们还没有真正地活跃起来。我站在枣树下,过足了嗅花的瘾。倾听着枣树上花虫合奏的交响,我明白了,该开的花,总会飘香的,能结果的花,啥时开也不晚。仲夏时节,一树婆娑的绿叶,一树淡淡的花香,一树甜甜的期望。
(有删节)
7.第(1)段用加点词“终于”是为了 。(2分)
8.分析第(3)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9.第(4)至(7)段以大量篇幅写“母亲”,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10.第(9)段多用对比,对此加以评析。(4分)
11.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分析。(4分)
12.结合全文,梳理出对标题“淡淡枣花香”的多元理解。(3分)
阅读下文,完成29-33题。(12分)
书《秦风•蒹葭》三章后
(1)嘉靖戊申,秋七月二十五日夜,雷雨大作,万艘震荡。平明开霁,则河水增高四五尺矣。余与褚生泛小初,如陈渡,临流歌啸,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思。因咏《秦风•蒹葭》三章,则宛如目前风景,而所谓伊人者,犹庶几见之。
(2)且秦时风俗,不雄心于戈矛战斗,则痒技于猃歇射猎。至其声利所驱,虽豪杰亦且侧足于寺人、媚子之间,方以为荣而不知愧。其义士亦且沈酣豢养,与君为殉而为可赎。盖靡然矜侠趋势之甚矣。
(3)而乃有遗世独立,澹乎埃瑾之外若斯人者,岂所谓一国之人皆若狂,而此其独醒者欤?抑亦以秦之不足与,而优游肥遁,若后来凿坏、羊裘之徒者,在当时固已有人欤?
(4)余独惜其风可闻而姓名不着,不得与凿坏、羊裘之徒并列隐逸传。然凿坏、羊裘之徒以其身而逃之,《蒹葭》伊人者乃并其姓名而逃之,此又其所以为至也。
(5)噫嘻!士固有不慕乎当世之荣,而亦何心于后世之名也哉?因慨然为之一笑,遂书以示褚生。
(选自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
29.《秦风•蒹葭》中的“风”指的是一地的 。(1分)
30.对第(2)段划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31.文中列举秦时风俗的目的是什么?(3分)
32.赏析第(3)段画浪线句。(3分)
33.纵观全文,概括唐顺之“书以示褚生”的意图。(3分)
24.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25.会魏阉窃政,悉反三案,议以倾朝士。(翻译)
27.第②段钱士贵为什么建议“请诛可灼,论政府罪”?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8.从全文看,朝廷为钱士贵敕建乡祠的理由有哪些?请分条陈述。(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公共语言中的“任性”
徐贲(1)有一篇《翻译不知道如何翻译“大家都很任性”》的报道说,全国政协发言人在回应反腐问题时表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在反腐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致的,用网络热词,就是“大家都很任性”。译员当时与发言人沟通,询问“大家都很任性”是什么意思。这虽然不过是一则“花絮”报道,但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何在公共话语中使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来作清晰的表述。(2)在汉语的习惯用法里,“任性”是一个贬义词,说一个人任性,是指他由着性子,没有约束、放纵胡为、不负责任。说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在反腐问题上“任性”,会让人以为,这样的反腐是随意胡来,既无道德依据也无司法章程,想怎么搞就怎么搞。难怪翻译会听得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翻译了。(3)翻译必须是认真的,要吃透了说话者的意思才能正确地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认真的翻译必定不能“任性”。翻译不知如何翻译,是因为说话者自己太任性,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弄得别人摸不透他的意思——“反腐”是一件好事,怎么用“任性”这个贬义词来说明它的成就呢?怎么能说反腐是任意胡来呢?(4)其实“任性”本来是很容易翻译的(They just do what they want to do)。翻译无从下手,不是因为她缺乏能力,而是因为说话者太随意,忽视了公共话语的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包容性”。(5)在美国,公共说理教学课上都会向学生介绍使用“包容性语言”(inclusive language)的重要性。既然是在公共场合就公共问题发表看法,那就应该清楚明了地让大家能听懂。这 是一个语言能力的问题, 也是一个交谈伦理的问题。“不包容”的实际效果就是“排斥”,例如,如果在场的人都是中国人,有的懂英语,有的不懂,那就应该说汉语。如果必须使用英文的某个专门说法,那就一定要提供一个汉语的翻译。(6)即使是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们之间,也有包容和排斥的问题,最常见的排斥性语言就是“俚语”(slang)和“行话”(jargon)。老师会要求学生,在公共发言时不要使用俚语和行话,因为这样的语言只是在特殊的人群中使用,其他许多人会因为听不懂,而被实际排除在语言交流之外。(7)网络上的“任性”,如果它的意思与大多数人在规范语言中所说的意思不合或相矛盾(如贬义变成了褒义),那么,它就是一个“俚语”。“任性”这个俚语是在特定小群体中使用的语言,使用它的人数再多,与使用汉语的整体人群相比,也毕竟是小群体。更重要的是,俚语是一种非规范的语言。语言学家Bethany K. Dumas和Jonathan Lighte
r甚至将俚语称为一种“故意的误用”。(8)另一种具有排外性的小群体语言是“行话”(jargon),如医生、律师、专业人士之间使用的特殊语言(词汇或说法)。医生们之间讨论一个病人的病情或治疗可以用行话。但是,如果要对病人作出解释和说明,就需要
用病人听得懂的语言,不然就会把病人实际排除在交流之外,或者根本就是故意用病人听不懂的话在忽悠他。(9)“俚语”往往很难翻译,因为俚语的说法不仅仅有一个“意思”,而且带着某种难以传达的态度、情绪、姿态、好恶。语言学家Michael Adams称俚语为一种“阈限语言” (liminal language),换句话说,是一种处于意识边缘的,勉强感觉得到的语言。他指出,“就算是有语境,也经常不可能说清一个俚语的用意和弦外之音。”(10 )政法人物在公共发言时使用俚语往往不是为了清楚地表达一个意思,而是表示一 种姿态,如亲民、幽默、随和,以此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获得他们的好感等等。但是,公
共语言中运用俚语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会让本该说清的问题停留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让人勉强感觉好像是某个意思。而且,它还会给公众留下耍嘴皮子、言虚不言实的不良印象。为了避免把严肃的公共问题娱乐化,避免把公共论述变成一种娱乐化的政治,有必要重视公共话语中的俚语问题。
1.从上下文看,第(2)段让翻译“一头雾水”的原因是: (2分)
2.推敲行文思路,第(5)段两处空格应该填入的关联词是( )(2分)
3.根据文意,关于语言的“包容”与“排斥”,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4.第(8)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5.标题中“任性” 一词加了引号,分析这个引号的作用。(3分)
6.结合本文观点以及下面内容,谈谈你对公共话语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辩证认识。(4分)
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其中7条为网络流行语, 按照上榜次序是:颜值、宝宝、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网红、主要看气质。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