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赤峰市2016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4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B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A范围夸大。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D无中生有。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答题时注意审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那就要排除不正确的三项。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易错点

选项A的表述接近原意,如不注意范围,容易误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比对原文信息。一般一是比对跟原文内容的出入或差别;二是比对选项中表述出来的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本题属于无中生有,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文第四段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不是用它反衬生机。因而表述是错误的。

易错点

C项易误选。文段信息有转述,跨度大容易误选。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考查方向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认真审题,题目问的是正确的一项。要用排除法,选出正确项。把选项放在原文中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比较时要找准具体位置,细致比较。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本题D原文表述很清楚,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B第④段引用是为了论证。 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

易错点

D项易误为错项,对因果关系没有理解。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二、古典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芋老人传 周 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4.对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B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C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D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芋老人与老伴度日,儿子不在身边。其为人善良,乐于助人,能急人之困,文中帮助了一位书生。

B芋老人帮助的那个书生后来官至相国,恩惠老人,并让郡县的官员帮老人孩子摆脱了打工的困境。

C芋老人用村南贫困夫妻、同学甲乙的故事来影射一些人地位身份变了,内心也就变异了,忘了本。

D芋老人乡野粗鄙之人,竟能通明大道理。所以宰相优厚的赏赐了他,并派人送他回家,老人名声显扬。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2)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正确标点为: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译文: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

考查方向

文言断句。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句断句几个动词是关键,准确把握主语。

易错点

“渡口/一日”之间容易连在一起,所以要准确理解文意。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文中意思应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

考查方向

掌握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说读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本题中涉及到的科举文化平时要掌握,它的等级考试及相关名称。比如,本题中的“甲第”应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

易错点

考生对“妾媵”一词其他几种称谓积累不够,容易误解。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中“并让郡县的官员帮老人孩子摆脱了打工的困境”错。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题思路

读懂原文,筛选信息,关注整体,全面理解,找到选项对应的全部区域。首先,要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有个整体了解和认识,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词句、文章的主旨、作者的立场态度等等。对于人物传记,我们要注意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以应付隐秘而细小的错误点。其次,要查找选项在文中对应的区域,有些选项对应的区域不止一处,是多处归纳概括得来的,需要特别注意;特别是概括归纳的词语,一定要在文中找到相关的根据。本题原文第二段“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意为“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不是书生帮忙。

易错点

D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赏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

(2)“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解析

(1)得分点:“炼珍”“张筳”“列鼎”“尚……乎”各1分,句意1分。

(2)得分点:“嗟夫”“缙绅”“士大夫”“野老鄙夫”各1分,句意 1分。

【参考译文】

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人又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又放下手中的筷子,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向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国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 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赏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国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它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享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这些还说的过去。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 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歉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考查方向

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题思路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这一考查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易错点

“炼珍”“缙绅”要准确翻译。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8-9题。

朝  耕  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

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8.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9.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表现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的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 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

解析

袁中道的《朝耕》,仿佛让人来到农村,清早走上躬耕之路。拿起锄头出了茅屋,月色还有淡淡的光亮,经过林子,露滴晶莹,雾露好大。东方还没有全光,路上的粼粼光线,都是露珠反射朝霞的光彩。一声声吆喝牛的声音,惊起田野中的一双白鹭。这首诗,描写了乡村朝耕出门的情景,特别是“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写的灵动,“不觉”两字,随意而为,赋予诗的动感和生机,充满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悠闲农家生活的羡慕之情。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解题思路

题目要求考生概括出本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能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看看那些内容是景物的描写,根据景物描写的内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景物的特征,然后由景物用感情,体味作者的情感。本诗作者展示了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表现了作者对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

易错点

考生容易只概括出画面而疏忽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农村的早晨极为清静,路过小 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

解析

见第8题解析。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

题目问诗人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回到具体和写景诗句,然后判定诗人所用的手法。比如后两句“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就是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

易错点

考生不注意题目的提示,盲目作答。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三、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趁 机 勒 索

乔治·布鲁克斯

被告南方铁路公司的律师林顿·戈尔德疲惫地站起来,瞥了一眼自己准备提出的问题。他知道自己在反诘之前就已经输了。那个女人会得到她要求赔偿的每一分钱,陪审团是站在她那边的。

在提出第一个问题之前,他盯着她看了一会儿。在他如针芒般的目光注视下,罗杰斯太太的脸有些发热。

“罗杰斯太太,”戈尔德礼貌地开始发问了,“你声称在那次铁路意外事故中受到了某些伤害。我们承认这一意外事故是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并且按这里所描述的大致情形发生了。事实上,铁路公司答应赔偿你的,仍然会按照承诺赔偿给你。我想,那一大笔钱可以抚慰你的那些伤害了。但是,在你与你的律师商量后,你拒绝了那一笔钱,对吗?”

“是的,先生。因为当时我并不知道我的背部也受伤了。”罗杰斯太太平静地答道。

“依照你的律师的建议,你来到法院要求得到更多的损伤赔偿,也就是要求我的委托人赔偿50万美元,对吗?”

“是的,先生。”

“罗杰斯太太,我这里有记录,对你声称经受过的伤害的一份宣誓记录。在这份记录上,在事故发生超过24小时,你与你的律师经过一番商议之前,你并没有告诉外科医生你的背部受伤了,对此你怎么解释?”

“因为当时X光片还没出来。”

“啊哈!真相怎样只有你自己知道。”戈尔德说道,“今天,在意外事故发生整整一年后,你仍然穿着医用胸衣来支撑你的腰吗?”

“是的。没有胸衣我就不能坐直。”

“检查你的伤情时,你听见了你的外科医生说,如果一个没有受伤的正常人长期被外科胸衣束缚起来就像你整整穿了12个月,一旦没有了支撑,正常人也无法坐直。”

“听过像这样的话。”

“我问完了,法官大人。”

但他知道他的反诘是没有用的。七个陪审团成员中脸上呈现“恨不得吞了铁路公司”表情的人有三个,而其他四个则在想:“可怜的女人!”

但他还是依照程序做总结陈述:“很明显,罗杰斯太太这是在趁机勒索。南方铁路公司拒绝这一非法要求。先生们,我再说一遍,这是趁机勒索。你们今后都要提防些。”

主审法官接着做了公正而简洁的陈述。陪审团随后退庭。40分钟后,陪审团重新回到法庭上。一个陪审团成员宣读他们的决定:“我们支持原告提出的50万美元的赔偿要求。”林顿·戈尔德发出了无奈的苦笑。

第二天早上,戈尔德夹着他的公文包匆匆出了家门。已经是8点整,他得在街上随便买点东西吃,然后赶去办公室。昨天从法庭回来,他受到了律师事务所其他律师的嘲笑,他的委托人南方铁路公司的总经理也打电话来把他臭骂了一顿。

他走进地铁站大楼的大厅时,里面空无一人。他跑向电梯。

电梯下来了,但从一层飞速经过时没有停下来。透过格栅和地面玻璃,戈尔德看到那个老人用力拉着控制开关,但电梯没有停。随着一声巨大的坠地声,三层楼面的玻璃都震动了,电梯坠落到坑底。

戈尔德的脑子突然灵光一闪:“这是一个多好的对大楼管理机构提出诉讼的机会啊!那部老电梯20年前就应该停止使用了。”

他从安全楼梯跑到地下室。残骸躺在那儿,就像纸板盒一样被扭曲、压扁了。他摸了一下那位老人的身体,已经没有脉搏了。戈尔德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幸亏我没在电梯里。”他想。

突然,他想起了什么。50万美元的赔偿,趁机勒索。他笑了。“再想一下,我其实是在电梯里。”

他爬进了变形的电梯厢,慢慢挪到一根主梁下面,让背部靠着主梁,然后闭上了眼睛。

不久,消防队赶到。戈尔德假装大声呻吟起来。当消防队打算把他抬出去时,他喊道:“哦!轻点儿,轻点儿!我的腰,我的腰啊!”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一开头描写戈尔德“疲惫地站起来”、“他知道自己反诘之前就已经输了”,表明戈尔德准备不够充分,对打赢这场官司毫无信心。

B小说最大特点是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作者正是综合运用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了戈尔德这一人物形象。

C同情弱者是这个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所以当罗杰斯太太与南方铁路公司对簿公堂时,大多数陪审团成员都非常同情这位可怜的女士。

D罗杰斯太太整整一年的时间都穿着外科胸衣,并且离开了胸衣她就不能坐直,这足以证明她在那次意外事故中受到了巨大伤害。

E整篇小说透露着讽刺意味,同时又不失夸张的表达。另外,无论是情节构思还是人物刻画,小说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12.本文构思精巧,情节引人入胜,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两处划线处的“50万美元”分别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有人评论说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而暴露了人性的弱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C

解析

答对1项给2分,答对2项给5分。E项“不失夸张的表达”错,其余正确。A项“准备不够充分,对打赢这场官司毫无信心”曲解原意,错。D项“这足以证明她在那次意外事故中受到了巨大伤害”错。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文章开头巧设悬念,以被告方律师戈尔德知道自己已输这一情节引出下文,也激发起读者的兴趣;

②文章标题《趁机勒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罗杰斯太太和戈尔德两人分别勒索的故事;

③文章先扬后抑,先以罗杰斯太太的故事刻画了戈尔德正直的形象。又笔锋一转,揭露戈尔德的贪婪虚伪,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解析

题目要求考生就本文构思的精巧,情节入胜方面,进行分析。必须回到文本当中去作答。体现在文章开头,以戈尔德知道自己已输这一情节巧设悬念引出下文;同时小说文章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手法上先扬后抑,结尾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系列都体现了小说的构思的精巧。

考查方向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小说情节的鉴赏一般答题思路:(1)内容作用①对环境:突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②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③对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2)结构作用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易错点

考生没有掌握这类题的作答模式,不能分条进行作答。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分别指:第一处是指罗杰斯太太趁铁路意外事故勒索更多的赔偿,第二处是指戈尔德趁电梯事故欲对大楼管理机构勒索赔偿;

作用:是趁机勒索的具体内容,推动情节发展; 是主人公思想转变的催化剂,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

解析

题目要求就文中两处划线处的“50万美元”内涵及作用,进行分析。必须分条来答。回到文本,结合情节第一处的内容是指罗杰斯太太趁铁路意外事故勒索更多的赔偿,第二处是指戈尔德趁电梯事故欲对大楼管理机构勒索赔偿。至于作用,这样写一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二是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

考查方向

欣赏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①语言表达的丰富内涵角度:赏析语言在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时,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一方面的艺术魅力。②语言的个性化角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显示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③语言的表达形式角度:赏析语言运用的修辞手法,词语的选用特点,句式特点等。

易错点

小说语言的欣赏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不能架空分析。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揭露了人性的贪婪,文中罗杰斯太太用穿戴胸衣来造成自己腰部受伤,以此来勒索更多的赔偿,以及戈尔德假装电梯事故中受伤,这些都暴露出人性的贪婪;

②揭露了人性的虚伪,文中戈尔德义正言辞,一再强调要提防罗杰斯太太的勒索行为,而自己抓住机会也在趁机勒索,言行不一,虚伪至极;

③人性中的弱点的确存在,无法否认,但我们应恪守本心,坚守准则,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初衷,战胜自己的弱点,而不能任它摆布。

解析

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个性化解读。答题时必须表明自己的观点,阐述充足的理由。不能脱离文本来解读。比如,小说中罗杰斯太太用穿戴胸衣来造成自己腰部受伤,以此来勒索更多的赔偿,以及戈尔德假装电梯事故中受伤,这些都暴露出人性的贪婪;揭露了人性的贪婪。若有其他观点亦可,但价值观必须正确。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这类探究题时答题思路是,(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概括。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2)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典型环境上把握主题。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3)根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0分
false

1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据我所知,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案还在探讨中,目前还没有推出明确的时间表。”一位接近管理层的税收专家________。

(2)日前台湾公布了大学院校招收大陆学生的规定________简章,其中有不少歧视性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湾高校对大陆学生的吸引力。

(3)莫言的获奖,很难改变今天中国文学创作整体________的现实,也缓解不了我们的文化焦虑。

(4)毋庸置疑,铁路电话订票使很多旅客获得了便利。但是,铁路局数万张车票无人领取的状况也反映了有的旅客把电话订票当成儿戏,缺乏________的诚信。

A披露 及其 良莠不齐 一言九鼎

B披露 及 良莠不齐 一诺千金

C透露 及 参差不齐 一诺千金

D透露 及其 参差不齐 一言九鼎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参加和研制嫦娥二号卫星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嫦娥二号卫星终于在2010年10月1日成功发射。

B如今“喜大普奔”“女汉子”这类流行语已遍布汉字的文化圈内,不但活跃在各大虚拟网站中,而且进入了报刊杂志。

C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作风建设方面,部分展会论坛过于奢华,三个报社的领导勤俭节约意识不强,铺张浪费现象比较突出。

D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校安排学生课外活动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不少于1小时,开展体育、文艺、歌舞、科普等社团活动。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天青将金山死死卡在炕角,金山面显灰色,双眼突凸。菊豆看看天青,倒突然有了主意。她快步上前,________________,金山不愿,嘴里呜呜的听不清楚。女人不由分说把金山一路拖到墙边,栽直他精疲力竭的身体。菊豆把脸凑近金山,送他一个微笑。

A疲软的金山被她从鲜花堆中拎起

B把疲软的金山从鲜花堆中拎起

C她从鲜花堆中把疲软的金山拎起

D疲软的金山从鲜花堆中被她拎起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毋须怀疑,文化时空和心理时空,____①_____。它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理是有文化沉积的心理,____②_____,必然把它所沉积的文化折射到时空视镜上。同样道理, ____③_____,它在时空错杂里寻找意义对应点,也必然把它所经过的心理体验融合在时空视镜中。然而在了解它们间的这些内在联系后,又有必要在形式上把它们析而为二。

19.下面是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形象标识的主体图形,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披露”,意为发表,公布;“透露”意为泄漏或显露<消息、意思等> 及,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及其,以及它的。“良莠不齐”是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只能用于形容人。参差不齐:参差: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一诺千金:诺:诺言。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题思路

近义成语(词语)的辨析,答题时要根据语义侧重点、根据语义范围、根据语义对象、根据感情色彩、根据意义轻重、根据语法结构、根据关键语素的不同来进行判断。比如,“披露”和“透露”两个近义词语从词义方面很容易区别,“披露”,意为发表,公布;“透露”意为泄漏或显露。

易错点

必须结合语境,否则可能会导致误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A.中途易辙,在“支持下”后面加上“不懈努力”不合逻辑;C.表意不明,是三个报社,还是三个领导;D.歌舞与文艺并列不当。

考查方向

辨析语病。

解题思路

语病辨析题答题时,可以用语感审读法。这是一种凭语感直觉对句子是否有语病作出判断的方法。对于结构比较简单、语病比较明显的句子,这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一般分两步进行:1.直觉。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那些感到拗口别扭的地方,往往就是可以初步判断为有语病的地方。实际上,判断一个句子是病句,很多时候靠的就是这第一直觉。2.审读。对感觉不顺畅、不符合一般习惯的地方复读几遍,仔细品味。比如,A项“盖得除少数人有毛毯可充当被子外”通过语感发现是两套结构。“盖的,除少数人有毛毯可充当被子外”的糅合,所以读完之后基本能判断是句式杂糅类语病。

易错点

A项的中途易辙语病类型,不容易辨析。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排序题也可以说是语文高考的一个较为重要题型,它属于语言运用类题型,是一种综合类题型, 涉及语言的衔接和连贯,属于较高的能力层级要求,是对考生语文综合素 质的一个考查。排序题题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择句复位型,在语段中抽出其中某 句,列出四个选项,选择一个最恰当的。二类是选择排序型,打乱的几个句子的顺 序已经排好,考生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三类是嵌入式排序型,从一个语段中抽出 几个句子,打乱顺序,要求考生排出正确 的语序进行还原,抽出的这几个句子可以 是连贯的,也可以是间隔的。答题时可以使用排除法,并注意横线前话题的一致。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语句复位型衔接题,答题时必须注意,答案符合显性要求,暗合隐性要求。题目的显性要求主要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包括对象、修辞手法和字数等,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而隐性要求主要是语体的风格、内容的拓展、情境的氛围、情感的褒贬等,往往是一种内容上的要求。隐性要求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需要考生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推测与想象。如果答案符合显性要求,只能得到基本分;若答案同时暗合了隐性要求,则能得到高分可以使用排除法,注意横线前话题的一致。本题横线前的“她快步上前”,说明主语是“她”,接下来是她的动作,因此B项最恰当。

易错点

易误选D项,没有注意到话题的统一。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并非两个截然分离的概念

②它在时空错杂里寻找精神对应点

③文化是经心理体验的文化

解析

第一处横线上根据后面内容可推写出:关于两个概念是相关的。第二处横线根据后面内容仿写一个句子,第三处横线前面的“同样道理”提示意很明确。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材料给出的是一个段落,有具体的语境,回答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要注意到题干中要求的“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1、首先我们要理清文段的结构,找出其中的中心句 。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该图由祥云、汉画像车马构成。祥云体现中国文化元素,汉画像车马寓意历史的车轮,展示着历史与文明的演进;整个图形体现了东方思想和民族气韵。

解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徽标题,读懂图,该图由祥云、汉画像车马构成。寓意分别是,祥云体现中国文化元素,汉画像车马寓意历史的车轮,展示着历史与文明的演进;整个图形体现了东方思想和民族气韵。

考查方向

图文转换。

解题思路

1.观察表象,抓住特点。宏观把握徽标(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地点等。要认真观察图画组成部分,避免遗漏说明内容或疏漏创意之处。2.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徽标的内涵和寓意,对徽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想象。忌随意猜想,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3.分析寓意,文字表达。一般采用规范的说明语言,做到准确、简明、平实、清晰,也有些题目要求运用生动的语言作答,总之要根据要求回答。

易错点

对徽标的画面没有理解,概括不全面。寓意理解不到位。

填空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6分,共6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6分

10.(三)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与《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气势和战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共6分,每句1分 。有错字、漏字、多字、错序的,该句均不得分。

考查方向

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解题思路

名篇名句背诵。

易错点

容易误记句序。比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五、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爷爷某天靠在沙发上睡着了,顽皮的小孙子决定搞一个恶作剧。他去冰箱里找了一些干奶酪,是味道特别大的那种,把它们轻轻地抹到了爷爷的胡子上。然后孙子藏到一个角落里,看见爷爷在沙发上扭了扭身子,睁开眼睛。醒来的爷爷猛地坐起来,用鼻子使劲闻一下,大声说:“这儿好臭!”接着爷爷起身跑进厨房,一个深呼吸,之后又大声说:“这儿也好臭!”为了躲开家里到处的臭味,爷爷不得不跑到户外,站在家门口,他再次做了一个深呼吸,大声说了一句:“全世界都好臭!”当然,爷爷最后发现了臭味的源头,只要用一点水和香皂,就能让这个世界恢复正常。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脱离材料作文,不得抄袭。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例文】

认识你自己

(周国平博客)

1

一个灵魂在天外游荡,有一天通过某一对男女的交合而投进一个凡胎。他从懵懂无知开始,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但是,随着年岁和经历的增加,那天赋的性质渐渐显露,使他不自觉地对生活有一种基本的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附着在凡胎上的这个灵魂,一旦认识了,过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释,未来的一切都有了方向。

2

人人都在写自己的历史,但这历史缺乏细心的读者。我们没有工夫读自己的历史,即使读,也是读得何其草率。

3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来规劝世人。对这句箴言可作三种理解。

第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这大约是箴言本来的意思,它传达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希腊人大抵也是这样理解的。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看来苏格拉底领会了箴言的真谛,他认识自己的结果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为此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最高赞扬,被称作全希腊最智慧的人。

第二种理解是,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在希腊哲学家中,好像只有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接近了这个意思。他说:“我探寻过我自己。”还说,他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不说认识世界,至少就认识人性而言,每个人在自己身上的确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可惜大多被浪费掉了。事实上,自古至今,一切伟大的人性认识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无情地把自己当作标本,藉之反而对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

第三种理解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这种理解最流行,我以前也常采用,但未必符合作为城邦动物的希腊人的实情,恐怕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引伸和发挥了。

4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认识你自己”理解为认识你的最内在的自我,那个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核心和根源。认识了这个东西,你就心中有数了,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应该要什么和可以要什么了。

然而,最内在的自我必定也是最隐蔽的,怎样才能认识它呢?各种宗教有静修内观的功夫,对于一般人来说,那毕竟玄了一点。而且,内观的对象其实不是上述意义的自我,而是这自我背后的东西,例如,在佛教是空,在基督教是神。

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个认识自我的方便路径。事实上,我们平时做事和与人相处,那个最内在的自我始终是在表态的,只是往往不被我们留意罢了。那么,让我们留意,做什么事,与什么人相处,我们发自内心深处感到喜悦,或者相反,感到厌恶,那便是最内在的自我在表态。就此而论,知道自己最深刻的好恶就是认识自我,而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倘若有了自己真正钟爱的事和人,就可以算是在实现自我了。

解析

审读材料,一个小孩子恶作剧,在爷爷胡子上技抹了臭味的奶酪,于是爷爷闻着那儿都臭,爷爷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原因,当他发现了臭源,只用一点水和香皂就让这个世界恢复了正常。这就好像人处世间,出了问题,人们总习惯找客观原因,丝毫不能问题,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自身找原因,反省自己,也许事情会变得简单而容易。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立意:

立意:反省自己,认清自身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解题思路

易错点

这类作文一般立意没有问题,但是写不出深度。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