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99. 人性与文学形式的演进
导致文学形式演进的诸因素中,人性的发展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致说来,文学形式的演进有些是直接与人性的发展相联系的,有些则是间接的联系。
以直接联系的来说,如通俗小说、南戏、杂剧等本是适应城市平民的享乐要求而产生的,而这种享乐要求的形成,固然有赖于城市生活(包括工商经济)的日益发展,同时有赖于人性的发展,——把人们on个长期艰苦生活里形成的抑制享乐愿望的特点逐渐改变。再如对人物性格的描绘趋向细致,这固然有赖于较高的艺术功力,但更有赖于随着人性发展而来的个性的丰富。倘没有丰富的个性,人物性格的描写就不能细致;而作家在这方面的功力,是只有在有了丰富的个性可供他描摹以后,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的。至于风格的多样化,也是如此,刘勰的《文心雕龙》把作品风格分为八类,司空图《诗品》光是诗歌的风格就有二十四类。这主要不是刘勰的分辨力不如司空图,而是由于人性的发展,作家的个性差别越来越明晰,所以风格也越来越多样。
就人性的发展与文学形式演进的间接联系来看,则审美意识与文学观念是主要的中介。
文学艺术是与美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说来,文学应给人以美感,从而文学的形式也必须服从美感的需要。但人的审美意识是经常在变化的,今天认为美的事物,过些时候有可能被认为不美。因此,文学形式的演进必须顺应审美意识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取决于人性的发展。
四言是《诗经》的主体,但从东汉起,四言诗在诗歌中的主体地位就逐渐被五言诗所取代。从今天来看,五言比四言至少有三个优点:一、由于增加了一个字,内容的含量扩大,从而能更好地叙事抒情。这也就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所说的“(五言)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例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类漂亮的诗句,用四言是怎么也写不出来的。四言诗当然也有写得美的,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它的美在于这些诗句所组成的整个境界。二、四言的句式大抵以两个字为一组,每句两组,显得较为单调、板滞。五言的句式则既可由两组组成,也可由三组组成。因组合方式繁多,在同一首诗中可不断变换,故有灵动之致。三、五言诗的句子组合方式不断变换,得以与感情的起伏转折相应,因而能适应多种感情的表达需要。四言诗句式单调、板滞,其能适应的多为庄重、舒缓的感情;苍凉、怅惆、轻微的感伤或喜悦也还可以,因为那都不属于浓烈、激动、明快、尖锐一路,多少可与庄重、舒缓相通。除此以外,就难免有些扞格。
四言是《诗经》的主体,可见这种句式以及与之相应的音节组合在《诗经》时代是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能引起人们美感的。而汉以后,则人们普遍认为五言诗更能引起美感,在四言诗向五言诗演进的过程中,审美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节选自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导论》,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性的发展和文学的演进的联系既有直接的联系,又有间接的联系。
B.导致文学形式演进的因素众多,但人性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C.刘勰和司空图的差异,说明了人性发展而来的作家个性的丰富。
D.通俗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演进就是适应城市平民的享乐要求的人性发展而产生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审美意识和文学观念是人性影响文学形式演进的接见联系的重要介质。
B.文学艺术是与美联系在一起的。文学都应给人以美感,因而文学的形式也必须服从美感的需要。
C.人的审美意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表现生活的文学形式的演进也必须顺应审美意识的变化。
D.诗歌由先秦的四言道东汉的五言的形式的演进,与人性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的风格是作家个性的表现,作家群体的个性越丰富,呈现出来的作品的风格就越多样化。
B.四言诗的句式大抵以两个字为一组,每句两组,组合方式就显得较为单调、板滞。
C.五言诗因其组合方式繁多,在同一首诗中可不断变换组合方式,所以显得比较灵动。
D.钟嵘在《诗品序》里肯定了五言诗在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方面更为详尽的优点。
正确答案
A B D
解析
1题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时,注重了对一些重要概念的考查,如A项的“文学的演进”B项的“文学形式的演进”C项的“人性的发展”和“作家个性的丰富”D项的“文学形式的演进”与“通俗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演进”等。A项偷换概念,是“文学形式的演进”而不是“文学的演进”
2题B项说法绝对。原文还有“一般说来”的限定,文学既表现美,也表现丑;既有审美,也有审丑。
3题文中在表述钟嵘的《诗品序》的观点时引用原文“详切”,“详切”是“详尽、贴切”的意思。而D选项只说“详尽”的意思,不全面
考查方向
1考查了考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2题考查了考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3.题考查了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
易错点
1题不能区分一些重要概念的内涵而引起对内容的误解。
2题不能准确把握语句的含义,混淆了事物的范围界限。3题不能全面把握文章所阐述的观点,。
9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当下,不少人常用“有文化或没文化”来评价一个学校。 (1) :第一,没有认识到,任何一所学校其实都有自身的文化;第二,将“文化”等同于有价值的东西,似乎只要是文化就是好的。事实上, (2) ,学校文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因此,“有没有学校文化”的问题,就应该转换为 (3) 。
正确答案
(1)这种评价存在两个问题
(2)“文化”是一个中性概念
(3)“有何种学校文化”的问题
解析
无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解题思路
第一句是个承上启下的句子,第二句是承接上文一个转折;第三句既是对应“‘有没有学校文化’的问题”,又是对全段文字的总结。
易错点
没有把握语句内容之间的呼应关系。
90.下边是《三个和尚抬水吃》漫画,请写出漫画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正确答案
内容:三个和尚用“Y”形扁担共同抬着一桶水。寓意:讽刺用平均注意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忒。砍死公平,其实损害了效率。
解析
无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解题思路
审清题意,两个要求既要写出漫画内容,又要指出寓意;说明寓意时,要善于联想,一定与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或问题联系起来。
易错点
没有跟社会现实相联系,不能深刻领会漫画的讽喻现实的作用。
98.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授著作郎、直史馆,加左拾遗。五年,亲拜左补阙,知制诰。未几,迁都官郎中,入为翰林学士,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赐第丽景门。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尝灯夕设宴,蒙正侍,上语之曰:“五代之际,生灵涂炭,周太祖自邺南归,士庶皆罹剽掠,下则火灾,上则彗孛,观者恐惧。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注],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蒙正避席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多其直谅。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咸平四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国朝以来三入相者,惟赵普与蒙正焉。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大中祥符而后,上过洛,两幸其第,锡赉有加。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事廷评、太祝。”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许国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节选自《宋史·卷二六五·列传第二十四》)
[注]贶(kuàng):赠,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
B.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
C.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
D.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彗孛”指彗星和孛星。古人认为彗孛出现是灾祸或战争的预兆。
B.古人席地而坐,和对方说话时离席起立,以示敬意,这种行为叫做“避席”。
C.“陛辞”是指朝官退休时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D.“陛下”原指站在阶下的侍者。“陛”乃帝王宫殿的台阶,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正固执己见,因为皇帝不同意他推荐的出使朔方的人选,他就上书反对,并且经常把皇帝置于尴尬的境地,惹得皇帝很不高兴。
B.吕蒙正敢于提醒皇帝,不要被表面的繁华所蒙蔽,要看到皇城外还有冻饿而死的百姓,这让同僚们非常佩服。
C.吕蒙正质朴淳厚、宽宏大度,既敢言,又有雅量,威望非常高,宋立国以来,能够三次为相的,除了赵普以外,就是吕蒙正了。
D.吕蒙正退休之际,依然不忘国政,向皇帝辞别之时,还专门进言,殷殷寄语。皇帝非常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经过洛阳,还两次到他家里看望慰问。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辞。“殿下”“阁下”皆此类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
(2)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
正确答案
A C A (1)我不想用阿谀献媚的方法盲目听从皇上的意见,以致耽误国事。(2)后来富弼两次任宰相,也是在司徒的官位上退休。吕蒙正善于知人识人大抵就是这样。
解析
4题阅读文言文,把握文中的人名、官职名以把握文章陈述的主体。本题陈述的主题为“蒙正”,其次准确理解关键动词、形容词,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并根据“者”“也”等助词,结合上下文的语意语境,便可准确点断。5题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平时的阅读积累。C项的“陛辞”不仅仅是指朝官“退休”时,,也可指“外派任职”6题A项误解原文,原文是说吕蒙正奉旨向皇帝推荐出使朔方的人选,皇帝不同意。之后皇帝三次询问谁可出使,吕蒙正都报这个人,最后皇帝终于任用了吕蒙正推荐的这个人,果然十分称职。不存在吕上书反对,把皇帝置于尴尬的境地,惹得皇帝很不高兴。7题两句没有特殊的句式,抓住关键词,正确断句,区分古今双音词,是翻译准确的关键。如(1)句中的“媚道”“主意”(并不是“主意”而是“人主”)。(2)句中的“人类”等。
考查方向
4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5题考查考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6题此题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7题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易错点
4题选项C若不懂得介词的意义和用法极易出现错误判断。5题缺少文化常识的积累,仅仅局限在文本中的意思。6题缺少对全文整体意思的理解。7题句(1)中的“媚道”“妄”“人主”“以”。句(2)中的“以”“致仕”“类”
97 宫词二首(其二)
杜牧
①引出暂开门,随例须朝②不是恩。
银钥却③收金锁合,月明花落又黄昏。
【注】①监宫:大监。②须朝:朝见皇上。③却:又。
8.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这首宫怨诗,全诗无一“怨”字,前人评价为“怨意自深”。请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宫女之怨的。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用“ , ”两句诗,从植物的变化写出了早春的景象
(2)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抒发了词人怀念古国,感慨今昔巨变之情。
(3)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告诫“后人”如不以史为鉴,将重蹈覆辙。
正确答案
8题(1)对宫女悲苦生活的深切同情。(2)借宫女以自况,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9题(1)宫女闭锁深宫,朝见君王也许有“监宫”引领才行,侧面写出了宫女被“束缚”的怨苦。(2)希望恩宠,却只是“随例”,既非恩,定成怨。(3)朝罢监宫又收了钥匙,合上金锁,刚激起的希望旋即破灭,比不见皇上更惨。(4)借景抒情,满宫明月,空庭落花,望月伤怀,对花落泪,青春虚度,字字怨入骨髓。
10题(1)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无
考查方向
8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9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0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以及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书写的正确、规范、美观。
解题思路
8题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对诗歌内容和情感本身有准确的把握,进而通过对诗歌中意境、意象以及情与景的关系或从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的分析中得出。但一定还要结合作者的身世境遇来考虑。本诗借宫女的生活以自况,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
9题首先在审题时应把握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表现”,然后联系诗歌内容分析采用什么方法,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从内容上看“闭锁深宫”“随例须朝”“银钥却收”“花落黄昏”无不是宫女“怨”之所在。
易错点
8题局限在诗歌内容的本身,没有理解“诗言志”的特点。9题直接表述宫女之怨,而没说明所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方法。
96. 走关系
戴希
叔叔忽然打来电话,说婶婶的侄子刘学林开的一家农资零售店突遭宗龙派出所查封,问题可能不小!请谢青无论如何全力帮忙,使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
谢青一头雾水,叔叔便告诉他,是有家生产假化肥的私营企业,被宗龙派出所查封,私企老板一拘留就供出了他的销售网点。刘学林因销售过该私企生产的假化肥,所以宗龙派出所顺藤摸瓜查到了他。
“原来是这样!”谢青叹道,“叔,您要我做什么?”
“我让刘学林直接跟你说吧!他说得更清楚些。”叔叔就把电话递给刘学林。
“是这样的,”刘学林接过电话,“谢哥,请你帮忙找找关系,千万不要处理我……”
“干吗呀?”谢青追问。
“你看你看,现在假冒伪劣已过街老鼠,你还销售这害人的玩意儿干吗?”
“也不是害人玩意儿呵,只是使用后没有肥效而已!”
“农民花血汗钱买你的化肥,施在田间地头却没有肥效,不能促农作物增产、助农民增收,难道还不是害人吗?”
“可我卖得比别人少多了!现在都卖假货,假货成本低、便宜,真货就没人买啊!”
“唉,你看你!”
感觉谢青心里不爽,刘学林赶紧把电话递回。
“谢青啊,他是你婶婶的亲侄儿。没办法,你还是得豁出去,帮好这个忙。要不,我陪学林他们来一趟?”叔叔接过电话说。
谢青努力压抑住心中的不快,尽量语气平和地说:“不用不用,叔,这打老远而来很劳累的。您放心,我会尽力!”
“那你一定千方百计,用心帮好这个忙哦!”叔叔叮嘱。
谢青嘴上在说“一定一定”,心里却想敷衍了事。自己是区的教育局局长,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却要把手伸向司法部门,给卖假化肥者开脱罪责,烦人,也不是那回事啊!
谢青没有想到,叔叔对他也不放心,还是陪着刘学林他们,气喘吁吁,摸黑赶来了。谢青心头一紧。
客客气气把他们迎进家门,给他们递过烟倒过茶后,谢青下意识地说:“如今僵尸肉、地沟油、工业明胶做的猪耳朵……假食品、假药品、假日用品……假冒伪劣泛滥,几乎人人受害。百姓恨之入骨,政府正在严打……”
“道理也是这样,”叔叔接过谢青的话,“到底是亲戚,不是外人啊,哪能忍心看着他们遭罪而无动于衷?这个忙啊,你能帮得帮;不能帮,削尖脑袋也要帮!”
“这……”谢青面露难色。
于是,在叔叔期盼的目光里,当着刘学林的面,谢青弓腰屈背,打了无数个电话,讲了一箩筐好话,转了三十三道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联系上了宗龙派出所教导员曹安云。
稳妥起见,谢青还答应叔叔的要求,翌日一大早就带上刘学林他们,匆匆找到曹教导员的住处。
仔细听罢有关情况,曹教导告诉他们,既然已接受朋友之托,他愿意在不违纪违法的前提下,尽量从轻处置刘学林。
走时,叔叔还再三叮嘱谢青,私下里再找曹教导员疏通疏通,该用钱摆平就用钱摆平,想出法子让他对刘学林网开一面。
谢青嘴上唯唯诺诺、满口答应。可等叔叔一走,却赶紧给曹教导员打电话,叫他不必多虑,只管从严执法!
曹教导员不解,问谢青刚才还态度诚恳,说破嘴皮请他帮忙,怎么一转背就改了主意!
谢青便开门见山,叔叔他们不懂政策,法律意识淡薄,以为走走人情关系便能摆平一切。因说服无果,又不想让他们再到处求人,影响派出所办案,所以带他们来这儿安安他们的心……
“原来在摆迷魂阵?”曹教导员不信,“你说的可当真?”
“当然!”谢青斩钉截铁。“如果都千方百计制假售假,千方百计逃避惩处,那假冒伪劣何时能彻底铲除?如果再任假冒伪劣泛滥下去,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受害者吗?我作为教育局长,怎能只马列别人不马列自己?”谢青解释。
曹教导员感动了:“好吧,谢谢谢局理解支持我们的行动!”
挂断电话,谢青的心里却很过意不去,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谢青咬紧牙关,只等叔叔怨他、骂他、训他。
哪料才回家,叔叔就迫不及待,悄悄给他打来电话:“谢青啊,你叫派出所不要为难,该咋办就咋办!农民们过得不容易啊,我和你婶多次劝他们别卖假货坑农,他们就是利令智昏、根本不听。现在可好,就让学林去受罪吧!我是守法之人,岂能善恶不分?”
谢青觉得蹊跷:“那您还苦口婆心给我说上大堆好话,不辞辛苦陪他们来找我?”
“我也没法,他们躲在我家,时刻缠着你婶和我,碍于情面,我总得动动嘴跑跑腿啵?”叔叔解释,“其实我也无奈,所做的一切,都是猪鼻子插根葱——装象。我们的戏是演给他们看的,为的是尽量稳住他们,好使他们麻痹大意,不想坏招甚至畏罪逃逸。我们也巴望公安机关铲除假冒伪劣,保护百姓啊!”
“婶婶是这样想吗?”
“当然,她和我一样,懂法哩!”
谢青终于感动了,叔叔婶婶可都是农民啊!
(选自《啄木鸟》2015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语言平实,对话口语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符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以“走关系”作为中心事件,情节曲折,故事紧凑。
B.文中“叔叔”前半部分为了亲情不遗余力地要求谢青必须帮老婆侄子的忙,后面大义灭亲的情节转折太大,缺少过渡,不能使人信服。
C.刘学林自己触犯法律却满不在乎,笃信官官相护的社会陋习,指望借助亲情的力量走关系帮助自己逃避惩罚,该当受到惩处。
D.谢青弓腰屈背,打了无数个电话,讲了一箩筐好话,转了三十三道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关系求人走后门的细节描写,意在表现当今社会求人之难和演戏给亲戚们看。
E.曹教导员对谢青态度迥然转变要求严格执法心里不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从来没见过像谢青这样正直的人。
(2)谢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结局既出人预料,又在情理之中,请联系文本进行分析。
(4)小说结句,作者借谢青之口,感慨“叔叔婶婶可都是农民啊!”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写作意图?
正确答案
(1)AC
(2)是一个守法、正直、大义灭亲的领导干部的形象。作为教育局局长,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一开始就对刘学林的违法犯罪行为深恶痛绝,不可能助纣为虐。碍于亲情,他只得虚与委蛇,目的是不要他们影响办案,大义灭亲。
(3)是一个守法、正直、大义灭亲的领导干部的形象。作为教育局局长,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一开始就对刘学林的违法犯罪行为深恶痛绝,不可能助纣为虐。碍于亲情,他只得虚与委蛇,目的是不要他们影响办案,大义灭亲。
(4)小说结句,面对“叔叔婶婶”的深明大义,谢青感慨“他们可都是农民啊”,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连一向被人鄙视所谓“自私愚昧”的农民尚且有如此觉悟,而那些自诩为聪明的上等人有多少人在破坏着国家的法律、社会的秩序?又有多少人在利用自己的权利、人脉资源走关系而徇私枉法。小说的主题不在于反映亲情关系,而在于表现遵纪手法、公理良知
解析
(1)D项“求人之难”错。B项“转折太大,缺少过渡”错。E项曹教导员不解的原因是之前谢青请求帮忙时的诚恳劲儿让他信以为真。(2)(3)无
考查方向
(1)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2)题考查考生把握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3)题考查考生把握文学作品情节结构的能力。
(4)题考查考生理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
(2)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要从故事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刻画及细节描写,准确而全面地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回答问题是先从总体上概括是一个有怎样特征或品质的人,然后对前面的概括内容作解说。如果题干后没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的要求,只需用一些描写人的精神品质或形象特征的词语说明即可。
(3)理清小说的线索,把握全文的结构,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分析结果的必然性;说明起因和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4)考查本文的写作意图,其实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而本文的主旨恰是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因此通过对书、婶和我的形象分析,结合社会现实,不难得出本文揭示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易错点
(2)D组的“求人之难”和E组的“从来没见过像谢青这样正直的人。”是主观臆断的,解答此类问题必须要紧密结合文本分析。
(3)错把经过复述出来,把握不住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4)不能准确的理解本文的主旨。
95. 抗日县长张问德
张问德生于腾冲县南门街的宿儒之家。由于受到家庭教育文化的洗礼熏陶,奠定了他一生要堂堂正正做人的信念。他无党无派,但是一生始终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是一位有气节的读书人。他在参加两广护国军的时候,响应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辅助农工”,就把一个20岁、一个19岁的两个孩子送到黄埔军校的四期、五期去读书了。1957年去世时,他留下的遗嘱只有四个字:“拒收礼金”。
1942年5月,日军攻占滇西,占领了腾冲,当地军政长官已望风而逃,其中包括腾冲县长邱天培。张问德坚定地认为,人民可用、家园可复,遂与刘楚湘等一批爱国士绅推到腾北,成立临时县务委员会,领导民众开展抗日斗争。6月下旬,云南省政府委任张问德为腾冲县长,为驱逐日寇,张问德不顾年已62岁,在一无交通工具、二无粮草、三没有一分钱工资的危难之中依然赴任。
在腾北抗日政府所在地,张问德开办了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召集乡保长及有为青年训练,号召和组织民众抗战;设立便衣队、担架队、运输队,设置递步哨及情报网,组织军民合作站;联络盈江土司、傣族游击组织、怒江土司,组建起三百人游击民团,来维持社会秩序。他手拄一根藤条拐杖,六渡怒江,八越高黎贡山,曾数日断炊,也曾被疾病折磨,但仍以饱满和大无畏的精神坚持工作。不论到哪里,张问德都要扛起抗日这面大旗。他随时叫勤务兵背着国旗,不管政府搬到哪里,都首先要把国旗挂起来,挂起来就是说政府还在,祖国还在,体现抗战的决心。他将这面国旗视为自己的生命,他在国旗上还写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西江月》来激励士气:“倭寇霸我河山,杀人放火轮奸,誓与顽敌不共天,谁不怒发冲冠!我有雪耻志气,杀上高黎贡山,临死嗜敌咬牙关,魂如日月经天!”
1943年8月31日,张问德收到腾冲日军占领军行政首领田岛寿嗣来信,借口要就腾冲人民的生活进行“坦诚的商谈”。面对敌人的诱降,张问德秉笔悬腕,笔走龙蛇,一篇只有870个汉字的《答田岛书》,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历史上震撼人心的旷世檄文横空出世。在《答田岛书》中,张问德开宗明义表示拒绝:“来函以腾冲人民痛苦为言,欲藉会晤长谈而谋解除。苟我中国犹未遭受侵凌,且与日本犹能保持正常国交关系时,是余必将予以同情之考虑,然事态之演变已使余将予以同情考虑之基础扫除无余。”开篇这段文字,坦荡得体,分明是“国书”笔法。在历数日军对腾冲百姓所犯罪行之后,张县长道:“余愿坦直向阁下说明:此种痛苦均系阁下及其同僚所赐予,此种赐予,均属罪行。由于人民之尊严生命,余仅能对此种罪行予以谴责,而于遭受痛苦之人民更寄予衷心之同情。”张县长在信中没写任何激烈文字,因为“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史记·乐毅传》),但一字一句中,不难清晰读出他所有的痛苦与愤怒。文末所写:“苟腾冲仍为阁下及其同僚所盘踞,所有罪行依然继续发生,余仅能竭其精力以尽其责任,他日阁下对腾冲将不复有循良醇厚之感,由于道德及正义之压力,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腾冲人民之前。故余拒绝阁下所要求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更使大义凌然表达出誓与侵华日寇抗战到底的决心。《答田岛书》发表之后,各大报纸纷纷转载,极大地鼓舞了云南民众抗战的决心和志气。国民政府军政部长陈诚称他为“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长中之人杰楷模”,蒋介石题赠“有气节之读书人也”匾额。
1944年夏秋,日军从腾北败退前,将腾北所有粮食全部烧毁,远征军16万人的吃饭成了难题。张问德动员上万民夫,越过高黎贡山,跨过怒江,到江对岸的保山运粮供应部队。从7月底起,在高黎贡山的古道上出现了一幕肩挑背扛的万人运粮图。9月14日,腾冲光复。在收复腾冲城40天后,张问德辞去县长职务。有人问他如何评价自己在滇西抗战中的壮举,他淡然含笑回答:“我只是中华民族的读书人。”(改编自章东磐《父亲的战场》
【相关链接】在我眼中,父亲是一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长者。他对子女非常严格,把“贫者世之常”一直贯穿到每天的家庭生活、学习中。父亲“热以文场,冷以官场”,长于诗书,不阿于权贵,不钻营趋附,清廉耿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问德在一无交通工具、二无粮、三没有一分钱工资的危难之中以62岁高龄毅然出任腾冲县长,主要是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洗礼熏陶使然。
B.以饱满和大无畏的精神作为精神支柱,就任腾冲县长期间,张问德手拄一根藤条拐杖,六渡怒江,八越高黎贡山,遭遇数日断炊,忍受疾病折磨,还坚持工作,体现了中华读书人的品质。
C.在日军铁蹄近腾,城中官吏闻风丧胆,弃城而逃,边地名城不战而陷敌手之际,年过花甲的张问德,临危受命,出任“县已不县”的腾冲县长,不顾一切地投入保家卫国的艰苦征程,不负“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长中之人杰楷模”、“有气节之读书人也”之誉。
D.古有文天祥的《正气歌》,今有张问德的《答田岛书》,流淌其间的正式中华民族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高尚民族气节,他们都是中华的“脊梁”。E.面对日军败退烧粮,远征军无粮可食的困境,张问德亲自带领上万民夫越山渡河运粮,在高黎贡山的古道上上演了万人运粮的壮举。
正确答案
(1)CD
(2)爱国殷殷,积极抗日。开办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召集乡保长及有为青年训练,号召和组织民众抗战;设立便衣队、担架队、运输队,设置递步哨及情报网,组织军民合作站)。尽职尽责,护佑民生(联络盈江土司、傣族游记组织、怒江土司,组建起三百人游击民团,来维护社会秩序)。义拒利诱,彰显民族气节(面对敌人的诱降,毅然挥笔写下《答田岛书》,号召大家抗战,至死不当亡国奴)。
(3)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国旗在,政府就在,祖国就在,这一行为不但体现他爱国拳拳之心,更体现他坚决抗日之志。题词巧妙化用岳飞《满江红》,题于旗上,人人可见,表达他势要祛除外辱,澄明环宇之心,亦有鼓舞民心士气之用。作为一县之长,他的这些举措在民心涣散之际,能激励士气,鼓舞军民抗战的决心。
(4)丹心一片,临危受命,以国家为己任;国难当头,当仁不让,为国尽忠 威武不屈,铁骨铮铮,有浩然之气和民族气节;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躬身自践,亲力亲为,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解析
(1)A项还有一个原因:他认为,人民可用,家园可复。B项精神支柱应是爱国情怀,饱满和大无畏是精神表征。E文中是“动员”,无亲自带领的依据。
(2)无 (3)无 (4)无能力。
考查方向
(1)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的能力。
(2)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品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3)题考查考生通过典型事件评价人物形象(传主形象)的能力。
(4)题考查考生个性化解读作品的
解题思路
(1)无
(2)此类传记类实用文本的阅读,在分析概括传主形象时,应从人物的事迹(人物的言行)入手,从传主与各方面的关系中去分析,并关注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的描写。分条分类作答。
(3)先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个性品质,并从典型事件(不论政府搬到哪里,都首先要把国旗挂起来)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描写中(在国旗上题词),把握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4)联系传主的生平事迹,结合传主的思想立场、个性品质,联系社会实际。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易错点
(1)A项概括不全容易被错答为正确的答案。
(2)概括脱离文本或忽视传主与各方面的关系。
89.心理学上有外倾和内倾的主导功能。外倾型:精力充沛,拥有活力与魅力;观察每件事都细致入微;很足智多谋;追求轻松自然的生活;关注与外部世界的新概念,新人物和新的可能,寻找具有创造性的方法去面对世界上的挑战与障碍;很自信;因外部感受刺激而产生创造力。
正确答案
无
解析
立意参考:外倾型——感性 内倾型——理性 选择任何一种类型来写都可以,关键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能写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或其他文体的文章。
9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中“官兵和装备”与“搭载民用船只”不能搭配,应为“搭乘”。B成分残缺,应为“受…影响”。C项叙述主体(主语)是“回合制”而非“演习”。把“引入了”的“了”改为“的”即可。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易错点
没有把握常见的病句类型,不能准确把握句子的类型特点。
9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一直以来,在南沙问题上,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即便个别国家趁机兴风作浪,搞小动作损害我国利益, ,更没有武力相加;而是以稳定为先、和平为重,以地区人民的福祉为依归。
正确答案
解析
注意叙述的主体及关联词“既…更”,“我国”(或“我们”)为叙述主体,对应“个别国家”;“恶语相向”对应“武力相加”。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易错点
没有准确把握关联词语的呼应关系或没有把握句子内容的呼应关系。
9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一走进她家,从居室布置的简洁雅致和地板家具的 ,就可以看出女主人的生活品位和勤劳。
(2)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3)朱镕基总理之所以深得人们的爱戴与敬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为官清正廉洁,他的一生,可谓 。
正确答案
解析
光可鉴人—闪闪的光亮可以照见人影。形容头发乌黑,肌肤润泽艳丽或器物光滑明亮。油光可鉴——形容非常光亮润泽,常指头发。一尘不染——多用以形容清静廉洁,品格高尚。也指非常清洁。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易错点
没有考虑词语上下文语境,没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