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2.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
正确答案
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
解析
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嗟君万里行”,因与友人离别而惆怅。再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最后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易错点
答题时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正确答案
宋诗用典抒情,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陈诗借景抒情,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抒情方式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用典抒情。宋诗用典抒情,陈诗借景抒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易错点
此题主要是用典抒情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对联的起源,就其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来说,源于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就其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来说,则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是由对偶句嬗变而来的。古代民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诗经》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屈原作品中,对偶句更是不乏其例。以上各类对偶句,都含有对联对句的因素,但严格说来,都只能算作对联的影子,还不能说这就是对联的开端。
对联的正式开端究竟始于何时?以往一般都遵从清代著名联家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丛话》中所言:“楹帖(楹联)始于桃符。”据蜀《梼杌》所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梁氏所言,即据于此。于是,我国对联界即普遍认为“联萌五代”。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对联学者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因此,“联萌于五代”之说是不对的,至于说“联兴于五代”则符合事实。
据《晋书》记载,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这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的第一联。而我们能见到的保存至今的唐代规范联作则更多。如夏民安《联人心声》中有唐太宗在藏晋祠贞观宝翰门前题的“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莫高窟发现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等,还有日本人写的《史馆茗话》一书记载的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
到了宋元阶段,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了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哀挽联、谐音联、灯联等等。就其语言运用和表现形式而言,不但坚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形式更加变化多姿。同时,出现了不少联作名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文天祥等等。
明初,由于洪武皇帝除夕传旨,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清朝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得对联语体多样化,连同对联篇幅的增长,使其不仅可以写景、抒情,而且可以叙事、议论;不仅可以用来谐谑,而且可以讽刺。这一时期,不仅运用范围大为扩展,涌现出大批如解缙、纪昀般的联坛高手,甚至出现了理论研究与专论著作。
(选自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有删改)
1.下列关于对联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对联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B项,“对联起于哪个朝代”“对联起于五代”这个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阐述的问题是“对联的正式开端”,选项混淆概念。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此类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的B项来源于第二段,文章第二段谈论的是对联的正式开端,而选项说的是“起于哪个朝代”,这两个问题并不相同。
易错点
A项的信息跨度大容易误选。
正确答案
解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选项D.“以对联的形式互作通报”有误;选项源自第三段,文章原句是“据《晋书》记载,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只是要求互作通报,并没有“对联”这一要求。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D项源自第三段,文章里要求二人互作通报,选项中说要求以对联的形式互作通报。
易错点
C项容易对唐代出现的对联误判断。
正确答案
解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掌握及迁移运用。D项,“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对联的运用范围大为扩展”因果关系不当,文章最后一节说的是“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得对联语体多样化,连同对联篇幅的增长。……这一时期,不仅运用范围大为扩展”。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先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比如D项,“由于……使对联的运用范围大为扩展”属于强加因果。
易错点
C项易误认为强加因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方,河间人也。世贫贱,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yóng),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军人喧喧,无复留意,议欲西迁,尚匿其迹,欲须天子出,因劫移都。乃请帝谒庙,帝不许。方遂悉引兵入殿迎帝,帝见兵至,避之于竹林中,军人引帝出,方于马上稽首曰:“胡贼纵逸,宿卫单少,陛下今日幸臣垒,臣当捍御寇难,致死无二。”于是军人便乱入宫门,争割流苏武帐而为马鞯。方奉帝至弘农,颙遣司马周弼报方,欲废太弟,方以为不可。帝至长安,以方为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时豫州刺史刘乔檄称颍川太守刘舆迫胁范阳王虓(xiāo)距逆诏命,及东海王越等起兵于山东,乃遣方率步骑十万往讨之。方屯兵霸上,而刘乔为虓等所破。颙闻乔败,大惧,将罢兵,恐方不从,迟疑未决。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颙参军毕垣,河间冠族,为方所侮,忿而说颙曰:“张方久屯霸上,闻山东贼盛,盘桓不进,宜防其未萌。其亲信郅辅具知其谋矣。”而缪播等先亦构之,颙因使召辅,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垣曰“王若问卿,但言尔尔。不然,必不免祸。”辅既入,颙问之曰“张方反,卿知之乎?”辅曰“尔。”颥曰“遣卿取之可乎?”又曰“尔。”颙于是使辅送书于方,因令杀之。辅既昵于方,持刀而入,守门者不疑,因火下发函,便斩方头。颙以辅为安定太守。初缪播等议斩方,送首与越,冀东军可罢。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
(节选自《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
(2)颙于是使辅送书于方,因令杀之……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
正确答案
解析
D项,“王若问卿”不能断开,排除A.C;“实不闻方反”为完整的独立部分,应与前后内容断开,排除B。故选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易错点
注意“王若问卿”不能断开
正确答案
解析
C项,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故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分析时,应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仔细辨识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内容,再做判断取舍。
易错点
对太守的积累不足,容易判断。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趁惠帝祭拜祖庙时挟持其迁都长安”分析有误,张方计划让惠帝去祭拜宗庙好趁机挟持他,但惠帝并没有去,后张方干脆带兵进宫逼惠帝上路。故选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易错点
D项信息跨度大,易误选。
正确答案
(1) 当初,张方从山东来,地位很卑下,长安的富人郅辅很优厚地供养他。
(2) 司马颐于是派郅辅去给张方送信,让郅辅趁机杀掉他……司马颙悔恨不已,又派人杀了郅辅。
参考译文
张方,是河间人。生在贫穷、地位卑下的家庭,因为有才能勇猛善战被河间王司马颙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将军。张方在洛阳日子久了,他的军士横行暴虐,竟挖掘了哀献皇女之墓。军民众人议论纷纷,张方不想再留在洛阳,打算要西迁,但仍然隐瞒着西去的意图,想等惠帝外出的机会,趁机劫持惠帝西去迁都于长安。于是请惠帝拜谒祖庙,惠帝不同意。张方就干脆带兵进宫逼惠帝上路,惠帝见兵士进来了,跑进竹林里躲避,兵士们把惠帝拉了出来,张方骑在马上对惠帝行礼说:“胡兵猖狂,保卫陛下的力量单薄,请陛下今日临幸我的兵营,我定当抵抗贼寇,誓死捍卫陛下。”在这个时候张方的部下便闯入宫中,争着割夺帷帐做马鞍下的衬垫。张方拥着皇帝来到弘农,司马颙派司马周弼来告诉张方,准备废掉太弟,张方认为不能这样做。惠帝到了长安,司马颙就以张方为中领军、录尚书事,兼任京兆太守一职。当时豫州刺史刘乔发布檄文,说颍川太守刘舆逼迫范阳王司马虓抗拒诏命,以及东海王司马越等在山东起兵,司马颙于是派张方率兵10万讨伐司马虓。张方进兵屯于霸上,而此时刘乔已被司马虓打败。司马颙听说刘乔兵败,非常恐慌,想就此罢兵,又担心张方不同意,因此犹豫不决。当初,张方从山东来,地位很卑下,长安的富人郅辅很优厚地供养他。等到张方显贵后,张方让郅辅担任自己的帐下督,关系相当亲密。司马颙的参军毕垣,是河间的豪族,曾被张方欺侮,恼恨地对司马颙说:“张方长期让军队驻守在霸上,知道山东敌军强盛,而徘徊不进,应提防他有变,在他未动之前要做好准备。他的亲信郅辅知道他的阴谋。”而缪播等人先前也这样说过,司马颙因而召郅辅来追问,毕垣预先对郅辅说:“张方准备谋反,人们都说你知道,王爷要是问你,你准备怎样回答?”郅辅吃惊地说:“我实在不知道张方要反叛,这该如何是好?”毕垣说:“王爷若是问你,你就回答是这样。不然,免不了身受其祸。”郅辅进王府后,司马颙问道:“张方要谋反,你知道吗?”郅辅回答说:“是这样。”司马颙说:“派你去除掉他可以吗?”郅辅说:“行。”司马颙于是派郅辅去给张方送信,让郅辅趁机杀掉他。郅辅由于平素和张方亲近无间,持刀进入,守门者也不怀疑,郅辅趁着张方在灯下打开信函时,就斩了他的头。司马颙任命郅辅为安定太守。当初,缪播等人议论,认为杀了张方,将首级送给司马越,冀东的军队便可退走。等听说张方已死,山东之兵更加争着入关。司马颙悔恨不已,又派人杀了郅辅。
解析
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屯”、“盘桓”、“未萌”“昵”、“因”、“发”。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易错点
注意“盘桓”、“未萌”的准确翻译。
文言文阅读
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平阳人。乾道八年进士,累官太常丞。孝宗临御久,事皆上决,执政惟奉旨而行,群下多恐惧顾望。谊谏曰:“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名乎?” 及论乐制,谊对曰:“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上遽改容曰:“卿可谓不以官自惰矣。”
知徽州,陛辞,属光宗 初受禅,谊奏:“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至郡,歙县有妻杀夫系狱,以五岁女为证,谊疑曰:“妇人能一掌致人死乎?”缓之未覆也。会郡究实税于庭,死者父母及弟在焉,乃言:“我子欠租久系,饥而大叫,役者批之,堕水死矣。”然后冤者得释,吏皆坐罪,阖郡以为神。
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丞相留正不克用。
孝宗崩,上不能丧。谊与少保吴琚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嘉王代祭。及将禫,正忧惧,仆于殿庭而去。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汝愚问策安出,谊曰:“此大事,非宪圣太后命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宪圣之戚也,同里蔡必胜与侂胄同在阁门,可因必胜招之。”侂胄至,汝愚以内禅议遣侂胄请于宪圣,侂胄因内侍达汝愚意,宪圣许之。
宁宗即位,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不听。
汝愚雅器谊,除授建明多咨访,谊随事裨助,不避形迹,怨者始众。尝劝汝愚早退,汝愚亦自请。侂胄疑将排己,首谒谊,退束装,冀谊还谒,留之通殷勤,谊不往。
初,金攻庐、楚不下,留兵缀濠州以待和,时时钞掠,淮人大惊。谊昼夜拊循,益严备御。朝廷惧生事,移知隆兴府以卒,后谥忠文。
(《宋史·列传一五六》)
【注释】1.浸棘: 病越来越重2.觖:不满意。
8.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9.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
(2)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
正确答案
解析
准确标点: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易错点
本题考生断句时要注意从主语与动词角度考虑。
正确答案
解析
D项“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指谥号。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古代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一些文化常识的把握。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积累。
易错点
注意谥号分类。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是在孝宗病重时。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易错点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正确答案
(1)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
(2)韩侂胄仗恃有功,因赏赐太少从不满变成怨恨。徐谊告诉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成为国家的祸害,应当满足他的欲望而疏远他。”
徐谊,字子宜,又字宏父,温州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多次升迁做到了太常丞。孝宗在位时间久,朝中事情都由皇帝决定,(朝臣)执政大多是奉旨行事,百官下属多半畏惧观望。徐谊进谏说:“像这样就是君主一天比一天圣明,臣下一天I 一天愚蠢,陛下和谁共同创造功业声名呢?等到谈论乐理制度,徐谊回答说:“宫调混乱就意味着荒淫,说明君主骄横;商调混乱就意味着倾险,说明臣僚败坏。”皇上立刻改换神情说:“你可以说是不因官职怠惰自己的人了。”
徐谊被委任为徽州知府,他向皇帝辞行,恰好光宗刚刚继位,徐谊上奏说:“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到郡上任,歙县上报有个人的妻子因杀夫被关在狱里,有年仅五岁的女儿作证。徐谊怀疑说:“妇女能一巴掌把人打死吗?”徐谊因此把案件搁置此案未审查批复。适逢郡里在郡衙庭院究核实物税,死者的父母和弟弟都在,(父母)于是说:“我儿子因欠租被绑时间很久,饿的大叫,衙役打他的脸,掉在水里淹死了。”这之后蒙冤的人得到释放,相关官吏都判了罪。全郡的人都认为他神明。
孝宗的病越来越重,光宗长期拖延不去问安,徐谊入朝进谏,退下来告诉宰相说:皇上待人接物从容不迫,但目光直视不眨眼,神思恍惚,是真的有病。应当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皇子嘉王参与决策大事。丞相留用不能采纳徐谊建议。
太上皇帝孝宗去世,光宗重病在身不能主持丧礼,祭奠祝祷的事,有关部门不敢代理,百官都没有换穿丧服。徐谊和少保吴琚商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立嘉王代姓祭礼。等到将要举行禫礼,留正忧虑恐惧,仆倒在宫廷而离开。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赵汝愚问有什么办法,徐谊说:“这是大事,非得到太皇太后的命令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是宪圣太后的亲戚,同乡蔡必胜和韩侂胄都在阁门任职,可以靠蔡必胜招致他。”韩侂胄来到,赵汝愚把內禅的建议派韩侂胄向宪圣请求,韩侂胄经由宦官传达了赵汝愚的意见,宪圣答应了他。宁宗即位,韩侂胄仗恃有功,因赏赐太少从不满变成怨恨。徐谊告诉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成为国家的祸害,应当满足他的欲望而疏远他。”赵汝愚没接受他的意见。
赵汝愚向来器重,授任官职提出建议时常常咨询他的意见,徐谊随时协助,(赵)不避讳显露形迹,怨恨的人开始增多。曾经劝赵汝愚早日抽身退步,赵汝愚自己也向皇上提出请求。韩侂胄怀疑自己将受排挤,,首先去拜见徐谊,回来之后整装等待,希望回访,好留下他表达深情厚谊,徐谊没有前往。
起初,金人没有攻下庐州、楚州,留住兵马在濠州等待议和,常常出来抢劫,淮州人大为惊恐。徐谊白天黑夜安抚他们,更加紧张备战准备抗击金人。朝廷害怕滋事,调任他为隆兴府知府而死,后谥号忠文。
解析
第一句中, “谯”“济””。第二句中, “以”“望”“饱”。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易错点
注意句式“未之有”的翻译。
14.古诗文默写
(1)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 , 。
(2)李白《行路难》中“ , 。 ”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明君的重用,成就功名的愿望。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 !
正确答案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2)闲来垂钓碧溪上,将登太行雪满山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解析
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不要写错别字。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易错点
注意“贰”字形。
2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① 中国古典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写② 失之简陋、夸张,而《红楼梦》则③ ,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这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④ 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正确答案
D
解析
第一处明显是阐述原因,所以用“由于”或“因为”,第三处表范围和频率的词细加区别,最后确定D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选填关联词的题目,重在将关联词复位,进行前后文语意联系上的判定,最好用代入法和排除法。
易错点
不能瞻前顾后,做到内容衔接。
1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的“焚琴煮鹤” 比喻随意糟蹋美好的事物,不符此句语境。B项中“寻章摘句”指读书时只注意摘录一些漂亮词句,不做深入研究;也指写作时摘引、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含贬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易错点
C项中“矢志不渝”指立下志愿决不改变,此处使用不当。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八股文并非一无是处八股文并非一无是处,明清科考的状元试卷中就不乏灵活运用经典、 闪现真知灼见 的佳篇名作,胶柱鼓瑟的迂腐之作实际上寥寥可数。
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莫衷一是,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无所适从。
③近年,葡萄酒酒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近年这些酒庄或者关门或者大打特价牌,这标记着酒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苦心孤诣。
④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相,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惟妙惟肖。
⑤金庸就是倚马可待天天写时评的报人,他以“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而闻名于世。
⑥网络用语是语言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发展结果,但井喷很容易鱼龙混杂。这些生造词,既不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无益于人际交流,最容易产生网络对文化的负面效应,所以,必要的规范和禁止无可非议。
正确答案
解析
③“苦心孤诣”指对某件事用心,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这里应用“惨淡经营”。④“惟妙惟肖”指“描写”“模仿”得美妙逼真,此处应用“栩栩如生”。①胶柱鼓瑟,现含贬义色彩,。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⑤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⑥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这三个成语使用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易错点
②“莫衷一是”强调很多意见各不相同,众说纷纭。此处应用“各执一词”。
20.对下面语段中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条凝结着一个民族命运与精神的河流,一定是庄严、神圣、充满奥秘的。长江为中国人提供的,绝不仅仅是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是还有那百折不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人意志的磨砺。数千年来,人们与它在相搏中融合,在融合中相搏。它最终造就的不就是中华民族豪迈与坚忍的性格吗?长江是一条流淌着民族精神的万里大江!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搭配不当,“提供的”不能与“精神”“磨砺”搭配;语序不当,结合语境,应先说“物质层面”,再说“精神层面”。B项,句式杂糅,“长江为中国人提供的”与后面“它还赋予了中国人那百折不回的精神,磨砺了中国人的意志”杂糅。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易错点
C项,“赋予”与“磨砺”搭配不当。
1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用在此处合适。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应该是只有两方的 不能指四五家。敬而远之: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用于表示对“票贩子”的态度,感情色彩不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搭配恰当,此题中敬而远之: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用于表示对“票贩子”的态度,感情色彩不对。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易错点
有口无心:嘴上说了,心里可没那样想。指不是有心说的。用于修饰“商家和网络卖家”不兑现承诺,不合语境。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成分残缺,应在“问题”后加上“的主要措施”或“的主要办法”。D项“攸关”的意思是“关系到”,再在其后面加个“到”,就语义重复了,应该删去“到”。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易错点
A项“经历”包括“任职时间”,不能并列。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成分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可在最后加上“的新风貌”等。D“交寄”后要加上“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易错点
B“开发“与“改造”搭配不当。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有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易错点
对于了解不多的常识,不应轻易下错误结论。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正确答案
解析
排序时先排列小序,再排列大序。横线上第一处的陈主体是“葫芦”以下的内容都是围绕其展开,所以用排除法选C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易错点
注意前后文语意上的联系。
22.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那时的江南, ① 。“江南路,云水铺,出门进门一把橹。”那样的江南,四季的清风中都裹挟着雨的清凉;还有那 ② ,吴侬软语的甜糯,春茗佳酿的醇香……
正确答案
解析
答题是注意横线前面提示词语“那时的”“那样的”等,最后用排除法来确定A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语句复位型衔接题,答题时必须注意,答案符合显性要求,暗合隐性要求。题目的显性要求主要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包括对象、修辞手法和字数等,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而隐性要求主要是语体的风格、内容的拓展、情境的氛围、情感的褒贬等,往往是一种内容上的要求。隐性要求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需要考生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推测与想象。如果答案符合显性要求,只能得到基本分;若答案同时暗合了隐性要求,则能得到高分。
易错点
注意前后文语意的衔接。
24.一位老年妇女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多副挽联,其中有三副分别是逝者儿子、女婿、侄子送的,均未署名,根据其内容张贴正确的一项( )
①我欲招魂,四五日苦雨凄风,问归何处?情怜犹子,数十年嘉言懿范,痛想生平
②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③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①“犹子”,②“北堂、萱花”,③“东床、北堂”进行判断。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挽联是集体或个人哀悼逝者,治丧和祭祀时专用的对联。一般分上下联,表示逝者的生平、成绩和美德,以及他的死亡对后人的影响等。
易错点
没有进行文化知识的积累。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封邑,的解说有误,一般是皇子或皇室成员。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
易错点
考生可能对古代选拨官吏文化常识不甚了解,但对于了解不多的常识,不应轻易下错误结论。
27.阅读以下材料,请按要求作文。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以上讨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正确答案
善待碎片化阅读,固守精神完整
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时代。
当我们惊讶地发现,书本的油墨香气被手机屏幕取代,当段子和“心灵鸡汤”充斥着我们的微信朋友圈,当电子书的出现几乎突破了时空界限,没人能够否认,“碎片化阅读”已然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带来的负面性显而易见。于是,有人开始高呼要抵制碎片式阅读,抨击这个时代的高科技,甚至提倡曾经“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方式。这时,我们不禁要沉下心来思考:真应该全面否定碎片化阅读吗?
所谓“存在即合理”,诚如斯言,在当下这样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逐步迈进碎片化阅读似乎将要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也是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众多电子产品的问世,相较于厚厚的纸质书,确实更方便我们阅读。我国的社会现实也间接地决定了这一现象——试想,对于白领们来说,在拥挤的公交、地铁上如何手捧一本书安静地阅读?正如布莱希特所言,“科学的唯一目的,在于减轻人类生存的艰辛”。我们为何不能去接受、去顺应这时代的潮流?而诗人欧阳江河的“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生活”则似乎是一种变相的保守和变态的迂腐了。
碎片化阅读虽然可取,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在“化整为零”的阅读过程中完全可以保持精神的完整。不必说《论语》《理想国》虽是碎片式结构,但其思想价值始终统领着几百几千年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不必说我国传世的《诗经》、唐诗、宋词,又何尝不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而又道理深刻;单说莎翁、拜伦的十四行诗,亦可以说是一种碎片式的文字。可见,即使在碎片式的时间,遭遇碎片式的内容,我们也可以固守住完整的精神状态。唯有此,我们才能将科技发展带来的现实红利与思想内涵结合起来,使灵魂臻于完整。
现代社会是一个强调高效率、高回报的社会,社会竞争加剧,网络信息及时传播的必要性更是要求了信息碎片化的产生与发展。恰如费勇所说,“我不排除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是啊,一切选择尽在人心。你可以选择抵制抑或臣服于碎片式阅读,走入两个终极;而我,却更愿善待它,适应它,愿意与之共舞并固守住自我精神和灵魂的完整。
如何取舍,只有自己能决定。
解析
材料先给出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再交代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的讨论。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碎片化阅读”现象展开自己的思考就在范围之内。
解题思路
1、 碎片化阅读产生原因分析。
科技进步、阅读载体的变化、人们的浮躁求快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