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儒家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阴符经》则用天、地、人“相盗”之说来体现天与自然之间相互补益的密切关系。佛教中“众生平等”等主张,也都体现了与“天人合一”异曲同工的生态世界观:人与自然构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显现着这种关系,所有事物也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平等。人类保护了生态,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身。
以上各家尽管在具体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例如,《周易》要求顺天而动、适应自然,但又强调“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使大自然造福于人类。又如,《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也是在凸显人在天人关系中重要的主体作用。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之所以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周易》固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认同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应该也是出现这种思想文化盛况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础。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天人合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当代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节选自张涛《天人合一: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
1.下列各项中,对“天人合一”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天人合一”的概念是由宋代张载提出的,《周易》阐发的只是它的思想。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思路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然后要学会死抠字眼,抓住句子表述的本质。
易错点
考生对文本读得不深,读得不细。
正确答案
解析
“所以”强加因果,不能说因为懦家有什么主张,所以孔子就如何。另外社会的伦理道德”是否包括“人际交往原则”,是否完全等于“社会道德规范”,并不明确。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思路
同上,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然后要学会死抠字眼,抓住句子表述的本质。
易错点
不会理清句群内部的逻辑关系。
正确答案
解析
“为了推动”错,原文意思是“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天人合一”传统生态世界现的延续和发展,说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美面中国建设”的性质,而不是目的。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思路
要找准文本中的对应语句,然后反复阅读该句并甄别选项与文本表述的不同点。
易错点
考生没有理清选项和文本对应句子的逻辑关系。
民心深处有丰碑
于良
2016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候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内丘县岗底村农民杨会春,脑子转的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后来,杨会春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的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正在邢台市做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邀请他去村里作指导。本来他的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答应了下来。可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的人员都劝李保国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们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就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有说清楚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都过上他们向往的好日子!
有如此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为民的百姓情怀,百姓又怎么能不爱戴他、不尊崇他呢?百姓们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摘编自2016年6月13日《河北日报》)
4.下列对这则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5.文中有很多地方列举数字,请就“35年、200多天、62天”“7860公里、4万公里”“28.5亿元3200万”等三组数据,分析它们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6.为了表现李保国的精神品质,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说明。
正确答案
解析
错在“前后照应,既暗示丧事办理完毕”,结尾部分的“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与办理丧事无关,且该句主要不是突出怀念之情,而是突出李保国的功绩。
考查方向
分析文章的结构。
解题思路
理清作者的结构安排和写作思路。
易错点
很多考生不能准确地从整体角度把握文章的结构或思路。
正确答案
①“35年、200多天、62天”突出了李保国为民服务时间之久。②“7860公里、4万公里”突出了李保国的行程之远,工作之累。③“28.5亿元、3200万”突出了李保闰的贡献之大。
解析
材料为观点服务,利用具体的数字,更能表现传主的形象。
考查方向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解题思路
在新闻中引用数据、引述他人观点,答题要点基本思路有一定的范式。本题的答案具有范式典型性。
易错点
很多考生不能抓住文本特征答题,会造成失分。
正确答案
①叙议结合,间以抒情。比如介绍李保国去世前的外出时间与行程之后,立刻就开始议论抒情,对李保国的品格予以赞颂。②引用。作者引用李保国的话,直接揭示其思想品格,如“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就表现出了他的一心为民。③举实例。比如前往前南峪村的事情,就表现了李保国的谦逊和气。④侧面描写。如第二段写他的手机里传出老乡们的声音,第五段写李保国生前的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都从侧面表现李保国一心为民的精神,并深得人民的喜爱。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所以一定要系统地进行归纳和总结。
考查方向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解题思路
新闻或人物传记不同于散文和小说,更注重列举传主事迹和引用传主的话,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具真实感,更能感人。
易错点
同上,很多考生不能抓住文本特征答题,会造成失分。
徽 章
高军
他抬头看看妻子身上的制服,那左领口处的徽章,就像一只明亮的眼睛,直直地盯着他,他的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
妻子身材苗条,穿制服显得温柔中不失威严,但她下班后着便装其实更漂亮。平时,妻子也是很喜欢下班后就换为便装的,这几天不知为什么,在家中一直穿着上班的服装。他心中生出一种别样的感觉。
他知道,检察官主要是办理贪污贿赂犯罪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等案件的,妻子有时候也会在自己面前唠叨他的单位搞关口前移,查办、预防一起抓等创新工作,他听了也就听了,觉得都很正常。妻子有时也会笑他:“你也是我们的工作对象,为了这个家咱可不能搞贪腐那一套啊。”他拍拍胸脯:“我走到这一步容易吗?你放心就是了。”说实话,这些年他也希望自己再升一升,对一些诱惑也摇摆过。但想到妻子的话,他还是把握住了自己,一直平平安安过下来。
他知道,妻子对他一直很放心。否则妻子是不会开这种玩笑的。生活中,妻子真正在乎的事情,从来不直接说。妻子相信他能把握好,更主要的是知道不直接说更能给他留有尊严。
妻子穿着制服不换,他劝她说这样太拘谨了,休闲一点的服装穿着会更舒服一些。妻子说:“不拘谨,不行那我摘掉徽章,不就和普通服装一样了?”说着,妻子真的摘掉徽章,用一块软布认真擦拭了一番,很随便的地放在电视机边一块小石头前,他看到斜靠在石头上的徽章仍然像眼睛一样直视着他。
又是几天过去,妻子每天回来总是先从制服上拿下徽章,习惯性地放在这块石头前。当妻子多次重复这个动作后,他的心里再次咯噔了一下。
这块石头是前几天他到本县一个矿山检查时,矿长送给他的。当时他很警惕,坚决不要。他想千万别是什么贵重物品啊,那样岂不是要毁掉自己的前程?矿长看透了他的心思,就告诉他:“这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如果是,哪里会随便放在这里,你看看这里面是含有豆粒大小的零星玉料,但不值得解剖加工,所以并不值钱。但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几个玉石点的排列有点像北斗星的形状,没舍得扔就随意放在这里了。”他这才接过来,看了几眼,觉得是有点像北斗七星的形状。他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里连电灯都没有,夏天晚上会在小场院里一边乘凉一边听大人指点天上的星星,他记得当时大人说的名字叫勺星。回忆起少年时候的乡村生活,他感到对这块石头有了亲近感,于是矿长再次递给他时,就顺手拿回来随意放在了电视旁。
第二天,他安排秘书去找玉石部门进行了认真鉴定,秘书回来告诉他结果的时候有些吞吞吐吐,他生气地问:“怎么啦?实话实说就是了嘛!”
秘书告诉他,据鉴定,这块石头价值百万以上。他一下子呆住了,秘书告诉他,看着就是几个玉点,其实里面是很纯的一块好玉料,鉴定部门觉得这是特意加工而成的。
他惊出一身冷汗,马上小心地拿上这块石头,让秘书陪他来到矿长的办公室。矿长正巧在,热情相迎。他们坐下来,一边喝着茶水,一边随意聊着一些轻松的话题。临走时他才拿出那块石头告诉矿长:“我越看越不像北斗星的形状了,放在家里还碍手碍脚的,所以还是把它还给你吧。”矿长一愣,无奈地笑笑,接过顺手放进了垃圾桶:“觉得不像你直接扔了不就是了,还值得拿回来让我再费事?”他笑笑说:“谁的东西谁处理不就对了嘛。”
路上秘书不说话。他知道秘书心中存有疑惑,难道矿长真的会不知道这块石头的价值,随便当做一块普通石头扔掉了?
回到家中,妻子正在厨房做饭,他看到妻子今天已经穿上了便装,电视机旁也没有了妻子制服上徽章。吃饭的时候,他对妻子说:“在家中,你愿意穿制服就穿吧,我觉得那样显得更精神,特别是上面佩戴着徽章,还有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好看的……”
(摘编自2016 年10 期《百花园》)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妻子”这一人物心理与行为的变化过程。
9.小说以“徽章”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对主人公心里“咯噔了一下”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因为他确实收了石头,而且也只有这件事才会让他产生不安。但这个分析又没有确切的根据,从小说情节看,在妻子把徽章放在石头那儿之前,他还没有想到石头这件事,他的“咯噔了一下”只是一个官员见到警示之后的正常反应。A项,错在“已经改过自新,不想再贪腐下去”,主人公“他”并没有“过”,也无所谓“改过”,之前也并没有“贪腐”。他收受小石头时,并不知道它价值不菲。D项,错在“其实不怀好意一一矿长想在将来的某一天检举‘他’,进而毁掉‘他’的前程”,这种说法于文无据。文章并没有写矿长想设圈套害“他”。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思路
要找准文本中的对应语句,然后反复阅读该句并甄别选项与文本表述的不同点。
易错点
A项对考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似是而非,而导致误判。
正确答案
①看到丈夫拿回石头时,她感到担心,害怕丈夫贪腐,所以天天穿制服,予以警醒。②当丈夫劝她穿休闲装时,她趁机摘下徽章,把它放在小石头前,进-步暗示丈夫不要贪腐。③当看到丈夫把石头还了回去时,她放了心,于是不再穿制服,换上了便装。(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
解析
同上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思路
“妻子”的在家还穿制服和摘徽章及所放位置,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人物的心理,是思考的重点。
易错点
本题属于筛选和概括题,考生往往要点不全,或要点重复,而不能得满分。
正确答案
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徽章”是小说的线索,小说以写“徽章”始,以谈“徽章”终,中间的情节也是“徽章”引出来的,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从主题表现上看“徽章”代表着一种责任,一种督促。本小说就是借它来表现为官应接受监督、应认真自律的思想。③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来看,徽章表现出妻子严正的立场以及高妙的工作和处事技巧,也表现了“他”警醒和自律的一面。(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解析
本题变相考查的是题目的作用。
考查方向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解题思路
回答“作用”类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易错点
同样,考生往往只答出内容上的作用,而忽略结构上的作用,导致失分。
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万历十一年,以进土第二授编修。累迁祭酒。故事,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久之,迁南京吏部右侍郎,署部事。二十七年,典京察,无偏私。尝兼署户、工二部事,综理精密。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时已进左侍郎,遂代郭正域视部事。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廷机意右楚王,而微为正域解。三十三年夏,雷震郊坛。率同列条上修省事宜,复言今日阙失,莫如矿税,宜罢撤。不报。廷机遇事有执,尤廉洁,帝知之。然性刻深,亦颇偏愎,不谙大体。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三十五年夏,廷推阁臣,廷机果与焉。给事中曹于忭、宋一韩、御史陈宗契不可。帝雅重廷机,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廷机三辞始视事。元翰及给事中胡忻攻之不已,帝为夺俸,以慰廷机。已而姜士昌、宋焘复以论廷机被黜,群情益愤。廷机求去不已,帝屡诏勉留,且遣鸿胪趣出,坚卧不起。至四十年九月,疏已百二十余上,乃陛辞出都待命。同官叶向高言廷机已行,不可再挽,乃加太子太保。赐道里费,乘传,以行人护归。居四年卒,谥文节。
廷机系阁籍六年,秉政止九月,无大过。廷机辅政时,四川巡抚乔璧星锐欲讨镇雄安尧臣,与贵州守臣持议不决。廷机力主撤兵,其后卒无事,议者称之。闽人入阁,自杨荣、陈山后,以语言难晓,垂二百年无人,廷机始与叶向高并命。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五》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
(2)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
正确答案
解析
“诣前”是到祭酒跟前,“共举一牌”只是“诣前”的状语。而且,牌上的四个字应是早就写好了的,不应是到祭酒跟前才写。所以应在“诣前”后面断开,而不应在它前面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廷机” 是官员,一般不称之为“儒者”“儒者”应与“师”连在一起,作“警”的宾语,所以断开处应在“儒者”后,而不应在“儒者”前。由此排除BC两项。
考查方向
考查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题思路
古文断句,最基本的依据还是句子结构,一个分句一般就只一个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其次才是其他一些辅助性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对称分析,语法分析,标志分析等。语气虚词,是比较重要的标志。
易错点
考生可能因为不懂句子的含义和结构,而导致判断失误。
正确答案
解析
“国子监祭酒”不是“主持浇奠祭祀礼仪的官员”,而是掌管国子监的最高级主管。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略
易错点
考生可能因为对文化常识重视不够,而导致判断失误。
正确答案
解析
错在“为了让他人阁辅政,并平息其怒气”。皇帝夺臣俸、罢臣官,是在李廷机人阁辅政之后;再者,文中并未体现李廷机的怒气。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题思路
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易错点
考生可能因为不懂句子的含义,而导致判断失误。
正确答案
(1)正好遇上楚王华奎因为郭正域揭发他馈赠礼物的书信,而诬蔑攻讦郭正域做了几件不法的事情。(2)给事中王元翰等人担心李廷机将要人阁辅政,屡次暗中诋毁他。
解析
重点词:会,适逢,正赶上。发,揭发。诬讦,诬蔑攻讦。重点词:虑,担忧,担心。且,将要。阴,暗地里。诋,诋毁,说坏话
考查方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易错点
“遗书”,考生会误认为是临死遗留下的信,这是个难点和易错点。“虑”,考生会误认为是考虑的意思。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15.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正确答案
解析
选D给3分,选B给2分。D项,错在对末尾两句的理解,这两句其实是借空中的大雁能够相伴飞翔,和人的弟兄分散进行对比,表达弟兄离散的悲伤。B项,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思路
要找准诗中的对应的诗句,然后反复阅读该句并甄别选项与诗歌表述的不同点。
易错点
B项“道路长”,考生会误认为是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的意思。
正确答案
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
解析
首联“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表明盗寇横行,诗人兄弟离散,诗人自己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思路
“我今日夜忧”是总领句,以下诸句都是围绕此句展开的,所以要逐一筛选出相关信息。
易错点
考生可能要点不全,或者要点重复。。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语序不当。“被修得几乎看不出”应移至“也”和“成了几近完美的人”之间。B项,主语与宾语不对应。“手机”不成为“手段”。D项,中途改换陈述对象,“生活内容”前应该加“孩子们的”。
考查方向
辨析并修改病句
解题思路
本题涉及了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和中途易辙三个知识点,需要考生熟悉病句的各种类型。
易错点
A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17.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议开始,小刘被要求首先发言,他没有话说,却又必须发言,只好搜肠刮肚,讲了五分钟,便草草收场,下台休息去了。
②如今,我们见到很多学生出现成长危机,都是与错误的家庭教育休戚相关,而他们的父母往往有着高学历、高职位,有的还收入不菲。
③他的父亲从不棍棒相向,而是循循善诱,用如春风化雨般的话语对他讲述为人之道、做事之理,这奠定了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④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太空飞行约30 后,于11月18 日安全返回,这标志着中国距离建成航天大国又近了一步,真是大快人心。
⑤射击比赛开始,小刘第一个上场,他趴在那里,目不交睫地盯着靶子,不慌不忙,一勾扳机,“叭”的一声,打出了九环的好成绩。
⑥艰苦创业时往往能够筚路蓝缕、克勤克俭;一旦天下无事,承平日久,往往就会疏于律己,不再朝乾夕惕,而是用暮气取代朝气。
正确答案
解析
①搜肠刮肚:比喻绞尽脑汁,苦思苦想。使用正确。②休戚相关: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而本句讲的是因果关系,不是忧喜与祸福,应改为“密切相关”。③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別人进行学习。使用正确。④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本句所言不是坏人坏事受到惩罚和打击,所以使用错误。⑤目不交睫: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盯着耙子”与睡觉无关。⑥朝乾夕惕:乾,乾乾,即自强不息;惕,小心谨慎。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使用正确。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题思路
望文生义、不辨对象、褒贬适当是成语考查最常见的形式,这也是考生思考的最佳切入点。
易错点
“休戚相关”一词,学生可能只关注“相关”二字,而认为是正确的。“朝乾夕惕”较为冷僻,是个难点。
19.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虢国夫人游春图》画面共九人,哪个是虢国夫人?目前流行的说法是:第四、第五两位女士 ① 梳着“堕马髻”。那可是当时上层社会妇女最流行的发型, ② 她们的服装也异常明艳。靠前的这位脚上还穿着精美的红色丝鞋。 ③ 可知这两位中 ④ 有一位是虢国夫人。那么在这两个人中,又如何分辨出哪个是虢国夫人呢?杨仁恺先生说, ⑤ 近距离观察,就会发现第四位贵妇人脸上未施脂粉, ⑥ 与常常素面朝天的虢国夫人的特点相吻合。原来, 她就是女主角。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③处的‘‘大概”用错了。它表推测,与上文“那可是当时上层社会妇女最断的发型”的肯定语气相矛盾。C项,④处的"也许”用错了,它表达的是不确定的语气,而根据文意,两个人中必定有—位是號国夫人,是很确定的语气;⑥处的“那”用错了,它是远指,与麵的“近距离观察”不对应;D项,⑤处的 “但是”用错了,它表转折,而⑤处前后并非转折关系。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题思路
使用排除法是解决此类题型最快捷的方法。
易错点
对上下句的句意关系理解不清楚,可能会导致误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
我把辛亥革命运动比作一驾马车,那么, ① 。暴力斗争是左轮,主要包括起义和暗杀,舆论宣传是右轮, ② 。就口头宣传而言,辛亥革命党人中不乏高手,孙中山、秋瑾都很善于演讲。就文字宣传而言,邹容写的《革命军》、陈天华写的《猛回头》都曾轰动全国。 ③ ,很快就将腐朽的清王朝碾扎到了历史的车辙中。
正确答案
①暴力斗争和舆论宣传就它的两轮②主要包口头宣传和文字宣传③两个轮子一起转动(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
解析
由“暴力斗争是左轮”“舆论宣传是右轮”“ 就口头宣传而言”“就文字宣传而言”“ 很快就将腐朽的清王朝碾扎到了历史的车辙中”这五句就是补写句子的参照物。
考查方向
简明、连贯、得体。
解题思路
要找准文本中的对应语句,瞻前顾后,上串下连。
易错点
找不准前后对应点。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让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2)当内心失意、自感沦落的人遇到同样境遇的人的时候,即使双方先前并不认识,也常常同病相怜,而且往往会用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来相互安慰。
(3)在“隐秘聚会”中,组织以聚会为幌子,希望在推杯换盏中增进感情、拉近关系,以求日后彼此照应。这正像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说的“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醉翁之意不在酒
解析
本题考查的全是课内文章,一篇初中,两篇高中。
考查方向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全是课内文章,一篇初中,两篇高中。
易错点
第一题学生可能感到手足无措。
21.下面是某公司的招聘流程图,请把这个图中展示的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80 个字左右。
正确答案
结合公司原有用人要求及公司出现新职位的情况,由人事部门报请公司是否批准补充职工,(2分)如果公司批准,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分)如果公司没有批准,则从公司内部选拔招聘。(2分)
解析
本题的语句顺序是:根据两种情况,报经批准,招聘两个渠道。明白这个逻辑关系,就迎刃而解了。
考查方向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解题思路
要把握准各项内容的先后关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易错点
漏掉信息和语序不合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 分)
近日一个消息轰动了媒体,武汉某家长因为孩子刚上一年级,放心不下,就在孩子身上装了3个“追踪器”,孩子的情况每天24 小时尽在眼底。对此,有人指责这个做父亲的过分紧张、过分焦虑,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孩子成长;有的则对此行为持认同态度,认为多一重保护措施,就少一些安全隐患;还有的由此联想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希望政府加强治安管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正确答案
本材料宜从怎样关爱孩子成长的角度进行写作。既可以认可“父亲”的做法,毕竟交通状况复杂、社会治安并不是百分之百让人放心,父母应尽到监护的责任;也可以反对“父亲”的做法,因为再多的“追踪器'也无法提升好的生存能力,保护不了孩子一辈子,孩子的成长需要—定的自由空间;还可以综合论述,就关爱孩子的方式、方法作深入的探讨。同时,由材料引到希望改善社会环境,倡导政府加强治理、人民参与管理,也是较好的论点。
解析
本材料宜从怎样关爱孩子成长的角度进行写作。既可以认可“父亲”的做法,毕竟交通状况复杂、社会治安并不是百分之百让人放心,父母应尽到监护的责任;也可以反对“父亲”的做法,因为再多的“追踪器'也无法提升好的生存能力,保护不了孩子一辈子,孩子的成长需要—定的自由空间;还可以综合论述,就关爱孩子的方式、方法作深入的探讨。同时,由材料引到希望改善社会环境,倡导政府加强治理、人民参与管理,也是较好的论点。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解题思路
本材料宜从怎样关爱孩子成长的角度进行写作。既可以认可“父亲”的做法,毕竟交通状况复杂、社会治安并不是百分之百让人放心,父母应尽到监护的责任;也可以反对“父亲”的做法,因为再多的“追踪器'也无法提升好的生存能力,保护不了孩子一辈子,孩子的成长需要—定的自由空间;还可以综合论述,就关爱孩子的方式、方法作深入的探讨。同时,由材料引到希望改善社会环境,倡导政府加强治理、人民参与管理,也是较好的论点。
易错点
支持与反对两者兼有,且不分主次,平均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