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海淀区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9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5分

材料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说,《红楼梦》对于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即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是对帝王将相的历史之颠覆,又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毕生研究《红楼梦》,著有《红楼梦新证》等二百多万字的红学著作,他对《红楼梦》更是推崇倍至。他认为《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曹雪芹是“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素养极高深。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境’——在此镜中,我中华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相,毫芒毕现,巨细无遗。这是何等慧眼,何等神力!”“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著名作家王蒙说: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遍《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多活了二十年。

1、下列对“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明扼要

B推崇倍至

C毫芒毕现

D心心相印

2、下列对四位学者有关《红楼梦》的评价,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认为《红楼梦》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写作手法和观念。

B来自华东师大的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文化意味上的中国历史的界碑。

C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百科全书。

D著名作家王蒙说,每个人都应该认真读《红楼梦》,并且从中发现自己。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同音词,正确书写应该是“推崇备至”。备至 : 极其周到(多指对人的关怀等)

考查方向

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书写的正确、规范、美观。

解题思路

简明扼要,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推崇备至,推崇:推重,敬佩。极其推重和敬佩。毫芒毕现,毫毛的细尖。比喻极细微处显现出来。心心相印,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易错点

扼要、毫芒,注意积累,容易误判。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原文是,著名作家王蒙说: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从中发现自己”于文无据。

考查方向

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解题思路

此类题解答时,必须认真审题。题目中往往有提示,有原文意识,从原文中找答案。

易错点

B项内容进行了概述,容易误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1分

画堂春①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释】:①此词写于1082年,作者应礼部试,落第而归。②捻:持取,捻弄。

15、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从所见所闻写起,以落红为词眼,辅以先晴朗后细雨的天气,奠定全词悲凉的基调。

B“杏园憔悴”用拟人手法所表现出的暮春景象和“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景致形成了对比。

C作者上阕写景,下阕写人,全词没有大声呼号“无奈”之情,具有一种纤柔婉丽的风格。

D上阕侧重于静态描写,下阕侧重于动态描写,整个作品细节生动,寄情幽微,情难自禁。

16、作者在下阕通过                   三个动作,描写了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其中“凭栏手捻花枝”的内涵和前面冯延巳《谒金门》中的                一句极为相似。

17、结尾句“此恨谁知”意味深长,请根据文意,简析“恨”字的意味。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援玉枹兮击鸣鼓。(屈原《国殇》)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A项中“上阕从所见所闻写起,以落红为词眼,辅以先晴朗后细雨的天气,奠定全词悲凉的基调。”根据诗歌的意境,以“落红”为词眼错,词眼是“憔悴”。

考查方向

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

解题思路

在阅读和鉴赏古诗时,怎样去寻找诗眼、词眼呢?古人有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的说法,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岑参),“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许浑)。主张五、七言诗要分别在第三字和第五字上着力。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在五言诗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语,第三字是动词所在;在七言诗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语,第五字是动词所在。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锤炼字眼的重要对象。在词里,句子参差不齐,句法千差万别,当然更无从咬死第几字方得为眼,所以“绿肥红瘦”(李清照)既不妨以二、四字为眼,“宠柳娇花”(李清照)又不妨以一、三字为眼。

易错点

炼“诗眼”是常见题型,但考生回答时往往找不准确“诗眼”的位置。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上、捻、放、手挼红杏蕊

解析

此句就是找出诗人动作描写。并能填写出冯延巳《谒金门》中同巧句。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

解题思路

题干要求,在下阕中描写了主人公内心变化的三个动作,这是炼字题型。题目中提示已经很清楚。并把名句填对综合考查。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词)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体现作者匠心的字都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尤其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高考中,“炼字”多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包含的情思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赏析时,一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易错点

考生容易误选其他动词,应该定位在炼字上。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示例1:主人公面对美好春天的短暂易逝,无可挽留而生出无奈之感,就如作者青春已逝,而功业难成,人生的失意无法排遣,内心的痛苦无处倾诉。

示例2:作者表面写主人公爱春、惜春进而无法挽留春天的痛苦,实际上写的是自己面对人生的逆境无法改变的悲伤。结尾句的“恨”字,既表达了内心的无奈,又透露了内心的孤独。

解析

诗面意思2分,结合注释理解深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

解题思路

答题时注意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

③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④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⑤是否刻画人物形象。先简单的翻译,即点出恨的原因即:主人公面对美好春天的短暂易逝,无可挽留而生出无奈之感,就如作者青春已逝,而功业难成,人生的失意无法排遣,内心的痛苦无处倾诉。再答出恨所表现的情感:既表达了内心的无奈,又透露了内心的孤独。。

易错点

抓住中心词来分析,定位炼字内容分析。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霾两轮兮絷四马

2.栗深林兮惊层巅

3.一樽还酹江月

解析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考查方向

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对于名家名篇,考生不仅要能背得出,还要能正确默写出来。学习时注意理解记忆,这样能记得牢固,做题时仔细辨认,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形似字,力求正确作答。

易错点

霾、絷、酹、壑是关键字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4分

太湖碎锦

范烟桥

1 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2 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遐迩。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3 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嫠,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嫠峰头,云气淆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来得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周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决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片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太湖就以此特别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段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19、下列文中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花结果(jié)

名闻遐迩(迩:远)

B姹紫嫣红(chà)

不可名状(状:描绘、形容)

C淆然如蒸(xiáo)

即小见大(即:就着)

D尝鼎一脔(luán)

描写难工(工:精巧、精彩)

20、下列描写太湖的诗句,与文中画线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东上高山望五湖,雪涛烟浪起天隅。(胡曾《咏史诗·太湖》)

B数声鸿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吴昌硕《泛太湖》)

C湖通南北澄冰鉴,山断东西列画屏。(杨基《题太湖》)

D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文徵明《太湖》)

2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运用移步换影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D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布局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22、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2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24、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生活实际或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思考。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名闻遐迩,遐:远。名:名气。闻:听说。 迩:近。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

考查方向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

解题思路

回到文本当中结合语境来进行作答,适当的推测有助于提高答案的准确率。

易错点

D项中脔(luán),工:精巧、精彩,注意积累,容易误判。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中未用对偶修辞。

考查方向

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解题思路

对修辞手法进行比较。必须既有课本知识,也有课外的积累,才能作出选择。B项外其他各项都用了对偶手法。

易错点

B项意境取胜。比拟的手法。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A中“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此句错误,并未做详细的描绘,只是对云详写,其余都是略写。

考查方向

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赏析。

解题思路

对作品中表现手法的赏析,不能脱离文本文意架空分析。必须把内容和手法结合一起迪样才分析得准确而全面。

易错点

B项中引用手法的判断,容易误判。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山下坡田种类丰富的农作物、种类多样的园艺、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解析

此题就是给本段划分层次,分为三层,第一层山下坡田种类丰富的农作物。第二层:种类多样的园艺。第三层: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本段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考查方向

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

解题思路

对思想感情的概括。

易错点

考生只简单就试卷中的诗歌手法作分析,进行了比较。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碎锦”本义是细碎的锦缎,比喻零散知识的集合。“太湖碎锦”的意思是太湖的零散美景,使用比喻的修辞,表达对太湖的赞美之情。

作用:点明对象,总领全文;奠定文章的基调;揭示文章的主题。

解析

标题的内涵:1.注意修辞2.表层含义3.深层含义4文本的中心5.作者感情。表层含义:是细碎的锦缎,比喻零散知识的集合。深层含义:“太湖碎锦”的意思是太湖的零散美景。作用:点明对象,总领全文;奠定文章的基调;揭示文章的主题。解答此题就是回答主旨即表达对太湖的赞美之情。

考查方向

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赏析。

解题思路

题目要求考生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分析时必须结合原文,不能脱离文本。标题的内涵,应该从表层意和深层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个标题十分形象,也要谈到修辞手法的运用。标题的作用,从内容上、结构上、主题揭示上等方面进行分析。

易错点

考生对标题的内涵或作用,概括不全面。只会其中一方面作答而失分。

第(6)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赞同。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身在其中,往往忽略了其魅力之所在,可能更多的是发现其缺点。比如太湖,因远观而发现“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山的灵秀,水的空明”等美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解析

解答此题先说观点:赞同。再结合生活实际或阅读积累具体分析:俗话说距离产生美。结合文本:比如太湖,因远观而发现“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山的灵秀,水的空明”等美景。

考查方向

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阐释。

解题思路

此类题作答时一般有如下步骤:

(1)选好答题角度。一般来说,探究题都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究,所以选好答题角度颇为重要。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主题、表达技巧、作者、读者等角度选择一个或多个切入。尤其要注意文本,尽量选择那些与文本联系较为密切的方向作为探究视角,这样就既符合探究题的根本要求,又可以获得大量的证据支撑自己的论点。

(2)逐层深入探究。文本的字面解读,属于浅层面;联系读者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解读,就深入了一层,且具有个性化;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解读考察,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或者联系现实生活考察文本的现实意义,这就又深入了一层。

(3)有序呈现结果。一般来说,呈现探究结果时先要有个纲领性的语句,再选择文本内容去证明或者阐述这个纲领性的判断。如果有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这样的要求,就还需要选择生活中贴切的事例来作支撑,形成“观点—事例—论述”这样一个层次清楚的结果。。

易错点

考生只局限于文本而不能和生活联系,分析不到位,没有深度。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7分

材料二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红楼女儿结海棠诗社,写下海棠诗,其中以宝钗黛玉二人的诗作最为突出。曹雪芹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既要写出二人出类拔萃的才华,又要通过她们不同的诗作出色地表现出她们各自的性格特质。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薛宝钗诗)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 “淡极始知花更艳”,承“胭脂”句发挥,白海棠淡极更艳,颇和艺术辩证法,实亦自写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承“冰雪”句开掘,白海棠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庚辰本此处有脂批:“讽刺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竟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

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这身份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份。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诗)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的持重相反,黛玉笔下的种花人“半卷湘帘半掩门”,潇洒活泼,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份。“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月窟仙人”不恰似“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其时黛玉正居父丧,孝服在身,满腹的哀愁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以“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宝钗四平八稳的诗作评为第一了。

3、海棠诗社成立时,大观园众人各起别号。下列人物和别号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黛玉——潇湘妃子

B贾宝玉——神瑛侍者

C薛宝钗——蘅芜君

D李 纨——稻香老农

4、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诫”不可以写成“告戒”。

B文中倒数第二段中“颓丧”和“父丧”的“丧”读音不同。

C“目无下尘”意即“看不起别人”。

D“风流”兼有褒贬义,文中为褒义。

5、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钗、黛玉所做的两首诗都是七律,且为同一韵部。

B宝钗之诗除了标榜自己,还批评了黛玉、宝玉二人。

C黛玉以白海棠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处境。

D李纨推崇宝钗诗作,等于暗示了二人相同的价值观。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宝玉----怡红公子

考查方向

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

解题思路

怡红公子是贾宝玉的号。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易错点

C中蘅芜君和D.稻香老农,注意积累,容易误判。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告诫”,字典上的解释:

1.也作告戒 

2.规劝某人勿做某事 

3.教诲劝戒

考查方向

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书写的正确、规范、美观。

解题思路

字音和字形的综合考查,平时要注重积累。做题时细加区别,才能准确作答。比如,“风流”词典解释:

1.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2.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3.放荡兼有褒贬义,文中为褒义。

易错点

“目无下尘”容易望文生义。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原文信息““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承“冰雪”句开掘,白海棠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庚辰本此处有脂批:“讽刺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竟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这里宝钗之诗无标榜自己之意,选项是无中生有。并且诗评只是庚辰中有脂批。

考查方向

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解题思路

回到原文中细加区别,比对选项和原文的细微差别,才能准确作答。

易错点

D项是对原文信息的整合,叙述有转换,容易误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材料三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说的是香菱学诗的故事。林黛玉问香菱喜欢什么诗,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句,黛玉听罢,极不赞成,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黛玉为什么不喜欢这句诗?因为这句诗直露浅俗,缺少诗人自己的情感投入。

大凡一篇优秀的诗词,在文字上无不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熔铸而成的。冯延巳是五代南唐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写过一首非常好的《谒金门》,全词是: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中刻画了一位思妇在春风乍起、春色迷人的时节,盼望丈夫归来的场景。从“终日望君君不至”这句话可推测,女主人公夫君回来的日子,她应是事先知道的。所以在这一天,处于思念状态中的她,就显得特别敏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表面看似写景,其实是深闺少妇心灵的敏感与波动。然后通过“闲引鸳鸯”、“手挼红杏蕊”、“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这一连串的动作与形象,来表现她的狂喜、矫饰、不安、失落等等复杂的心情。“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都契合少妇春心萌动的形象。“闲引鸳鸯”,有意无意地戏弄鸳鸯,“闲”字用得很传神。因丈夫即将归来,女子内心喜悦而不知所措,故以它事掩饰排遣,打发这段最为漫长而又无聊的时光,然终只是心猿意马,投射出内心的惆怅,故看似无意实却有情。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转入下阕,作者进一步刻画外在的形象以表现少妇内心的情绪状态。夫君久等而不回,她孤身只影靠在斗鸭阑干旁,无情无绪地低着头观看鸭子相斗,以致“碧玉搔头斜坠”,都不曾注意到,她的心绪该是多么低落啊!“终日望君君不至”,低落乃至绝望时,忽又“举头闻鹊喜”,她的神情顿时兴奋起来,词在达到最高潮时便戛然而止。短短一首抒情小词,有人物,有心理,有转折,有高潮,把古代语言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大千世界的万千景象,都该引起内心的共鸣,都要怀着一颗多情的心来观照万物,是谓之“诗心”。陆游的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意思大概就是说自己在屋里焚香写字,因为不与外面的世界交通,所以“重帘不卷留香久”;因阅读书写,当然就注意到“古砚微凹聚墨多”了。此句虽如香菱所评“真切有趣”,但最明显的缺点,就是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没有把“心”放在诗歌里面,太冷静,太客观,真是没有多少言外之意可言。这是典型的古代知识分子对雅文化的把玩心理。

所以黛玉才说“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诗歌、美,或者文化,乃至一切所要追求的,都需要用生命来悟证,最忌“把玩”心态。

6、“材料三”中黛玉所说的“格局”,具体所指是什么?

7、参考第5段中画线文字,赏析“材料二”中黛玉《咏白海棠》颔联的“偷”或“借”字之妙。

8、曹雪芹“惊人的天才”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概括作答。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诗人以“把玩”的心态创作诗歌,冷静客观而没有真正投入情感,诗句直露浅俗。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此题的难度不大,就是解释句子的含义,答题区域在“此句虽如香菱所评“真切有趣”,但最明显的缺点,就是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没有把“心”放在诗歌里面,太冷静,太客观,真是没有多少言外之意可言。这是典型的古代知识分子对雅文化的把玩心理。所以黛玉才说“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考查方向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

解题思路

题目要求对黛玉所说的“格局”进行解释,必须回到文本中,根据语境还作答。“格局”的意项有:

(1)艺术或机械的图案或形状;

(2)格式,布局;

(3)局势、态势的理解和把握。

易错点

考生会脱离文本对“格局”的解释不准确。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偷来梨蕊三分白”意即海棠花纯净洁白,得梨花风韵(“借得梅花一缕魂”意即白海棠清雅告洁,有梅花神韵),“偷”(“借”)字巧用拟人手法(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表现了黛玉兰质蕙心、冰清玉洁的品性。

解析

做题时先应该翻译诗句内容:“偷来梨蕊三分白”意即海棠花纯净洁白,得梨花风韵(“借得梅花一缕魂”意即白海棠清雅告洁,有梅花神韵);

写作手法:“偷”(“借”)字巧用拟人手法(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艺术效果:表现了黛玉兰质蕙心、冰清玉洁的品性。

考查方向

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

解题思路

答题时注意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

③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④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⑤是否刻画人物形象。

易错点

考生只简单概括出手法而疏忽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曹雪芹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2)曹雪芹是难得的复合型作家;(3)他能以不同的诗作来突显人物的才华;(4)他能借诗作表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特质;(5)他借黛玉之口表达了高妙的诗论见解。

解析

解答此题的难度较大。可以从曹雪芹的写作风格来答:曹雪芹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可以从作品内容来看,内容庞杂:难得的复合型作家。作品的突出特色:用诗歌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心里,同时评价当代的诗风。

考查方向

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解题思路

题干要求结合三则来概括曹雪芹“惊人的天才”之处的表现。必须在三则中找到信息区间,然后进行整合,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易错点

考生不能从三则的内容当中进行筛选,答案挂一漏万。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1分

①温造,字简舆。性嗜书,不喜为吏,隐王屋山。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造欣然曰:“可人也!”往从之。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及节度徐州,造谢归下邳,慨然有高世心。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②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佐其必。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曰:“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造还,建封以闻,诏驰驷入奏。天子爱其才,问造家世及年,对曰:“臣五世祖大雅,外五世祖李,臣犬马之齿三十有二。”帝奇之,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复去,隐东都。

③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召见,辞曰:“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卿为我行喻意,毋多让。”因赐绯衣。至范阳,总橐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还,迁殿中侍御史。

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许以便宜从事。帝虑其劳费,造曰:“臣计诸道戍蛮之兵方还,愿得密诏受约束,用此足矣。”许之。命神策将董仲质、河中将温德彝、邰阳将刘士和从造。而兴元将卫志忠、张丕、李少直自蜀还,造喻以意,皆曰:“不敢二。”乃用八百人自从,五百人为前军。既入,前军呵护诸门。造至,欲大宴,视听事,曰:“此隘狭,不足飨士。”更徙衙门。坐定,将卒罗拜,徐曰:“吾欲闻新军去主意,可悉前,旧军无得进。”劳问毕,就坐,酒行,从兵合,卒有觉者,欲引去,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即问军中杀绛状,志忠、张丕夹阶立,拔剑传呼曰:“悉杀之!”围兵争奋,皆斩首,凡八百余人。亲杀绛者,醢之;号令者,殊死。取百级祭绛,三十级祭死事官王景延等,余悉投之汉江。监军杨叔元拥造靴祈哀,造以兵卫出之。诏流康州。叔元,始激兵乱者也,人以造不戮为恨。以功加检校礼部尚书,赐万缣赏其兵。

⑤后入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东都留守。卒,年七十,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①驷,此指驿马。②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敢縻以职事  縻:束缚

B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   患:以……为担忧

C恐四方易朝廷           易:轻视

D卒有觉者,欲引去       觉:睡觉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

②帝虑其劳费

B臣犬马之齿三十有二

②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

C①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

②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

D①亲杀绛者,醢之

②叔元,始激兵乱者也,人以造不戮为恨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张建封担心失去温造,于是把兄长之女嫁给温造为妻。

B造还,建封以闻,诏驰驷入奏。

温造回来,张建封呈报让朝廷知道他。(德宗喜欢温造的才能),下诏让他乘驿马至京师。

C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

我在东宫时听说刘总,等到我即位,他连年上书不断请求进见,我派人问入觐行期,却不予答复。

D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

兴元军叛乱,杀了节度使李绛,众人认为温造能够改变那里的乱象,文宗也认为他有能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造尽管自幼喜好学习,不喜欢做官,过着隐居的生活,却心甘情愿到寿州刺史张建封身边做了官。

B唐德宗面对李希烈等人的叛乱,密诏张建封挑选纵横士劝说表达效忠的刘济,温造被选中,并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C长庆初年,温造以太原幽镇宣谕使的身份,为刘总分析了他的处境,让刘总幡然顿悟,归顺了朝廷。

D节度使李绛被杀,温造前往军队处理事务,他利用智谋查找出了凶手,并对他们进行了严惩。

13、从第②③④段中可以看出温造是怎样一个人?答案不超过20个字。

14、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断句。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世说新语》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D中“觉”,结合语境应该解释为“发觉,察觉,觉醒”。

考查方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解题思路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文言文考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一般采用选择题形式,有时也会结合翻译题和文意理解题进行命题。选择题中,命题者给出四个文言词语(实词),将它们置于具体语境中,给出解释,要求考生选出解释错误或正确的一项(多是让选择解释错误的)。考查的重点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把释义放到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如译得通顺,初步说明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当然,有时译得通顺,还是不能断定解释是对是错,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判断。

易错点

C项中“易朝廷”,容易望文生义,解释为“改变”。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D项中(A 代词,代温造/代词,代出使的事件。B助词,无意义/代词,他们,想逃走的人。C因为/凭借 D 者:----的人。此项两个者的意思相同)。。

考查方向

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解题思路

高考中,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主要是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了18个文言虚词外,高考也还有对其他文言虚词、兼词和复音虚词等的考查。对这些虚词,部分省市高考题中专门设题考查。而其他高考题对这些虚词的考查,一般不设专题,常在文意理解、断句和翻译等题型中体现。常见的考查角度:

①课内课外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将选文某句中的虚词与所学教材经典句子中的同一个虚词进行比较,看其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②虚词选填,即将选文一句或若干句中的几个虚词空出,提供几组虚词的选项,请考生根据语境判断选择。

③选文中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虚词所在的句子均出自选文。

④虚词意义用法判断,即在一两个选项中各选择一个虚词进行解释,请考生判断正误。。

易错点

A项中代词,指代内容易误答。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原文“众谓造可夷其乱”的准确翻译是“众人认为温造能够平定暴乱”,而选项的解释人古意解释了今义。

考查方向

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题思路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这一考查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易错点

A项中“妻以兄子”的“妻”容易以今义来解释。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原文“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即“跟随寿州刺史,却没有做官”。跟原文意思相反了。

考查方向

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解题思路

读懂原文,筛选题的答题方法基本上是排除法和比对判断法。常见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步,细读题干,明确要求。要明确筛选的对象是什么,标准是什么,呈现的方式(如直接、间接)是什么。第二步,分析选项,剔除不是表现该主体(人、物、景等)的选项。第三步,分析剩余选项,理解主体的特征(如人物的性格特征、景色的特征等),判断是否与选项吻合。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事物、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易错点

B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长于言辞、富有谋略、不愿为官(行事果决)

解析

长于言辞体现在到范阳说服刘总的事情上。富有谋略体现在节度使李绛被杀,温造前往军队处理事务。不愿为官(行事果决)体现在文章的第一段希望为高世之人。

考查方向

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解题思路

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温造是怎样一个人,概括人物的特征。这既包括对文句本身表现出来的人物精神品性的准确理解(如不能将表现人物“公正”与表现人物“清廉”的语句混淆),又包括对词语本身含义的理解(如“侠义”指扶危济困的行为,而“修身”指人物的精神修养)。

易错点

对人性格的把握不到位,概括不全面。

第(6)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

解析

正确标点为: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

译文:王羲之醒来,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论,就知道没法活命了,于是抠出口水,把头脸和被褥都弄脏了,假装睡得很熟。王敦商量事情到中途,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彼此十分惊慌,说:“不得不把他杀了。”等到掀开帐子,才看见他吐得到处都是。

考查方向

文言断句。

解题思路

文言断句时,先局部阅读,凭借语感,根据标志词语,逐词逐句断开。

①表对话的词:“云”“曰”“道”“言”“谓”等。人物对话必须断开。 

②表语气的词:“盖”“夫”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末。

易错点

根据主语和人物意的关系,不要误判。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1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25、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春节刚过,亲人聚会、吃饭叙旧等场面定是历历在目,请你描写这样的一个场面。要求:描写细致、生动形象。

②请针对近年频繁发生的“碰瓷”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条理清楚,有理有据。

③请以“月亮”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可以写诗歌。要求:感情真挚。

正确答案

示例:选择③夜空下,抬起头,望淡月如烟,于是,纷飞了,我的思绪.想起你,彻夜难眠。皎洁的明澈,在繁星中璀璨,可知道,月在天空中,你在我心里.

解析

进行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如果选择②针对某一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必须观点鲜明,理由充分。如果选择③这样的诗歌要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考查方向

微写作能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能写简短的应用性语段。

易错点

选择自己擅长的一个。不能内容空洞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5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50分

26、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根据这句话给予你的认识和感悟,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文章。

(2)犹太人有一句名言:“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话:“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富有深意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文章。

正确答案

传承国学经典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论语》,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小孩子却办到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的这种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的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存在复杂的心灵困惑。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那份恬静和安宁的心境。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它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国学经典,华夏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1.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是“光明和阴影”,其次是“人生”“变化”“魅力”与“美”。就是说,光明和阴影构成了人生的变化、魅力与美。从审题角度看,本题不是很难,只要抓住了“光明和阴影”就不会跑题。实际上不管是人生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光明与阴影共存的。人生的光明与阴影构成美的事例很多。例如,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与无力回天;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与发配新疆;布鲁诺的火刑,是光明与黑暗的较量;霍金的病是阴影,但它丝毫没有阻挡他仰望星空的光明。中外名著中的不少人物事例也同样展现着“光明与阴影构成的美”。从文体选择看,议论文容易写,记叙文也可以,但要扣准题意。

2.本次作文所给材料是两个相反命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学生可以写“一切都会过去”,也可以写“一切都不回过去”;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来写,如果结合起来就是以前考过的“忘记与铭记”,从这个角度看,此作文不太新颖。

考查方向

能写不少于700  字的论述类、实用类的文章,也可以写文学类 作品。

解题思路

材料分析:“一切都会过去”, 强调的应是一种发展的、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心态,“一切”应该侧重于人生的痛苦、心灵创伤、不如意的生活境遇等,走过去便有一片天。“一切都不会过去”,应从承继、铭记、珍惜、保留这个角度来说。“一切”应侧重不该被遗忘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也包括历史的教训,惨痛的记忆等,能促人猛醒,给人启迪。如人生的痛苦、汶川地震的心灵创伤、一段不如意的生活境遇等可以忘记,可以让“一切都过去”,即所谓的放下才能承担。但有些东西是不会过去的,是要流传千古的。如流传千古的文章、思想、文明的碎片、唐诗宋词、名人的精神等,这些东西都会穿越历史时空,影响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这些东西,要珍惜,要保留,要传承。所以,对于这篇作文,学生只有辩证思维的角度入手,写出“能过去”和“不能过去”的关系,才能写出新意。

易错点

作文一般立意没有问题,但是写不出深度。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