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南通市2017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3. 右图是宋代常州不同区域商税额的增长示意图。图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州城的商业中心地位严重动摇

B镇场商业对县城形成挑战之势

C抑商政策导致县城商业发展缓慢

D坊市界限打破刺激镇场商业繁荣

正确答案

B

解析

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州城的商业地位并没有严重动摇,而且也不能代表整体情况,故A错误。材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镇场商业对县城的冲击,故B正确。重农抑商是古代的一贯政策,没有地域差别,故排除C。市坊界限打破与镇场商业发展关系不大,故排除D。

考查方向

宋朝商业发展情况。

解题思路

首先排除CD。再根据题干只是个别现象排除A,得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被图片信息的个别现象迷惑误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4.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正确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意为行中书省,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都中书省之下,分设十省管理地方,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故A正确。B项“彻底”说法绝对,故排除。郡县制是中央→郡→县,直线行政;据此可以排除CD。

考查方向

元朝的行省制度。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对元朝行省制度进行认真分析可直接得出结论。另外三项不难排除。

易错点

对元朝行省制的的特点把握不准误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6. 历史学家陈旭粗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迫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正确答案

C

解析

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不是题干主旨,故排除。依据材料“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新的生产方式还没有出现”,即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时期,故C正确。D也不是题干主旨,故排除。

考查方向

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可直接得出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其它选项。

易错点

被材料“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迷惑误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7.“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这里的“先生”是(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正确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在他的变法主张中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这是中国先进人物首先“提倡民权”,故B正确。A只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排除。CD均在康有为之后,故排除。

考查方向

维新变法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易错点

对材料不能正确解读或基础知识不牢固误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8.下表是近代中国部分年份进出口商品贸易比重表(占总值%)。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平衡

B南京国民政府优于发展重工业

C当时国内工业建设有所发展

D民族工业在“一战”后迅速萧条

正确答案

C

解析

近依据表格中的相关数据无法说明中国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平衡,故排除A。材料也无法体现南京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故排除B。依据钢铁和机械进口逐渐增加可知国内工业建设有所发展;故C正确。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考查方向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题思路

正确解读1925—1931钢铁和机械进口逐渐增加的相关信息即可得出结论。

易错点

依据“依据钢铁和机械进口逐渐增加”的表面现象误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9.1931年,上海市区仅有共用电话6处,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1936年,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1933年至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962次。这反映出( )

A电话通讯利于城市消防发展

B国民政府大力普及电话事业

C火警报警基本使用公用电话

D电话通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

正确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1933年至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962次”可在A正确。结合材料可知,到1936年,公用电话仅有124部,远远谈不上普及,故排除BD。依据材料“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962次。”可知C说法片面,故排除。

考查方向

中国近代通讯工具的演变情况,

解题思路

本题依据材料“1933年至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962次”可直接得出结论。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不明显。相对讲受“6”到“124”的误导选择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

C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

D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

正确答案

D

解析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在西汉时期,故排除A。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C应该是在西汉时期,故排除。材料“兼”与“合”指明了杂家思想元素的多元化,“见王治之无不贯”则强调了杂家之融合各家学说的内在逻辑理路,那就是服务于现实政治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并加以系统综合,故D正确。

考查方向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题思路

对材料“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进行正确解读结合选项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结论。

易错点

对中国古代思想演变的知识掌握不准确误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

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正确答案

C

解析

宋代,各地便盛行筑坝拦水,出现了以腾涌之水为动力,以竹编叶扇带动装水竹筒的筒车车水灌田地,以至梗稻如云。诗人游永州,见到以后,惊叹之余,大加赞赏,写下此诗。诗中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筒车车水的奇观、功力和丰收在望的农家乐图。故D正确。A明显错误,故排除。B与题干涉及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说法片面,故排除。

考查方向

古代灌溉工具的改进。

解题思路

把握关键信息“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等即可知道是筒车。

易错点

对筒车出现的时间把握不准误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5. 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人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材料表明宣德年间( )

A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

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

C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

D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

正确答案

D

解析

A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君主权力是不可能受到内阁控制的,故排除B。六本仍然在完成自己的本分工作,只是多了一个环节而已,故C错误,D正确。

考查方向

明朝君主专制演变的情况。

解题思路

只要牢牢记住皇帝始终控制谕旨“批红”权就可以排除AB。再依据题干相关信息得出正确结论。

易错点

被材料“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迷惑误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0.右图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漫画中的“人民政协”( )

A具有人民民主性质

B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

C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正确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结合所学知识知识可知人民政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A正确。B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排除。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政府制定的,故排除C。D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故排除。

考查方向

新中国的成立。

解题思路

本题结合所学知识最适合用排除法解决问题。再结合材料进一步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易错点

对一五计划实施的相关知识把握不准误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1.基辛格回忆说:“阿尔巴尼亚提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美国的双重代表权和把安理会席位给北京的提案,却根本没有表决。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找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基辛格认为中国外交取得进展( )

A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

B关键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C取决于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

D受益于中美两国关系趋向缓和

正确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可知D正确。AB说法正确,但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在当时看来是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态度,故排除C。

考查方向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找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可直接得出结论。

易错点

按常规思维误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3.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确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核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据此可知C正确。A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故排除;BD均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故排除。

考查方向

邓小平“南方谈话”。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关键信息可得出邓小平的相关思想出现在苏联解体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涉及的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中国信息,据此得出结论。

易错点

对错误选项出现的时间把握不准确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2.《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一文中提到:“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 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此后,我国政府(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

D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1980年,依据“十年实践”可知此后应该是199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中国开发和开放的重点放在了浦东,故C正确。ABD均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故排除。

考查方向

对外开放的深入。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十年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其他选项。

易错点

由于浦东的位置的干扰误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4.克利斯提尼时期,富有贵族吃珍贵食物,举办奢华宴会时,要承受极大的压力,他们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要远远多于个人消费。这一现象( )

A是严格实行财产等级制的结果

B得益于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

C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D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过于泛滥

正确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因此出现了题干涉及的现象,故B正确。A与梭伦改革有关,故排除。C出现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故排除。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考查方向

雅典民主政治。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克利斯提尼时期”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

易错点

对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中三次重要内容记忆不清晰误选A或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5.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右边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开启了各地文明会合交融历程

B导致欧洲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C矛头直指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D以人文主义冲击了宗教神权的束搏

正确答案

D

解析

依据图片信息可知,该运动以意大利为中心,逐渐扩展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的相关信息吻合。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故D正确,排除C。AB应该是新航路开辟的一些,故排除。

考查方向

文艺复兴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是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

易错点

对文艺复兴的核心理解不透误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6.1820年,科恩兄弟因违反弗吉尼亚州的某项法律而被罚款,他们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联邦最高法院接手此案,弗州以联邦最高法院无权受理此案提出抗议,马歇尔法官依据宪法联持最高法院有审理权,并依法判决科恩兄弟败诉、弗州胜诉。这一诉讼案的到决过程( )

A反映州权主义占据上风

B强化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司法权威

C说明中央与地方权力制衡

D表明最高法院取得法定上诉管辖权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出法院审判出现两个不同结果,最终以联邦法院的结果为准,据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的司法权威得到强化,故B正确。A与题干主旨矛盾,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地方对联邦法院的影响,故排除C。材料只体现出“审理权”,故排除D。

考查方向

美国的政治制度。

解题思路

本题依据题干案例的解决过程可以直接得出结论。

易错点

由于对“制衡”双向性理解不透误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7. “新能源被开发出来,钢—新工业时代生产的关键—的生产得到飞跃发展。在主要的欧洲强国中,德意志当时正在加速迎头赶上。非欧洲国家得到资金和进行建设。”在这样的“新工业时代”( )

A钢铁工业成为新兴的工亚生产部门

B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

C德国率先研制出新式交通工具飞机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

正确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新能源被开发出来,钢—新工业时代生产的关键—的生产得到飞跃发展。在主要的欧洲强国中,德意志当时正在加速迎头赶上”可知涉及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故D正确。钢铁工业是传统工业,故排除A。B与题干“非欧洲国家得到资金和进行建设”不符,故排除。美国率先研制出新式交通工具飞机,故排除C。

考查方向

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题思路

首先依据材料信息得出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正确结论。

易错点

由于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误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8.1947年9月,苏联和东欧国家召开华沙会议,苏联领导人要求“加强斗争,反对新的战争威胁,号召团结一切民主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对抗美帝国主义从政治和经济上奴役欧洲的计划”,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情报局。这一事件( )

A导致了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加速了冷战对抗的进程

C打破了美国对东欧的经济封锁

D促成了华约组织的建立

正确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号召团结一切民主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对抗美帝国主义从政治和经济上奴役欧洲的计划”可知苏联将更多的国家拉入“冷战”行列,故B正确。A是“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情报局”出现的原因,故排除。“冷战”开始后,封锁更加严厉,故排除C。D在1955年出现,故排除。

考查方向

美苏“冷战”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1947年9月”、“反对新的战争威胁,号召团结一切民主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对抗美帝国主义从政治和经济上奴役欧洲的计划”等关键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结论。

易错点

对“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的影响不明确误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9.“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

A加强工业方面的部门管理体制

B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C开始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用市场阅节方式管理经济

正确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等可知与赫鲁晓夫改革有关,其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故B正确。改革废弃了部门管理体制,故排除A。C出现在斯大林时代,故排除。D明显错误。

考查方向

赫鲁晓夫改革

解题思路

结合题干关键信息“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得出结论。

易错点

忽略改革在工业方面的措施误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0.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少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的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D正确、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逐渐成为主流,并没有呈多元化特征,故排除A。B错在结论,多极化格局远未出现,故排除。1983年中国计算机研究技术只是位居世界前列,故排除D。

考查方向

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选项的史实和结论进行分析,逐一排除,得出正确结论。

易错点

对“领先”理解不透误选D。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4分
false

27.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撒切尔政府改革社会福利的原因是什么?(2分)

28.综合上述材科,结合所学知识,以“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中的政府责任”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福利国家制度存在弊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分)

解析

依据材料“把与社会福利有关的部分资产,如医院等出售给私人或私营部门;将某些社会福利项目的出资与管理责任交给私人组织;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有:福利国家制度存在弊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考查方向

英国的社会福利改革。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看得出来结论。

易错点

不结合所学知识导致答案不完整。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略。

解析

本题系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建议依据德国、美国、英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采取的相应措施进行分析归纳。

考查方向

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中德国、美国、英国政府的相关做法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易错点

不结合材料的相关信息,泛泛而谈,大不到要点。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 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

材料二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请回答:

29.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分)

30.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意图:实现统一大业;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统治。(3分)主要因素:关注鲜卑族长远利益;认识到汉文化的优越性。(2)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很难‘移风易俗’”、“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等可知意图是:实现统一大业;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统治。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素有:关注鲜卑族长远利益;认识到汉文化的优越性。

考查方向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相关信息得出结论。

易错点

照抄材料不进行归纳导致答案不精练而失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历史影响:推动北方民族的交融;为隋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3分)主要原因:善于学习先进文化;坚定改革的决心。(2分)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等可以得出影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与孝文帝个人因素关系密切。分析如下:善于学习先进文化;坚定改革的决心。等等。

考查方向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的相关知识可得出结论。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易错点

不结合材料泛泛而谈,答不到要点。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三星堆遗址的惊世发现集中反映了巴蜀文明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从早期城市的“磁体”和“容器”两大功能来看,三星堆古城可以成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特征的各支蜀文化的“兼容器”。三星堆文化所包含的四期文化层似应是历代蜀文化最早汇集的结穴处和时代性文化积淀的结果。在三星堆祭祀坑的龙虎尊等器物内出土了海贝4600枚,这应该是古代闭塞的“天府之国”同南海交通的明证,也不排除是殷商文化南进与商品交换的影响。

——摘编自谭继和《三星堆文化与古蜀文明》

材料二 西亚地区出土的大型雕像,多发现于宗庙祭祀场所(如神庙或露天的神庙广场),这与我国三星堆遗址的情况相似。这些雕像造型特点、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也与三星堆铜像相似,在西亚地区也有雕像上覆盖金面罩、金箔的传统,古代西亚与三星堆类似的“神树”或“神柱”也时有发现。苏美尔人的神庙总是占据着城市中主要位置,也与三星堆古城情况相近。

——摘编自敖天照《三星堆蜀都源流再探》

34.材料一是如何认识三星堆文化的?据材料一,指出这些认识的研究视角。(5分)

35.据材料二,指出三星堆文化与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星堆文化的主要特点。(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认识:三星堆文化的产生不是孤立的;三星堆文化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三星堆文化受中华文明内部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影响。(3分)视角:早期城市的功能;三星堆文化是蜀文化的“兼容器”。(2分)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星堆古城可以成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特征的各支蜀文化的‘兼容器’”、“三星堆文化所包含的四期文化层似应是历代蜀文化最早汇集的结穴处和时代性文化积淀的结果”、“在三星堆祭祀坑的龙虎尊等器物内出土了海贝4600枚,这应该是古代闭塞的‘天府之国’同南海交通的明证,也不排除是殷商文化南进与商品交换的影响”可得出认识:三星堆文化的产生不是孤立的;三星堆文化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三星堆文化受中华文明内部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影响。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从早期城市的‘磁体’和‘容器’两大功能来看”可得出视角是:早期城市的功能;三星堆文化是蜀文化的“兼容器”。

考查方向

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依据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归纳得出结论。

易错点

由于对研究“视角”理解不透得不出结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相似之处:雕像放置场所,造型特点、艺术风格;神庙的城市位置。(2分)特点:鲜明的地域特色;明显反映出中原商文化的影响;融汇了中原和其他区域的文明。(3分)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材料二多次提到的相似之处可以得出结论。

考查方向

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的相关信息可得出结论。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可得出有地域特色,同时又受到其它地区的文化和文明的影响。特点示例如下:鲜明的地域特色;明显反映出中原商文化的影响;融汇了中原和其他区域的文明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自二战之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悲剧使得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历史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摘编自迈克尔·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材料二 1970年,勃兰特总理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膝跪下谢罪,世界为之动容。1995年,科尔总理又跪在以色列一座纪念碑前,重申德国的赎罪,后来又倡议成立“赎罪委员会”。1996年,德国政府将每年的1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日)定为纳粹受害者哀悼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哀悼大屠杀中遇难犹太人的中心地。

——摘自颜晓峰《对历史的反思:德国与日本的不同态度》

36.材料一的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却非写不可?据材料一,指出“雏菊花在怒放”这一细节描写的象征意义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分)

37.据材料二,指出德国对二战中法西斯所犯滔天罪行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避免奥斯维辛集中营悲剧重演的认识。(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意图:强调法西斯犯下的罪行;出于记者职业的使命感;告慰遇难者的在天之灵。(3分)象征意义: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1分)情感: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思;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2分)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等可得出意图:强调法西斯犯下的罪行;出于记者职业的使命感;告慰遇难者的在天之灵。依据材料“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结合菊花的特点可知象征意义是: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第三小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明显可知是强调寄托哀思和珍惜自由等。

考查方向

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题考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学生必须对材料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易错点

由于小问题个数较多导致答案调理不清晰。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态度:时时铭记;深刻反思。(2分)认识;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2分)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1970年,勃兰特总理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膝跪下谢罪”、“1995年,科尔总理又跪在以色列一座纪念碑前,重申德国的赎罪”、“1996年,德国政府将每年的1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日)定为纳粹受害者哀悼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哀悼大屠杀中遇难犹太人的中心地。”等可知态度是:时时铭记;深刻反思。第二小问:本题系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答案要点应该有牢记法西斯罪恶、防止历史重演的关键信息。

考查方向

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依据德国领导人和政府的政府得出结论。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当今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

易错点

不依据材料泛泛而谈,答案不着边际。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3分

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郁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丁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21.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4分)

22.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6分)

23.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3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2分)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2分)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丁新儒学体系。”、“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等可得出结论。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等可得出结论。

考查方向

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层层归纳得出结论。

易错点

对材料解读不完整导致答案不完整。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不同点: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2分)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2分)社会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2分)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丁新儒学体系。”、“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可知传播对象不同。依据材料“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等可知认识论不同。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考查方向

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层层得出结论。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易错点

照抄原文导致要点不精练。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主要趋势:世俗化、社会化。(1分)认识:辩证继承,创新发展;面向大众,联系实际。(2分)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传播对象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结论。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结合宋明理学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示例如下:辩证继承,创新发展;面向大众,联系实际。

考查方向

宋明时期儒家学说演变的趋势。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一、二从传播对象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易错点

易错点主要在认识方面,一定要结合材料,不要泛泛而谈。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3分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这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时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这动》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代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郎、黄充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24.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4分)

2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政策举措。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5分)

26.据材料三,“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3分)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l分)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参与人员的变化情况可知特点有: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结论。

考查方向

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信息进行归纳即可得出结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

易错点

照抄原文不进行归纳,导致要点不明确。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政策举措: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2分)积极作用:国民党的革命性增强,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3分)

解析

第一小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1924年,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吸收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第二小问:依据材料“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时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作用。

考查方向

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二小问主要依据材料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易错点

由于对教材知识的把握不准导致答案要点缺失。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实质任务: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2分)主要因素: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2分)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北代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可得出实质是: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第二小问:同样依据材料“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用得出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考查方向

国民大革命。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中国是封建军阀割据时期,各大军阀均有帝国主义国家有联系。据此可知北伐战争明显具有统一和独立的元素。

易错点

本题具有一定功能性,容易出现答案不完整的现象。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拿破仑曾预言:在人类的记忆里,他的文治将比武功更为光辉灿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89年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已被无休止的动荡弄得筋疲力尽,法兰西需要力量。这个时候,雾月政变发生了。拿破仑执政不久,指定四位法律专家负责起草民法。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国人的民法典》。该法典处处为资产阶级利益设想,首先关心的是确保其财产所有权。这部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到什么地方,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

——摘编自李宏图《拿破仑帝国》

材料二 反法联盟各国都称呼拿破仑为“革命之子”,因为他一如往日排斥波旁皇族。在拿破仑所征服的土地上,他结束了封建制度,终止了教会对人们生活的控制,引进了法典及几丝启蒙运动的光芒。然而,他把嫁妆送给了这些国家以后,随后又送入了他任命的新王。

——摘编自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3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得以上台的有利因素。据材料一,分析《法国人的民法典》颁布的历史影响。(4分)

3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作为“革命之子”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为称霸欧洲采取的主要军事行动。(4分)

33.拿破仑对他的文治武功作了自我评价。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拿破仑应遵循怎样的原则?(2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有利因素:社会动荡的法国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拿破仑的军事声望。(2分)历史影响: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制定民法的蓝本。(2分)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1789年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已被无休止的动荡弄得筋疲力尽,法兰西需要力量。”结合拿破仑的主要事迹可得出有利因素。第二小问:依据材料“首先关心的是确保其财产所有权。这部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到什么地方,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影响。

考查方向

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主要依据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再结合拿破仑的个人因素得出结论。注意结论的完整性。

易错点

忽视拿破仑的个人因素导致答案不完整。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贡献: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2分)行动:与反法同盟作战;远征俄国。(2分)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在拿破仑所征服的土地上,他结束了封建制度,终止了教会对人们生活的控制,引进了法典及几丝启蒙运动的光芒。”可得出贡献。依据材料二“反法联盟各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为有:与反法同盟作战;远征俄国。

考查方向

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主要依据材料相关知识得出结论,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适当补充。

易错点

第二小问由于不能适当结合所学知识导致答案缺失。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则: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评价;一分为二,客观公正。(2分)

解析

依据材料“在人类的记忆里,他的文治将比武功更为光辉灿烂”可知拿破仑对个人的所作所为的予以肯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法典”是最值得肯定的,但对外战争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侵略性。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据此可知严重是: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评价;一分为二,客观公正。

考查方向

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依据材料得出评价体现的“一分为二”原则;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评价的原则。

易错点

只依据材料信息,忽略“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评价”的原则。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